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古意呈补阙乔知之背景)

本文目录一览: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浪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卢家少妇,深居郁金香涂抹的闺房;

一对海燕,双栖在玳瑁装饰的屋梁。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

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他去白浪河北,而今音讯全部隔断;

她在京师城南思虑,更觉秋夜漫长。

有谁能了解她,独自怀思不得相见;

偏偏明月透过纱窗,照着黄色帷帐!

诗先写夫妇双栖于京都,犹如海燕双栖玳瑁之梁。然后写到阔别十载,少妇思夫之苦。一扬一抑,其意自现。在手法上诗人借镌刻环境,渲染气氛,以烘托人物心情,达到了增强抒情色彩的效果。如以“海燕双栖”,烘托少妇独处;以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远戍”、“音书断”之思愁;以“月照

流黄”烘托“含愁独不见”的愁绪。语言构思新巧,读来清新无限。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卢家少妇,名莫愁,梁武帝萧衍诗中的人物,后来用作少妇的代称。郁金是一种香料,和泥涂壁能使室内芳香;玳瑁是一种海龟,龟甲极美观,可作装饰品。开头两句以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四壁以郁金香和泥涂饰,顶梁也用玳瑁壳装点起来,无比芬芳,无比华丽。连海燕也飞到梁上来安栖了。“双栖”两字,暗用比兴。看到梁上海燕那相依相偎的柔情密意,这位“莫愁”女也许有所感触吧。此时,又听到窗外西风吹落叶的声音和频频传来的捣衣的砧杵之声。秋深了,天凉了,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御冬的寒衣,有征夫游子在外的人家,就更要格外加紧了。这进一步勾起少妇心中之愁。“寒砧催木叶”,造句十分奇警。分明是萧萧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诗人却故意主宾倒置,以渲染砧声所引起的心理反响。事实上,正是寒砧声落叶声汇集起来在催动着闺中少妇的相思,促使她更觉内心的空虚寂寞,更觉不见所思的愁苦。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忆,也已整整十年了。

颈联出句的“白狼河北”正应上联的辽阳。主人公想:十年了,夫婿音讯断绝,他现在处境怎样?命运是吉是凶?几时才能归来?还有无归来之日?一切一切,都在茫茫未卜之中,叫人连怀念都没有一个准着落。因此,这位长安城南的思妇,在这秋夜空闺之中,心境就不单是孤独、寂寥,也不只是思念、盼望,而且在担心,在忧虑,在惴惴不安,愈思愈愁,愈想愈怕,以至于不敢想象了。上联的“忆”字,在这里有了更深一层的表现。

寒砧声声,秋叶萧萧,叫卢家少妇无法入眠。更有那一轮恼人的明月,竟也来凑趣,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给人愁上添愁。前六句是诗人充满同情的描述,到这结尾两句则转为女主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了。诗句构思新巧,比之前人写望月怀远的意境大大开拓一步,从而增强了抒情色彩。

这首诗,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海燕双栖玳瑁梁”烘托“卢家少妇郁金堂”的孤独寂寞,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的思念忧愁,尾联“含愁独不见”的情语借助“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便显得余韵无穷。论手法,则有反面的映照(“海燕双栖”),有正面的衬托(“木叶”、“秋夜长”),多方面多角度地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诗虽取材于闺阁生活,语言也未脱尽齐梁以来的浮艳习气,却显得境界广远,气势飞动。

沈佺期《独不见》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独不见一般指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是唐代诗人沈佺期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刻画了一位对远戍丈夫刻骨相思的闺中贵妇形象。下面我整理了沈佺期《独不见》原文、翻译、注释、赏析相关内容,欢迎参考。

【原文赏析】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浪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解

1、卢家句: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此句用其意。郁金:郁金香,可浸酒涂壁,百合科,旧谓出大秦国,即今小亚细亚。

2、辽阳:指今辽宁辽阳市附近地区,为东北边防要地。

3、白狼河:白狼水,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两《唐书》《奚传》说奚国国境南接白狼河,即此。

4、丹凤城:一说因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故名,后便为京城之别称。按:恐即凤阙之意。汉建

韵译

卢家少妇,深居郁金香涂抹的闺房;一对海燕,双栖在玳瑁装饰的屋梁。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他去白浪河北,而今音讯全部隔断;她在京师城南思虑,更觉秋夜漫长。

有谁能了解她,独自怀思不得相见;偏偏明月透过纱窗,照着黄色帷帐!

评析

这首诗是用乐府题目来写思妇愁怨的七律诗,故蘅塘退士把它编入卷六七言律诗,而不编入卷四七言乐府。诗先写夫妇双栖于京都,犹如海燕双栖玳瑁之梁。然后写到阔别十载,少妇思夫之苦。一扬一抑,其意自现。在手法上诗人借镌刻环境,渲

染气氛,以烘托人物心情,达到了增强抒情色彩的效果。如以“海燕双栖”,烘托少妇独处;以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远戍”、“音书断”之思愁;以“月照流黄”烘托“含愁独不见”的愁绪。语言构思新巧,读来清新无限。

扩展:人物生平

沈元与张懋为中表,情意相投,两家走得很近。公元1250年,农历庚戌年七月初四,沈元的夫人徐氏生下儿子,取名佺。同年同月同日,张懋的夫人刘氏也生下一女,取名玉娘。沈佺来到世上不过比玉娘早三个时辰,故而玉娘称其为表哥。

张玉娘(1250—1276)字若琼,号一贞居士,生于宋淳祐十年庚戌(公元1250年)七月初四日午时,卒于卒于南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年仅27岁。她生于一个仕宦之家,世代书香,积有不少藏书,张玉娘天资聪慧,又好读书。她工于诗词,时人以班大家(指汉代班固之妹班昭)比之。

玉娘15岁时与表哥沈佺订婚。玉娘和沈佺这一对才子佳人,自幼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沈佺常到张家和玉娘谈论诗文,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沈佺佩服玉娘的多才多艺、不凡文采。玉娘也倾慕沈佺的才情盛学、端庄人品。

玉娘有两名侍女,紫娥和霜娥,也是颇有才色,不同于一般人家丫鬟。二婢常为沈佺和玉娘鸿雁传书。

天有不测风云。沈佺父母不幸双亡,家计萧条,家道中落。由于又遭宋运将终,沈佺无意功名。而玉娘的父亲张懋见沈家贫落,遂产生悔婚的念头。玉娘知道后暗自伤神,不忍背负。沈佺因对玉娘情意弥坚,他明确“欲为佳婿,必待乘龙。”于是,发愤攻读。南宋咸淳辛未年(1271年)榜眼及第(另一说此榜眼为杜文甫,字实翁),时年22岁。由于进京赶考,得了伤寒,回家一病不起,他的侍从辗转把这消息告诉玉娘。玉娘心中悲恸,写信给沈佺:“生不偶于君,愿死以同穴也!”

沈佺见了,就回报一首诗云:“隔水度仙妃,清绝雪争飞。娇花羞素质,秋月见寒辉。高情春不染,心境尘难依。何当饮云液,共跨双鸾归。”不久,便病故。

沈佺死后,玉娘临帏恸哭,矢志守节,作诗云:“中路怜长别,无因复见闻。愿将今日意,化作阳台云。”

玉娘在郁郁不乐中挨过了6年时光。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元宵节晚,悲绝而亡,时年28岁。父母知她是为沈佺而死,于是征求沈家同意,把两人合葬在县城西郭枫林之野。

玉娘死后一个月,侍女紫娥、霜娥为她悲伤相继而死,连玉娘平时爱玩的鹦鹉也悲鸣而死。家人惊泣,把二婢、鹦鹉葬在一处。中座沈佺、玉娘,左冢紫娥、霜娥,右冢鹦鹉。时人称此墓群为鹦鹉冢,冢前掘有一井谓“兰雪泉”,冢后高建两楹三间“贞文祠” ,大门额书“贞文千古”。

对于张玉娘的遭际与品格,唐圭璋有评:她短促的身世,比李易安、朱淑真更为悲惨。李易安是悼念伉俪,朱淑真是哀伤所遇,而她则是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含恨千古……她这种忠孝的大节,不独超过寻常的女子,便是李易安、朱淑真也还逊一筹呢!

玉娘的爱情悲剧闻者无不叹息。清初著名剧作家孟称舜曾为之发动捐款,在其墓后立祠祀之,并写了二集三十五折杂剧《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使张玉娘的故事得以流传,曾远传到海外,远流异域日本。

张玉娘与沈佺是真人真事,他们的爱情悲剧非常感人。人们直言“比梁祝故事更动人”,比传说中的“梁祝”还要令人叹息、撼人心魄。

含捣衣砧的诗句

1. 关于捣衣砧的诗句

关于捣衣砧的诗句 1. 古诗捣衣砧诗句

闻砧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

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

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夜捣衣/捣练子[宋] 贺铸收锦字,下鸳机。

净拂床砧夜捣衣。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

杵声齐贺铸 (宋)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定风波》李珣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

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

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 古意 / 独不见沈佺期 (唐)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齐天乐·蟋蟀[ 宋 ] 姜夔庾郎先自吟愁赋。

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

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

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西窗又吹暗雨。

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

幽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

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宣政间有士大夫制蟋蟀吟。

子夜吴歌李白 (唐)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捣练子令李煜 (五代)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秋兴八首·其一唐代: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 古诗捣衣砧诗句

闻砧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夜捣衣/捣练子

[宋] 贺铸

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

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

杵声齐

贺铸 (宋)

砧面莹,杵声齐。

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

戍人犹在玉关西。

《定风波》

李珣

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 古意 / 独不见

沈佺期 (唐)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齐天乐·蟋蟀

[ 宋 ] 姜夔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幽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宣政间有士大夫制蟋蟀吟。

子夜吴歌

李白 (唐)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捣练子令

李煜 (五代)

深院静,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

数声和月到帘栊。

秋兴八首·其一

唐代: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譬如"捣衣砧上拂还来","何来万户捣衣声

捣衣 在《春江花月夜》中解释为垂打衣服或布料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待惆怅情绪.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南朝宋谢惠连《捣衣》诗:“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头).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唐李白《捣衣篇》:“晓吹筼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又《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虔,良人罢远征?”宋李煜《捣练子令》词:“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宋贺铸《捣练子》词:“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参考资料:。

4. 有关捣衣的诗句

捣衣诗[南朝]谢惠连

衡纪无淹度。晷运倏如催。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夕阴结空幕。宵月皓中闺。美人戒裳服。端饰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盈箧自余手。幽缄俟君开。腰带准畴昔。不知今是非。

写闺怨的作品《捣衣》也很有名,钟嵘《诗品》卷中曰:“《秋怀》、《捣衣》之作,虽复灵运锐思,亦何以加焉。”又评其为“五言之警策”。捣衣在唐人作品中是极常见的题材,惠连这篇作品不仅出现时间更早,且情态毕呈,无愧于钟嵘的赞赏。

《夜听捣衣》晋·曹毗

寒兴御纨素,佳人治衣衾。冬夜清且永,皓月照堂阴。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捣衣 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试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月下听砧 唐 刘长卿

夜静掩寒城,清砧发何处?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戍。未得寄征人,愁霜复愁露。

秋夜闻砧 唐 杜荀鹤

荒凉客舍眠秋色,砧杵家家弄月明。不及巴山听猿声,三声中有不愁声。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节选)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今译】月光照进闺房,珠帘卷它不去;月光照在捣衣砧上,拂去它又重来。

【赏析】长诗《春江花月夜》中着力描写的是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这里两句是其中描写月光的名句。它不是孤立地描写月光,而是借此来烘托出人的思想感情。“玉户帘中”、“捣衣砧上”都使人感到有一个怀念征人的少妇存在,她不论是独处深闺,还是在为征人赶制寒衣,月光都紧紧地陪伴着她,而且“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着这一少妇始终未能摆脱相思之苦。这两句诗宛转生动,声情并美,艺术性很强。

5. 关于捣衣的诗句

《更漏子·风带寒》

年代: 唐 作者: 冯延巳

风带寒,秋正好,蕙兰无端先老。云杳杳,树依依,离人殊未归。

搴罗幕,凭朱阁,不独堪悲寥落。月东出,雁南飞,谁家夜捣衣。

《子夜四时歌:秋歌》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少年游·西楼别后》

年代: 宋 作者: 晏几道

西楼别后,风高露冷,无奈月分明。飞鸿影里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1326237,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王孙此际,山重水远,何处赋西征。金闺魂梦枉丁宁,寻尽短长亭。

《长信秋词五首·其五》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冬日五湖馆水亭怀别》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芦荻花多触处飞,独凭虚槛雨微微。寒林叶落鸟巢出,古渡浪高鱼艇稀。

云抱四山终日在,草荒三径几时归。 江城向暝东风急,一半乡愁闻捣衣。

《孤寝怨》

年代: 唐 作者: 崔珪

征戍动经年,含情拂玳筵。花飞织锦处,月落捣衣边。

灯暗愁孤坐,床空怨独眠。自君辽海去,玉匣闭春弦。

《杨固店》

年代: 唐 作者: 岑参

客舍梨叶赤,邻家闻捣衣。夜来尝有梦,坠泪缘思归。

洛水行欲尽,缑山看渐微。长安只千里,何事信音稀。

《风流子·木叶亭皋下》

年代: 宋 作者: 张耒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临江仙·木落江寒秋色晚》

年代: 宋 作者: 谢逸

木落江寒秋色晚,飕飕吹帽风轻。丹枫楼外捣衣声。登高怀远,山影雁边横。

露染宫黄庭菊浅,茱萸烟拂红轻。尊前谁整醉冠倾。酒香薰脸,落日断霞明。

《风入松·归鞍尚欲小徘徊》

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

归鞍尚欲小徘徊,逆境难排。人言酒是消忧物,奈病余、孤负金罍。萧瑟捣衣时候,凄凉鼓缶情怀。

远林摇落晚风哀,野店犹开。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

6. 含有“捣衣”的诗句

1.晓吹筼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虔,良人罢远征?

3.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4.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头)。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

5.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6.深院静,小巷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7.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8.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9.荒凉客舍眠秋色,砧杵家家弄月明。不及巴山听猿声,三声中有不愁声。

10.夜静掩寒城,清砧发何处?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戍。未得寄征人,愁霜复愁露。

只找到这些了……

7. 捣衣砧有什么寓意

捣衣诗①

温子升

长安城中秋夜长,

佳人锦石捣流黄②。

香杵纹砧知近远,

传声递响何凄凉。

七夕长河烂③,

中秋明月光。

蠮螉塞边绝候雁④,

鸳鸯楼上望天狼⑤

①本诗写思妇秋夜捣衣,思念征夫。意境凄美,七言、五言相间,音调悠长宛转。捣衣,古时衣料质地粗硬,须用木杵在捣衣石上捣软,方可缝制。②锦石:即下句中的"纹砧(zhēn珍)",有美丽花纹的砧石。砧,捣衣石。流黄:一种杂色的丝织品。③七夕:指七月七日牛郎织女渡河相会之夜。长河:银河。④蠮螉(yēwēng噎翁)塞: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绝候雁:指音信断绝。候雁,雁为候鸟,秋天南飞,故云。⑤天狼:星宿名。古人认为此星现隐主战事有无。

还有:以下两首诗用同样的手法写思妇秋夜捣衣的凄美意境。

捣衣砧诗 萧衍

驾言易水北。送别河之阳。沉思惨行镳。如梦在空床。既寤丹绿谬。始知纨素伤。中州木叶下。边城应早霜。阴虫日惨烈。庭草复芸黄。金风徂清夜。明月悬洞房。袅袅同宫女。助我理衣裳参差夕杵引。哀怨秋砧扬。轻罗飞玉腕。弱翠低红妆。朱颜日已兴。眄睇色增光。捣以一匪石。文成双鸳鸯。制握断金刀。熏用如兰芳。佳期久不归。持此寄寒乡。妾身谁为容。思君苦入肠。

捣衣诗

谢惠连 朝代:南北

衡纪无淹度。

晷运倏如催。

白露滋园菊。

秋风落庭槐。

肃肃莎鸡羽。

烈烈寒螀啼。

夕阴结空幕。

宵月皓中闺。

美人戒裳服。

端饰高砧响发。

楹长杵声哀。

微芳起两袖。

轻汗染双题。

纨素既已成。

君子行未归。

裁用笥中刀。

缝为万里衣。

盈箧自余手。

幽缄俟君开。

腰带准畴昔。

不知今是非。

8. 有捣衣的诗句有什么

捣衣篇

李白

闺里佳人年十馀,颦蛾对影恨离居。忽逢江上春归燕,

衔得云中尺素书。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

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君边云拥青丝骑,

妾处苔生红粉楼。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明月高高刻漏长,

真珠帘箔掩兰堂。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

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有便凭将金剪刀,

为君留下相思枕。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

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9.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譬如"捣衣砧上拂还来","何来万户捣衣声",

捣衣

在《春江花月夜》中解释为垂打衣服或布料

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待惆怅情绪。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南朝宋谢惠连《捣衣》诗:“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头)。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唐李白《捣衣篇》:“晓吹筼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又《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虔,良人罢远征?”宋李煜《捣练子令》词:“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宋贺铸《捣练子》词:“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参考资料:可以从百度百科查到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 古意 / 独不见原文及赏析

原文: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知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译文

卢家年轻的主妇,居住在以郁金香浸洒和泥涂壁的华美的屋宇之内,海燕飞来,成对成双地栖息于华丽的屋梁之上。九月里,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丈夫远征辽阳已逾十载,令人思念。白狼河北的辽阳地区音信全部被阻断,幽居在长安城南的少妇感到秋日里的夜晚特别漫长。她哀叹:我到底是为哪一位思而不得见的人满含哀愁啊?为何还让那明亮的月光照在帏帐之上?

注释

⑴独不见:乐府《杂曲歌辞》旧题。《乐府解题》:“独不见,伤思而不见也。”

⑵卢家少妇:泛指少妇。郁金堂:以郁金香料涂抹的堂屋。堂,一作“香”。梁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⑶海燕:又名越燕,燕的一种。因产于南方滨海地区(古百越之地),故名。玳瑁(dài mào):海生龟类,甲呈黄褐色相间花纹,古人用为装饰品。

⑷寒砧(zhēn):指捣衣声。砧,捣衣用的垫石。古代妇女缝制衣服前,先要将衣料捣过。为赶制寒衣妇女每于秋夜捣衣,故古诗常以捣衣声寄思妇念远之情。木叶:树叶。

⑸辽阳:辽河以北,泛指辽东地区。

⑹白狼河:今辽宁省境内之大凌河。音:一作“军”。

⑺丹凤城:此指长安。相传秦穆公女儿弄玉,引来凤凰,故称咸阳为丹凤城。后以凤城称京城。唐时长安宫廷在城北,住宅在城南。

⑻谁为:即“为谁”。为,一作“谓”。

⑼教(jiāo):使。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一说指衣裳。更教:一作“使妾”。照:一作“对”。

赏析:

古意:托古以咏今的拟古之作。诗题一作《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又作《独不见》,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乐府解题》说:“伤思而不得见也。”内容多写离别及闺情怨思。

这首七言律诗《古意》,为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被历代诗评家认为是温丽、高古之佳篇。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主题传绝,但沈佺期这首诗却写得情致婉转,色彩富丽,音韵和谐,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首联“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叙述简练,比兴自然。卢家少妇,名莫愁,是南朝民歌《河中之水歌》里的'人物,后用作少妇的代称。起句借用《河中之水歌》的意境,言简意赅、精妙入微地介绍了思妇的身世和处境。她的家庭环境华丽温馨,她的生活却冷落凄清。“海燕双栖玳瑁梁”,一句反衬,兴起了全篇无限绵绵的愁思。她寂然独居空闺,哪里比得上相亲相爱双栖于梁上的燕子呢?

颔联“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战忆辽阳”绘景抒情,情景相生。深秋九月正是赶制征衣的季节,这此起彼伏之捣衣的秋声,声声撩人心绪。那阵阵飘落的树叶,更使人触目伤怀,平添萧瑟之感。诗没有直说砧声“催人泪下”,却说“催木叶”,于无理处见妙,于曲折中见奇。树木无心而为之“催”,人何以堪?意在言外,含蓄婉转,砧声本也无所谓寒暖的,加以“寒”字,就增强了诗句的感*彩,鲜明地表现了思妇的心境。她由赶制征衣的杵声联想到征人——自己的丈夫,“十年征戍忆辽阳”,自然地揭示出全诗的旨意。

颈联“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分承上句,进一步阐发题旨。正如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所说的:“‘白狼河北音书断’,足上文征戍之意,‘丹凤城南秋夜长’足上文‘忆辽阳’之意”。十年征戍,时间够长了,再加之音讯断绝,生死难以预料。俗话说:“能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只要有封书信来,知道丈夫尚活着,她就还有盼头。可是“音书断”,从深沉的叹息中所表露的就不止是一般的怀远盼归的愁思了。她为丈夫的安危焦虑,甚至夹杂有不祥的猜想。音信断绝,又置于这漫漫秋夜、阵阵砧声之中,正可谓“忆辽阳”愁断肠了。

尾联“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吴乔分析说是“完上文寄衣之意”。这似乎有点“怨天尤人”的意味。她苦苦地思念着丈夫,非但见不到丈夫的面,而且连个信也没有。“谁为”二字用得十分贴切,表明思妇好象有点“嗔怪”自己“多情”的意味。她企图自宽,却愈益加深思念之切。在这漫漫长夜,老天又偏让那团栾明月来照这预制征衣的“流黄”。征人无消息,征衣何处寄?诗句怨而不怒,意境清幽柔和。因而前人评说:“‘卢家少妇’首尾温丽。”

这首《古意》虽是一首完整的七律,但受乐府影响很深。《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七言律诗出于乐府,故以沈云卿《龙池》《古意》冠篇。”胡应麟更是认为:“‘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同乐府语也。”又称赞说“起句千古骊珠”,但也批评说“结语几成蛇足”。为什么说它近乐府呢?大概是有宽对、流水对,正如《围炉诗话》所指出的:“八句钩鏁连环,不用起承转合一定之法者也。”

流水裙鱼蒸得月高天友喝富官云这首诗是谁作者是谁xe是什么流水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唐代沈佺期,西河道。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是由唐代沈佺期所创作,其流水裙鱼蒸得月高天友喝富官云是这首诗的诗句,里面的流水说的是西河道的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