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钱塘江大桥是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谁设计的中国)

本文目录一览:

著名的钱塘江大桥是谁设计的

01 茅以升

钱塘江大桥是由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钱塘江大桥(Qiantang River Bridge),又名钱江一桥,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境的一座跨钱塘江双层桁架梁桥,位于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钱塘江上,由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

钱塘江大桥是由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毕业于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现为卡耐基梅隆大学),中国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曾主持修建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新中国成立后,他参与设计武汉长江大桥。1989年11月12日,其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钱塘江大桥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8月8日;分别于民国26年(1937年)9月26日和11月17日铁路桥、公路桥建成通车;于民国26年(1937年)12月23日为阻断侵华日军南下而炸毁;于民国37年(1948年)5月成功修复。于2006年5月25日被列为中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钱塘江大桥北起上城区二龙山东麓,南至滨江区浦沿街道联庄村上沙埠;全长1453米,公路桥宽9.14米,铁路桥宽4.88米;桥面上层为双向两车道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下层为单线轨道铁路,设计速度120千米/小时。

钱塘江大桥是茅以升在20世纪30年代主持设计和建造的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现代化大桥。这座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的大桥,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而且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钱江一桥是由中国桥梁专家谁主持设计的

钱江一桥是由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茅以升在20世纪30年代主持设计和建造的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现代化大桥。这座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的大桥,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而且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钱塘江大桥,又名钱江一桥,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境的一座跨钱塘江双层桁架梁桥,位于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钱塘江上,由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全部结构设计,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始建于民国23年,于民国26年为阻断侵华日军南下而炸毁,于民国37年成功修复。于2006年5月25日被列为中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钱塘江大桥北起西湖区六和塔虎跑路,南至滨江区江南大道联庄村上沙埠,全长1453米,公路桥宽9.14米,铁路桥宽4.88米,桥面上层为双向两车道公路部分,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下层为单线轨道铁路部分,设计速度120千米/小时。

钱塘江大桥是谁设计的

钱塘江大桥是由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的。

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另外,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公路铁路两用钢铁大桥,首次采用气压法沉箱掘泥打桩成功。打破了外国人认为此处不可能建桥的预言。

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

1934年,浙赣铁路正在兴建,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时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的曾养甫虽是官员,却是学者出身,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和美国匹兹堡大学,学的是矿冶,他请来了在桥梁界颇有名气的北洋大学教授茅以升。

当时在中国的大江大河上,虽然也有一些现代化大桥,但都是外国人造的。为了实现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第一座现代化大桥的梦想,茅以升毅然辞去教席,只身来到杭州,担起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和工程委员会主任的重任。在此之前,中国政府铁道部顾问、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曾搞过一个设计,是一个公路、铁路、人行道同层并行的联合桥。

形象佝偻、桥面宽、桥墩大、稳定性差,投资需要758万银元;而茅以升经过一年多的勘察、设计、筹备,设计出了一个双层联合桥,外形美观,桥基稳固,投资只需510万银元,这样的方案,当然被政府采纳。

钱塘江乃著名的险恶之江,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其水势不仅受上游山洪暴发之影响,还受下游海潮涨落的约束,江底的流沙厚达41米,变迁莫测,素有“钱塘江无底”之说。

因此,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工程技术界也认为在钱塘江上架桥,困难重重。有的外国工程师妄言:能在钱塘江上造大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这时,血气方刚、矢志不渝的茅以升站了出来。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开工兴建。建桥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打桩,需要穿越40多米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桩。初期辛苦一天,只打成一根桩。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采用“射水法”,提高到一天可以打30根桩,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建桥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长18米、宽11米、高6米、重达600吨的钢筋混凝土沉箱,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

开始时,放置一只沉箱,一会儿被江水冲向下游,一会儿被潮水顶到上游,上下乱窜。后来根据一位工人的建议,把每个3吨重的6个铁锚改为每个10吨重,沉箱问题才得以解决。第三个困难是架设钢梁。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省工省时,进度大大加快。

茅以升充分发挥8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和900名工人的智慧,攻克了80多个难题。在总工程师罗英协助下,基础、桥墩、钢梁三项工程一起施工,上下并进,一气呵成,大大提高了工程效率。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奋战,终于胜利竣工。

钱塘江大桥谁修的

钱塘江大桥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修建的。

钱塘江大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钱塘江上。由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横贯钱塘江南北,是连接沪杭甬铁路、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钱塘江大桥于1934年8月8日开始动工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历时三年零一个月时间,总投资540万银元。

钱塘江大桥的设计者是哪位大师?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

扩展资料:

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公路铁路两用钢铁大桥,他由著名桥梁工程师茅以升设计,并主持施工,首次采用气压法沉箱掘泥打桩成功。打破了外国人认为此处不可能建桥的预言。

铁路桥面的开通,让当时抗日战场后方的物资源源不断通过大桥支援前线,小型的战斗机都用火车运到杭州笕桥机场,大大加强抗击日军的力量。

由于上海沦陷,杭州危在旦夕。1937年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南京政府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毁钱塘江大桥。

11月17日,钱塘江大桥公路面开通,仅这一天有10多万难民从桥上逃难而去。

茅以升曾回忆说:“所有这天过桥的10万人,人人都要在炸药上面走过,火车也同样风驰电掣而过。开桥的第一天,桥里就先有了炸药,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要算是空前的了!”

12月23日下午5点多钱塘江大桥被我方炸毁。当晚,茅以升在书桌前写下了8个大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这一愿望终于在1946年得以实现。1953年,大桥恢复使用。据后统计,在开通的短短89天时间里,就有数百万计的生命通过钱塘江大桥而得救,通过大桥撤退的军用民用物资,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建造钱塘江大桥的总投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茅以升

著名的钱塘江大桥是谁设计的?

茅以升.

桥梁工程专家。江苏镇江人。 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我国土力学的开拓者,也是杰出的科普工作者。30年代打破外国人的垄断,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设计、组织修建了一座基础深达47.8米的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获得了重大成就。钱塘江桥的建成,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方法,致力教育改革,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桥梁工程专门人才。主持铁道部科学研究院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