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中书省相当于什么部门(门下省相当于什么部门)

明代中书省知事是做什么的?

中书省知事,主管执掌事务。

中书省相当于什么部门(门下省相当于什么部门)中书省相当于什么部门(门下省相当于什么部门)


多用于官职、管理职任的职称,如掌管僧院事务的住持原来叫知事,用于官职名是源自中国古代的知府、知县,当时又称“知某州事”和“知某县事”,因此被简称为“知事”。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三省六部制)。宋元时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其名称。

唐太宗时什么部门负责决策和起草诏书?

先说结论,唐太宗时期中书省部门负责决策和起草诏书。唐代的中书省是最为重要的决策和起草诏书的机构,中书省的首脑就是宰相,宰相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的军政大权大多集中于中书省,并且,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以后,传播到了尚书省负责执行。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带领其下六部负责具体行政!

中国古代三省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

初创于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指的就是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六部就是指吏部、兵部、礼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度支(后改为户部)和工部。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统治时期正式确立下来的。

在隋文帝正式将三省六部制确立下来之前,这种制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尚书省起源于秦朝。秦朝的统治者在少府下设置主管典籍的尚书,从此之后,尚书这一官职被沿用下来。

西汉时,汉武帝废除了以丞相为主的外朝的部分权力,设立以大将军为首的内朝,代替外朝掌管处理军国大事的权力。沟通内外朝的事宜由原属少府的尚书以及中书谒者负责。东汉时,朝廷设置了统领百官政事的尚书台,尚书台的长官被称作尚书令。但此时尚书台仍然归少府管辖,权力有限。

东汉末年的曹操自己担任丞相,把原来属于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移为丞相手下的官员,又将汉武帝建立的内朝转到外朝,尚书省的建立便由此开始。曹丕当权后,他觉得尚书等官职权力过大,就以曹操设立的专门负责处理机要文书的秘书省作为基础,设置了负责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的中书省,中书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为中书监。

曹丕还把秦朝的散骑和汉朝的中常侍合并起来,称为“散骑常侍”,并设置散骑省。散骑省与禁省负责保卫皇帝,同时制约中书省的权力。东晋司马丕执政时,把禁省和中书省合并为门下省,设置侍中、给事黄门郎、给事中、散骑常侍等官职。北朝时期,门下省负责参与决断军国大事,是最为重要的行政部门。

直到南北朝后期,门下、中书、尚书这三个省仍然各自负责自己的事情,并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三个省的长官都称为“宰相”,只是随着朝代的变更,权力的范围有所不同而已。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将北周所设置的六官废除,恢复汉魏旧制,设置了太保、太傅、太师三师,司空、司徒、太尉三公,及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内侍省五省。三师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官职,并不掌握实权,只有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才能够获得三师的职位。

三公也没有实权,只负责参与国家大事,起到顾问的作用。国家真正的最高权力机关为五省。在五省之中,秘书省只负责掌管图书历法,没有实权,而内侍省则是一个宦官机构,主要负责宫中的日常事务,同样没有实权。因此,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才是真正掌握实权的机构。

门下省是谏议机关,负责审查政令、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等事务。门下省的长官为纳言,共两人,次官有负责纠正奏章得失的给事黄门侍郎、谏议大夫、直散骑常侍、散骑常侍等。中书省是中枢的制令机关,主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中书省的长官为监和令,后来将监废除,只设置令。

中书省的属官有负责掌管宣奏的通事舍人及负责起草制令的舍人。尚书省是主持日常政务的最高行政机关,长官为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尚书省下设吏、兵、户、都官、度支、礼等六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度支后改为民部,李世民执政时期,因为避讳又改为户部。

这六部各有其职责范围,吏部负责掌管全国官员的任免、考核、升调以及调动等事务;兵部负责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及各种兵器战马等事务;度支负责掌管全国的赋税、户籍、土地等事务;都官负责掌管全国的司法,处理刑事案件;工部负责掌管全国的工程建造事务;礼部负责掌管祭祀、礼仪以及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隋文帝将三省六部制确立下来,具有诸多好处。首先,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三省之间相互配合,同共构成了国家最主要的政务部门。三省长官的职责,相当于以前宰相的职责。这是中国宰相制度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使得宰相由一个人变成了三个人,这就避免了宰相集大权于一身,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现象出现。

其次,三省六部制使得决策出现分工的局面。皇帝所下的诏令,都是在与三省长官商量之后做出的决定,可谓集中了三省长官的智慧。形成决策之后,要想正式生效,还需要经过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这三个步骤。这就保证了决策的审慎性,最大化地避免了出现决策失误的事情发生。

第三,三省六部制使得决策权和行政权分离。中书省和门下省负责诏令的起草和出台,执行则由尚书省负责。这样做可以分割权利,对提高皇权有很大的帮助。

三省六部制可以提高皇帝的权利,分化宰相的权利,有利于行政的合理化,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因此,三省六部制在隋文帝确立之后,一直为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用。

古代三省制度在陏代正式确立。

三省六部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隋朝,完善是在唐朝。

是在隋朝确立的,唐朝进一步完善。

三省六部负责学政的是什么部?

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是三省之中尚书省下属的六个部门,为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

礼部,负责学政,参考今天的外交部、教育部。

长官为礼部尚书。

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

具体:吉、嘉、军、宾、凶五礼;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中原六部是哪个?

三省六部制,这个制度是脱胎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因为经过两晋16国的混乱岁月,这300多年期间,九品中正制不断的被这些中原以及北方政权改良,最终在隋朝建立大统,外戚世家实力急剧下滑,所以使用省六部制,能够更好的从底层选拔人才。

三省分为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六部则是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这6个部门当中,谁最有钱的众说纷纭。

三省六部制皇帝的决策必须要通过中书省和门下?

三省之间的职能以及相互制约

中书省相当于什么部门(门下省相当于什么部门)中书省相当于什么部门(门下省相当于什么部门)


中书省是出令部门,负责起草诏令

政事堂宰相们商议之后,有中书省根据决议内容起草文件,起草文件实际的工作是由中书舍人来完成的。起草完成后,由中书省提交到皇帝那里进行阅览,如果皇帝认为有问题会发回重新起草,如果没有问题就会在诏令上写一个大大的“可”字。

门下省是审议部门,负责诏令的驳封

中书省相当于什么部门(门下省相当于什么部门)中书省相当于什么部门(门下省相当于什么部门)


如果诏令在皇帝那里得到了认可,会转到门下省进行复核审议,如果门下省认为起草的诏令有瑕疵那么就会驳回诏令,重新议定或者重新起草。即使发现皇帝的命令有不合理之处,门下省理论上也有权驳回,但是终唐一世,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如果审议的诏令没有问题那么门下省会根据诏令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制式重新抄写一遍,然后再根据诏令的内容进行分工,下发到尚书省的六部。

尚书省是执行部门,负责执行诏令所发布的内容

尚书省的组织形态相比于其他两省有一些不同之处,尚书省最初的长官是尚书令,但是尚书令这一职位一般都是由王公贵族担任,李渊开国之时,由李世民担任尚书令一职,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尚书令这个职位就不好做了,甚至是没人敢做这个职位。时间长了这个职位就成了空职,后来只有郭子仪做了短时间的尚书令,扛不住压力终究还是推辞了职位。这样一来,尚书省的副长官左右仆射成为了实际的尚书省管理者。

唐三省六部制特点?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中书省是出令部门,负责起草诏;门下省是审议部门,负责诏令的驳封;尚书省是执行部门,负责执行诏令所发布的内容。

三省合署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