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吃粽子的由来简介

端午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

关于粽子的来源,普遍的说法是吃粽子纪念屈原。但其实最早的粽子源于上古的祭祀习俗,迄今已有2000余年的进化史。

粽子初名“筒粽”,用竹筒装黏米,以草木灰汁煮熟,色、香、味别具特色,粽子的出现,标志着岁序转入夏季,是一年生活转折点的信号,最初并无特殊纪念意义。

到了春秋时期,逐渐改用菰(茭白)叶包黏米成牛角状,用于祭拜祖先和神灵,称“角黍”。之所以把粽子包成牛角状,是因为古代先民在祭祀时喜用带角的动物来作祭品,认为动物的角,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灵物,以求五谷丰登,仓满廪实。

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爱国忧民,后被佞臣所害,传说于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罗江。人伤其死,于是开始把屈原之死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投“角黍”于江中,避免鱼鳖虾蟹破坏屈原遗体,用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祭奠,从此端午节也被赋予成有道德含义的节日。

“粽子”唐代走进寻常百姓家:

隋唐时,端午节成为全国性的节日,而粽子作为端午节的标配自然也出现了很多新品种。最著名的“九子粽”,就是用彩线将九个粽子系在一起,寓意多子多孙,唐玄宗曾用它来大宴群臣。

粽子的内里也早已不止是小米或大米,开始增加了糯米,而且其中还加入了枣、糖、松子、栗子、胡桃、姜桂、麝香之类的多样食材,甚至还出现了杨梅粽、蜜饯粽,以及内含香料,佐以红色蜂蜜的“绯含香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故事

源于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楚国大臣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把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吃粽子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的一种端午习俗,相传在五月初五那天爱国诗人屈原怀抱大石投入了汨罗江,人们为了不让鱼虾伤害屈原的躯体,纷纷用竹筒装入糯米投入江中,所以吃粽子就成了五月初五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流行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五月五(农历),过端午。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

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吃粽子的由来简介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吃粽子的由来简介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一般认为,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实际上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节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众的心里愿望而已。

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扩展资料

购买粽子的注意事项:

1、要选购有QS(食品质量安全许可证)标志的商品;其次,查看标签:商品标签上应标明商品名称、净含量、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名、厂址、产品执行标准号;食用时查验主要原料及配料与标签是否相符,不要购买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三无”产品。

2、警惕“返青粽叶”。为保持粽叶新鲜诱人,一些商家采用化学染色手段,在浸泡粽叶时加入工业硫酸铜和工业氯化铜,让已经失去原色的粽叶返青,使其表面光鲜、色泽鲜绿。而人体过量或长期摄入铜,会使大量铜元素积蓄于肝脏,引起铜中毒。

3、最好到正规商场、大型超市购买粽子,同时留存有效购物凭证,以备日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消费者千万不要为了贪便宜或者方便,在一些流动的小摊贩手中购买,因为其流动性较大,即使发现有质量问题,也难以维权。

4、吃粽子时若感到有发酸、发苦或馅口味不对时,千万不要食用。细心的消费者可以发现,市场上的粽子有的是新鲜的,有的是冷冻的,还有的是真空包装的。新鲜的粽子在现在的室温条件中只能保存几个小时,因此,买回家后最好当天食用,否则就可能变质。

5、消费者如果有时间,最好自己购买优质的粽叶、糯米、红枣等材料,自己动手包粽子,吃得更放心。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吃粽子?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端午节吃粽子要注意这几点

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导语: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你了解吗?很多人认为端午吃粽子和屈原有关,这是真的吗?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屈原是楚国的贤臣,相传,他不忍看到自己国家灭亡便投入汨罗江自尽。他死后,当地百姓都非常悲痛,纷纷前往江边凭吊。渔夫们划起小船,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入江中,希望让鱼、虾、蟹不要啃食屈原大夫的身体。后来,人们害怕饭团被蛟龙所食,就用树叶包住饭团,在外面缠上彩丝,久而久之,就发展为现在粽子的模样了。

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吃粽子的由来简介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吃粽子的由来简介


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大家都知道吃粽子,为什么吃粽子却不知道,粽子带角,角上有刀,是角逐抗争的意思,端午节开始,夏虫滋生,人们要与天气,与蚊虫疾病抗争。端午节的所有习俗都是祛蚊虫,防止疾病,除邪气的。

全国各式特色粽子大盘点

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广东粽子与北京粽子相反,个头较小,外形别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冬叶包裹着糯米、绿豆、咸蛋黄、冬菇、花生、五花肉及莲子,是传统裹蒸粽做法,丰富的材料充盈了口感的满足。

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制法是先把糯米、红豆浸泡5至6小时,将水倒出,放入椒粉、川盐、味精和少许腊肉,用粽子叶包成约60克一个的四角粽。煮熟后食之,香辣适口,风味独特。

苏州粽子是呈长而细的`四角形,有鲜肉、枣泥、豆沙、猪油夹沙等品种,具有配料讲究、制作精细等特色。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鸡肉粽等品种。湖南汨罗传说是粽子发源地,汩罗粽子历来以品种多、制作精巧而着称于世。

海南粽子与北方的粽子不同,它由芭蕉叶包成方锥形,重约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咸蛋黄、叉烧肉、腊肉、红烧鸡翅等,热粽剥开,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后有肉、蛋的浓香。香浓淡兼有,味荤素俱备,令食者胃口大开。

在诸多品种的粽子里,辈份最大,资格最老的,当首推山东黄米粽子。选用黄黏米包裹的粽子黏糯,夹以红枣,制品风味独特,食用时,可根据食客习惯,佐以白糖,增加甜味。

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粽皆驰名海内外。烧肉粽精工巧作,糯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三层块头,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不腻。

我提醒,粽由糯米造成,但糯米却不易消化,所以患有或曾患肠胃病的人不宜多吃。此外,小朋友、老人家的消化功能亦较差,所以吃粽时必须有节制,并且尽量趁热吃,以免冷却后更难消化。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扩展资料:

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吃粽子的由来简介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吃粽子的由来简介


一,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二,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三,悬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的一种端午习俗。

在《史记》的记载中,屈原是楚国的大臣,遭遇陷害,被贬黜。流放期间,当屈原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之后,伤心欲绝,抱石投汨罗江。屈原死后,楚国的老百姓都悲痛万分,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遭到鱼虾的侵蚀。人们都自发的向江中投米团,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粽子的传统形式: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粽子的种类,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从粽子馅上分,咸粽有肉粽、咸肉蛋黄粽、香菇粽、鲍鱼粽、莲子粽等,甜粽有水果粽、豆沙粽、枣子粽、香芋粽等;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地区的人爱吃碱水粽、白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