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安禄山生平简介(安禄山的一生)

李白的生平经历(简单介绍)?

李白 ,生于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 江油市)。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

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

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

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杨贵妃死于马嵬坡?

正史记载,杨贵妃是在马嵬坡下自缢身亡,这点在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中的歌词也有所提及,“马嵬坡下愿为真爱魂断红颜”。唐人李肇在其《国史补》中说:“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靿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玩,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意思是杨贵妃死于马嵬驿的一座佛堂梨树下,在搬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导致一位老太婆借此大发其财。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旧唐书》、《新唐书》的记录李肇的上述记载大同小异。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所引杨贵妃被缢的史料更为详细:当哗变的军士杀了杨国忠后,护驾的六军将士仍不肯继续前进,唐玄宗亲自下令,也无效。唐玄宗要高力士问军中主帅陈玄礼是什么缘故?陈玄礼回答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虽然如此,也有一些人认为,杨贵妃不是自缢而死,而是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

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安禄山生平简介(安禄山的一生)安禄山生平简介(安禄山的一生)


除此之外,也有说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说法。比如刘禹锡曾写过《马嵬行》一诗:“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然而,陈寅恪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

甚至有一种离奇的说法认为杨贵妃并没有去日本,而是远走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民间传说杨贵妃死而复生,这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然而实际上,杨贵妃极有可能死于马嵬驿。《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这是高力土的观点。因为《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而编写的,而且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不死,唐玄宗也是很难交待的。杨贵妃自缢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杨贵妃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是的,杨贵妃命丧马嵬驿。

安禄山生平简介(安禄山的一生)安禄山生平简介(安禄山的一生)


安禄山叛乱爆发后,唐玄宗派重兵守卫长安的门户潼关。潼关守军每晚会在烽火台上烧一把火,作为平安的信号。所以,当时长安的君臣和百姓天天都翘首盼望"平安火"。她的中文名为杨玉环,别名羞花。

杨玉环于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生于虢州阌乡的宦门世家,高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亲杨玄琰是虢州阌乡人,曾经任过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蜀州度过的。

川剧演员彭小龙个人简历?

彭小龙, 男性,他是中国内地的一名著名的川剧演员,担任 四川民中川剧艺术传承演艺有限公司、攀枝花市宁瑞达物资有限责任公司 等股东, 担任 攀枝花市宁瑞达物资有限责任公司 等高管。作品有和蒋琼一起出演的人鬼恋,问病逼宫,安禄山戏宫等等。

李白写将进酒的故事及经过?

《将进酒》创作于752年,李白写这首诗时,正是他人生大起大落的时候。唐玄宗天宝初年,即742年,41岁的李白迎来了一次人生的大转机。一个陕西华州籍名叫“吴筠”的道士,因为之前经常跟李白在一起喝酒、品茶、论道,被李白的才华深深折服。同时,由于唐玄宗李隆基信奉道教,吴道士经常被请进宫讲法,算是唐玄宗李隆基身边的红人。

于是,在742年春天,李白再次来到长安时,吴道士向玄宗大力举荐李白,说李白有经天纬地的治国之才。大唐王朝此时正是需用人才的时候,况且是吴道士举荐的人才,唐玄宗哪有置之不理的道理。所以,皇上一道圣旨,把李白招进宫,安排在翰林学士院工作。

唐代的翰林学士院相当于现在的文化部、宣传部、中科院之类的部门,工作内容无非就是替皇上起草一些公文,多给朝廷写几首赞歌,编撰、修改史书之类。刚进来,李白改掉了他桀骜不驯、目中无人的个性,工作认真仔细,让朝廷上下都很满意。

但一年后,情况就大不一样啦。随着杨玉环被再次招进宫,开始深得玄宗宠爱,并且,在杨玉环的“温柔乡”里,玄宗不再是当初的玄宗,开始变得是非不分,黑白颠倒,他听信起爱妃杨玉环的谗言,开始重用起杨国忠、李林甫等奸臣,以及那个爱拍马屁的高力士。同时,胡人安禄山拜认杨玉环做干娘,这帮人整天厮混在一起搬弄是非,把朝廷上下弄得乌烟瘴气。

这时,是直肠子的李白,怎么也看不下去了。他开始跟高力士、杨国忠、李林甫等皇上身边的红人针锋相对,一个势单力薄的李白,怎么能斗得过这帮权高位重的人。李白很快被这帮人一步步排挤出朝廷。

李白心里想: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你们这些奸臣贼子慢慢玩吧,大唐王朝迟早会毁在你们手里。

744年,李白正式离开长安,临走之际,念在吴道人的面子上,唐玄宗给李白多给了不少银两,算是对他的补偿。

离开长安的李白虽然一身轻松,不再受那帮人的窝囊气,但他一直为自己无法施展远大抱负,无法为国效力而郁郁寡欢。此时此刻,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全国各地进行漫游,以此来散心。

李白非常仗义,自己口袋有钱时,绝不会忘记朋友,从744年到752年,他多次邀请好友一起游玩,在游山玩水时,创作了许多诗作。

时间来到752年春天,又一年的春游开始了。这一年,李白邀请好友岑夫子一起去嵩山游玩,顺便看望那里的一位老友——元丹丘。

两人如期到达元丹丘家里。有朋自远方来,元丹丘大摆宴席,以极丰盛的饭菜招待了两位朋友。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郁贤皓《李白集》认为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前后。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安禄山生平简介(安禄山的一生)安禄山生平简介(安禄山的一生)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李白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

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郭子仪生平是什么?

郭子仪(697—781年7月9日),汉族,祖籍山西太原阳曲,字子仪。公元697年阴历十二月十二日(一说是中秋节)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六尺有余,也就是现在的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勇武不凡。

安史之乱爆发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任副元帅率唐军及回纥等援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

[《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三》云:子仪字子仪,华州郑县人。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安禄山反,进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以本军东讨,以功加御史大夫。肃宗即位,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载(公元757),进司空,充关内河东副元帅。两京平,加司徒,封代国公。上元三年(公元762),进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赐铁券,图形凌烟阁。德宗立,摄冢宰,赐号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公元781)薨,年八十五,赠太师,谥忠武。

张建封是谁?

张建封,字本立,唐代中期著名大将,《新旧唐书》均有传。张建封墓位于孟州市城西8公里西虢镇西窑村北丘陵上。张建封墓志清代前期已出土,后不知所终,乾隆版《孟县志》录有全文(以下简称《张志》)。张建封妻刘氏墓志,1997年出土于张建封墓附近,2002年,孟州市博物馆收藏。 先来谈一谈张建封及其妻墓志 刘氏墓志为青石质,无盖,方形,边长0.47,厚0.08米。志文楷书,阴刻,竖行,满行18字,共计295字。除个别字泐损外,其余均清晰可认。碑文端庄秀美,堪称唐代书法上品,惜无书丹者姓名(以下简称《刘志》)。 张建封墓志上记载的史实与《新旧唐书》上的记载,各有侧重,可互为补充,对我们研究张建封的生平和唐代中期的社会状况有重要的价值。 一、张建封的家世 《张志》载:曾祖最,谏议大夫,正第五品上阶。可补史缺。 《张志》称:祖行轨,洪州南昌令,赠邓州刺史。 《旧唐书》载:祖仁范,洪州南昌县令。贞元初,赠郑州刺史。二文所载其祖名字和所赠官衔均不符,应以志文为是。 《张志》称:父玠,高尚邱闻,赠秘书监。《新旧唐书》记载其父少任侠,曾邦助朝廷刺杀安禄山大将季庭伟后,去之江南,自不言功。以建封贵,赠秘书监。 《新旧唐书》仅载其子一人,而《张志》则记载其有子11人,女7人,可补史缺。长曰愉,前河南府参军。次惇。次愔,起复徐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节度留后。次抚,太庙斋郎。次愐、惕、怡、慥、悰、怙、协等……。女七,一适校书郎陇西李君房,余并孩幼。诸子中三子张愔最为著名,愔以荫授虢州参军。……起复右骁卫将军,同正兼徐州刺史、御史中丞,充本州团练使,知徐州留后。……授武宁军节度、检校工部尚书。元和元年,被疾上表请代,征为兵部尚书。……卒,……诏赠右仆射。《张志》中所记愔的官职,与《新旧唐书》记载相符。 二、张建封妻刘氏情况 据《张志》记载:公重婚,皆彭城刘氏。其初,齐州录事参军,曰祈之女;其后长安尉灏之女……皆同穴焉。说明张建封之妻有两位,均为彭城刘氏,卒后葬在一起。新发现的《刘志》,从志文看,为其前妻墓志。墓志称:年廿一,备礼言归,即嫁于张建封。当时,天宝末,乾纲失扭,祸起幽蓟,戎马荐至,毒痡中州,违难南迁。即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南犯至河南,刘氏随张建封南迁江南,生活贫困,年二十有六,终于吴之旅舍。……有女一人。直到唐大历十三年,始获旋窆于河阳北原,方归葬于河阳(今河南孟州市)。是时,张建封已于大历十年,在马燧的推荐下,任监察御史,故刘氏墓志题唐监察御史张公,与其时任官职相符。 刘氏系出豪门,其志载:刘氏为兵部尚书武陵公赡之曾孙,齐州录事参军曰祈之长女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刘氏定著七房,一曰彭城、二曰尉氏、三曰临淮、四曰南阳、五曰广平、六曰丹阳、七曰南华。宰相十二人。彭城房有滋、文静、瞻。说明彭城刘氏为名门望族。 关于刘氏曾祖赡,《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未见记载,但在《资治通鉴》中有刘赡的记载:先是,刘武周屡遣兵攻西河,浩州刺史刘赡拒之,李仲文引兵就之,与共守西河。及裴寂败,自晋州以北城镇俱没,唯西河独存。此刘赡不知是否就是后期成为兵部尚书、武陵公的刘赡,这尚待今后考古资料的证实。两志文记载刘氏的父亲曾任齐州录事参军。《旧唐书·地理志》载:齐州,上。《旧唐书·职官志》载:上州,录事参军一人,从七品上。 《刘志》记载,由于安史之乱,其随夫移居江南,二十六而终,有女一人。据《张志》记载:女七,一适校书朗,陇西李君房,余并孩幼。这说明张建封第二任夫人生女六人。因此,嫁于李房者,则应是其长女即前妻刘氏所生之女。 三、张建封本人的历官 《新旧唐书》对张建封的生平、历官情况记载较为详尽,与墓志记载各有千秋,略有出入,考证如下。 1、《张志》记载其少年时,逢蓟门乱,常因发愤感慨,潜授兵书。宝应中(762----763)……苏常等州,草贼寇郡邑,代宗遣中使马日新与(李)光 弼 将兵马同征讨伐。建封乃见日新,自请说喻贼徒,……贼党数千人并诣日新,请降由是知名。大历初,……观察使韦之晋辟为参军,谋奏授左清道兵曹。而《张志》记载:永泰中,湖南廉使韦之晋辟为兵僚,奏授武賁。永泰年号仅存两年,第二年即改为大历元年,因此,两文中的永泰中和大历初并不矛盾,张建封最早授职时间应为大历元年,即766年。官职为兵曹,即武賁,勇猛之士也。后又投滑台节度使令孤彰,义不协,又去。后又投刘尚书晏,奏授大理评事。刘晏,《新旧唐书》有传。大理评事,即大理寺评事。《旧唐书、职官志》记载:评事十二人,从八品下。 2、《张志》载:大历中,河阳三城使马大夫燧躬为之介,奏除监察御史,赐章绶。马燧,唐代大将,《新旧唐书》有传。《旧唐书·马燧传》载:大历十年,燧为河阳三城镇遏使。辟为判官,奏授监察御史,赐绯鱼袋。二文对照,张建封任监察御史的时间为大历十年(775年)。章绶即绯鱼袋。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旧唐书·职官志》记载:正第八品上阶:监察御史,旧从八品上,垂拱令改。垂拱(685---688年)年令改,即改从八品上为正八品上。而《新唐书·百官表》记载监察御史为正八品下,我们认为应以《新唐书》记载为是。张建封任此职时为大历十年,即775年,晚于垂拱年应为正八品下。 3、《张志》载:时李灵曜叛,换公佐钩车讨伐,资硕画,收大梁。唐大历十一年,汴城都虞侯李灵曜叛乱,张建封跟随马燧参加了平叛,军务多咨于建封,在平叛中,张建封起了很大作用。 4、《张志》载:又从马公迁镇并部……超拜侍御史。《新唐书·张建封传》:从镇河东,授侍御史。侍御史,《旧唐书·职官志》:从第六品下阶。侍御史,旧从七品上,垂拱令改。《新唐书·百官志》:侍御史六人,从六品下,掌纠举百寮及入閤承诏,知推弹杂事。因其从正八品下直接升为从六品下,因此前用超拜二字。即越级提拔。 5、《张志》载:梁崇义跋扈汉南……擢公岳州刺史。关于任岳州刺史,《旧唐书·张建封传》记载更为详细:建中初,燧荐之于朝,杨炎将用为度支郎中,卢杞恶之,出为岳州刺史。《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岳州,下。下,即为下等州。《旧唐书·职官志》载:下州,刺史一员,正四品下。此次也为越级提拔。 6、《张志》载:建中四年,迁寿州刺史。建中四年,即783年。《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寿州,中。《旧唐书·职官志》载:中州,刺史一员,正四品上。 7、《张志》载:诏加淮南节度副使兼侍御史。 《新唐书·地理志》载:淮南道,盖古扬州之域。《新唐书·百官志·外官》记载:节度使副大使知节度使事。……其后,有持节为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者,正节度也。诸王拜节度大使者,皆留京师。不知当时张建封是否持节,知节度事,待考。侍御史为其兼职。 8、《张志》载:乃兼中丞,策勋也。 《新唐书·百官志》:御史台,大夫一人,正三品。中丞三人,正四品下。张建封于建中四年(783年)已为正四品上,中丞尚为正四品下,因此,策勋仅是一种嘉奖。 9、《张志》载:贞元五年。进拜徐州刺史,泗、濠等州节度使,兼御史大夫。 《新唐书·张建封传》记载:贞元四年,拜御史大夫,徐、泗、濠等州节度使,兼御史大夫。《旧唐书·张建封传》则记载:贞元四年,以建封为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徐、泗、濠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 以上三文记载均不相符。我们分析,张建封任御史大夫,应为贞元四年,同年不久又被任命为徐.泗.濠等州观察使。贞元五年,以建封为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徐、泗、濠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 御史大夫,《新唐书·百官志》:御史台,大夫一人,正三品,张建封为外官,此职应为兼职。观察使,《新唐书·百官志》记载:观察处置使,掌察所部善恶,举大纲,凡奏请皆属于州。观察使即观察处置使,乾元元年以前称为巡察使、按察使和按察采访处置使等。乾元元年,改曰观察处置使。 徐州刺史,《旧唐书·地理志》:徐州,上。《旧唐书·职官志》记载:上州,刺史一员,从三品。此前,张建封已为正三品,任徐州刺史后,不可能降为从三品,应仍为正三品。此为实职,其余官职均为兼职。 10、《张志》载:(贞元)十年,加检校中郎、尚书、南阳县开国男。 此记载,《新旧唐书》均无载,可补史缺。但其为何部尚书?《旧唐书·张建封传》载:(贞元)七年,进位检校礼部尚书。由于其一直为外官,任礼部尚书也应为虚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均为正三品。南阳县开国男,为其爵位。其晋封时间是贞元十年还是贞元七年?应以墓志为是。 11、《张志》载:迁检校尚书、僕射,崇德也。 《新唐书·百官志》:尚书,左、右僕射,从二品。 12、《张志》载:十三年秋,朝于京师……御制诗,宠别盛矣哉。 关于其奉旨进京之事,《旧唐书》记载为:十三年冬,入觐京师。《新唐书·张建封传》记载为:十三年来朝。说明其入京时间应为十三年秋冬之季。 关于御赐诗文的时间。《旧唐书》记载的较为详细:十四年春上巳,赐宰臣百僚宴于曲江亭,特令建封与宰相同坐而食。《旧唐书》载:建封将还镇,特赐诗。《新唐书》也载:其还镇,帝赋诗以饯。这说明皇上赐诗应为其将返回方镇时,即贞元十四年春季(798年)。 13、《张志》载:十六年夏,五月十三日庚戌,薨于镇,享龄六十有五,敕赠司空。 关于其享年:《新旧唐书·张建封传》记载其享年六十六,而《张志》载其享年六十五岁。与以上记载相差一年,我们推测这可能是由于中国传统记年法的虚岁和周岁有别引起的,志文所载应为其周岁。应以《张志》记载为是。 关于其勅封:《新旧唐书》均记载为:册赠司徒,而《张志》则记载为:敕赠司空,《新旧唐书》记载可能有误。 14、关于其葬地 史书无载,《张志》记载较详,可补史缺。志文记载:明年二月十日壬寅,甫竁于河阳县太平乡虢村之原,附秘书之墓域,礼也。 明年,即其薨后第二年,唐贞元十七年(800年),葬于今河南省孟州市西虢镇西虢村北。同时说明,唐代此地为太平乡。虢村之名,唐代已有。 秘书,即其父张玠以建封贵,赠秘书监。说明其父之墓也在附近。

山西名人的事迹?

1.武则天

(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曌(zhao,四声),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十四岁入宫后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唐高宗死后,一直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所以改名为“曌”。67岁时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的皇帝,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2.卫青

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

3.霍去病

(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军事家,是卫青的外甥,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在两次河西之战中大破匈奴,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又一次击退匈奴至今天的蒙古境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4.王昌龄

(公元698年—公元 757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三十岁左右进士及第。最初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后来被贬到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安史之乱时,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害。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5.王维

(公元699年—公元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6.狄仁杰

(公元630年-公元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狄仁杰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久视元年,狄仁杰进拜内史,于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7.关羽

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8.荀子

(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安泽县)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经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9.张辽

(公元169年-公元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此后随曹操征讨,战功累累。与关羽同解白马围,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率先锋在白狼山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又讨平辽东柳毅、淮南梅成、陈兰等。张辽多次击退孙吴进攻,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逍遥津之战,更是以七千人大破孙权亲自率领的十万大军,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声名大噪,成为历代推崇的名将之一。“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故事。

9.司马光

(公元1019年-公元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李白和孟浩然的资料?

【李白生平概述】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绵川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

孟浩然

(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