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谶语是什么意思(谶言的意思)

李淳风说的遇水而上遇山而止什么意思?

& & & 李淳风(602-670年),道士,岐州雍县人。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精通天文、历算、阴阳、道家之说他与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著称于世。

& &此句应是李淳风在与人推演预算时的谶语。意思是,到某条水边时可以人生兴旺,到某座山下时好运也就停止了,

意思就是遇到水就冲过去,遇到山就停下来。

一语成真的有什么典故?

一语成真没有什么典故

一语成真,这个词不是成语,但是用于平常用语中也未尝不可,也解释的过去。可以解释为一句话(不一定是不好的事)成真了。建议用“预言成真”或“说中了”等等更通俗的语言来表达,而不要用这样不伦不类的词语。

意思相近的成语是“一语成谶”。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一般指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预言。

不得不说,有些时候,一些戏言,却预示了历史的走向。历史上,有哪些一语成真的故事呢?

虽为戏言,却一语成真的典故

第一个,我们从周朝说起。周宣王时代,周朝国事衰微,那个时候有童谣流传着“檿弧箕箙,实亡周国”。于是,在位的周宣王开始在国内不杀卖山桑弓箕木箭袋之人,商贩们也纷纷的逃难。在逃难的途中,有一对夫妇,在河岸上碰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婴。这女婴可爱至极,夫妻二人动了恻隐之心,收养了这个女婴。这个女婴跟着夫妇二人来到了褒国,褒国尊崇女性,习惯以国明作为女子的姓氏。夫妇二人就以褒作为女孩子的姓氏。数年之后,这名女子入周宫为后,母仪天下,周幽王不惜烽火戏诸侯引她倾国一笑,赫赫宗周更是因此而亡,站在古代女人是祸水的角度,正应了“实亡周国”的谶语。没错,她就是褒姒。

虽为戏言,却一语成真的典故

走过周朝,我们快马加鞭的来到秦朝。相传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派方士卢生寻仙。卢生两度扬帆出海,带回了一本《录图书》。这本谶书上记录着一个惊天秘密:“亡秦者胡”。秦始皇惊怒之下,立刻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征匈奴,把匈奴逐出河套赶到阴山以北。但秦始皇仍然不放心,又不惜动囘摇国本,征用七十万劳工,历时多年,起临洮止辽东,绵延万里大规模修筑长城,以绝胡人亡秦之患。祖龙崩后,其子胡亥设计害死了长子扶苏,夺得帝位,称为二世皇帝。秦二世胡亥继位,横征暴敛,终于引得天下纷纷起义,大秦帝国最终亡在胡亥手中。胡者,胡亥也。

汉家九百二十岁后,以蒙孙亡,授以承相。代汉者,当涂高也。解读:这是历史上很有争议,也流传很广的一句谶语。两汉的时代,汉武帝就感叹过“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太平御览)。六七之厄.六七四十二,而汉朝刚好四百二十年,当涂者,当道也;当道最高者,象魏者,观阙是也。当囘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

虽为戏言,却一语成真的典故

隋朝文帝,民间广为流传:李氏当为天子,而后杨坚把所有姓李的当作潜在的敌人。桃者是谐音"逃",正如后来半路上杀出了李家父子,建立了唐朝。

1918年11月德国一签订停战协定,协约国就违背协议,拒不解除对德封锁,希望由此造成饥荒,作为榨取巨额赔款的手段。后来协约国同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德国被迫赔偿巨额的赔款。德国勉强履行赔款义务后马克迅速崩溃,德国中产阶级沦为无产者,魏玛共和国的夭折势所必然。所有这一切为纳粹党的上台作了铺垫。一战时期法国元帅 福煦 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十分不满,愤而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当时是1919年,二十年后发生什么事大家应该知道了。

二次世界大战 1940年,法国全境投降 德国。

一语成戮什么意思?

一语成戮意思是本为一句无心的话,竟然变成预言且应验了,指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预言,也有戏言成真的意思。拼音为én。

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谶纬主要以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及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盛行于西汉后期,东汉末期渐衰。谶语是迷信的人指事前预言、事后应验的话。

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一般指不吉利的预言或不幸言中的意思。

代汉者乃涂高也的意思?

“代汉者,当涂高也。”意思是说汉王朝气数已尽,注定要有新的代替它;而代它的便是“当涂高”。

“当涂高”三字意思隐晦,又想谜语。谁是“当涂高”呢?于是就有人费尽心思去猜测。

首先认为自己是“当涂高”的是哪个无才寡德而又自命不凡的袁术。后来听说孙坚在长安得到传国玉玺,就更以为汉王朝气数已尽,无可挽回了。为了得到这个象征天命的宝贝,他更是不择手段,把孙坚的妻子拘留起来,逼她交出玉玺(《演义》记载略有不同,这是根据《三国志》)。玉玺有了,他的野心就更大。献帝建安二年,他便在寿春正式做起皇帝来,自称“仲家”,设置公卿百官,郊祭天地,还要把吕布的女儿接来做太子的“冢妇”。

这简直是迷信到了入骨的程度。他的彻底失败,当然是无可避免的。

袁术失败以后,第二个捡起这句破烂谶语的是曹丕。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篡汉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有个叫许芝的太史丞就引用谶语,说:“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原来古代的宫殿祠庙前面通常都建有两个高大的台,台上又有楼观,在两台之间留个空阙的地方,这种建筑就叫阙或双阙。许芝说“当涂而高”正是这个东西。它又叫“象魏”。于是就证明以魏代汉,正是“天意”了。

说穿了,“天意”不过是人意。这个人意又不是众人之意,而是有权力的人的私意。写在纸上的字是死的,人的嘴巴是活的,谶语不过是些游移不定的东西,随你怎么解释都可以,问题是在于谁有解释的权力。既然袁术以失败告终,这个“当涂高”就不是“公路”;曹丕却建立了魏王朝,所以解为“象魏”便是理所当然的了。什么图谶、《烧饼歌》之类,都是一个道理

《汉武故事》是个已经散逸了的野史小说,记载了许多被后世奉为史实的八卦。

这个语段里提到的“六七之厄”,《汉书·路温舒传》记载路温舒推算汉朝国运在三七之间,就是二百一十年;六七之厄是什么?汉武帝自己说了,六七四十二——那岂不是把东汉都算上了?

此句出处《春秋谶》:汉家九百二十岁后,以蒙孙亡,授以承相。代汉者,当涂高也。

意思为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汉者,汉朝的皇帝,刘姓不包括王莽。六七四十二是数字,数字总和为29,即29代汉者,当涂高也。这个“当涂高”,其实与魏无关,许多年没解读出来,又是出自断句之祸。真实解读:汉朝出了29个皇帝,做帝王这行,刘家是高大上的。

韦编三绝今知命的意思和典故?

“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的意思是:一生勤奋读书到了知命之年,黄绢已裁好准备著书立说。这是一则对联,通常用以祝文人五十岁寿,上联典出于“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对联出处:黄侃在学术上颇有成就,但慎于著述。其师章太炎曾告诫他说:“人轻著书,妄也;子重著书,吝也。妄,不智;吝,不仁。”黄侃终不肯轻应师命而为,逊之以“年五十,当著纸笔矣。”1935年3月23日,黄侃五十岁生日,章太炎送他一副寿联: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

上联的意思是说黄侃勤奋好学,刚五十岁就读了许多书,下联典出于“东汉蔡邕题曹娥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意思是希望黄写出绝妙的著作。不料,黄侃接到老师送的联语后,见其中含有“绝”、“命”二字,心中不快,以为不祥之兆。同年10月8日,黄侃因饮酒过量而死,一肚子学问也带进了棺材。章太炎因联语成谶语,悔痛不已。

韦编三绝成语解释 1

【汉字书写】:韦编三绝

【汉语注音】:ā jué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絶。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

【韦编三绝的意思】: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然后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废寝忘食地学习。

谶语是什么意思(谶言的意思)谶语是什么意思(谶言的意思)


【韦编三绝的近义词】:三绝韦编、悬梁刺股、穿壁引光、囊萤照读、引锥刺股、凿壁偷光;

【韦编三绝的反义词】:一暴十寒、偶一为之;

【韦编三绝的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是赫赫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三岁的时侯父亲就离他而去,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钻研学问,整理古书,并编写了很多著作。晚年的孔子仍然是勤学研究手不释卷。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道:“孔子在晚年的.时侯开始研究《周易》,他为了把《周易》读懂,如饥似渴地反复学习,他读完第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读完第二遍掌握了它的要点,读完第三遍便有了深刻的理解。”古代时人们用牛皮绳把竹简串在一起,孔子在翻看《周易》的时侯因为次数太多,结果把牛皮绳磨断了好多次,后来人们就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来概括孔子这种专心致志的学习精神。

黄钟大吕意思和造句?

黄钟大吕的意思

【汉字简体】黄钟大吕

【汉语拼音】huáng zhōng dà lǚ

【成语解释】“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十二律之一。声调最宏大响亮.在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中,宫属于中央。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一律。黄钟,五音十二律由此而分。张景岳:“自一至九,九九八十一而黄钟之数起焉。黄钟为万事之本。故针数亦应之,而用变无穷也。”《灵枢·九针论》:“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骈拇》:“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

▼黄钟大吕的词语分解

黄钟的解释 亦作“黄鐘”。.古之打击乐器,多为庙堂所用。 唐 张说 《大唐祀封禅颂》:“撞黄钟,歌大吕,开閶闔,与天语。” 明 宋濂 《凤阳府新铸大锺颂》:“ 濂 闻先王之世,金部有七,黄钟乃乐之所自出,而景

大吕的解释 钟名, 周朝的宝物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详细解释.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六阴皆称吕,其四为大吕。《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黄鐘,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

▼黄钟大吕的成语故事

黄钟,五音十二律由此而分。张景岳:“自一至九,九九八十一而黄钟之数起焉。黄钟为万事之本。故针数亦应之,而用变无穷也。”《灵枢·九针论》:“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

▼黄钟大吕的示例

《列子·杨朱》:“黄钟大吕不可从烦奏之舞。何则?其音疏也。”。

《陆象山语录》卷下:“先生之文如黄钟大吕,发达九地,真启 洙 、 泗 、 邹 、 鲁 之秘,其可不传耶?”

毛錡 《〈云帆集〉后记》:“洞箫牧笛,我们固然需要,但我们更需要黄钟大吕。

▼黄钟大吕的典源

《周礼注疏》卷二十二〈春官宗伯·大司乐〉

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汉·郑玄注:「以黄钟之钟、大吕之声为均者。黄钟,阳声之首,大吕为之合,奏之以祀天神,尊之也。」

《礼记注疏》卷十七〈月令〉

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黄钟。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肾。汉·郑玄注引《周语》曰:「黄钟所以宣养六气九德。」又,「律中大吕。」汉·郑玄注引《周语》曰:「大吕助阳宣物。」

《礼记˙乐记》

谶语是什么意思(谶言的意思)谶语是什么意思(谶言的意思)


“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未节也。”

▼用黄钟大吕造句

1) 想听点缪斯的动地讴吟,李杜苏辛的黄钟大吕,船夫号子声的粗犷,乃至柳永晓风残月的浅唱,已经是成了奢品。

2) 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加快发展的思想顿如黄钟大吕,压过瓦釜之鸣

3) 也许,在世间有很多这样的父亲,他们朴实的话语如黄钟大吕敲醒为名利不择手段的人们:踏踏实实做人。

4) 我聆听博物馆小姐们用以弹奏几曲,有黄钟大吕之声,也有所谓“郑卫之声”的俗乐。

5) 景区百瀑千潭、潭潭相连、瀑瀑相叠,有的声若黄钟大吕、悦人耳目,有的形如巨瓮吸虹、气势磅礴,有的则如莲花吐蕊、娇羞内秀。

6) 柳亚子先生很愤慨地说:"现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我们却应该把瓦釜毁弃掉;让这黄钟大吕之音雷鸣起来!"。

谶语是什么意思(谶言的意思)谶语是什么意思(谶言的意思)


7) 洞箫牧笛的丝竹音乐,我们固然喜欢,但我们更喜欢黄钟大吕的交响音乐。

8) 这首乐曲饱含一种黄钟大吕的气势。

9) 古编钟演奏的古曲,如黄钟大吕,不同凡响。

10) 洞萧牧笛的丝竹音乐,我们固然喜欢,但我们更喜欢黄钟大吕的交响音乐。

11) 钟鼓声响起,民间的乐音比黄钟大吕更轻盈灵动,更适合不受拘束的爱情。和着钟鼓声一起起舞的两个人,一如清空翩跹的蝶。

12) 楚方先生慧眼独具,浓墨重彩大笔如椽地奉献出《三尽忠》一剧,作为爱国主义的黄钟大吕,歌颂了为国家、民族的存亡献出生命的民族英雄。

13) 龟趺托起文明的碑碣,蓍蔡_了天帝的谶语,将时间的波磔一一镌刻于黄钟大吕……

14) 一句佛号凭空的就从那空无一人的虚空之中传了出来,那声音仿如黄钟大吕般端正、平和,令人心生平和,思乐而忘忧。

15) 命名大会,时任军区司令员的陈锡联将军代表国防部宣读命令,声如黄钟大吕。

黄钟大吕意思:。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造句

1. 这首乐曲饱含一种黄钟大吕的气势。

2. 他的这篇短文十分朴素,却如黄钟大吕,震撼人心。

一样不差是成语?

一样不差不是成语,属于四字词语,一毫不差是成语。

一毫不差的意思:一毫不差,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ù chā,意思指完全相同,没有一点差异。

出处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话说人生万事,前数已定,尽有一时间偶然戏耍之事,取笑之话,后边照应将来,却像是个谶语响卜,一毫不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