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三大改造有何意义)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的三大改造指哪三方面?

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三大改造什么时候提出的?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第一次比较完整地阐述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基本内容,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的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新变化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符合当时中国的发展实际和规律,对党和国家的工作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伴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宣传,1953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有计划、成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迈开了步伐。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二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三大改造有何意义)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三大改造有何意义)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意味着什么?

一九五六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意味着二十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三大改革是指农业手工业什么业?

三大改造指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积极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采取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方式,引导农民逐步摆脱私有制;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巩固饿团结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的阶级路线,从而团结了广大农民共同走合作化道路。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到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有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对官僚资本没收,对民族资本和平赎买);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到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过渡形式);对企业的改造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结合起来,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社会主义三大改革,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首先三大改造是属于变革生产关系,而工业化是促进生产力进步。三大改造与工业化背后的关系正是因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制约(或反作用力)于生产力。所以正确的说法是为了发展推进生产力进步,需要生产关系得到变革不束缚它的发展。所以说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过渡改变生产关系的很有必要的。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适时的必要而必须的革命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与方向,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提高了人民水平的历史事件则必然会在历史上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胜利,” 同样是在国内外多种因素合力作用下的结果。综合以上分析,

一是从当时国内的基本经济情况看,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虽然占领导地位但并不是社会主体经济的现实,十分薄弱且已无力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处于十字路口的个体经济”都促使国家必须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可以说,没有“三大改造”就不可能有工业化建设的所有制基础和物质基础。

二是从当时国际环境来看,两大阵营的对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与封锁,苏联的帮助,最终使我国形成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当然要清楚的是,我国从始至终都没有完全依附于苏联,“一边倒”是在独立自主的原则上倒向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迫于严峻的国际环境,我国不得不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尽早地完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而能够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所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给今日中国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更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时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三大改造”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适时的必要而必须的革命,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与方向,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提高了人民水平的历史事件则必然会在历史上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胜利,” 同样是在国内外多种因素合力作用下的结果。

三大改造和一化三改一样吗?

一化三改指的是工业化和三大改造。

过渡时期,国家是怎样进行三大改造的?有那些弊端?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

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三大改造有何意义)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三大改造有何意义)


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方式:

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变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对手工业的改造:

手工业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政策:

“赎买”政策

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三大改造有何意义)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三大改造有何意义)


2.策略:

利用、限制和改造。

3.方式: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 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4.意义:

社会主义历史上第一次有效地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

但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对农业、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

三大改造算是经济改革吗?

不是。是中共按照其政治纲领推动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措施。

三大改造是属于经济建设,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三大改造涉及的行业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所有制方面,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