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象脚鼓是哪个民族的打击乐器(象脚鼓是哪个民族的打击乐器苗族彝族壮族)

本文目录一览:

象脚鼓是哪个民族的打击乐器 有什么寓意

1、象脚鼓是傣族的重要民间乐器。因鼓身形似象脚而得名。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象脚鼓还受到景颇、佤、傈傈、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2、象脚鼓外形似一只精美的高脚酒杯,它是用一整段木材(或几块木料拼粘)制作,通体中空,上端是杯形共鸣体,鼓面蒙皮,鼓皮四周用细牛皮条勒紧,拴系于鼓腔下部,并可调节其张紧度。鼓身外表涂漆,鼓腰和鼓的下半部雕有装饰图案,有的还在鼓身上系有花绸带和彩球。

3、象脚鼓鼓身常有图饰,图形多为孔雀,有时象脚鼓在舞动中还插上几根孔雀羽毛,而孔雀是傣族人最珍视和喜爱的鸟类,它代表着吉祥如意,表现了傣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样,象脚鼓造型似大象的足,而大象在傣族人的心中象征五谷丰登,生活美好。从象脚鼓中看到了孔雀和大象,无不表明出傣族人民的美好愿望。

象脚鼓是哪个民族的打击乐器

象脚鼓 傣、佤、景颇、德昂、布郎、拉祜、哈尼等民族打击乐器,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用树干或几块木料拼粘制作,大象脚鼓一般长度为130至160厘米。上端呈杯形,鼓面蒙牛皮、羊皮、马皮或鹿皮,中腰细长。鼓身的细牛皮条连接鼓面,可以调节音高。鼓腰和下部刻有图案花纹,还有的系着彩带。大象脚鼓常与锣、镲合奏,不单独演奏。还有中、小象脚鼓,表演者可以边舞边击。 每当夕阳西下,估族人民聚居的边疆村寨,便“咚!咚!咚!”地响起了象脚鼓声。傣家竹楼里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便走出家门,踏着节奏鲜明的鼓声,来到宽阔的场地,象一只只美丽的孔雀,翩翩起舞。 象脚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明朝人钱古训写的《百夷传》一书说:傣族“以羊皮为三、五长鼓,以手拍之”。这里说的“三、五长鼓”正是指的象脚鼓,其长度有三尺至五尺的意思。可见在明代以前,傣族就已经有了象脚鼓。 关于象脚鼓的来历,在傣族民间流传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说的是很久以前,傣族地区年年洪水为患,人们不得安居乐业,后来才知,是一条蛟龙作孽。大家都恨死了这条蛟龙,有一个勇敢的傣族青年,立志为民除害。他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终于杀死了蛟龙。在庆祝胜利的时候,人们为了表示对孽龙的憎恨,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就剥下蛟龙皮,仿照象征吉祥如意的白象的脚,做成了象脚鼓。从此,象脚鼓的咚咚声,响彻傣家村寨,表达出傣族人民的欢乐心情。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百兽中的大象和百鸟中的孔雀都被看成是吉祥的象征。因此,每当象脚鼓响之时,男女老幼都欢快地跳起舞来。 现在,傣族人民制作的象脚鼓,鼓身细长,鼓面不再用蟒蛇皮,而是用羊皮作成。鼓身用轻质木材,一段完整的圆木挖空树心而成。整个鼓身涂上鲜艳的彩色,并用孔雀翎毛装饰,非常美丽。鼓身上系黄色或其他彩色绸带,挂在击鼓人的左肩。击鼓人夹鼓于郁郁左胁下,双手击鼓面。击鼓前,要用糯米饭滋润鼓面,使鼓声哄鸣悦耳。 击鼓人边敲鼓边舞蹈,鼓声时紧时缓,节奏明快。击鼓人是整个舞蹈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人们随着鼓声欢乐舞蹈,舞姿婆娑,变化万千。有的击鼓技巧特别出众者,还能以鼓代“言”,用象脚鼓和另一鼓手以鼓“谈话”哩。 参考文献:

象脚鼓是哪个民族乐器?

象脚鼓是 傣、佤、景颇、德昂、布郎、拉祜、哈尼等民族打击乐器,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

用树干或几块木料拼粘制作,

大象脚鼓一般长度为130至160厘米。

上端呈杯形,

鼓面蒙牛皮、羊皮、马皮或鹿皮,

中腰细长。

鼓身的细牛皮条连接鼓面,

可以调节音高。

鼓腰和下部刻有图案花纹,

还有的系着彩带。

大象脚鼓常与锣、镲合奏,

不单独演奏。

还有中、小象脚鼓,

表演者可以边舞边击。

象脚鼓是哪个民族乐器

象脚鼓是傣族的乐器,还受到景颇、佤、傈傈、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爱。

传说:很早以前,傣族地区野象成群,有位猎手将一只离群小象带回家中,经过驯养结成亲密伙伴,象能帮助人做各种活计,成为勤劳、善良的象征。一天猎手骑象去打猎,在林中听到风吹空心枯树嗡响,便用笋叶蒙住弹出了动听的声音,回家后便用一段芒果树挖空做起鼓来。做成什么样呢?这时在他脑海里便浮现出大象稳健的步伐,于是就照象腿的形状做成了象脚鼓。 据说第一次敲响时,百鸟闻声起舞,数孔雀跳得最欢。傣家人记下了孔雀的舞姿,编成了优美的孔雀舞,表达人民的愿望和理想。猎人又模仿象的动作,挎上象脚鼓边奏边舞,创造了热情、豪放的象脚鼓舞。

溯源:傣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传统,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早在明代中叶,傣族人民曾到祖国内地表演过自己的民族歌舞。明代李思聪《云南通志·百夷传》载:“车里(古称西双版纳的景洪为车里)乐者,车里人所作,以羊皮为三五尺长鼓,以手拍击之,间以铜铙、铜鼓、拍板,与中国僧道之乐无异。”这是明代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作者亲赴边疆实地考察的真实记录,其中三五尺长鼓即是象脚鼓,并披露了它与宗教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象脚鼓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象脚鼓是傣族的乐器。

象脚鼓,是傣族最典型、最古老乐的器之一,因其鼓身似象脚而得名。

关于象脚鼓的来源,傣族民间流传着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

相传,在傣族人民生活的地方,有一条蛟龙经常作恶,导致当地常年洪水为患。后来,一个勇敢的傣族青年在村民的帮助下杀死了蛟龙,人们剥下蛟龙皮,仿照象征吉祥如意的白象的脚,做成了象脚鼓。

从此,象脚鼓的咚咚声,响彻傣家村寨,表达出傣族人民的欢乐心情。

象脚鼓的制作方法:

象脚鼓是由鼓身和鼓皮两个部分构成的单面桶鼓,其制作工序繁杂,需要用到锯、锤、斧、刀、铲、凿、锥等工具,一只象脚鼓从选树到制成大约需要3—4个月时间。

时至今日,象脚鼓依然只能靠纯手工制作完成,工艺难度高,因此更加珍贵了。

文化传播:

在傣族人心里,象脚鼓不仅仅是乐器,而是具有生命的。

每逢傣族盛大节庆,人们都要拿出象脚鼓,雄浑、悠长的鼓声犹如滚滚春雷,震荡心弦,传递着傣族人民的热情。

如今,象脚鼓舞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祭祀和节庆,已经融入了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同时,它作为一个传播文化的有效载体,影响着傣族社会的道德伦理、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音乐、舞蹈、服饰等多方面的文化传播,不断创造和丰富着傣族的文化内涵。

象脚鼓是哪个民族的打击乐器?

傣、佤、景颇、德昂、布郎、拉祜、哈尼等民族打击乐器,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用树干或几块木料拼粘制作,大象脚鼓一般长度为130至160厘米。上端呈杯形,鼓面蒙牛皮、羊皮、马皮或鹿皮,中腰细长。鼓身的细牛皮条连接鼓面,可以调节音高。鼓腰和下部刻有图案花纹,还有的系着彩带。大象脚鼓常与锣、镲合奏,不单独演奏。还有中、小象脚鼓,表演者可以边舞边击。 每当夕阳西下,估族人民聚居的边疆村寨,便“咚!咚!咚!”地响起了象脚鼓声。傣家竹楼里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便走出家门,踏着节奏鲜明的鼓声,来到宽阔的场地,象一只只美丽的孔雀,翩翩起舞。 象脚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明朝人钱古训写的《百夷传》一书说:傣族“以羊皮为三、五长鼓,以手拍之”。这里说的“三、五长鼓”正是指的象脚鼓,其长度有三尺至五尺的意思。可见在明代以前,傣族就已经有了象脚鼓。

所以象脚鼓是傣族的打击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