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success

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 走向世界”是什么意思?

这是从北京向海外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内容。可以直译为:”越过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1987年9月,措恩教授在北京出席一个科技研讨会。经过一番调试后,他将北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和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中心实现了计算机联结。9月20日,他起草了这封电子邮件,并与中国的王运丰教授一起署名后发出,成功地传到卡尔斯鲁厄大学的一台计算机上。

邮件内容为“Across the Great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发送时间是北京时间1987年9月20日20时55分。这预示着,互联网时代悄然叩响了中国的大门。

第一封从中国发出的电子邮件(越过长城,走向世界)”发信人是?

9月14日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写道:"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This is the First Electronic Mail from China to Germany"(这是第一封中国到德国的电子邮件),标题和内容均由英、德双语写成,也就是后来知名的“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邮件。

在该邮件上署名的除了王运丰、措恩教授,还有11个中德双方的参与工作的人员,包括项目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李澄炯所长。

谁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这封邮件的主题是什么?

吴为民向瑞士的斯坦伯格教授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原件,这封邮件的主题是“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success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success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中国发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什么?

1987年9月 也就是30年前的今天,中国在第一次连上互联网后,发给世界的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内容是: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1.1986年,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实施的国际联网项目--中国学术网(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简称CANET)启动,其合作伙伴是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University of Karlsruhe)。

2.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theGreatWallwecanreacheverycornerinthe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只是30年后,似乎我们又走回到长城内了。

是谁发送出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主题是什么

第一封电子邮件复印件

邮件题目: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邮件大意:跨越长城,走向世界。这是中国通过北京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之间的网络连接,向全球科学网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2003年8月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和中国互联网协会共同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内首次刊发了有关国内首封电子邮件的消息。8月19日,记者辗转找到当时发送该邮件的参与者之一李澄炯老人,他向记者介绍了有关此邮件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对于今天的网民来说,也许是段神秘而有价值的记忆。

CNNIC调查神秘电邮下落 16年前发送信息在德找到

去年下半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外籍高级顾问安玛莉(AnnMarie)受CNNIC委托,开始查找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的下落。

“当时有关从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的线索并不是很清晰。”安玛莉先后多次从美国打国际长途电话向中国有关部门和专家请教、核对,但中国的官方资料中有关第一邮件的信息已无迹可寻,安玛莉只得到“邮件与德国有关”的答复。

在美国南加州信息部门的帮助下,安玛莉从上千万条数据信息中查找到,“邮件是先被发送到了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随即,安玛莉赶往卡尔斯鲁厄大学。

在卡尔斯鲁厄大学,安玛莉见到了邮件的发送者之一措恩(Zorn)教授,并被告知,“来自中国的那封邮件仍完好保留”。在短暂的检索之后,从中国发出的首封电子邮件真实地展现开来。邮件副本显示,该邮件内容为“AcrosstheGreatWallwecanreacheverycornerinthe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是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于1987年9月20日20时55分(北京时间)发出的。

安玛莉将邮件打印件带到了中国,交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收存。

首封邮件并无特定收件人 实质内容是向世界打招呼

带着第一封邮件的打印件,记者找到了当年任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所长的李澄炯老人。

“那是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和西德巴符州政府的一个计算机国际网合作项目,发第一封电子邮件是整个研究组共同完成的。”李澄炯老人介绍说除了自己,当时研究组成员还包括技术顾问王运丰教授(现已辞世)、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措恩教授和其他同事。

从1986年开始,研究组就开始在一台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上进行方案设计和实验。当时国内尚未成为国际计算机数据通信网CSNET的成员,因此计算机只能先通过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中转”,与国际网络进行连接。“而且那时候也没有internet的概念,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发达国家对我们心存戒备,有意无意地设置一些‘壁垒’,计算机软硬件难以兼容的问题非常突出。”直到1987年7月份,措恩教授从德国带过来可兼容的系统软件,研究所的计算机才具备了与国际网络互联及发送电子邮件的技术条件。

9月14日晚间,大家聚拢在“7760”周围,开始进行电邮的试验发送,并在邮件上方标明“testing”(测试)字样。李澄炯提出邮件内容用“越过长城,走向世界”,他认为“这符合当时中国实际发展状况。”随后,措恩教授按照该内容,在计算机显示屏上快速地敲下了英文邮件。但是,几次发送,计算机均显示发送失败。

专家们不得不对计算机的系统和硬件设施进行重新检查确认,这一过程花了近一周时间。

1987年9月20日,研究组准备再次向国际计算机网络发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这是一封没有特定收件人的邮件。”李澄炯说,该邮件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网络寻呼”,希望外界收到来自中国计算机网络的声音。20时55分,随着键盘被敲击发出的最后一声“吧嗒”,计算机屏幕上闪出“发送完成”字样。

世界各地祝贺邮件纷至沓来 成功对话提升中国网络形象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success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success


“这意味着中国将可以直接和欧美各国以及太平洋地区的几乎所有大学和研究中心通讯和交换信息了。”李澄炯说,电子邮件发送成功之后接下来的几天,研究所不断收到了来自法国、美国等国家的回复邮件,其中还有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发来的贺信,也有外国朋友有益的建议和联通意愿。后来,王运丰教授还因此获得了德国总统颁发的大十字勋章。

与国际计算机网络连接成功之后,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成为当时中国进入国际科技网的唯一入口。通过这个入口,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及中科院等20多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都曾登录国际科技网,享用网上资源并交流信息。李澄炯回忆说:“最受益的恐怕算是国家天文台了,因为搞天文研究的专家需要更经常地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谈起这些,该研究所另一位也已退休的专家阮任成认为:首次成功对话,其实是攻克了一个重要的国际合作课题,它对于改变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国际形象,推广网络应用技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安玛莉则形象地把王运丰等专家们称之为“取经人”,她认为是他们把网络技术引入了中国,从而使中国在相对较早的时期实现了与国际网络间的对话。

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什么时候发的

在卡尔斯鲁厄大学,安玛莉见到了邮件的发送者之一措恩(Zorn)教授,并被告知,“来自中国的那封邮件仍完好保留”。在短暂的检索之后,从中国发出的首封电子邮件真实地展现开来。邮件副本显示,该邮件内容为“AcrosstheGreatWallwecanreacheverycornerinthe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是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于1987年9月20日20时55分(北京时间)发出的。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success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success


邮件题目: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邮件大意:跨越长城,走向世界。这是中国通过北京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之间的网络连接,向全球科学网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