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士人是什么意思(古代士人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古人谈读书中,士人是什么意思?

古人谈读书中,士人是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古人谈读书

佚名 〔未知〕

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曾国藩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译文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士人是什么意思

士人,古时指读书人,亦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政治上尊王,学术上循道,周旋于道与王之间。他们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士人是古代中国才有的一种特殊身份,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一个精英社会群体。

简介。

士的阶层很早就出现了。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几与庶人相接;在宗法上,大夫臣士,士依附于卿大夫,不得有僭越之举。

在经济上,士有一定数量的“食田”,禄足以代其耕,可以不劳而食;在文化上,士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多种教育。

什么是“士人”和“士人阶层”,

士人,古时指读书人,亦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

士人阶层即由这一群知识分子形成的阶层,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追求目标。春秋末期,士人阶层正在兴起,在战国时期达到鼎盛,士以自己的技能为贵族服务。

他们的社会职业因而是多样化的,或充任武士,或作卿大夫的邑宰、家臣,或在天子、诸侯的宫廷和基层行政机构中担任一般职事官。春秋中后期,士作为一个社会等级逐步解体。

扩展资料:

士人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政治上尊王,学术上循道,周旋于道与王之间。他们参与国家政治,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士人作为古代中国才有的一种特殊身份,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一个精英社会群体。

中国古代士人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和抱负,然而,理想的实现绝非易事。乱世时代以及宋以后专制集权的日益强大,在他们的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压迫。他们不得不通过发展日益精致的生活情趣,来逃避外部世界的压力,所以,文人情趣是美学的,是逃遁的,非功利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士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史记》中的刺客:新兴士人阶层的身份焦虑

士人的具体解释是什么?

所谓士人即读书人,而士人政府则指由读书人组成的政府。武帝即位后,曾召集全国文士,策问治国安邦之道。而专治《公羊春秋传》的大儒董仲舒就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他认为只有通晓儒学,才能做官,目的是藉儒家学说统一全国思想,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武帝由是采纳其建议,独尊儒术,排斥他学。

为落实独尊儒学,武帝大量提拔儒生当中央和地方官吏,不治儒学之博士均被罢免,由是自宰相以至地方官几乎全数由士人充任。另外又设《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并使其预闻政务,参加重要政府会议。同时又在京师设太学,在郡县办学校,太学即博士弟子,学而优则仕,成绩优异者可留京任郎官,次等者则遣原籍为郡国吏。

自武帝独尊儒术后,西汉政府渐由宗室、功臣之组合,转成由士人参政的新局面。「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因此,在武帝时的政府,已由汉初时的「平民政府」,转成为「士人政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