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圆周率是谁发明的(圆周率前100位顺口溜)

圆周率的发明创始人是谁

我们在学到关于圆周率的知识时,就觉得好神奇,竟然可以无限的循环下去,那这么有意思的圆周率是谁发明的呢?

圆周率不是某一个人发明的,而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同的数学家经过无数次的演算得出的,是古今中外无数的数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它包含了无数数学家的辛劳汗水,并不某个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不具有专利性质。虽然现在的计算机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但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为圆周率计算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数学家们。

古希腊大数学家阿基米德,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通过理论计算圆周率近似值的先河。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数学家刘徽和王莽分别利用割圆法以及度量衡的手段终于将圆周率推演到3.1416。

公元480年左右,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结果,确定圆周率是一个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的数,这是圆周率跨时代的意义。

圆周率是谁发明的(圆周率前100位顺口溜)圆周率是谁发明的(圆周率前100位顺口溜)


再后来,圆周率越来越贴近现实,许许多多伟大的外国数学家,利用分析法在圆形中进行分析,终于在1948年英国数学家弗洛森将圆周率推演到808位。当然时代的发展是迅速的,电子计算机的逐渐出现,圆周率终于被确定为无限不循环小数。

圆周率是谁发明的

圆周率的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圆周率不是某一个人发明的,而是随着科学的发展,由许多的科学家经过无数次的演算而得到的。而阿基米德就是历史上第一个通过计算而得到圆周率近似值的人。随后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

圆周率的简介

圆周率指的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它能够帮助我们精确计算圆的周长、面积、球的体积等等。目前,圆周率已经精确到了小数点后31.4万亿位。

圆周率是谁发明的(圆周率前100位顺口溜)圆周率是谁发明的(圆周率前100位顺口溜)


圆周率是谁发明的?

圆周率不是某个人发明的,而是由许多数学家经过了无数次的演算所得出来的结果。首先推算圆周率数值的人是阿基米德,利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的周长算出圆周率。

中国数学家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263年)时只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就求得π的近似值,也得出精确到两位小数的π值,他的方法被后人称为割圆术。南北朝时代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π值(约5世纪下半叶)。

圆周率是谁发明的(圆周率前100位顺口溜)圆周率是谁发明的(圆周率前100位顺口溜)


计算机领域的应用

圆周率π在计算机领域是一把标尺,用于检验计算机性能。如果面前有两台计算机A和B,想要知道哪台配置更优越,可以用这两台计算机来运算π,利用相同的计算公式,谁的运算速度更快,算出π的位数更多,谁的性能就更好。

如果计算π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那说明计算机的软硬件设备存在故障,需要重新调整。最经典的案例就是1986年,利用圆周率运算检测出了CR-AR2型号的电子计算机硬件的BUG;英特尔当年在发布奔腾系列的处理器时,也利用运算圆周率找到了设计上的BUG。

圆周率是谁发明的

问题一:是谁发明了圆周率 圆周率不是谁发明的,而是人类一步步的发现它的。

圆周率(Pi)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一般用希腊字母π表示,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中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π也等于圆形之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是精确计算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等几何形状的关键值。 在分析学里,π可以严格地定义为满足sin x = 0的最小正实数x。

一块古巴比伦石匾(约产于公元前1900年至1600年)清楚地记载了圆周率 = 25/8 = 3.125。[5] 同一时期的古埃及文物,莱因德数学纸草书(Rhind Mathematical Papyrus)也表明圆周率等于分数16/9的平方,约等于3.1605。[5] 埃及人似乎在更早的时候就知道圆周率了。 英国作家 John Taylor (17811864) 在其名著《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 Why was it built, and who built it?》)中指出,造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胡夫金字塔和圆周率有关。例如,金字塔的周长和高度之比等于圆周率的两倍,正好等于圆的周长和半径之比。公元前800至600年成文的古印度宗教巨著《百道梵书》(Satapatha Brahmana)显示了圆周率等于分数339/108,约等于3.139。[6]

几何法时期

古希腊作为古代几何王国对圆周率的贡献尤为突出。古希腊大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 年) 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通过理论计算圆周率近似值的先河。阿基米德从单位圆出发,先用内接正六边形求出圆周率的下界为3,再用外接正六边形并借助勾股定理求出圆周率的上界小于4。接着,他对内接正六边形和外接正六边形的边数分别加倍,将它们分别变成内接正12边形和外接正12边形,再借助勾股定理改进圆周率的下界和上界。他逐步对内接正多边形和外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加倍,直到内接正96边形和外接正96边形为止。最后,他求出圆周率的下界和上界分别为223/71 和22/7, 并取它们的平均值3.141851 为圆周率的近似值。阿基米德用到了迭代算法和两侧数值逼近的概念,称得上是“计算数学”的鼻祖。

问题二:圆周率是谁发明的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字文远,祖籍范阳(在今河北海里涞水县),他生活在南朝的宋(公元420-479年)、齐(公元479-502年)两个朝代,年轻时候没有上过什么学校,也没有得到什么名师指教。但经过刻苦勤奋的学习,使他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成为我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一位非常杰出的科学家。

祖冲之对圆周率(π)的研究,便是一个突出的事例。

望采纳!

问题三:圆周率是谁发明的? 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核3.1415927之间.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

回答完毕~~

有疑问请追问,无疑问请点击【采纳】~

祝学习进步~~~\(^o^)/~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