1. > 生活百科 >

古人对幼年的儿童的代称是(古人对幼年的儿童的代称为是)

古人对幼年的儿童的代称是(古人对幼年的儿童的代称为是)古人对幼年的儿童的代称是(古人对幼年的儿童的代称为是)


古人对"幼年的儿童"的代称是什么

古人对"幼年的儿童"的代称是: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幼学之年.10岁 舞勺之年.13岁 志学之年.15岁(单髻.及髻.抓髻.)

古人对幼年的儿童的代称是是什么?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两至三岁。

3、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4、总角:幼年泛称。

5、垂髻之年:指儿童。

6、黄口:十岁以下。

7、幼学:十岁。

8、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9、志学:十五岁。

10、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11、及笄:女子十五岁。

老人称谓

1、杖家之年:五十

2、杖乡之年:六十

3、杖国之年:七十

4、杖朝之年:八十。

5、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6、黄发:是指长寿老人。: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7、皓首:白头,指年老。

8、久寿:长寿。

9、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10、姥[mu]:年老的妇人。

古人对“幼年的儿童”的代称是

sgr***@sohu.com

:你好、

龆龀tiao

chen】: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婴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婴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垂髫chui

tiao】: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如: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幼学】:十岁。

如:《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举例:《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及笄】:女孩子十五岁。

举例:《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束发】:男孩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古代对幼年儿童的代称是什么

对于古代称呼小孩的名称家长了解多少呢?现在家长称呼小孩,有宝宝、宝贝。数来数去也就这几个。古代对于小孩的称呼都划分了年龄段,还分男女。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在宝宝刚生下来都是称之为婴儿。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2、在古代宝宝在1岁以下的时候,父母称他们为襁褓。襁是指婴儿的带子,褓是指小儿的被子。

3、孩提是古代对2~3岁宝宝年龄的称呼,是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孩,不是现在孩子的意思,在古代是“咳”的古字,是指小孩咳咳的笑声。孩提中的“提”的意思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4、在女孩7岁的时候被称作髫年,是指古时女孩没有把头发扎起来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所以也称作“垂发”。

5、在男孩8岁的时候被称作龆年,是指古时男孩没有把头发扎起来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所以也称作“垂发”。

6、女孩在7岁的时候被称作始龀,男孩则是8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始龀就是指小孩刚换牙的时候。

7、总角是对于古代宝宝幼年泛称。总角是古时汉族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借指童年时期。

8、古代把10岁以下的小孩称之为黄口。它原本是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在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后来慢慢发展为无知的年轻人,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亦作“黄颔小儿”、“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9、幼学是指十岁的小孩,一般是指初入学的学童。大部分用来称男孩,但是女孩也是可以用的。

10、在孩子13~15岁的时候被称之为舞勺之年。是指古代儿童学文舞。这一词大多数是指13-15岁的男孩。

拜托采纳一下

古代对幼年的儿童的代称是什么

古代对幼年的儿童的代称是总角,未满周岁的儿童代称是襁褓;2—3岁的儿童代称是孩提;童年的代称是总角,垂髫。8岁的男孩代称是龆年;10岁以下的儿童代称是黄口;10岁女童代称是髻年。

12岁女童代称是金钗之年;13—14岁女童代称是豆蔻年华。13—15岁儿童代称是舞勺之年;15岁女童代称是及笄之年;15岁男童代称是志学之年。16岁女童代称是碧玉年华;15—20岁儿童代称是舞象之年。

幼年的儿童古代称为什么?

古代人对幼年的儿童称谓有以下9个:

1、童孺:儿童。

2、垂髫[tiao]:指儿童。

3、龆[tiao]年:童年。

4、髫[tiáo]年:童年。

5、髫[tiáo]龄:童年。

6、束发:是指青少年。

7、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8、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9、孺子:儿童。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扩展内容: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女孩13岁:豆蔻

用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比喻13岁的少女。

男子13岁:舞勺

古代13岁的男孩学习的一种文舞。

女子15岁:及笄(jī)《礼记》:“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本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男子15岁:束发,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男子15-20岁:舞象

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又是成童的代名词。

古人对“幼年的儿童”的代称是

sgr***@sohu.com :你好、

【 龆龀tiao chen】: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婴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婴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 垂髫chui tiao】: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如: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幼学】:十岁。

如:《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举例:《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 及笄】:女孩子十五岁。

举例:《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束发】:男孩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古人对"幼年的儿童"的代称是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泛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