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待到山花烂漫时全诗(待到山花烂漫时解释)

本文目录一览:

“待到山花浪漫时,她在丛中笑”全诗?

卜算子【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原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附:陆游原词--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鉴赏】梅花,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由于审美情趣的差别、吟咏时心绪不一,他们笔下梅花的风姿与味道却各异其趣.宋代林和靖《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梅花是清丽淡雅的,寄托了他“妻梅子鹤”的隐逸情趣.清代宋匡业《梅花》:“独立风前惟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这梅花是超凡脱俗的,表明他与世无争、超然尘世之情思.宋代陈亮《梅花》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落后.”这昭示着梅花独领风骚的品位.元代王冕的《墨梅》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颂了梅的清雅高洁的内在美.而咏梅诗词最多的名家,当数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此类题材的诗词在百首以上.他笔下的梅,风姿各别,寄托的情思也因事而异,其中,《卜算子.咏梅》最为著名.在这首词中,他以孤高寂寞的梅花表现自己的操守和傲骨,被后人广为传颂.

毛泽东这首词前有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了创作契机.“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词的起句就以健笔凌云之势,表现出了与陆游明显的不同的胸襟与气魄.“风雨”、“飞雪”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间的更替,“春归”、“春到”着眼于事物的运动,既给全篇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下边写雪中之梅作了饱历沧桑的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

接下来“已是悬崖百丈冰”一句,描绘出寒冬中梅花严酷的生存环境.但就在逼人的环境和险恶的氛围中,竟然“犹有花枝俏”.“悬崖”表明环境是如此险峻,“百丈冰”显示出寒威如此只酷烈,而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诗人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合毛泽东这首词的写字背景看,词人如此地刻画梅花的形象,是有深刻的政治寓意的.当时正值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原苏联领导人有挑起中苏论战,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军事上的压力,内忧外困,共和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已是悬崖百丈冰”正是当时政治环境的象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虽然“已是悬崖百丈冰”,但“犹有花枝俏”--中国共产党就是傲霜斗雪的梅花.就是那俏丽的“花枝”.

下片,作者把梅花喻为报春的使者,进一步热情礼赞.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唱到:“严冬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吗?”严冬中怒放的梅花,正是报春的最早使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种无私五欲的品性,使梅花的形象更为丰满.

最后,词人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作结,将词的境界推向更高一层.春天来临了,人间充满了柔和温暖的气息,悬崖上终于山花烂漫,一片绚丽.梅花以自己的赤诚迎来了灿烂的春天.此时,原来一枝独秀,傲然挺拔的梅花,没有丝毫的妒意,却很欣慰安祥地隐于烂漫的春色之中.“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特别是“笑”字,写出了梅花的神韵--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极大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在陆游的原词中,梅花是遭“群芳妒”的,与众花是对立的,且以“香如故”自命清高,表现了他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的情绪.毛泽东此词的结尾,突出梅花“丛中笑”的风度,从自喻的角度看,内含是他的人格志趣的外化物;再进一步引申,则表现了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奉献精神.

这首咏梅词,结构精致和谐,在塑造梅花形象时,上片重点写背景,以背景反衬对象,使梅花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下片则浓墨重彩写对象,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情操,使梅花具有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一个“俏”字,成为过渡的桥梁,使词的境界浑然天成.自有咏梅诗词以来,毛泽东的这首词是前无古人的.

待到山花烂漫时的全诗和意义

1、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2、该诗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

3、该诗名为《卜算子 咏梅》,作者为毛泽东。

4、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毛泽东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遗体在北京天安门水晶棺内。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卜算子 咏梅》的创作背景:

1958年,“大跃进”遭受挫折后,中国又连续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处于重重困难之中。而国际上也掀起了一股反华浪潮,中国人民正在经历一次严峻的考验。此词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毛泽东借咏梅来言志,鼓舞广大的无产阶级人民群众,鼓励他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

毛泽东的这首词,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故作者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这首诗的完整版

卜算子·咏梅

作者:毛泽东    朝代:近代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译文:

风风雨雨把春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

悬崖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

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

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1961年,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筹划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欧美封锁,苏联翻脸;面临的国内环境是经济困难,灾害重重。

面对困难和压力,毛泽东想要表明共产党人的态度和斗志,便酝酿写一首词。他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感到文辞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义,所以他要再读与陆游的词风格不同的咏梅词。

诗句赏析:

此词通过对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形象的塑造,寄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无畏,谦虚磊落,藐视各种困难的情怀,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修正主义和一切反动势力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坚定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会实现的信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卜算子·咏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