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乾隆读书的地方三希堂在什么宫(三希堂是乾隆曾经读书的地方)

兰亭集序上的章是谁盖的?

乾隆:"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古稀天子”、“八征耆念之宝” “太上皇帝”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赵孟�\:赵孟�\印 赵氏子昂 吴兴 神品 另外还有项子京 鲜于枢 柯九思 黄石翁等二十多人章 《快雪时晴帖》

乾隆:"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古稀天子”、“八征耆念之宝” “太上皇帝”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三希堂”"寿" 赵孟�\、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 姨母帖---乾隆、“宜子孙”、“乾隆御览之宝”、“乾清宫鉴藏宝”还有“御览”"嘉庆御览之宝"明代无锡华中甫,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

明清皇帝在哪个殿上朝?

明朝,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上朝,称御门听政,而当有比较紧急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则在乾清宫召见大臣。

明朝的朝会制度始创于明太祖朱元璋,完备于明成祖朱棣。

有大朝会,也称正朝,在正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举行,仪式极为隆重,仅低于皇帝登基仪式。正朝在奉天殿(后改名皇极殿)举行,主要是朝贺,皇帝并不问政事。又有常朝,分朔望朝和日朝。

朔望朝,洪武时定为每月朔(初一)望(十五)日在奉天殿举行。于慎行《制典》篇说:“本朝朔望御正殿,百官公服朝参,而不引见奏事。”实际上仍是朝贺的性质,同样不处理政事。与政事有关联的是日朝。日朝在洪武时主要是指早朝,每日举行,初在华盖殿举行,后多在奉天门举行。

永乐七年十月,早朝制度有所变化。当时永乐皇帝巡狩北京,北京此时已是冬气严凝,繁琐的仪式,百官依次奏事,官员久立不堪,于是仪式与奏事分开。简短的仪式后,大臣们到右顺门内便殿依次奏事,无事者则退还各自衙门办公。这就是通常说的“御门听政”。

清代没有专门的早朝,清代前期的“御门听政"有些早朝的意思。顺治皇帝亲政之前,国事都由多尔衮代为处理,当时紫禁城前朝三大殿都被烧毁,办公一般在武英殿。

多尔衮于顺治7年死后,顺治亲政,修复三大殿,就住在乾清宫,国事多在那里处理,清朝没有一早就聚集官员站班议事的制度,而是由内阁向皇帝汇报政务,当时未成年的顺治、康熙早起还要上学,因而召见或觐见都安排在皇帝放学之后,午饭之前,如有重大政务则随时召见,地点并不固定,一般选择就近召见。

乾隆读书的地方三希堂在什么宫(三希堂是乾隆曾经读书的地方)乾隆读书的地方三希堂在什么宫(三希堂是乾隆曾经读书的地方)


康熙成年后,沿袭明制进行“御门听政",冬春季早上6点,夏秋季早上5点,在乾清门后来改在太和门听取官员汇报,这有点像早朝。像康熙年间著名的抗击沙俄的雅克萨之战,平三番等重大决策都是由御门听政决策的。康熙、乾隆之后的帝王逐渐疏懒惫惰,到咸丰年间“御门听政"废止。

雍正年间设置军机处,每日早起由军机大臣向皇帝奏事,根据需要或一人独自奏对,或多人奏对。地点在养心殿西暖阁,就是三希堂外间,有秘道与军机处相通。如果有重大事项要扩大范围商讨,则多传旨在养心殿进行朝会议事。再有清朝皇帝多喜爱园居生活,大多数时间都在三山五园渡过,听政地点为康熙在畅春园清溪书屋,雍正在圆明园万方安和,乾隆在圆明园含经堂、嘉庆、道光在圆明园勤政亲贤、咸丰在圆明园北远山村,同治帝时圆明园被焚,颐和园尚未重修,而且是垂帘听政,所以就在故宫养心殿听政,光绪年间在颐和园仁寿殿。

明朝在太和门,乾清门上朝,清朝在太和殿

三希贴的三希是指?

《三希贴》是指:王羲之的“快雪时晴贴”,王献之的“中秋贴”,王珣的“伯远帖”,这三幅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界的最高水平的书法字帖。

比如《快雪时晴贴》: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候。

《中秋贴》: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既甚省只知,何然胜人和

何庆,等大军,无暑款。

《伯远帖》: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赢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甲。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三希帖

所谓“三希帖”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这三幅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的书法字帖。

三希帖简介

所谓“三希帖”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

清朝乾隆皇帝酷爱书法,于是他在自己卧室旁边专门设置了一间十平米不到的小暖阁,用于珍藏三幅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名贴以供他随时观赏,后来此阁被乾隆皇帝亲自命名为“三希阁”,而藏于此阁内的《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就被后人统称为“三希帖”。辛亥革命后,清王朝倒台,“三希帖”中除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仍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外,王珣的《伯远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流出了宫外不知去向。

1951年11月5日,“三希帖”中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辗转数年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示下以35万元港币的价格从香港购得,重新回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乾隆读书的地方三希堂在什么宫(三希堂是乾隆曾经读书的地方)乾隆读书的地方三希堂在什么宫(三希堂是乾隆曾经读书的地方)


养心殿西暖阁是前代皇帝批阅奏章的地方,乾隆皇帝在西头隔出一个极小的房间,将宫中珍藏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悬挂在这间小房子里,并命名为三希堂。批阅奏章劳累的时候,他便走进三希堂,以欣赏三王的墨迹作为休息。

三希堂的“三希”有两种解释。

一、“三希”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

1、士希贤:即士人希望成为贤人。

2、贤希圣:即贤人希望成为圣人。

3、圣希天:即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

意思就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

二、“三希”指三件稀世珍宝: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清乾隆皇帝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珍迹,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尤以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深爱至极,故命其所藏法帖之处为“三希堂”,并亲笔手书“三希堂”匾额悬于堂上。保存至今。

(一)、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为唐人摹本,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尺牍纸本,高七寸一分,广四寸六分,是王羲之四十岁之后的作品,也是王羲之传世代表作之一。当时只是手札便条而已,因帖内有“快雪时晴”几字而得名。此帖用笔洒脱,字体舒朗,动中有稳,是王体行书中的精品,被后人称有“龙跳山门,虎卧风阁”之势。

(二)、王献之《中秋帖》

全文共六行四十七字,属典型的晋代行书。其内容为叙事之辞,该帖的命名出自于贴内的首句的“伯远”二字,《伯远帖》的用笔灵舞飞动,为上乘的行草作品。

(三)、王献之《中秋帖》

王献之的《中秋帖》无款,传为王献之书,亦有人怀疑是宋代米芾的临本。纸本,纵八寸四分,横三寸六分,行炎,行书三行二十二字,前后有阙文。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书法受其父影响,且又有创新,他将王体行书的笔法进一步加以升华和提炼。此帖已接近草书,王献之的用笔如行云流水,连带互映关系,将字体处理得完美至极。

乾隆鉴赏过的字画?

最有名的莫过于乾隆皇帝收藏的三希堂法

陈洪绶《清供图有多长?

陈洪绶《清供图》作于乙丑年(1625)134×53cm

【作品赏析】

款识:乙丑秋暮为鲁棻写上宗甫叔寿。洪绶。

钤印:洪绶、章侯

鉴藏印:古希天子、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乐寿堂鉴藏宝、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行有恒堂审定真迹、曾在定府行有恒堂

备注:清宫旧藏。徐邦达题裱边。

此《清供图》作于乙丑年(1625),为其早年作品,陈洪绶时年二十八岁。有人称他“才足比天,笔能泣鬼”,早岁的陈洪绶已经显露了他超人的艺术天分。

《清供图》用笔工致,着色古雅醇厚,画风素洁明快,线条细劲,格调奇崛。既有应物象形之功,又不乏适度夸张,疏与密,刚与柔对比和谐,画面呈现出一种幽远静谧之气。

图中所画折枝白梅与月季,枝条劲挺错落,梅花与月季红白相间,辉映成趣,古雅异常,造型独特,既有自然之气韵,又显露了画家自身对机趣的敏锐把握。在位置经营上,画面上部大段留白,由折枝生发处,风姿绰约,似有一股清劲之气弥漫其上;古铜瓶与盥水器皿位于画面左下角,造型似高古青铜,古拙浑朴。陈洪绶画古铜瓶不落窠臼,先用淡墨层层积染,似西方素描之法,染出体积明暗,趁墨色将干未干时,再用石青石绿矿物质颜料点染其上,用色浓烈,淡处与墨色相融,浓处堆积。张大千晚年创泼墨之法似与此有暗合之处。陈洪绶画古铜瓶厚拙清圆,敷色浓而不艳,后人已鲜见此法。

《清供图》上,钤有乾隆九玺,由此可知此画原归清宫所藏,或因赐出,故未著录于《石渠宝笈》之内。后归第五代定亲王载铨之行有恒堂收藏,载铨历任礼部、工部尚书,晚年出掌宗人府,颇得道光、咸丰二帝的欢心。定府收藏的古玩较丰,并且订制了很多标有“行有恒堂”款识的瓷器和紫砂器,做工精致。颇为后世收藏者追捧。

“乐寿堂鉴藏宝”表明此画原贮于紫禁城乐寿堂内。乐寿堂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其南是养性殿,其北有颐和轩。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成。乾隆皇帝以此为退位后的寝宫,御题“座右图书娱画景”联句,故此堂亦称宁寿宫读书堂。举凡乾隆皇帝喜爱的书画大多置于此堂供其赏玩。

除这两方鉴藏印外,其它几方重要的鉴藏印章,都说明《清供图》是陈洪绶传世作品中一件流传有绪的精品。另外,徐邦达先生裱边的一段题跋,称此件《清供图》为“难见妙品”。

乾隆读书的地方三希堂在什么宫(三希堂是乾隆曾经读书的地方)乾隆读书的地方三希堂在什么宫(三希堂是乾隆曾经读书的地方)


古人有在案头置一清供的雅洁之风,所居之处置此《清供图》,闲暇之余观之,顿生幽远意趣,清人黄景仁有诗云:“不令俗物扰清供,只除哦诗一事无。”(田陀)

乾隆三希堂真品鉴定?

三希堂,乾隆帝的书房。“三希”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除此之外,三希堂名字的由来,还因为收藏有乾隆生前收集到的“三个稀世之宝”——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王献之的《中秋帖》。

2021故宫养心殿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08 30

养心殿是紫禁城中第一个装上玻璃的宫殿。皇帝的宝座设在明间正中,上悬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内设宝座,向西,这里曾经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处。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则分隔为数室,有皇帝看阅奏折、与大臣秘谈的小室,有乾隆皇帝的读书处三希堂,还有小佛堂、梅坞等,是专为皇帝供佛、休息的地方。

清乾隆设“三希堂”收藏了三幅著名的字,是哪三幅?

三希堂”,乾隆皇帝藏书之所。当年,乾隆获得晋代书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乐不可支,藏于 一室,命名为三希堂”。希,即稀字,稀世之宝也。 快雪时晴帖》,唐人摹本,高7寸1分,宽4寸6分,行书4行,28个字,系王羲之传世代表作之一。《中秋帖》,宋人米芾临本,高8寸4分,宽3寸6分,行书3行,22个字。王献之是王羲之第7子,自幼习字,与父齐名。王珣是王羲之侄子,《伯远帖》是他的书函,是难得的晋人书法真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