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改过不吝下一句是什么(改过不吝下一句是什么 新闻)

本文目录一览:

改过不吝下一句是什么

改过不吝的下一句是:从善如流。“改过不吝,从善如流”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上皇帝书》,这句话的意思是:改正错误时毫不吝惜,听从他人的好意见就像水向低处流淌一样迅速自然。

注释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这句话原本来自两个不同的典籍。“改过不吝”最早见于《尚书》,“从善如流”出于《左传》。“从善如流”现已成为成语,形容能很快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上皇帝书》中说:“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所绝无面仅有”,可见他是作为一项很高的道德修养来提的。“改过”而“不吝”,“从善”而“如流”,确实不易做到。

这句话的意思是:改正错误毫不吝惜,听从善言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迅速自然,这是在尧舜禹汤时代时十分努力去追求的,而到了秦汉之后却不再存在。

改过不吝的出处

《尚书·仲虺之诰》:“改过不吝。”

《奉天论延访朝臣表》:“述汤之所以王更多:,则曰:‘用人惟己改过不吝。’言能纳谏也。”

改过不吝下一句是什么 谁写的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出自宋·苏轼《上皇帝书》。

《上皇帝书》

熙宁四年二月某日,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府推官苏轼,谨昧万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臣近者不度愚贱,辄上封章言灯事。自知渎犯天威,罪在不赦,席藁私室,以待斧钺之诛;而侧听逾旬,威命不至,问之府司,则买灯之事寻已停罢,乃知陛下不惟赦之,又能听之。惊喜过望,以至感泣。何者?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之所绝无而仅有。

顾此买灯毫发之失,岂能上累日月之眀,而陛下幡然改命,曾不移刻,则所谓智出天下而听於至愚,威加四海而屈於匹夫。臣今知陛下可与为尧舜,可与为汤武,可与富民而措刑,可与强兵而伏戎狄矣。有君如此,其忍负之!惟当披露腹心,捐弃肝脑,尽力所至,不知其它。

乃者臣亦知天下之事,有大於买灯者矣,而独区区以此为先者,盖未信而谏,圣人不与;交浅言深,君子所戒。是以试论其小者,而其大者固将有待而后言。今陛下果赦而不诛,则是既已许之矣;许而不言,臣则有罪;是以愿终言之。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医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

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赐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有《东坡先生大全集》及《东坡乐府》词集传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其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认韵文散文造诣皆比较杰出的大家。

改过不吝下一句是什么?

改过不吝下一句是从善如流。

“改过不吝”最早见于《尚书》,“从善如流”出于《左传》。苏轼把这两条古训合而为一,在《上皇帝书》中说:“~,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所绝无面仅有”,可见他是作为一项很高的道德修养来提的。

“改过”而“不吝”,“从善”而“如流”,确实不易做到。这两句对当今的思想教育仍有积极意义,执政者更可作为借鉴。“从善如流”现已成为成语,形容能很快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出处

原文: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 尧 、 舜 、 禹 、 汤 之所勉强而力行。

译文:改正错误毫不吝惜,听从善言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迅速自然,这是在尧舜禹汤时代时十分努力去追求的,而到了秦汉之后却不再存在。

改过不吝的下一句是什么

改过不吝的下一句是:从善如流。“改过不吝,从善如流”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上皇帝书》, 原文是:“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所绝无面仅有。“改过不吝,从善如流”其中改就是改正,过就是过错错误,不吝就是不吝惜,从就是听从,善就是善言,如就是好像,流就是流水。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的教育意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改正错误的时候,一点都不吝惜的话,那么在听从别人善言的时候,就会像流水流淌一样非常自然。这句话的前半句最早出自于《尚书》,后面半句最早出自于《左传》,后来苏轼觉得这句话不错,所以把两句话合在一起了。这句话所表达的寓意,在现代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