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关于求同存异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的信息

本文目录一览:

求同存异方针是哪次会议

求同存异方针是万隆会议提出来的。

1955年4月18日,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山城万隆开幕,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万隆会议,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举行作出重要的贡献。

求同存异方针是为推动会议顺利进行、增强与会国的团结、表明中国的立场而提出的一项基本方针;求同存异,意思就是要寻求大家的共同利益,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

求同存异方针 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分别是在什么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五项原则是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得到中国、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

求同存异,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成为中国外交政策之一,即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处理复杂关系、解决复杂矛盾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模式,是周恩来辩证思维方式的实践范例。

周恩来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中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希望各国可以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这样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 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会议上着重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而当时美国为了达到阻止亚非会议召开的目的,把矛头首先对准新中国,捏造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已对远东“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人为地制造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导致万隆会议陷入僵局,面临会议失败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总理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他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这一观点得到了各国与会代表的认同和赞赏,促进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而且万隆会议正是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