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什么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

共青团的任务是什么?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她是中国青年先进组织和党的强大后备军,其主要任务是协助配合党来完成,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指定的方针政策。

& & & 共青团具有青年一代所特有的朝气蓬勃,努力进取大无畏精神,扎扎实实地努力在不同工作岗位,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现代化建设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目标是拥护党的纲领,建设祖国为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共产主义而终身奋斗。任务是党的基本路线要彻底贯彻,成就有道德,纪律,文化,有理想的合格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新时代的共青团积极的教育团员树立意识,坚定目标,跟着党的步伐,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代新人,为实现和建设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 &共青团的任务是,现阶段要为党培养和输送新鲜血液,造就一批批合格优秀的接班人,从而推动各项建设全面发展步伐,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要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 & &共青团员的日常工作,组织和引导青年学习,服务和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有时候也会联合工会组织大家去团队建设,考核青年员工,适当的发展后备党员。

题目中的“共青团”应该指的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现阶段的基本任务是:

1,坚定不移的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努力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为国家培养青年建设人才。

3,团结带领广大青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共青团的根本任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新时代,要担负起这一伟大的根本任务,共青团必须引导青年明大理、识大势、知大任、养大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源源不断为党输送新鲜血液、锻造政治骨干。

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什么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什么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


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才!

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努力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为国家培养青年建设人才,团结带领广大青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努力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为国家培养青年建设人才,团结带领广大青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服务青年。共青团是一个政治职能非常强的组织,但是也有社会职能,服务青年的范围非常广,包括身心健康,个人成长,事业发展,就业创业,社会参与,权利表达。

1、组织青年。组织青年是共青团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首先要找到青年,城市社区的青年怎样去组织联系,农村青年分布在哪里。依托各级党政工作框架,通过体制内的组织形式聚集青年。

2、引导青年。这是共青团的根本任务。团中央宣传部分类引导调研把青年分成四大类:大学生、国企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农村青年。大学毕业生关注的是以后的人生发展问题,要做好不同层次青年的引导工作,需要团的工作者真正了解熟悉青年,这样才会更加有效的引导好青年。

3、服务青年。共青团是一个政治职能非常强的组织,但是也有社会职能,服务青年的范围非常广,包括身心健康,个人成长,事业发展,就业创业,社会参与,权利表达。

4、维护青少年权益。青少年的权益包括,学习教育,就业创业,恋爱婚姻,身心健康,困难救助,犯罪预防。共青团要做是关注青少年的普通性利益诉求,不是追求个案的解决数量。

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努力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为国家培养青年建设人才,团结带领广大青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华民族有哪些特色文化?

一.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

2、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3、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4、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5、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中华民族的特色

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着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 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乐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广西,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25、景颇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26、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礼

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上刀杆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万余人,主要从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31、满 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98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7.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语言。--分龙节舞龙

33、门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约0.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语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万余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35、苗 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芦笙,吊角楼

36、仫佬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37、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东巴舞,腊染

38、怒 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着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8.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有自己的语言。

43、水 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45、塔塔尔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万余人,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会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万余人,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摆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万余人,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甩发舞

49、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语言。--手鼓舞

50、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1、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约17万余人,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2、瑶 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人口1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盘王节、长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万余人,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虎节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肃,人口约1.2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459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舞,布达拉宫

56、壮 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万余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三.中华民族的地理特色 礼、乐、射、御、书、数,

2、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3、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4、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5、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扩展资料: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

1、学科

数学、天文学、医学、农学、四大发明、建筑、绘画

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戏曲、影视、服饰、书法

2、菜系

川菜、湘菜、粤菜、苏菜、鲁菜、浙菜、闽菜、徽菜

3、教育

国子监、太学科、举制度、私塾、书院、翰林院。

4、文学

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神话、中国寓言、中国典故

5、体育

围棋、武术、气功、点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地也有不同的民俗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谓是中华民族的魂,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发扬传承,

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什么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什么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


古代讲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

诸如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等也是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

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以及

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

民族自治制度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区别?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由度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拥有自治权,部分法律权,可以自行设立政府的自治机关,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则没有以上的权利。

中国宗教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宗教的结构,也是一个解释框架,可以说明宗教是怎样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过去很多学者说中国没有宗教,也情有可原。因为这个结构形态很特殊,是杨庆堃通过社会学的功能分析理论,第一次揭示出来的。这个总体结构就是:中国社会中同时存在着分散性宗教和制度性宗教。

我们先来说制度性宗教是什么?制度性宗教有自己独立的神学和宇宙解释系统;有独立的宗教生活、组织方式;也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神学阐释、负责祭祀活动。主要特点是,它可以独立于世俗体系之外运作,自成一种社会制度。

在传统社会,有三种制度性宗教方式。第一种是起源于巫文化的本土宗教,成型于商代,盛行于先秦到西汉时期。这种宗教后来逐渐消失了,一部分内容被民间的巫师、占卜师继承,在传统社会里,他们是一种独立行业,掌握着上古时代流传的神秘方术,游离在世俗社会之外。第二种形式,是混合型的宗教团体,他们的组织性很强,行事隐秘,比如白莲教、天理教。

第三种形式,也是最主要的形式,在学术上被称为高级宗教。它们有合法地位,可以公开存在,代表就是佛教和道教。在我们刚才说到的世俗宗教生活里,老百姓也经常去佛教的寺庙、道教的宫观里烧香还原,这是佛教、道教面向民众的一面。同时,佛教道教也是中国世俗文化艺术的重要来源。但另一方面,这些宗教场所的本质属性,是为和尚尼姑、道士道姑这些出家人提供与世隔绝的环境,用来修行和研修经典教义。抽象地说,每个封闭的寺院,都是一个区别于世俗的社会组织,有一套比较独立的神圣秩序。

按照这本书的比较,上述三种制度性宗教,从宋朝开始衰落,到了明清时代,已经处于了相对弱势对位。宗教人士想拥有独立的、重要的社会影响力,需要直接领导大量有组织的信徒才行。巫师是很早就成了受人歧视的边缘行业的;而混合型宗教团体,一直被政治力量高度警惕,属于“一露头就打击”。

而佛教和道教,早就不像南北朝或唐朝时那样风光了。南朝的梁武帝全力推动佛教信仰,自己出过好几次家;唐朝皇室也长期尊崇道教。我们不做历史的对比,既然这是本社会学著作,还是尽量用数字来说话:按照统计,20世纪初,全国佛教、道家的出家人比例大概在五千分之一到万分之一之间,根据杨庆堃估计,在整个20世纪,出家人总人数大概在50万到100万人之间,这个职业僧侣的比例,相对全世界宗教国家来说,是相当低的。而且,大部分寺庙道观,早就没有专门的出家人修行和管理了,是由当地士绅雇佣社会人员维护的。按说,规模小点儿也没关系,如果内部成员相互间联系紧密,也可以形成组织网络,对社会政治施加影响。更重要的是,佛教在清代已经没有名义上的全国性“总部”了,那些坐落于名山大川中的千年古刹,只代表名义上的各宗派,但并不拥有实际权力,只能影响一小部分有学识的僧人。

真正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居于主流的,还是分散性宗教。分散性宗教同样具有神学理论、崇拜对象和信徒,但它没有独立的制度和运作形式。在中国,分散性宗教普遍地渗透进了世俗文化的各个领域,成为宗族秩序、政治网络这些社会制度的一部分。

中国的分散性宗教,主要表现为一种存在状态,不是哪种具体宗教。我们刚才说到:中国传统的宗教局面,是佛教道教和世俗民间信仰混合在一起,类似于“大杂烩”的状态。比如,过去的民间有一个常见现象:在乡下的寺庙里,出家的和尚道士自己都说不清自己信仰的是佛道中的哪一派,他们过得是和世俗之人同样的娶妻生子、吃荤饮酒的生活,老百姓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从制度性宗教的角度判断,这当然不合教义。但从社会学的功能视角观察,这是分散性宗教之下的合理现象。在传统中国社会,真正主导民众意识的,不是某一个宗教描述的彼岸世界,而是民间共同信仰的道德权威。按照儒家所说的,是以“神道设教”来教化民众。

许多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学者,认为这种局面就是低等的迷信。而杨庆堃通过对比,确认了这是另外一种存在形式的分散性宗教。它用自己的形式,来发挥社会功能。

分散性宗教和制度性宗教的形态是完全不同的,我举个例子:在传统社会,维护最好的宗教场所其实不是寺庙,是什么呢?你应该能猜出来:是民间各个家族自己维护的宗族祠堂。人们在本家族里,过得才是真正高度组织化的宗教生活。宗族的所有成员,一生都要按照自己的辈分、性别和家庭地位,在家长的组织下,有秩序地参加家庭祭祀。在葬礼、超度这些仪式上,虽然有专业的神职人员、也就是和尚道士参与,但他们不是组织者,而是受雇者。

前面说的各行各业的行会也是这样。商会的会长、行业的首脑也不是专业神职人员,但负责组织本行业内部的祖师爷、保护神的祭祀,这是维系从业人员凝聚力和行业秩序的重要手段,在过去是非常严肃的。

这才是分散性宗教的运行方式。并没有一个权力集中的宗教系统来组织宗教活动和民众的生活。各种宗教是以不同的形态,分散性地维护着不同领域里的社会秩序。

分散性宗教和制度性宗教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制度性宗教的教义大多否定现世,经常要打破世俗的传统,推行自己那一套独立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比如佛教的剃度出家,在南北朝时代开始提倡素食等等。在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更是全面改变了欧洲人的世俗生活。而分散性宗教因为没有独立制度,所以会致力于维护现行的社会价值观和习俗,并且为这些既有生活方式赋予一层神圣化气质。这就推导出了一个假设:中国传统社会能够维持长期的保守性稳定结构,也许不只是来自大一统的王权政治,也有分散性宗教的作用。

所以,从宏观来看,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以分散性宗教为主。它的表面表象,既可能是佛教、道教这种制度性宗教,也可能是民间宗教或者其他信仰。但真实的形态,还是以社会生活或者家庭生活为基础,主动地融入世俗秩序。杨庆堃等很多学者,都对这种现象持肯定态度。从社会功能视角来看,没有哪种宗教一定是典范,简单地说就是:“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管用就行。

中国传统的佛道教虽然拥有悠久的历史、众多的信众,但却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

佛道教的思想博大精深、典籍卷帙浩繁,但却缺少通俗易懂可以在大众中流行的普及本,一般人很难参悟佛道教深奥的教义。

僧人道士中学识渊博、精通佛经道藏、造诣深厚的大师寥寥无几,多数佛道教僧侣忙于应付法事、修庙塑像,有些人甚至不惜以此为名,大肆聚敛钱财,完全置佛道教的宗旨与特色于不顾,将宗教变成了生意。

以至于佛道教表面上虽然金碧辉煌,神圣庄严,但其内部却由于某些败类混迹其间而难免人欲横流、铜臭泛滥;在思想上、教义上、信仰上无力占领制高点,无法大规模地吸引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掌握着先进科学技术知识与社会资源的各类精英与具有现代民主法治观念的知识分子。

佛道相比,道教的神秘主义色彩与偏重养生练功的特征,虽然也能吸引一些人,但却使其在宗教上更为衰落。至于中国的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则更是重形式、重活动,只在“民间”、草根中流行。

它的文化性、娱乐性与反智主义倾向使它远离神学思辨、远离理论;它从未试图从神学、哲学与思想理念上征服形形色色的“读书人”与上层人士,而没有知识精英、政治精英、社会精英的大量介入与参与、没有源源不断、“与时俱进”的社会营养与文化营养,佛道教与民间信仰是不可能从理论上提高、在教义上更新,不可能“现代化”,不可能成为亿万民众的生活方式的,这是现代社会冲击下中国传统宗教与信仰面临的尚未解决的严重问题。

由于看到了官方意识形态的堕落、蜕变和MKS主义的无效性,有人试图搬出儒家思想,希望向传统要资源,以此代替昔日的MKS主义,作为今日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支柱。

但产生在封建时代农耕社会的儒家思想,其核心是为最高统治者利益服务的等级制,不可能适应自由、民主、平等与法治畅行的当代社会中今人的需要。

此外,从精神信仰的角度上说,儒家思想虽然包含着丰富的道德与哲学,提倡教化,但却不讲灵魂,不信超验,不谈来世,不涉及人的终极关怀,不是严格的宗教学意义上的宗教。

儒家思想作为人类文明遗产的一部分,应该继承其精华,一些学者也为此在努力,他们被称为“新儒家”,但要把儒家思想作为今日中国人的信仰支柱,甚至将其宗教化、立为“国教”,则是不现实的,尊孔复古的倒车行不通。

中国的伊斯兰教与藏传佛教分布广袤、根基雄厚,但它们都只是某些少数民族信仰的宗教,是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载体,也是这些少数民族身份与特征的代表,它们在中国的存在带有极为明显的民族与区域特色,难以在占人口90%以上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中传播,难以影响中国的主流社会。

反观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现有的各种宗教与信仰体系中,尽管目前身处边缘,但却有其独特的优势。基督教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之一,产生于中东、发达于欧美、流行于世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无可置疑。基督教不是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或种族的宗教,而是超越时代、地域、民族、种族、国家界限的、普世性的信仰体系。历史上,基督教在一个国家是否流行,并不影响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可以在民族、历史、语言、文化、地理位置上差别极大,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各自的国家里把基督教作为信仰体系与道德基础服务于自己的人民与社会。

在神学教义上,通过高度发达的宗教思辨哲学,基督教构建了精致、庞大而又开放的神学体系。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神学家,不断地汲取人类历史上优秀思想家在认识论与本体论方面所做贡献的精华,对涉及真理、宇宙、生命、灵魂、死亡、救赎、罪恶等一系列人类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按照时代的要求,及时地进行论证与回答。经过二千年来无数神学家的努力,基督教的教义与伦理道德标准发展的相当严密、完备,既体现了圣经原则与基督教传统,又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与极强的普适性。对信仰基督教的个人、民族、国家而言,基督教在作为信仰体系发挥精神支柱的作用方面,卓有成效。

在基督教的传播上,每个基督教徒都将传播福音作为自己终生的使命,这种人人主动传福音的特点,使基督教具有极强的“进攻性”。基督教非常注重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普及基督教的教义与神学思想。基督教的文字事工也极为发达,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需要的各种出版物应有尽有。更最重要的是,各国基督教都是通过积极推行教会本土化的方式存在的。事实上,基督教得以流行的国家,都是基督教的传统和圣经原则与本土文化完美结合的结果。基督教传到了哪里,就会在哪里出现具有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的新版本。通过这种方式,基督教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得到了传播,自身也在不断地汲取营养、发展壮大。

面对人类遇到的种种挑战,基督教既讲来世,也重今世,同时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以个体的生命为关注的焦点,以拯救人的灵魂为要务,重视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人的终极关怀,同时又强调人的原罪、人性的软弱及人与上帝的关系,强调正义与公正、秩序与敬畏以及末世审判。基督教对人的定位及其基本教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的影响。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都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欧美为首的基督教国家根据基督教的伦理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制定了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直接间接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体系。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可以反对或批判这套规则,却无法脱离这套标准另搞一套。相对伊斯兰教国家、佛教国家、天主教国家、东正教国家、印度教国家及其他宗教信仰的国家而言,世界上的基督教国家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基督教国家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方队,没有基督教作为信仰体系与精神支柱,基督教国家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取得如此显赫的地位,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谓中国宗教的特点应该是指中华民族中的主体民族汉民族的宗教特点。汉人中为数不多的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回族。十回九汉)与世界上的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几千年来,汉人为了生存和改变现状,一直有求于满天神佛的护佑。外国人把这一现象称为民俗宗教。这种情况延续至今:求平安的、求风调雨顺的、求五谷丰登的、求财的、求色的、求功名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如今香火最盛的应该是财神爷。说实话,中国的各路神仙是世界上诸神中最辛苦的。

“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这是大多数汉人对神明的态度。过去,因为佛教的寺院遍布全国,所以有人说,汉人中佛教徒居多。这是胡扯。佛教称不出家的男女信徒为居士,要遵守五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每个人不妨环顾周遭,遵守这五戒的汉人有几个!毋庸置疑,汉民族中虔诚的宗教信徒甚少。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群大多只知有求于神明而不知何谓敬畏神明和生命。而这就是中国宗教的特点。

党的三大、四大、五大举办的时间、地点、内容?

党的三大:时间:1923年6月12日~20日地点:广州大会主要内容: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党的三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则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扬民主,在分析中国社会矛盾和明确中国革命性质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建党初期,党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存在的重大分歧,统一了全党的认识,正式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策略方针,使党能够团结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党的四大:时间:1925年1月11日~22日地点:上海大会主要内容:大会通过了《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等11个议决案,并选出了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党的五大:时间:1927年4月27日~5月9日地点:武汉大会主要内容: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召开的。大会通过了《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土地问题议决案》等。

1、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 广州恤孤院后街31号

内容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地点 中心议题是研究和讨论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工人阶级如何参加民族革命运动以及党在组织上和群众工作上如何进行准备的问题。

最具历史意义的是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

3、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 武汉

内容: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纠正陈独秀的机会主义错误,并决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1、“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是由各阶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伪地位决定的.

2、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就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与新民主主义政权相适应的政体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3、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中,一定时期采取的国家形式,是一种过渡性质,却是“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经过长期革命的检验和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即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2、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3、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必须紧紧地追随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1、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由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标志.

2、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

3、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

4、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

普通民族预科班和少数民族预科班有什么区别?

一、定义不同

普通民族预科班属大学前的预备教育,一般都要求高三毕业生读1年左右的预科,以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国内大学预科课程或指定学院教授预科课程,学生完成1年预科后,根据成绩决定能否升入选择的院校的本科阶段学习,否则进入该院校的专科阶段学习。

少数民族预科班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为在高等院校本、专科进行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所开设的一种教学班制度。

二、课程不同

普通民族预科班:

普通民族预科班是为解决国内学生适应大学教育体系而设置的一种过渡性课程,一般为2年,设置的课程比本科少,例如本科每年要修读的课程为8-12门,而大学预科的课程5-6门,其中也有一些课程专门帮助学生适应本国教育系统,例如如何写论文,如何演讲等。

课程设计由试点大学提供,各科成绩毕业考试合格、获得预科文凭后,才能读国内的大学。除了学习英语外,预科期间学生还要学一些大学预备课程,比如专业课基础知识,可以熟悉本科的教学方法,调整心理状态,为本科学习打下基础。

少数民族预科班:

少数民族预科班的预科课程往往是由大学的专业教师精心设计的,用以满足该大学以后教学的实际需要。但其课程内容往往还与教授该项目的预科教师共同审定和修改。

大学预科课程着眼于为学生将来进入大学后能顺利完成其大学学业提供必备的知识。英语科目旨在培养学生英语理解、听、说和写作等方面的信心与能力。

三、招收对象不同

民族预科班:

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报考条件,热爱家乡,立志为建设家乡作贡献的边疆县、执行边疆政策的县、省人民政府确定的贫困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及行署、州人民政府确定的贫困乡的少数民族考生或汉族考生。

父(或母)在上述地区乡一级(含乡级)以下的单位工作的城镇户口的少数民族考生和汉族考生均可报考普通高等学校普通民族预科班。

少数民族预科班:

少数民族预科班考生必须是少数民族,新疆等个别省市有汉考民两年制预科,要求汉族用少数民族语言考试。普通高校招生中的预科生,就是指国家指定的普通高校或民族院校,从参加当年全国普通高考的符合特定要求的考生中,低于一定分数,按志愿择优录取。

该考生在民族院校或普通院校学习一年后,经考试合格直接入高校的本科或专科学习。高校自己组织预科毕业考试进行专业分配。普通高校或民族院校举办的少数民族预科班,是党和国家为提高少数民族文化水平。

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什么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什么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


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多地培养少数民族各类专门人才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措施,只招收少数民族考生,招生科类主要有文科和理科,录取标准不得低于有关高校在录取省同批次统招最低分数线下80分。

一、定义不同

普通民族预科班属大学前的预备教育,一般都要求高三毕业生读1年左右的预科,以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国内大学预科课程或指定学院教授预科课程,学生完成1年预科后,根据成绩决定能否升入选择的院校的本科阶段学习,否则进入该院校的专科阶段学习。

少数民族预科班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为在高等院校本、专科进行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所开设的一种教学班制度。

二、课程不同

普通民族预科班:

普通民族预科班是为解决国内学生适应大学教育体系而设置的一种过渡性课程,一般为2年,设置的课程比本科少,例如本科每年要修读的课程为8-12门,而大学预科的课程5-6门,其中也有一些课程专门帮助学生适应本国教育系统,例如如何写论文,如何演讲等。

课程设计由试点大学提供,各科成绩毕业考试合格、获得预科文凭后,才能读国内的大学。除了学习英语外,预科期间学生还要学一些大学预备课程,比如专业课基础知识,可以熟悉本科的教学方法,调整心理状态,为本科学习打下基础。

少数民族预科班:

少数民族预科班的预科课程往往是由大学的专业教师精心设计的,用以满足该大学以后教学的实际需要。但其课程内容往往还与教授该项目的预科教师共同审定和修改。

大学预科课程着眼于为学生将来进入大学后能顺利完成其大学学业提供必备的知识。英语科目旨在培养学生英语理解、听、说和写作等方面的信心与能力

三、招收对象不同

民族预科班:

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报考条件,热爱家乡,立志为建设家乡作贡献的边疆县、执行边疆政策的县、省人民政府确定的贫困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及行署、州人民政府确定的贫困乡的少数民族考生或汉族考生。

父(或母)在上述地区乡一级(含乡级)以下的单位工作的城镇户口的少数民族考生和汉族考生均可报考普通高等学校普通民族预科班。

少数民族预科班:

少数民族预科班考生必须是少数民族,新疆等个别省市有汉考民两年制预科,要求汉族用少数民族语言考试。普通高校招生中的预科生,就是指国家指定的普通高校或民族院校,从参加当年全国普通高考的符合特定要求的考生中,低于一定分数,按志愿择优录取。

该考生在民族院校或普通院校学习一年后,经考试合格直接入高校的本科或专科学习。高校自己组织预科毕业考试进行专业分配。普通高校或民族院校举办的少数民族预科班,是党和国家为提高少数民族文化水平。

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多地培养少数民族各类专门人才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措施,只招收少数民族考生,招生科类主要有文科和理科,录取标准不得低于有关高校在录取省同批次统招最低分数线下80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