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三思而后行是谁说的 三思而后行是谁说的话

请问“三思而后行”是名人名言吗?如果是,那是谁说的呢? 是季文子说的?

《论语》公冶长第五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三思”是多想的意思.季文子是当年的鲁国大夫,他办事办得很谨慎,什么事情都先想来想去,经过仔细思考以后再决定怎么做.这虽然是他的优点,但有的时候变成缺...

三思而后行是哪三思 三思而后行出自何处

1、三思,主要指思危,思退,思变。即:思虑做此事有什么危险的地方;思虑做此事后有什么退路;思虑做此事的将来有什么变化的地方。

三思而后行是谁说的 三思而后行是谁说的话三思而后行是谁说的 三思而后行是谁说的话


2、“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三思而后行是谁说的 三思而后行是谁说的话三思而后行是谁说的 三思而后行是谁说的话


翻译这句话就是说:季文子遇事都三思后才行动。孔子听到了,说:“继续,这样就可以了。”换成现在的通俗的话语是说:季文子遇到某些事情都是要经过三思后才行动。季文子的这些事传到了孔子这里,他说:“按照季文子这样(做事的方式)继续行事就可以了!”

三思而后行是谁说的 三思而后行是谁说的话三思而后行是谁说的 三思而后行是谁说的话


《论语》中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为什么却说两次就够了?

在《论语》中季文子说三思而后行,孔子回答两次就够了的原因是因为季文子本身性格十分谨慎,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他都会反反复复的思考许多次才会去做,这样子行事注定会畏手畏脚,甚至很多事情会因此会错过机会。

孔子在教育他的徒弟的时候讲究的就是因材施教,针对性格品行不同的弟子孔子会根据他的特点去采用更合适方法去进行教学,这也是孔子的教育方法至今都被人们所推崇的原因。一味的一视同仁的教育方法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反倒不利。

并且这句话也没有一刀切的意思,针对不同的情况也得视情况而定。千万不要拘泥于一种想法里面。比如当你非常急切要去做某件事的时候不妨放慢脚步好好想想,仔细规划周全。如果对某件事情停滞不前一直只停留在想法阶段的时候也可以适当迈出脚步大胆尝试,行动之后才能得到结果。

在《论语》中主要记载的就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所编成的语录文集,当你看完了整本书之后你才能体会到孔子的大智慧,孔子在跟弟子们讨论某些事情的时候也是从来都不拘泥于一种答案的。

孔子的种种回答都颇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确实很多事情都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对面季文子孔子说,两次就够了。或许面对子路,孔子会说,三思再思后行之。

因材施教,因时制宜这便是孔子的大智慧,这也正是孔子拥有那么多的弟子,他们的性格,出身,为人处事各有大不同,但是孔子依然可以针对他们个人的特色进行教育的原因之一,就像我们现代的教育,正是要拒绝填鸭式的教育,拒绝一视同仁的教育方法一样,不正是孔子的教育智慧吗。

孔子说“三思而后行”,下半句说了什么?

孔子的三思而后行下半句是,再,斯可矣。翻译成现在的话,也就是想两次就够了。在论语当中记载的不仅仅是孔子的言论,也有孔子和其弟子之间的言论。三思而后行并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其弟子季子说的。当时候他的弟子说出了这一句话时,孔子认为只要想两次就够了。这是因为他的地址常常因为对一件事情思考过久而错过了良机,但是我们对于论语的引用,更多的会将三思而后行作为引用的对象。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让我们再考虑事情之前一定要想三次,而是要告诉我们,在考虑事情的时候,我们应当多加思考。不要随意的去做出轻率的决定。

在许多普通事情面前,我们都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思考便可以进行。但是在重大的时刻或者在重大的决定的时候,必须要三思而后行。这是因为这种决定很可能会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不经思索而轻率的决定某些事情,很可能会导致为自己的决定承担一定的后果。往往一些决定是非常关键的,而这种决定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一个集体甚至一个国家的走向。这句话的目的更多的是让人们在做重要决定之前必须要谨慎思考。

对于下半句之所以不引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对于上半句的理解与当时的背景有所偏差。当然每天到三思而后行的时候都不会认季子的背景,所以才不会明白孔子他后面说的这句话的意思。如果将下半句作为引用的对象,很大程度上会使得人们曲解其中的意思。

论语当中记载的更多的是孔子与其弟子之间交谈的言论,有许多在论语当中有意义的话语,其实并不是全部都是由孔子所说的。有许多话语是孔子的弟子所表述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