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归因理论的三大要素有哪些?怎么起作用(归因理论三大因素)

本文目录一览:

凯利指出,人们的归因所涉及的因素包括

凯利(1967)指出,人们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凯利的归因理论也因此被称作三维理论。

三维归因理论又称三度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于1967年创立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指人们在进行因果归属时需从主、客观领域中的三个范畴去着手。

所谓三个范畴,即(1)客观刺激物(存在);(2)行动人(人);(3)所处关系或情境(时间和形态)。凯利认为,在把一个特殊结果归属于某个特定原因时,沿着这三个方面的线索可以很快考察出对归属中的信息资料的认识。

所谓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归因理论的三个要素什么?

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适应知环境,往往对发生于周围环境道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一定的解释,即认知整体在认知过程中,根据他人专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或某种行为特点推论出其他未知的特属点,以寻求各种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成败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

成败归因理论分为三个维度:(1)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2)稳定性因素非稳定性因素;(3)可控性因素和不可控性因素。

成败归因理论是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维纳把归因分为三维度六因素。在动机理论的学习中,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点,无论是在教师资格证考试当中还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都属于高频考点。

成败理论归因的内容:

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的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研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稳定因素和非稳定因素、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

在此基础上,维纳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运气好坏、任务难易、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可以通过一句口诀记忆:两力归内(能力和努力属于内部归因),只有努力是可控的,稳定的只有任务难度。

归因理论三个维度六个因素

成败归因理论在教育理论考试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在题型做主客观题型备考。归因理论最为重要的是区分六因素对应的三维度。

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心理学家探索归因问题的客观依据。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样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的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他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内部。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都是外部环境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都是个人内部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后来,罗特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的概念,并依据控制点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败都归因为他人的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愿承担责任。

在海德和罗特研究的基础上,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最后,将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如下表所示的归因模式。

一般而言,学生通常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与运气等四个因素,而较少归因为身心状态或外界环境。不过,在这四个因素中,研究者对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与努力归因及其相互作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认为努力与能力之间存在着一种补偿平衡,低能意味着必须更加努力,而努力又表示低能。当然,学生最终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为什么因素,是受到下列多种变量影响的。

(1)他人操作的有关信息,即个体根据别人的行为结果的有关信息来解释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比如,班级中大部分人都得到高分数,则易产生外部归因(如测验容易、教师给高分);班级中只有少数人得高分,则易产生内部归因(如有能力、学习刻苦等)。

(2)先前的观念或因果图式,即个体以往的经验或行为结果的历史。如果目前行为结果与过去结果具有一致性,则易归因于稳定因素,否则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过去因努力而成功者,更易将成功归因于努力或能力等内部因素;如果经努力但最终失败者,则易归因于某些不可控的因素,如缺乏能力、运气不佳等。

(3)自我知觉,即个体对自己能力的看法。自认为有能力者,易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将失败归因于教师的偏见、测验不公正等。

此外,教师或权威人物对学生行为的期待、奖惩和归因,学生的性格类型,教育训练等都可以影响学生的归因。一些研究表明,个体做出某种归因受到情境线索中的有关信息的影响,因而通过改变、操纵情境信息,如操纵课堂情境中的某些变量,则可以改变学生的不适当的归因。

韦纳归因理论有哪三个维度,六个因素?

韦纳的归因理论三维度六因素是如下:

三维度:内部的、外部的、稳定的。

六因素:

1、能力高低: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2、努力程度: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3、身心状况: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4、工作难度: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5、运气好坏: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6、外界环境: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