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主任)

卢瑟福与奥本海默?

欧内斯特·卢瑟福(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知名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学术界公认他为继迈克尔·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

卢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证实放射性涉及从一种元素到另一种元素的嬗变。他又将放射性物质按照贯穿能力分类为α射线与β射线,并且证实前者就是氦离子。因为“对元素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他荣获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

卢瑟福领导团队成功地证实在原子的中心有个原子核,创建了卢瑟福模型(行星模型)。他最先成功地在氮与α粒子的核反应里将原子分裂,他又在同实验里发现了质子,并且为质子命名。第104号元素为纪念他而命名为“鑪”。

1937年10月19日,欧内斯特·卢瑟福因病在剑桥逝世,享年66岁。

尤利乌斯·罗伯特·奥本海默(1904年4月22日—1967年2月18日,享年62岁),著名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1929-1947年)。

1943年奥本海默创建了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ANL)并担任主任();1945年主导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被誉为“原子弹之父”。二战后,奥本海默曾短暂执教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之后来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工作并担任所长(1947年-1966年)。

1967年2月18日,奥本海默因喉癌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逝世,享年62岁。

奥本海默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48名。

美国国家实验室设立有奥本海默杰出奖。

我国历次原子弹爆炸时间?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从1958年决策发展"两弹一星"到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花费了6年时间,随后实用化的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氢弹、人造卫星先后研制成功,"两弹一星"的成就,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我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就专门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一、第一颗原子弹即为内爆式铀弹美国情报机关根据对我国核爆放射性尘埃等证据的搜集,惊讶地发现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远比他们想象要先进--596是一颗内爆式铀弹,这比其他国家的第一颗原子弹难度都高得多。原子弹一般是指裂变式核弹,铀235和钚239都可以作为原子弹的核装药,根据装药不同,一般把原子弹分为铀弹和钚弹。根据原子弹的引爆方式,又可以将原子弹分为枪式和内爆式。由于分离出来的钚239中都含有一定的钚240,而且使用枪式设计也更容易诱发过早点火,枪式设计只能用铀装药,而内爆式原子弹则可以选用钚和铀两种核装药。枪式原子弹的设计和制造都比内爆式原子弹要求低,但枪式设计对核装药材料的浪费太大。美国空投广岛的"小男孩"就是一颗枪式铀弹,约60千克的铀235装药只有约1千克发生了核裂变,也就是不过1.7%的装药材料发生核裂变,效率极低。内爆式设计的核装药利用效率要高得多,内爆式核弹又有钚239、铀235两种材料的选择问题。用钚239作装药的核弹存在寿命较短的缺点,但钚239分离难度要比铀235浓缩的难度低得多,钚239还有反应截面大,临界质量更小的优势,例如无中子反射层时球形铀235的临界质量是52千克,而钚239只需10千克。由于临界质量更小,内爆式钚弹的弹芯研制起来就更容易些,美国的第一次核试验(也是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就是内爆式钚弹,投向长崎的"胖子"也是内爆式钚弹。而数十年后的朝鲜,其首颗原子弹也是钚弹。美国情报部门曾认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肯定也会是一颗内爆式钚弹,他们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寻找中国的钚239分离装置,从而低估了中国原子弹的研制进度。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不是内爆式钚弹,也不是设计更简单的枪式铀弹,而是一颗内爆式铀弹,这实际上相当于把内爆式钚弹的技术应用在铀弹上,具有极大的技术难度和风险。我国选用了这样的高难度设计也有自己的苦衷--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枪式铀弹需要太多的铀235核材料,我国刚刚起步的铀浓缩工业暂时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借鉴钚弹内爆式的设计,为首次核爆研制了先进内爆设计的铀弹。这种以高超设计来弥补工业能力不足的中国特色,在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中很多时候反而是常态,比如后来氢弹的研制也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首颗原子弹"596"这个代号是为了记住苏联在1959年6月撕毁协议,停止对我国核武器项目的援助。二、从原子弹到氢弹只用2年零8个月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历史上,有一项纪录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从原子弹到氢弹的突破速度是五个核大国中最快的。美国作为先行者,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用了7年零3个月(1945.7.15-1952.11.1),它的冷战对手苏联用了约4年时间(1949.8.29-1953.8.12),美国的坚定盟友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1952.10.3-1957.5.15),独立特行的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1960.2.13-1968.8.24)。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距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仅仅有2年零8个月。现在网上有人认为我国时间短是"后发优势",但20世纪50、60年代美苏英等核大国对氢弹的研制高度保密,我国没法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数据,同为西方国家一员的法国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耗时8年,本身就是对脑补的"后发优势"的最大否定。如果一定要说外国经验对我国有什么帮助,那就是美苏英三国作为先行者,他们告知了全世界还有氢弹这么一种威力比原子弹要强大得多的、采用核聚变原理的核武器,仅此而已。从原子弹到氢弹,美苏等超级大国耗时日久,最主要的原因是技术路线不明,还有计算量的繁复。虽然1948年英国科学家 就最早提出了辐射内爆压缩热核装药的想法,但这一想法美国人1951年才重新发现,这就是著名的氢弹构型的核心要素。苏联直到1954年才认识到辐射内爆这一关键因素,并在1955年11月22日成功进行了辐射内爆氢弹的爆炸。另外需要特意指出的是,苏联1953年8月12日爆炸的氢弹使用"千层饼"构型,与其说它是氢弹,不如说是增强型原子弹。如果这颗算氢弹的话,那么美国早在1951年就成功爆炸了这种含有聚变热核材料的助爆增强型原子弹,而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的时间,也可以认为是提前到1966年了。我国氢弹的研制,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前就开始了。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领导下,我国开始氢弹理论探索,在原子能研究所内设立了"轻核反应装置理论探索组",黄祖洽担任组长,组员包括蔡少辉、刘宪辉和萨本豪,后来何祚庥也加入。为了增强轻核理论组的研究力量,组长黄祖洽多次向钱三强建议,调来了理论专家于敏。1961年1月12日经钱三强约谈后,于敏加入轻核理论组并担任副组长。当时全组只有十一二个人,而且当时我国核武器研究重心是突破原子弹的工作,国内唯一的一台万次电子管计算机95%的工作量也用于原子弹理论计算,连组长黄祖洽主要精力都在原子弹上,于敏承担了轻核理论组的主要研究和组织工作。由于电子计算机主要用于原子弹的研制,于敏和组内成员不得不主要使用计算尺进行计算,在数年的工作中解决了大量的基础理论问题。于敏以他超乎寻常的物理直觉,能在复杂纷乱的现象和数据中理出头绪找到关键,在氢弹研制许多关键性问题上,于敏都做出了最主要的贡献,是我国当之无愧的"氢弹之父"。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氢弹的工程研制迅速在1965年初提上日程,代号"1100"工程,这个代号意义是1吨左右、100万吨当量的氢弹。不过氢弹研究毕竟十分复杂,虽然早在1963年我国已经突破了助爆增强型原子弹的原理,但氢弹原理直到1965年7月仍然没有获得关键突破。为此不得不计划先进行一次或多次助爆型原子弹的爆炸,根据试验反馈增强对热核聚变的了解。1965年10月于敏在做学术报告的过程中,理顺思路认定提高热核聚变材料的密度是氢弹研制的关键。提高密度靠炸药是远远不够的,只能靠原子能,他经过几天的分析和思考,想出了减少原子弹爆炸能量损失,提高压缩能量利用率的精巧设计结构,并进一步提出了两个模型。11月初,于敏等人经过计算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于敏等人提出的氢弹原理基本思路,使用原子弹维持热核材料自持聚变的条件,为此氢弹包含初级和次级两个部分,原子弹引爆部分称为初级、扳机或引爆级,而热核材料发生巨变的部分称为次级、被扳机或氢弹主体。从此我国氢弹研制走上快车道,1966年5月9日我国第一颗助爆增强型原子弹爆炸成功,为氢弹理论研究提供了实测数据,用于改进氢弹扳机的设计。1966年底,我国首颗氢弹核扳机和被扳机设计冻结,进入制造阶段。1966年11月28日我国进行了一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当量12.2万吨TNT,其实较真的说它从原理、材料和构型上看,都是一次成功的氢弹试验,只不过它只是作为氢弹原理的验证试验而不是正式准备的第一颗氢弹,并特意限制了爆炸当量而已。1967年6月17日,我国使用图16轰炸机空投完成首颗氢弹的爆炸,爆炸当量330万吨,标志着"1100"工程最终获得圆满成功。三、两弹结合试验与核武实用化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都存在质量巨大的问题,实际威慑能力很有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就曾被西方媒体戏称为"有弹无枪"。为了尽快实现核武器的实战化,我国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其速度和成就同样惊人。1965年春节刚过,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就下达了空投原子弹的试验任务,由于原子弹质量很大,当时只能使用图16轰炸机进行。2月18日,空军独立四团进驻西北机场,开始用水泥训练弹代替原子弹进行空投试验,按照要求空投的原子弹必须突破100米大关,而在第一个月训练的最后一次空投中,机组就意外达到了35米的精度。后来虽然出现试验弹投偏的问题,但机组成员找到了偏差原因并解决了这一问题,4月份的空投试验中达到了96米精度。5月14日图16机组携带空投的圆形原子弹,上午9时59分空投成功,雷达测量显示原子弹距离靶心只有40米,顺利完成了我国首次原子弹空投试验。图16空投原子弹突防能力并不强,威慑能力同样有所不足,而核弹道导弹到今天仍然有足够的威慑能力,主要核大国的核威慑,都是建立在核弹道导弹的基础上。不过出人意料的是,由于安全性等考虑,实际的核导弹试射很少,多数国家都是导弹和核弹分开进行试验,装载真正核弹头的弹道导弹飞行试验,有且仅有两次,其中一次就是我国的"两弹结合试验"。1966年10月2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了著名的弹道导弹原子弹结合试验。这次试验也是我国历次核试验保密性最高的一次,我国使用东风二号甲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原子弹弹头从酒泉发射中心发射,目标为新疆罗布泊试验场。两弹结合试验携带了真实的原子弹弹头,虽然飞行全程不太远,但都位于我国国土上空,试验压力极大。为了进行两弹结合实验,兰新铁路停运,导弹飞行沿线河西走廊数百万居民紧急疏散,而酒泉发射中心的发射阵地上也只剩下7个人。上午9时导弹成功发射,经过9分多种的飞行,原子弹弹头准确在罗布泊的靶标上空爆炸,我国两弹结合试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两弹结合试验不仅有力的反击了外国"有弹无枪"的嘲笑,也在60年代恶劣的国际环境下,表达了我国使用核武器捍卫国家安全的坚定决心。当年西方媒体时不时传出消息,苏联密邀美国一起对我国核武研制基地进行核打击。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氢弹的实用化也迅速获得突破。虽然东风二号甲使用的还是原子弹弹头,但东风三号中程弹道导弹计划使用的就是新的氢弹弹头了。1969年到1970年,我国进行东风三号的"两弹结合冷试验",即使用惰性材料代替氢弹初级的裂变材料,它可以模拟导弹携带氢弹弹头的飞行再入和初级爆炸,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东风三号导弹具备作战能力。携带百万吨级当量氢弹弹头、射程2500千米的东风三号导弹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国第二炮兵的打击范围和威慑能力,是我国氢弹具备实战能力的标志。四、弹头小型化技术接近美国最先进水平根据《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数据,我国首颗原子弹质量为1550千克,而东风二号导弹的原子弹弹头质量据推测也有500千克,至于某型号氢弹弹头重量更是高达2吨多,这也意味着只用使用图16/轰6等大型轰炸机或是使用大型弹道导弹才能投掷这样的核弹头。东风四号和东风五号作为大型远程洲际导弹,投掷大当量热核弹头也没有问题,但我国正在研制中的第一代潜射弹道导弹巨浪一号就实在无能为力了。随着巨浪一号的研制,我国核武器的小型化,在20世纪70年代也提上了日程,并陆续取得辉煌的成就。我国第二代战略导弹配套的第二代核弹头使用了先进的气体助爆技术。根据上文氢弹实际上都包括一个原子弹扳机,而这个原子弹当量一般要数千甚至上万吨,自然质量很大。氢弹的小型化关键是初级的小型化,现代氢弹的初级使用的是助爆增强原子弹的方式,增加了少量聚变材料助爆。助爆方式分为固体助爆和气体助爆,我国的东风五号等第一代氢弹使用固体助爆,美国情报机构猜测其质量达到3吨。1976年9月26日我国固体助爆初级试验获得成功,同年11月17日,东风五号氢弹弹头的全当量爆炸试验成功,这次500万吨当量的核试验也是我国当量最大的核试验。我国巨浪一号导弹的弹头同样使用固体助爆方式,但由于质量低于1吨,其爆炸当量也较低。在此基础上我国进行核弹头小型化的研究,第二代核弹头通过使用气体助爆技术,进一步降低了核弹头的体积和质量。我国在美苏核武器设计接近极限,积极推进全面禁止核试验的阴影下,1986年由邓稼先等两弹元勋起草报告,并得到中央批准,决定在国际社会压力加大前,加快核武器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研制了非球形构型的气体助爆初级,非球形构型可以令洲际导弹的圆锥形弹头质量降到最低。根据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技术情报部门的主管 和考克斯报告的说法,我国的非球形气体助爆初级设计水平很高,接近了美国最先进的W88核弹头的水平,这也是1999年美国抛出的考克斯报告中指责我国偷窃美国技术的"重要依据"。考克斯报告还认为中国偷窃了中子弹的技术,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成功进行了中子弹的爆炸试验。考克斯报告发布后,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称,我国已经掌握了中子弹技术。根据官方媒体更晚的报道,1984年12月19日我国进行了第一次中子弹原理试验,1988年9月29日最终完成了中子弹试验。五、我国核试验总体费效比最高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中,还有一个或许不那么引人注目的细节,那就是我国是五个核大国中核试验次数最少的国家。截至1998年5月底,美国进行了1032次核试验,苏联和俄罗斯进行了715次核试验,法国进行了210次核试验,英国进行了45次核试验,而中国也仅进行了45次核试验。考虑到英国后来核武器完全依赖美国,我国核试验的费效比当之无愧是最高的。我国的45次核试验,其中包括23次地上核试验和22次地下核试验。根据 的说法,尽管中国并未加入《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但我国在历次地上核试验中一直尽力减少核试验产生的辐射尘埃。1980年10月16日我国进行最后一次大气层内核试验后,彻底转向地下核试验方式,此时我国已经通过二十余次核试验完成了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从东风二号导弹到东风五号导弹等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用了不到20次核试验,就突破了核弹头小型化的关键技术,在核武器设计的核心技术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确保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签订后我国核威慑力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不过话说回来,我国核试验次数最少也带来一些隐忧。我国核武器的中后期发展最慢,核武器技术不仅远远落后于美苏,也很快被法国后来居上,突出表现在我国是最晚突破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的国家,也是最晚研制分导式多弹头技术的国家。美苏两国数百上千次核试验中,主要是为了满足种类繁多的从战术核武器到战略核武器的各种核弹头的研制,其中既有数吨重的百万吨级到千万吨级大当量核弹头,也有数千克的核炮弹或核空空火箭,美苏大量核试验还用于摸清核武器设计的"极限",这些试验数据对日后展开计算机模拟核试验是至关重要的。而我国数量有限的核试验主要用于研制很少的几种战略导弹核弹头,计算机模拟核试验可能缺乏足够的数据。还有一个问题是,在老一代参加核试验的科学家们老去后,可能会缺乏设计全新核弹头的经验和能力。当然即便是美国,在签订《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也发现计算机模拟有无法代替实际核试的地方,也缺少能够研制新型核弹头的年轻人,中国存在的问题其它国家也同样面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签订后,美俄等国家开始进行亚临界试验,这种核试验中并没有实际核爆炸,因此规避了禁止核试验的条约。此外主要核大国还纷纷发展各种核试验模拟设施,如美国的国家点火装置,中国的神光等激光核聚变研究装置。美国还在圣地亚实验室建立了专门的Z装置用于核武器研究,中国九院去年刚刚通过鉴定的聚龙一号装置也有同样的用途。未来核武器研究和发展的道路上,中国的科学家们仍然奋勇直前。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虹膜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1936年,眼科专家 指出虹膜具有独特的信息,可用于身份识别。

1987年,眼科专家A 和 Flom首次提出了利用虹膜图像进行自动虹膜识别的概念,但是他们并没有开发出一个实际的应用系统 。

1991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实现了一个自动虹膜识别系统,这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一个应用系统;

1993年,J实现了一个高性能的虹膜识别原型系统。目前,大部分自动虹膜识别系统使用的核心识别算法;

1996年, 研制成功基于虹膜的身份认证系统;

1998年底,中科院自动化所开始虹膜识别方面的研究,2000年成功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虹膜识别系统

48年从美国来我国的寒春是什么人?

陈定南/摄寒春,女,英文名J,琼·辛顿,1921年10月20日生于美国芝加哥,芝加哥大学核子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女核物理学家,是曼哈顿计划中少数的女科学家之一,在洛斯阿拉莫斯()武器试验室做费米的助手。

1948年3月来到中国。1949年,寒春和也是来自美国的阳早在延安瓦窑堡的一个窑洞里结婚。1949年后生活在中国。他们从事奶牛养殖工作。值得指出的是,寒春并没有参与中国的核武器制造。阳早在2003年逝世后,她住在北京的小王庄农场。现在是北京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美国专家。2004年8月15日中国实施《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以来,她是北京地区第一个获得中国“绿卡”的外国人,也是在中国大陆第一个获得中国“绿卡”的外国人。她的三个儿女回到了美国。

她的丈夫阳早、哥哥韩丁均为资深中国外国专家。他们被称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国际友人”。

具体的你可以在百科里面看一下

eda计算方法?

1. 方法

1946年,在洛斯阿拉莫斯科学实验室工作的J ,S和N编制了算法,也称为 方法。 算法旨在通过模仿随机过程,来得到具有难以控制的大量的自由度的数值问题和具有阶乘规模的组合问题的近似解法。数字计算机是确定性问题的计算的强有力工具,但是对于随机性(不确定性)问题如何当时并不知晓。通过 方法,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近似得到最优解。

在EDA领域, 算法在电路仿真等多个领域有应用。

2. 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方法

1947年,兰德公司的 创造了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方法。就其广泛的应用而言,算法一直是最成功的算法之一。线性规划对于那些要想在经济上站住脚,同时又有赖于是否具有在预算和其他约束条件下达到最优化的能力的工业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然,工业中的“实际”问题往往是非线性的;使用线性规划有时候是由于估计的预算,从而简化了模型而促成的)。单纯形法是一种能达到最优解的精细的方法。尽管从理论上可以证明它是指数级而非线性的,但在实践中该算法是高度有效的——它本身说明了有关计算的本质的一些有趣的事情:理论和实践不一定完全一致。

在EDA领域,布局布线工具经常需要用到线性规划或者二次规划求解。

3. 子空间迭代法

原子核哪一年制造的?

1945年由美国制造成功。

制造时间大事记:

1、1942年12月2日,在恩利克.费米的指导下,芝加哥大学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型原子反应堆,成功地进行可控的链式反应。

2、1943年春奥本海默领导的制造原子弹的工作,在洛斯阿拉莫斯的实验室开始。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主任)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主任)


3、1944年3月,橡树岭工厂生产第一批浓缩铀235。

4、1945年7月12日,一颗实验性原子弹开始最后装配。

5、1945年7月15日凌晨5点30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一片沙漠地带爆炸(因试验场名字,又叫三位一体爆炸。)试验成功7月25日,在太平洋的比基尼环礁,原子弹试爆成功。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随着苏联军队出兵我国东北,日本天皇于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扩展资料

参与制造的科学家相关内容介绍:

1942年8月,奥本海默被任命为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 ,在新墨西哥州沙漠建立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 ,整个计划的经费是20亿美元,总工作人数10万 。

“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 )协助奥本海默组织在洛斯阿拉莫斯工作的团队 ,1943年有4000名科学家进驻洛斯阿拉莫斯() ,著名的科学家费米、波尔、费曼、冯·诺依曼等大师级物理学家皆在其内 ,开始原子弹的研发工作 。

泰勒因执意研究“超级炸弹”,跟奥本海默起了不少冲突,后来泰勒作证指控奥本海默同情共产党,造成奥本海默处境的困难。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成功地制造了第一批原子弹,随后在阿拉摩高德沙漠上空引爆,并发出耀目闪光及冒起巨型蘑菇状云。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17秒,美国在太平洋蒂尼安岛上的空军基地朝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弹。

世界上人造的最强磁场有多强?

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LANL)的美国国家高磁场实验室脉冲场装置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磁场,磁场强度达到97.4特斯拉。科学家们于2011年8月18日获得了92.5特斯拉的磁场,打破了德国科学家此前创下的纪录。

随后,科学家们又获得了97.4特斯拉的磁场。特斯拉用于测量磁场的牵引力,1特斯拉就非常强大,地球的磁场为0.0004特斯拉;一台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可产生3特斯拉的磁场。

磁体吸合位置处的磁场力为F=B*B*S/2u.u是真空磁导率,-6的量级,照你500T的场强算的话,磁力大太多了。

而一个直径1m,通电1A的线圈中心,才产生1A/m的磁场,变换成磁感应强度,是一个u的大小,也就是1.256e-6T,想一下500T就是很大很大的一个量级了吧。

实际上世界上人工产生的最强的磁场也只有50T左右,一般的磁铁表面也只有0.3T左右,钕铁硼材料的磁体的也只有不到0.8T的磁场,而且是很好的那种。

一共有多少个超级计算机?

目前全世界上共有超过500台超级计算机。

超级计算机(英文:)是指能够执行一般个人电脑无法处理的大量资料与高速运算的电脑。目前全世界上共有超过500台超级计算机,占据前三位是中美日,其中中国排第一位,共有226台。第二名是美国,共有114台。然后是日本,共有30台。

1. 美洲豹

“美洲豹”超级计算机系统隶属于美国能源部,坐落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在本期排行榜上,它以每秒1.8千万亿次的运算速度超越“走鹃”而名列榜首,它的运算速度比“走鹃”快大约70%。“美洲豹”是一台民用计算机,将主要用于模拟气候变化、能源产生以及其他基础科学的研究。

2. 走鹃

自2008年6月起到本期排行榜出炉之前,“走鹃”一直稳居排行榜榜首位置,它也是世界上第一台打破每秒千万亿次运算速度的超级计算机。“走鹃”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它也是一种IBM系统计算机,每秒运算速度可达1042万亿次。它采用了一系列专门针对游戏和商业的技术,包括用于索尼“游戏站3”的九核Cell处理器和AMD双核皓龙处理器。因此,“走鹃”是全球第一台采用Cell处理器的混合式超级计算机。“走鹃”系统主要用于对美国核武器进行复杂而秘密的评估。

3. 海妖

“海妖”超级计算机由美国田纳西大学国家计算科学研究院所研制。“海妖”系统中拥有10万个AMD双核皓龙处理器,运算速度为每秒831万亿次,它主要用于一些高端服务器或工作站中。“海妖”也是世界上由学术机构所拥有的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主任)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主任)


4. 尤金

“尤金”是欧洲运算速度最快的巨型计算机,曾经也名列全球排行榜第二名。它是由德国尤利希超级计算机中心所研制,采用的是IBM蓝色基因/P型机设计方案,使用许多小型、低能耗的芯片。该方案中,每一个独立处理器的最大运行速度为850兆赫,甚至比普通家用电脑的处理速度都还要慢。但是,“尤金”巨型机总共拥有292000个处理器芯片,如此多的芯片使得它的整体运算速度高达每秒825万亿次。科学家们正在对其进行升级。

5. 天河一号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主任)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主任)


“天河一号”是首次进入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它是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其系统峰值性能为每秒1206万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测试值达到每秒563.1万亿次。“天河一号”是由天津滨海新区和国防科技大学共同建设的国家超级计算机天津中心所研制,它的运算速度是中国此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的四倍多。在“天河一号”中,共有6144个处理器和5120个AMD图像处理单元(相当于普通电脑中的图像显示卡)。“天河一号”将广泛应用于航天、勘探、气象、金融等众多领域,为国内外提供超级计算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