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亲王和王爷的区别(王爷和郡王亲王的区别)

本文目录一览:

清朝的亲王和王爷,有什么区别吗?

明清时王爵常被世人尊称为王爷,亲王只是王爵的一种。

世袭罔替的王爷有庄、怡、恭、醇、庆、礼、睿、豫、肃、郑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郡王。亲王和郡王世袭罔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级别是一样,但是后代的袭爵待遇不一样。 满清皇室爵位是这样的: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

清初诸王都是因军功受封,功劳大的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后代袭爵没有变化都是原始的王爵。没有世袭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袭爵制度“递降袭爵”,如果没有特殊的功劳受到皇上的再次嘉奖,每传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级,直到亲王降到镇国将军、郡王降到辅国将军为止不再下降。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孙,称为“恩封诸王”。亲王必然比郡王爵位大。

扩展资料:

王爷,封建时代尊称有王爵封号的人。不一定是王公贵族出身。拥有王爵封号的人还包括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平民被授予称号,如韩信等。

王爷相当于一个大地主,可以从自己的封地上收田租,生活条件很好。但没有离开自己封地自由活动的权力。除非皇帝召唤他进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爷

郡王、亲王和王爷的区别是什么?

简单地来讲,皇帝的儿子封亲王,而亲王的儿子封郡王,从爵位上讲,亲王的等级更高些。通常,爵位是世降一级,亲王的儿子降为郡王,郡王的儿子降为贝勒。不过有所谓“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级。

一、等级不同。

亲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是中国古代皇室贵族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高级爵位,而郡王是亲王低一等的爵号。

二、受封人等级不同。

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亲王

亲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亲王的正室为亲王妃。一些邻国受中国影响也以此为爵位名。此外,欧洲中世纪以后,中文也用“亲王”来翻译欧洲贵族爵位中相应等级的称号。

中国封建制度中的亲王 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爵号直接冠以亲王字样为名的,唯清朝一代,其全称为和硕亲王。

郡王 亲王 王爷的区别是什么?

王爷包括郡王和亲王,所以就是郡王和亲王的区别。

一、等级不同。

亲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是中国古代皇室贵族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高级爵位,而郡王是亲王低一等的爵号。

二、受封人等级不同。

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王”在汉语中为国君之意,即国王,国王又分亲王和郡王两等,按照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传统,一般天子的伯叔兄弟诸子封国者为亲王,其封号即为国号(如秦王、周王、楚王等),而周边附属国的国王则为郡王(如朝鲜王、越南王、琉球王等)。

也就是说,亲王只封授给皇帝家族的皇室成员,郡王则封授给向中央王朝称臣朝贡的附属国国君。郡王亦可作为皇室成员中次亲王一等的贵族封爵(一般皇太子及亲王之子封郡王),在部分朝代,也有少数以功臣而得封郡王者。

天下之君称帝,一国之君称王,亲王是王的第一等。亲王是本国的君主,对上臣服于天下之君的皇帝,对下统领本国军政文武。明朝早期的亲王既管军政,又管民生,手下都配有一位文相,一位武相,文相管国政,武相管军队。王宫的亲兵护卫多达一万五六,同时亲王还可以指挥本国的驻军。

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西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郑樵《通志·职官略》:“北齐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炀帝唯留王公侯三等,余并废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为亲王。”

至唐“定制皇兄弟皇子为王,皆封国之亲王。”自亲王、郡王分设,一般一字王号为亲王,两字王号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仪封“汾阳王”。

明朝时期,亲王的正式名称为某王(如秦王、晋王等),其封地称国(如秦国、晋国等),王玺称“某国之宝”。皇帝之子,除太子外,一律封亲王。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同时,中国古代一些周边国家受到中国的影响,也将本国的君主称为亲王,但只有一些较大国家的国王才可称亲王,如唐朝时期,日本国的君主在唐朝皇帝的册文中便是亲王。朝鲜国、琉球国等国的国王等级仅为郡王。朝鲜在古代是中国的附属国,朝鲜国王的级别为郡王,但明朝建文帝特准其使用亲王的冠服。

朝鲜在古代为明朝的附属国,朝鲜国王的等级为郡王,但可使用和亲王一样的九旒冠冕。

亲王和王爷的区别是什么?

历史上,“王爷”分成两等:亲王和郡王,亲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为王爵的第一等。郡王其名始于西晋。唐宋以后,郡王皆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

除皇室外,臣下亦得封郡王。明代,郡王是亲王无法继承爵位的其他儿子的封号,继承爵位的嫡子封为世子,余子封为郡王。

在古代中国汉朝,皇帝会封皇子和自己的兄弟们为王,这个时候还不叫亲王。魏晋朝代开始,王爵开始分为了亲王和郡王两种等级,其中亲王多数是皇帝的儿子们和皇帝的兄弟。

而郡王这时候多是用于皇子的儿子们,后来又被用于分封更多的节度使、武臣甚至文臣。到唐朝时期明确定制了皇帝兄弟皇子为王,皆封为国之亲王。

明朝时期,亲王一般正式命名为某王,甚至还有了亲王冠的出现和后来的亲王服。到了清代,才把爵号直接以亲王来命名的,爵号全称为和硕亲王。历朝历代,亲王虽有演变,不过也只有皇帝兄弟和皇子才能得此爵位。清代亲王的形象一般是这样的。

亲王和王爷的区别是什么?

一、性质不同

1、亲王:亲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

2、王爷:王爷是对古代对有王爵封号的人的尊称。

二、对象不同

1、亲王:皇帝的儿子封亲王。 

2、王爷:亲王和郡王都可以被称为王爷。

三、地位不同

1、亲王:亲王为一国之君,秦朝之前的亲王均立国,封号一般为国号,如秦王、周王、楚王、齐王等。

2、王爷:王爷相当于一个大地主,可以从自己的封地上收田租,生活条件很好。但没有离开自己封地自由活动的权力。除非皇帝召唤他进京。

亲王和王爷,有什么区别?

一听到王爷二字,大家都会认为他肯定是皇室贵族,但其实王爷这个称呼不仅仅限于皇室中人,一些对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也可以被封为王爷。

封王起源于汉朝,当时皇子和皇上的兄弟都会被封王。而从魏晋以后,对王的划分更加精确,封王分为亲王和郡王。只有皇上的兄弟和皇子才能称得上亲王,即使对国家做出再大贡献的普通人也不会被封为王爷,郡王的范围相对王爷来说就比较广泛,上到太子的儿子,下到文武百官。随着时代的更替,虽然每个朝代的封王标准不同,但其大体内容都相差无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朝代对亲王和郡王的划分。

在我国的封建制度中,亲王是王爵的第一等,其地位和权利都是相当的高,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唐宋以后,郡王是比亲王低一级的爵位,那么他的限制就自然而然的没亲王那么严格了,除了皇室贵族外,贤能的官员以及有杰出贡献的人也可以被封为郡王。但在明朝郡王是一些人的专用爵位,特指没有继承亲王爵位的其他儿子,其他人是不能被称为郡王的。

郡王的第一次出现是在西晋时期,当时武帝封自已的孙子为东莞郡王,后来各个朝代沿用并不断的改革。对于王爷来说,它可大可小,如果一个王爷手握兵权的话,就连皇上也要敬他三分,但如果只是一个有名无权的王爷,那么他便不会对皇上产生太大的威胁,即使这样,他的地位也要比普通官员高得多。

简单地来讲,皇帝的儿子封亲王,而亲王的儿子封郡王,从爵位上讲,亲王的等级更高些。通常,爵位是世降一级,亲王的儿子降为郡王,郡王的儿子降为贝勒……不过有所谓“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级。

亲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亲王的正室为亲王妃。一些邻国受中国影响也以此为爵位名。此外,欧洲中世纪以后,中文也用“亲王”来翻译欧洲贵族爵位中相应等级的称号(例如英语的Prince用作爵位时常翻译为“亲王”)。

中国封建制度中的亲王 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王爷是所有亲王、郡王的通俗地尊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