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岂效穷途之哭 不坠青云之志,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在对与古代音乐思想这部分中,阮籍是一位音乐家,他写了著名的《乐论》。当时大脑便条件反射出了这句话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转呀转。对,你没猜错,我今天就要写阮籍。

在说阮籍之前,我想先提一提这篇曾经在高中时代我最喜欢背的这篇文章《滕王阁序》,这是王勃写的一篇文言文,而“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话便从此出。当时,我对音乐还没有那么了解,只知道阮籍是一位人物,他是竹林七贤之一。而这句话的意思是,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穷途之哭,本指他因车无路可行而痛哭,但也形容其因身处困境而悲哀。

阮籍为什么要哭呢?这就是一个背景了!此时先且不说。现在我来介绍一下阮籍。阮籍,三国人也,是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音乐家!!音乐家!!!

说到这里,不禁有些难过。其实我们古代的音乐发展是挺辉煌的,为什么就没有西方那么耀眼呢?因为,没有音频,没有音频,没有音频!没有谱例,没有看得懂的谱例,因为是口传心授。就像当初看的那部让我内心无比震撼的《百鸟朝凤》,是讲述的唢呐传承。为什么会越来越少,发展的几乎让人心酸。西方音乐传入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是一方面,其次,我觉得多少与我们这种口传心授跟没有留存大量的文字有关吧!相传(注意,也只是相传!)琴曲《酒狂》是他所作。同时他之所以是音乐家,是因为他有流传下来的文字记录,代表了他音乐思想的《乐论》。

荀子,战国人也,思想家,音乐家。先秦儒家最后一位集大成者!音乐思想,见于《乐论》篇。这里的乐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论。

好啦,终于写到我的目的了。今天我想将荀子的《乐论》与阮籍的《乐论》做一个小探讨。因为他们都是音乐思想家,音乐思想家的音乐见解怎么能不仔细琢磨呢?!

两者的联系:

1、首先他们生活的社会背景环境,都是一个大动荡的历史时期,政治格局混乱,而这种背景,对于音乐思想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因为没有束缚!

2、两者的区别:社会背景的不同,写《乐论》针对目的不同。

这是背景,接着来看一看关于同样的《乐论》在不同时代,不同音乐思想家中会迸发出什么样的思想与态度来。

关于阮籍的音乐思想,这篇《乐论》实为调和道家所尊崇的“自然之乐”与儒家所尊崇的“雅颂之乐”之间的关系。也是阮籍最终屈服司马氏集团的体现。

刘再生的文章《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中这样提到关于阮籍作此书的观点:“阮籍害怕招致政治上的迫害,不敢明白的表露心迹,于是打着维护统治阶级的旗号大唱‘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高调,而他真正的目的,却是借着批判‘郑卫之音’去鞭挞司马氏家族的骄奢淫逸”

关于阮籍的这篇文章,不想竟扯出如此深的政治斗争。关于阮籍这个人,我想,或许并不是所看到的这样。我认为,一个学音乐的人,一定有一个好的品质,其次,或许都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细腻的情感。现在,我们又回到之前我提到的“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中来。或许你可以听听这样的故事。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话主要讲的是关于阮籍一生三哭中的其中一次。阮籍曾自己驾着斗车四处行走,与他人有目的地游走不同,阮籍并没有决定要去什么地方,而是任凭牵引的马匹,无目的地四处闲逛。不管岛车行驶的道路有多么崎岖不平,也不管东西南北什么方向,阮籍只是一直往前走,一路喝着酒。

然而再长的路也会有走到尽头的时候,当岛车行至道路的尽头的时候,阮籍的眼泪突然就流了下来,放声大哭。等到他哭够之后,阮籍就调转岛车的行驶方向,换了一条路行进,然而走着走着就又走到了路的尽头,于是阮籍又开始放声大哭。

阮籍之所以在行至道路尽头时突然痛哭流涕,是因为他从走到道路尽头这件事而联想到了自己的处境,阮籍身负极高的才华和能力,却无法得以施展,无法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只能整日喝酒抚琴如此虚无地度过自己的人生,他对自己的悲惨的现状而感到穷途末路般的绝望与痛苦,因此才会嚎啕大哭。

岂效穷途之哭 不坠青云之志,岂效穷途之哭岂效穷途之哭 不坠青云之志,岂效穷途之哭


关于对于古人的评判,我不感妄自写下结论。或许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看法。在今天的我看来,他们都是伟大的,有智慧的,有才能的。关于一些东西,能够写出文字去表达论证对于这个事物的观点,以清晰的逻辑,事例去论证你的观点是正确的,这很难,但难能可贵的是你勇敢的去尝试。就像那个老的不能在老的例子,爱迪生发明电灯泡失败了多少次最终成功。而关于你的想法,只要有想法观点,即使会有人说,不对,不是这样,不断打击反对你,如果你认为是正确的,那就请不断地寻找证据,去证明那是对的。就像……钢铁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在火中打磨的那样,最终铁杵磨成针。(或许例子有些不搭配。嘿嘿)

今天是我坚持写作的第42天。要不断地见识,才能拓宽思维。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话什么意思

当年阮籍狂放不羁,怎么能够效仿他外出游行时,走到尽头就大声哭泣的行为呢?

王勃所想表达的是:阮籍所处之世是乱世,而自己所处是盛世,所以自己应当积极进步,“不坠青云之志”,而不能像他那样学名士风流

“孟尝高沽,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翻译!!!

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出处:《滕王阁序》【作者】王勃【朝代】唐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白话释义: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能了解时机,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

岂效穷途之哭 不坠青云之志,岂效穷途之哭岂效穷途之哭 不坠青云之志,岂效穷途之哭


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仍觉着神清气爽,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也是欢乐无比。北海虽然十分遥远,雅浩的宫殿可以联通;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王福峙谪交趾(今越南北部)之后。王勃前往省亲,过南昌而作。父福时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

勃至入谒,帅知其オ,因请为之。物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曲辞别,帅赠百,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九。”这里所说的“二十九”是虚岁。

总之,这首《滕王阁序》是诗人为滕王阁而写的一首并序诗歌。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竹林七贤的阮籍,为人豪放不羁,因对当时社会和朝廷的不满,每次驾马车到路尽之时而开始放声痛哭.

王勃在这里的意思是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不会像阮籍那样消极的生活

为什么“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热情。

这是作者借孟尝以自比,带有怨意。孟尝,东汉人,为官清正贤能,但不被重用,后来归田。

岂效穷途之哭 不坠青云之志,岂效穷途之哭岂效穷途之哭 不坠青云之志,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怎能效法阮籍不拘礼法,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还呢?意思是说,虽然怀才不遇,但也不放任自流。阮籍,三国魏诗人。他有时独自驾车出行,到无路处便恸哭而返。

作者借此宣泄不满于现实的苦闷心情。猖狂,狂放、不拘礼法。

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

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

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舆新修滕王阁成,重阳节时在滕王阁大宴宾客。

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

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