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蒋勋细说红楼梦 蒋勋细说红楼梦的音乐叫什么

蒋勋细说红楼梦摘记

1.真正好的文学,一定是对人生在比较高的层次上的观察与领悟。它关心的不是挖掘“真事”出来之后的得意,相反,是悲悯,得意跟悲悯绝对不同。当一个事件发生,怀着悲悯之心去看,跟怀着幸灾乐祸之心去看,刚好就构成了文学跟八卦的差别。

2. 林黛玉的爱情是一种自我完成,别人对她的看法如何不重要,也不在乎世俗的名分名利,林黛玉是来还眼泪的,只要眼泪还完就可以了,后面书里面写到“却渐渐感觉眼泪少了”,你也就知道林黛玉差不多要死了。

3.林黛玉的哭泣、薛宝钗的周到、王熙凤的精明,都只是在呈现而已,作者没有说他喜欢谁,不喜欢谁。

4.黛玉对宝玉的情感从来都很纯粹,就是一种“你给我的如果与给别人的一样,那我就不要”的一种「宁为玉碎」的感情。而宝玉永远都是那个吵架拌嘴后说对不起的人,这在旁人眼中觉得是黛玉的性格的不是,然后他人不会懂,在那个13、4岁的年纪里的不断证明自己对对方感情的一种试验。

5.文学里面所谓的宽容,是相信人性有一定的机缘。我们平常在阅读小说、看画、听音乐、看戏时,可能是在准备或者储蓄着一些可以了悟的资源,什么时候了悟,或者在什么状态下了悟,还需要其他条件。

6.《红楼梦》第五回就已经把每个人的结局通过宝玉做的梦写出来了,以前一直对晴雯不怎么喜欢,她的判词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说她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后来觉得其实她也是真性情的女子啊!《红楼梦》告诉我们,结局不是最重要的,人怎么一步步走向那个结局才是最重要的。

7.你人生不到那个关头,领悟是不会来的。所以我们常常会觉得应该给年轻人多讲一点道德啊预言啊什么的,其实没有用。因为如果他没有经历自己的人生领悟的时候,那个领悟是假的,是一个空的东西。在这里很清楚地看到,英莲这个女孩子才三岁,“菱花空对雪澌澌”已经讲出了她的命运。

8.刘姥姥 ,这个穷得活不下去的乡下老太太进来以后 ,忽然让贾家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一种生命力 。真正的生命力在刘姥姥身上 ,而不是贾府的人身上 。贾府是要败落的 ,每一个人都高贵 、优雅 ,可他们碰到一点小事情就活不下去了 。刘姥姥在活不下去的困境中 ,还要想方设法 。乡下人身上有一种天生的乐观 ,换句话说 ,她根本就没有悲观的权利 ,日子再苦也会想办法过下去 。

9.对卑微者应该多一些理解、同情、包容与关爱。

10.《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红楼梦》的作者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使我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上进",为什么"洁癖",为什么"爱",为什么"恨"。

11.你往往最坚持的部分会是让最你受苦的部分,在修行中往往被亵渎的部分才是修行的开始,真正的洁癖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再不能容纳其他,如妙玉如此洁癖之人的结局又是如此肮脏,于是自己背负的什么东西是你最不能放下的,而最后让你领悟的刚好就是这个东西。

12.《红楼梦》不是一本只谈男女情爱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它谈的不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借了小儿女情爱带出了人世间非常复杂的层次,对人是极丰富的启发。

13.因为《红楼梦》呈现的是一个人生的现象,它让你看到这些人经历的各种状态,这里牵涉到作者本身难得的包容心,以及他对生命态度的超越感。

14.儒家的文化里一切都是忍,就像袭人为人处世,总希望大事化小;可在老庄的世界里是你要活出自我出来,要有一种率性和自由,就像晴雯撕扇,在快乐面前什么都没价值,无意义。现实里,我们知道在心里面可以犯很多的过错,可在行为上是完全压抑的,人就活在现世这两种矛盾里。

15.我们的洁癖如果伤害别人总有一天会伤害自己~有一天她会就是那个扔出去的杯子!没落的贵族身上常常会有一种自负。玉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宝玉和黛玉是天上的缘分,宝玉和妙玉是佛缘,宝玉和蒋玉函是尘缘。

16.受折磨只是因为你爱上了这个人,如果没有这份情,也许根本就无关痛痒。亲人,夫妻间都是如此。当你有被折磨的感觉时,其实就是因为有爱,有爱就被吃定,没有其他的路可走。

17.我们性格里都有林黛玉和薛宝钗,我们永远都会在两种性格之间矛盾。林黛玉带着不妥协的坚持死去,薛宝钗因懂得圆融跟现世妥协而活下来。我们在内有自我的坚持,在外又能与人随和相处,能在这两者间平衡,真是大智慧。

18.《金刚经》里面讲的“应无所著,而生其心”,就是虽有关心,却是旁观者的感觉,具备了既可以“进”又可以“出”的自如和从容。所以说写小说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历练,它能改变你的生活态度。

19.明朝人张岱在他的小品文集《陶庵梦忆》里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也就是说,人不可无癖,无癖则无情。一个人如果一直用理性处理问题,缺乏情感上的记忆与眷恋,就没有任何真情可言。《红楼梦》对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一个成熟的社会一定会对个人的癖好有所尊重。

20.一个好的小说家其实就是佛菩萨,他能化身为千百种人。你根本不知道曹雪芹本人究竟是什么个性,他写到谁就能变成谁。最好的教育家也需要有佛菩萨心肠,任何一个人站在你的面前,你都能用你的心去量他的心,最好的教育才能达成。

21.从社会的角度看,宝玉绝对是病态,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宝玉是眷恋童年。作者不是在描摹生活的细节,而是想借这些细节表现宝玉眷恋童年的哀伤,大人的世界对他来说是一个伪装的、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意图的世界。

22.如果长大注定是一种痛苦的话,为什么不能在文学里留一个角落,让这个“不长大”得到一点点尊重,尽管它最终是一个悲剧?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部分曾经抗拒父辈强加给我们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为什么我们要这么沉重地去背负它?为什么不能率性地活出自己?以这样的立场来看宝玉的所作所为,你会有更多的宽容和体贴。

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些大人不知道的隐情,我们叫做“癖”,这是一个生命里别人无法了解的记忆。

我一直希望《红楼梦》能够变成我们现代教育的救赎,因为我们从中看到孩子们最真实的世界。

23.把《红楼梦》放进任何文学领域,它都是一部最好的小说。因为它作为小说的理由太充分了,任何时候读它都会感到快乐。

24.我觉得《红楼梦》的作者对人生的爱非常深,如果一个人对人生没有深爱,绝不会这么仔细地去描绘一件衣服、一盘菜。“认真”是指作者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记录了一件衣服、一盘菜的制作过程中凝聚的心血和心思。这些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被忽略的东西才是所谓“文本”真正迷人的地方。《蒋勋细说红楼梦》

25.人的一生,不到最后的终结,永远不知道它的结局。《红楼梦》一开始就把结局都告诉你,让你看着每一个人如何一步步走到他的结局去......也许人生不是一个结局,人生是点点滴滴、一分一秒的过程累积起来的一种不可知的状态。

26.在《红楼梦》里面,作者希望为每一个人的怪僻找到理由。其实每个人都怪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癖好,每个人都有别人不能理解的部分......《红楼梦》里面,那些努力要把人情做周到的人都是有目的的,反而像林黛玉这样没有目的的人常常会得罪人,所以作者一直把林黛玉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在现实社会,当每一个人都努力遵守共同规则的时候,他还保有自己的一点点不怕得罪人的个性,是了不起的,因为传统道德之下已经越来越没有人敢做特立独行的人了。

蒋勋细说红楼梦 蒋勋细说红楼梦的音乐叫什么蒋勋细说红楼梦 蒋勋细说红楼梦的音乐叫什么


27.“假作真时真亦假”,什么叫做“真”,什么叫做“假”,我们执迷不悟的常人大概就是要分真假,可是对于作者来说,经历了从繁华到幻灭,“真”跟“假”有那么大的差别吗?我们常常把生命里面最假的当成真的,而把生命里最真的当成最假的。

28.权力、财富、情爱,在执迷不悟的时候,都是真的;经历过了以后,可能都是假的。

蒋勋细说红楼梦 蒋勋细说红楼梦的音乐叫什么蒋勋细说红楼梦 蒋勋细说红楼梦的音乐叫什么


29.“无为有处有还无”,“有”和“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老子常常提醒,一个杯子空的地方、无的地方,刚好是可以装水的地方。如果这个杯子没有这个空,根本不能装水。这是提醒“空”跟“无”的重要性。这个房间,可以容纳这么多人,就因为它的空。

30.通常我们喜欢把“爱”挂在嘴边。可是读了《红楼梦》,你才会发现人性竟然可以细致到这种地步,你也才知道什么叫爱,爱其实就是有很多的抱歉,很多的无奈,很多不安和愧疚。

31.如果作者要写的是自己一生的梦幻,繁华根本是一场梦,他或许根本不在意结局。他只是告诉你,在所有的生命中,权力、财富、爱情,全部是一场空。他要告诉你,知道是空,你还是执著。知道归知道,执著归执著。《红楼梦》的迷人就在这里,明知道所有都是空的,可是每一刻又都在执著。

如何评价蒋勋的《细说红楼梦》

个人意见,不喜勿喷

新冠病毒之疫,让高中的孩子在家中客厅用网络学习,听到在上《红楼梦》的一篇课文。我在想,作为最难读的名著,红楼梦是否适合青少年读?网上一搜,果然见仁见智,各有论述。可能绝大多数的人都和我一样才疏学浅,也许学过其中的文章,或者简单翻阅过几页,最终束之高阁。

忽然看到演员林青霞《我也梦红楼》一文,里面谈到 “蒋勋老师很喜欢用青春王国来形容大观园。林黛玉进贾府时不超过十二岁,贾宝玉大约十三岁,薛宝钗大一点儿,不超过十五岁,王熙凤管理贾府时也不超过二十岁。基本上,大观园是十五岁上下的青少年组成的青春王国。”“床边一本《红楼梦》,睡前听蒋老师导读,有时半睡半醒间,碟片机里还传来老师磁性的声音,娓娓诉说着大观园的故事,让平时难以入睡的我,幸福地进入梦乡,梦里还做着红楼梦。”

网上找来听听,大超所望。蒋先生所述引古论今、典故传说信手捻来,简直就是借红楼梦来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分享人生感悟!作为文学小白的我,仿佛手握清茶一杯、坐看高山流水的畅快!

细看蒋先生,是画家、诗人、作家集大成者,怪不得我们觉得高深的红学知识,对作者来说举重若轻,有如朋友闲聊,娓娓道来。感谢蒋先生对红楼梦的解读与传播。

另外,蒋先生说,红楼梦里大观园就是年轻人的王国,当然适合年轻人来读,原著太过艰涩,蒋先生的解说就是最好的阶梯和领路人。(如同读曾国藩先读唐浩明评点版本,读阿德勒先读岸见一郎对他理论的阐释作品一样)

蒋勋细说红楼梦 蒋勋细说红楼梦的音乐叫什么蒋勋细说红楼梦 蒋勋细说红楼梦的音乐叫什么


如何评价蒋勋的《细说红楼梦》

仅限参考

《细说红楼梦》适合熟读的人,不适合新手,误导太多。

口误什么的,都可以原谅,不能原谅的是先入为主的误导他们对角色的理解。作为面向大部分是初读红楼梦的人的作品,他的观点太主观了,虽然他一直标榜自己客观,但从他对宝钗的观点来看,简直是迫害妄想症,宝钗一出场,他第一句肯定是“她的心机真可怕”,一次两次也就罢了,一二十次他累不累,这样还好意思叫客观,“可怕”可不是一个客观的词。曹公写宝钗的时候,一定不会觉得宝钗是可怕的,可见他的想法与曹公相去甚远。书中明说钗黛并立,他贬低宝钗就是贬低黛玉。而且他被后四十回洗脑过多,还经常把后四十回的内容作为前八十回某些事件的证据, 比如认为贾母更喜欢宝钗而不喜欢黛玉。贾母喜欢黛玉这种灵巧的人再明显不过了,怎么可能同意用偷梁换柱的方式让宝钗嫁宝玉。欲加之罪,宝玉黛玉吵得最凶的砸玉那回,关宝钗毛事,这件事怎么就变成宝钗竭尽全力的要拆散他们?我实在不懂这个逻辑。 还有选择性失明 ,下一回书中都明写了黛玉“才要搭言也趁势儿取个笑”,他也能掰到黛玉是在打圆场,宝钗一开口就是心机可怕。不光如此,还诬赖曹公,说宝钗住的蘅芜苑里面都是草,屈原说草代表小人,所以曹公对宝钗的态度“值得玩味“,玩味你妹,你把绛珠草本质的林妹妹置于何地!……这些都太具有误导性了 。

前面如果说是我为宝钗叫屈的话,最不能忍的是他质疑母子之情,即便王夫人千般不好,母子之情怎么会被他说得如此不堪。一个母亲心疼一个被打得半死的唯一的亲生儿子,怎么就扯到心疼自己的荣华了。再者,人性本身就不是单纯的,而是复杂交织的,儒家的人伦怎么就没有真情?三从四德的母亲,怎么爱自己的儿子就不是真情了?贾政打儿子是做戏?王夫人疼儿子是做戏?在他口中,凡事偏向儒家的人,都没有自我?都没有内心?

还有,说宝玉跟秦钟和蒋玉菡都发生过性关系,WTF,我知道蒋勋你是gay, gaydar不要这么发达好不好 ,全世界的关系好的男人不都是gay好不好。即便是这么觉得,请说明是自己推测的好不好,说得证据确凿的样子。以上都是不推荐给新手的原因,吓死人了。

有些反复提到的错误:认为贾赦、邢夫人是宁国府的主人,认为贾母是第一代荣国公贾源的老婆…

我认为他应该细读一下脂批。

当然不是说他无一可取,他对园林戏曲,诗词字画等作品的了解还是通今博古的(但是还是有很多错误的,比如嵇康的青眼,唐寅的解元之类的就不说了,我善意的理解为口误)。

推荐的段落:1、大观园试才题对额,2、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我觉得他的《说红楼》更适合已经熟读过红楼的朋友,有了自己的观点,然后再通过蒋勋对书中的各种典故进行查漏补缺,做进一步了解,存其精华,去其糟粕。PS:他的口误过多,如果你听了他的作品以后要在朋友前面显弄典故,先去查查书确认一下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