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有哪些)

关于红军珍惜粮食的故事

在许多人的传统观念里,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而背靠粮仓的粮草官自然是最不可能饿着的人。可是,当年红军的一位粮草官不但没有“借工作便利”吃饱吃好,还一度饿晕在了装满粮食的担子旁,这是怎么回事呢?

众所周知,红军时期,由于反动派的封锁打压,缺粮少盐几乎成了人民军队不得不终日面对的“常态”。在这样的情况下,红军战士对每一粒粮食都无比珍惜。

一日,后来成为解放军将领的邓可运奉命率队押运一批粮食,送去支援正在松口作战的红二十四团。为了争分夺秒抢时间,运粮队第一天就走了120多里路,上路时一人发的五个糠菜团子早就吃完,战士们已是饥饿难忍。

在架锅生火煮饭的时候,邓可运看到战士抱着箩筐朝锅里倒米,连忙出声制止,还让大家把锅里的米捞出一多半,又带着战士一起去山里挖野菜,放到锅里做成野菜稀饭给大家充饥。

之所以这么“抠门”,邓可运自然有他的考量,他耐心地给战士们讲粮食来之不易,讲前方战士流血流汗,对粮食如何急需,讲为什么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说得大家心服口服,连连点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邓可运带头以野菜充饥,不吃或少吃粮食,运粮队的战士们深受感动,纷纷效仿,想方设法把更多的粮食节约下来,供给在前线与敌人浴血奋战的战友。

第三天午后,眼看就要到达目的地,只听“咚”一声,邓可运栽倒在地,他挑着的两箩筐米撒得满地。

这时,恰巧贺龙骑马经过,见状连忙过来查看,一眼就认出了邓可运。运粮的战士们告诉贺龙,邓可运是饿的,他一路为了省粮食,多是吃野菜充饥。头一天上路,一人发了五个菜团子,他舍不得吃,还送给别的同志两个。第二天战士们做野菜稀饭,邓可运只吃野菜却把米粒都留给了大家……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没有人愿意忍饥挨饿。但革命战争时期,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无数共产党人如邓可运一样,心甘情愿地将有限的给养优先提供给战友。

比如长征途中把棉衣让给别人,结果自己冻死的军需处长;比如冲锋途中以身体做“人桥”趴在铁丝网上,牺牲自己给同志们换来生机与胜利的无名战士……

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为了最终的胜利与成功,革命先辈从来不在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甚至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这已经成为共产党人一种深入基因里的“本能”。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本能”,共产党人才会无比坚信自己永远不会独行,永远不是在孤军奋战。不论是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还是披荆斩棘的奋斗路上,都可以放心地把后背交给身边的战友,因为同志,所以同心、同德、同甘共苦。

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有哪些)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有哪些)




云南昆明长征感人故事?

红军长征来到了金沙江边,这里只有一个渡口,就是云南昆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皎西乡的皎平渡。

1935年5月3日,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在皎平渡渡河的任务。

 皎平渡口江宽浪急,无法架设浮桥。渡江第一天,只有2只小船来回摆渡。后虽寻觅到5只破船,但大者可渡30人,小者只能渡11人。船已破烂,水不停从船底浸入,每次来回,都要将船中水倒入江中,才能复渡。当时两岸悬崖峭壁上,满是部队、马匹和行李担子。人马拥挤,一不小心,小船就会翻身。当时这7只木船,承载着2万红军的性命,甚至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前途。

各部队未到江边前,就被告知渡江纪律,要求各部到江边时必须停止,不能走近船旁。依船只能渡多少人,即命令多少人到渡口沙滩上,预先指定先上哪一只船。每船有号码,船内规定所载人数及担数,并标明坐位次序。不得同时几人上船,只能一路纵队上船,不能有争先恐后的现象。每船都有一名船上司令员,即使军团长、师长渡江时,也须听命于船上司令员。小船因不能承载骡马,便将其都赶到江里,人坐在船尾牵着牲畜过江。

当时由汉、彝、纳西等各族船工摆渡,在红军物质和精神鼓励下,他们打破了“夜不渡皎平”的旧俗,夜以继日来回摆渡。7条破船在7天之内,载运了2万多部队及无数骡马,未掉一人一骑。红军无与伦比的组织能力和严格纪律给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

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有哪些)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有哪些)


长征中发生了很多故事简便写三个?

1、在阴雨涟涟的草地,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一位年仅18岁的红军战士,在渐渐沉没泥沼的那一刻,紧紧攥着一块银元的手还坚强地举着、举着….这是他火线入党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向组织交纳党费!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我们的队伍依然天天向前、向前!

2、在狂风呼啸的雪山,炊事员们不顾轻装前进的命令,坚持负重60磅到80磅。为了伤病员,炊事员头顶风雪熬做辣椒汤,当把滚烫的热汤端到伤病员手中时,他却倒下了,永远、永远地闭上了年轻的眼睛.….

3、在长征的行军路上,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看到战士吃的是清水煮树皮、树枝炖皮带,把自己要饭讨来为数寥寥、大小不一的生芋头全部倒进锅里。这,竞然成为了战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茶别有味,端过妈妈来品尝。”当老妈妈听着战士们自编自唱的《皮带菜汤歌》,挂满泪花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第三个: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

第四个: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长征故事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有哪些)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有哪些)


长征中的小故事?

半碗青稞面

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红军战士只有可怜的一点青稞面做干粮。

周恩来副主席和战士们一样,绝不多吃一点青稞面,还教育战士们,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别爱惜粮食。战士们听了他的话,都把仅有的青稞面装在粮袋里,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来越少了,战士们只能用一点青稞面掺在野菜里煮汤喝。

战士吴开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经饿了两天,周副主席知道后,就让警卫员把自己剩下的青稞面给吴开生两碗。他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语重心长地说:“这是革命呀!”吴开生流着眼泪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这天晚上又是狂风暴雨,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自然挡不住风雨的袭击。战士们都淋成了落汤鸡。周副主席命令战士们都到他作为办公室的帐篷里去休息。

大家怕影响他工作,都不肯去。

他冒着大雨亲自来了,说:“你们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话像火烤暖了战士们的心。

这样走了几天,草原仍然无边无际。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军马也杀掉吃了。战士们只好烧皮带吃,甚至把随身带的纸张咽下去充饥,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么呢?”警卫员急了。

周副主席两只大眼睛放出了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有同志们活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就给革命事业增加一份力量,拿出来分掉!”

这掺上一点青稞面的热水,分到战士们的手中。

战士们流泪了,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

战士们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

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想尽办法钓鱼煮野菜汤,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想尽一切办法去做到。

“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途中,陈赓看见一个非常瘦小的红军,于是便要把自己的粮食分给他。小红军拒绝了,并拍拍自己包说还有很多粮食。分开后,陈赓再一次看到小红军时,发现他已经死了,打开他装粮食的袋子,发现里面是一个有很多牙印的牛膝骨,刚强的小红军战士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意拖累别人,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倔强的小红军

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砖瓦分疲惫。这一陈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脸皮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一袋干粮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

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

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2、雪山小太阳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6月 地点:夹金山。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栗。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

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

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

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

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

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

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

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

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

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

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所有人都沉默了。

关于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为了给生病的小战士补充营养,老班长想尽办法钓鱼和挖野菜,煮成野菜汤给三个小战士吃,自己却吃剩下的鱼刺和鱼骨。最后在即将渡过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因为饥饿牺牲在草地中。小战士”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保存起来,以教育后代。

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有哪些?

1936年5月底6月初,经历了无数的磨难,红6军团到达了西康境内。由于连续的草地行军,特别是长时间的断粮缺水,战士们的体力严重不足,部队疲劳到了极限。粮食问题再得不到解决,部队就很难再前进了。正当大家几乎陷入绝望的时候,他们在一个叫稻城的小县城和红32军会合了。

红32军是为了专门接应红6军团来到稻城的。在最困难的时候见到友军,大家奔走相告,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本来疲惫不堪的身体好像一下子充足了电。

红32军给红6军团送来了一群大牦牛、肥猪和肥羊,一捆捆的羊皮背心、羊皮手套和睡觉用的皮垫子,还有不少青稞和豌豆。这样多的物资对他们来说真是“及时雨”。其实,红32军也是经过草地行军、忍饥受冻过来的,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红32军的战友们所体现的团结互助精神让人终身难忘。

一番休整后,红6军团又踏上了征程。当时全军上下竟连一口可以做饭的大锅也没有。原来部队集体用的厨具,随着行军作战已全部丢掉了。自从渡过金沙江后,干部战士都是分散野餐,用个人的搪瓷缸子当炊具。可红32军送给他们的这些肉食和粮食,怎样才能吃到嘴里呢?

为了不麻烦当地的藏族同胞,红6军团的先头部队向藏族群众买了几口大缸,用来煮肉。大家正准备美餐一顿时,没想到他们买的那些大缸经不起烈火高温的烘烤,肉还没煮熟,大缸就“砰”地一声炸了。有的连队由于烧坏了大缸,干脆就吃起了半生不熟的肉。买不起缸的连队,就把肉分割给个人,战士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地上点上火,经过一番烟熏火燎之后,吃起了“熏肉”或“烤肉”,这倒也别有一番情趣。对一时吃不掉的牦牛,在行军中部队就用它们来驮枪械弹药,给病号骑,等需要的时候,然后再陆续杀掉改善生活补充给养。

每当大家吃牛、羊肉,看到牦牛在行军中所起的作用时,红6军团的战士们都会深情地怀念起红32军的同志们。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金色的鱼钩

2万5千里长征中的感动人物?

长征中的感人故事——年龄最小的11岁女红军

在红军女战士队伍中,有一位年仅11岁的小姑娘,只见她身背一条线毯、腰别一把横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吹奏为大家鼓劲,她就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长征路上,王新兰和战友一起穿山越岭,爬冰卧雪,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大罪,从不叫苦叫累,也从不掉队。

不过,王新兰确实太小了,爬雪山,她是靠拉着马尾巴才攀上去的;过草地,她有些时候也不得不趴在红军大哥哥的肩膀上。尽管这样,王新兰只要有机会,就会立在风口、站在路边。

为战友们送歌献舞,加油鼓劲。小红军王新兰愣是用稚嫩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随同大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长征图故事中的感人故事?

血战独树镇,1934年11月26日,孤军远征10天后,不足3000人的红25军在河南方城独树镇突然遭到国民党步兵和骑兵4000多人的猛烈攻击。当时大多数战士的枪都没能打响寒冷的天气,早已把枪栓冻结。

危急时刻,军政治委员吴焕先手持大刀带头冲入敌阵……直至副军长徐海东带领后梯队跑步赶到,才击退强敌突出重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