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电视剧渴望刘慧芳和谁在一起(重温1990渴望刘慧芳)

1989年,当年郑晓龙,还只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副主任,主管电视剧生产。在那一年,郑晓龙倍感焦虑,因为上面的领导要给中心下达紧急任务:希望能够在1990年,补上一部长达50集的电视剧。

要知道当时87版《西游记》,拍了6年,才拍了25集,因此要在一年的时间内,赶制一部新剧,只能另辟蹊径。

于是,他们根据国外译制片的一些经验和特点,想着拍摄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室内剧。为此,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事先就将拍摄场地给选定租用,投资200多万元,在西山脚下利用工程兵某部训练基地,建成了我国电视剧生产行业第一座大型室内剧摄影棚。

还在郑晓龙、王朔等几位文学大拿的策划下,由编剧李晓明把大家的想法汇总收集,很快写出了一个7万字的故事梗概,起名叫《渴望十六年》,主要讲述了漂亮善良的女工刘慧芳照顾养女小芳十六年的故事。

简单总结为“大姑子的孩子丢了,弟媳妇捡着了,还给她了”。这里面有亲情、爱情、友情、真情以及世情,主题是“人间真善美,与人要奉献”。然而,直到开拍前,剧本依旧没有写完。

当时临危受命的导演鲁晓威,资历很深,参与了创建北京电视台,成为首任开播导演。他有着丰富的影视导演经验,在此之前获得过多项电视剧大奖,其中他改编了“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钟鼓楼》。

并导演拍摄了同名电视连续剧,随后获得了“第三届巴西里约热内卢国际影视节评委特别奖”,为中国电视剧在国际上赢得了第一尊国际奖杯。

因此,郑晓龙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他,让还在外地拍戏的鲁晓威,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回京拍摄这部紧急而又有难度的电视剧。

鲁晓威接手这个拍摄任务后,倍感压力:拍摄资金只有120万,只有一个半拉的剧本,要拍50集,后面的剧情就需要导演边写边拍。

此外,还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成本完成任务,时间节点是保证1990年上映。

鲁晓威此时当务之急,是需要尽快确定主要演员。首先是女主角王慧芳,鲁晓威心中最中意的女演员是杨青。当时的杨青,是中戏毕业的高材生,当年“梅花奖”得主,算得上一线女演员,接戏接到手软。

鲁晓威9次拜访都没有见到她,他不知道,此时的杨青,一直在西安拍摄另一部电视剧《封神榜》,她在剧中饰演姜皇后。

这部《封神榜》并非日后的爆款傅艺伟版本,而是播了5集就遭禁播的梁丽版。只能说杨青的命不好,等她拍完《封神榜》,进入《渴望》剧组之时,女主角已经许了“她人”。

这个“她人”就是张凯丽。虽然导演鲁晓威对杨青表达了充分的诚意,但因为时间紧迫,也不得不做两手准备。他又找到了演《情满珠江》走红的女演员左翎,觉得左翎在剧中的温婉形象跟刘慧芳很贴近,可惜左翎当时在拍米家山导演的《袁氏遗产案》,没有档期。

电视剧渴望刘慧芳和谁在一起(重温1990渴望刘慧芳)电视剧渴望刘慧芳和谁在一起(重温1990渴望刘慧芳)


于是,他心中又物色了两个档期合适的人选:张凯丽和傅艺伟。傅艺伟样貌精致,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鲁晓威其实一开始偏向于她。在接触张凯丽之后,鲁晓威也发现这位东北姑娘,性格开朗豪爽,与王慧娟隐忍温婉的性格不太像。

不过,临走时,张凯丽随口说了一句“那就在这吃吧,也没什么好收拾的”,并给他下了一顿面条吃,鲁晓威感觉到“刘慧芳”贤惠的身影。最终,鲁晓威拍板张凯丽当女主角“刘慧芳”。

落选的傅艺伟,很快在《封神榜》中成了女主角妲己,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与女主刘慧芳,擦肩而过的杨青,则被导演鲁晓威怂恿成了女配“徐月娟”。

女主有了,就要选定男主。剧中的男主叫“王沪生”,是女主刘慧芳的丈夫,一开始就表现得很渣,直到最后才幡然醒悟。

本来鲁晓威心里也有人选,就是空政话剧团的濮存晰。可惜,濮存昕没有档期。鲁晓威于是找到自己的好友,实验话剧团的办公室主任孙庆荣,请他介绍演员。

没想到孙庆荣把自己儿子孙松推荐过来了。这算是“关系户”,鲁晓威本来不抱希望,可没想到,第二天在倾盆大雨的情况下,小伙子还是如期赴约了。鲁晓威这便对孙松另眼相看。

就在鲁晓威去孙松家里做客,商量拍摄事宜的时候,发现孙松的妈妈韩影,一位地道的北京大妈,操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话,热情招待他。干练大方的形象,让鲁晓威认定她就是刘慧芳的亲妈刘大妈!

剧中男配角宋大成,是刘慧芳青梅竹马的玩伴,对刘慧芳有好感,一度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可惜在与王沪生的竞争中败了下来。这一角色性格老实沉稳,鲁晓威一开始就选定了山东汉子李雪健。

只不过,当时的李雪健觉得这个老实巴交得有点窝囊的宋大成,并不是他喜欢的“菜”。但鲁晓威的爸爸,在他落脚京城的演艺道路上,有过巨大的提携。

因此,为了报恩,他接下了这个人物角色。没想到的是原本以为只是一个配角,因为李雪健的精彩演绎,让导演在没有剧本的后三十集里,不断给其加戏,事实上让“宋大成”成了主角。

《渴望》剧中,“恶大姑子”王亚茹,是最重要的充当反面人物,起到剧情推动,制造矛盾冲突的关键作用,被导演形容为“感情坎坷、心理变态”,也被王朔调侃成“搅屎棍”角色。

鲁晓威怕选定的黄梅莹女演员拒演,于是,只给她看了前十集的剧本,在前十集的戏份中还是以追逐爱情为主。等黄梅莹上了“贼船”,对“王亚茹”欲罢不能的时候,给“王亚茹”制造了种种恶行。

除了以上主要演员,该剧中还吸纳了北京人艺第一代演员蓝天野,扮演王沪生的爸爸王子涛;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国家一级演员宗平,饰演刘慧芳的哥哥刘国强。

还有日后的“狄仁杰”梁冠华,也在剧中客串饰演“大头”一角,“狄仁杰”当年就很胖,但在剧中还秀了一段迪斯科舞。另外,傅彪在剧中开始阶段,跑龙套出演了一名司机。

终于,鲁晓威带着敲定好的演员阵容,于1989年7月份正式开拍。

演员们不知道他们的拍摄条件将有多辛苦。因为资金少,剧组伙食每人每日5元,早餐稀饭小菜。

为了节省剧组的资金,演员们不住宾馆饭店,每天6点多钟起床坐班车前往拍摄基地,晚上8点多钟回家。

剧组演员冬天拍夏天戏份也没有取暖设备,只能使用暖水袋。

有一天李雪健拍完戏下场,别人问他,肚子上怎么有块“红记”,他莫名低头一看,才发现是暖水袋烫起的一片小红泡。

《渴望》拍摄20集后,女主角刘慧芳的扮演者张凯丽的心脏出现了问题,王亚茹的扮演者黄梅莹被医院怀疑患了癌症,肖竹心的扮演者吴玉华怀了孕。剧组人员四处联系医院。庆幸的是张凯丽没有大碍,黄梅莹的癌症被医生证实是一场虚惊。

相比于演员的辛苦,导演鲁晓威承受了身心方面的巨大压力。自从他扎进剧组拍摄基地以后,就再也没有出来过,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吃住都在基地里,整个人看起来非常邋遢,头发老长,胡子拉碴,不修边幅。

鲁晓威自己在憋着一口气:“这些年我们总是放映国外大型室内剧,我不服这口气,外国有的,我们也应该有!”

为了保质保速,他要求剧组场务、摄像的调度,以及演员的表演,都能够一镜到底,并且现场收音。一镜到底,对于演员的演技功底要求很高,他们不得不进行多次彩排,力求分毫不差。

而因为摄影棚相对简陋,每天都有许多麻雀从排风扇口钻进来。怕鸟叫干扰录音,每天早上剧组人员手执扫帚、墩布轰鸟。到后来,他们都成了“轰鸟专家”。为了《渴望》,剧组中所有人都使出了浑身力气。

电视剧渴望刘慧芳和谁在一起(重温1990渴望刘慧芳)电视剧渴望刘慧芳和谁在一起(重温1990渴望刘慧芳)


然而,剧本只有20集定型的文本,后面30集都是未知的走向。鲁晓威不得不将导演的重任剥离出来一部分,将副导演赵宝刚提拔成导播,负责后30集的拍摄,他则专心在后30集的剧本打磨上。

此时女主角张凯丽,情绪有点崩溃。在《渴望》中张凯丽的戏份最多,台词量也最大,每天都要一遍一遍地彩排拍摄,在拍摄现场,几乎每天都没有休息的时间。

加上她心脏有问题,前期她老公一直守候,后来她老公有事,就安排一位专职医生随时护理。可以说,她是剧组中最辛苦的演员。

身体上的累还是其次,更难熬的是心理上的折磨。张凯丽本人是一个特别热情开朗的人,但片场她的命运每天都被“刘慧芳”悲苦的命运和内敛的性格压抑着,十分痛苦。

到最后,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还是让张凯丽吃不消了,她对导演说,“导演,你赶快把我写死吧,我实在受不了了”。

然而,说归说,张凯丽还是凭着自己的毅力,坚持到了最后。

相比于张凯丽想“写死”自己,李雪健老师则希望自己的宋大成能“再写”下去。李雪健主动找到鲁晓威:"导演,是不是把我这人物快写没了吧?"

导演也正烦恼着,结果李雪健就提出了他的想法:安排宋大成和孙月娟结婚,继续默默守护刘慧芳。

电视剧渴望刘慧芳和谁在一起(重温1990渴望刘慧芳)电视剧渴望刘慧芳和谁在一起(重温1990渴望刘慧芳)


仓促而成的剧本,肯定是不够具体的,因此宋大成的很多细节,都是由李雪健来演绎。李雪健原本要客串一下角色,结果演着演着就加戏成为了男二号。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如此拍摄强度的电视剧,它的演员片酬却出奇的低。当时的影视环境很纯粹,拍摄影视剧大头是拿来投入拍摄,演员的片酬并不高,像李雪健在当时已经很有名气了,很早就获得过梅花奖,每集才100元,而蓝天野尽管是大腕,每集也才75元。

在大家的集体努力下,50集大型室内剧《渴望》拍摄了10个月,终于杀青。最终结算时花费107万,为中心节省了13万。

紧接着在1990年中旬制作出来的《渴望》,率先在地处房山区的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播出。

在这座拥有十几万人口的“石化城”里,《渴望》的收视率高达98%。这或许就是网络上《渴望》高收视率的数据来源。

随后,《渴望》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可谓是全国性的万人空巷。当年为了追《渴望》,全国人民的上厕所时间都“同步”了。

“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成为当年北京乃至全国的一道独特风景。

《渴望》上映后,囊括了当年几乎所有的重要奖项,特别是金鹰奖的最佳男女主角和最佳男女配角,全部被《渴望》剧组摘得。

它的轰动效应,甚至连86版《西游记》都自叹弗如。然而,这样一部带着深刻时代烙印的电视剧,很快被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遗忘。

当我们再次重温经典的时候,想起的更多的是曾经单纯的感动,集体的落泪,以及那“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等动人的怀旧旋律。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