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么意思?

“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道”。“名”也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名”。

道道道非常道下句是什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

古人修仙方面相对简单:

第一个“道字”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可道”可以依据修炼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意思“道”是变化的是因人而异的。

“名可名”前一“名”是事物宝器法器或修炼方法的名称,是可以命名定义出来的,“非恒名”,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意思你见到的事物和方法并不是前人见到的事物或方法,除了事物会变化这层意思外,还有每个人的经历和角度不一样,即使是同一时刻看到事物也会盲人摸象,只见到其中的一面。

老子是道教的祖宗,按修炼方法解释是最常见不过的,只是现代人不修真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名可名非常名什么意思?

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是可以用言词说出来,不是永恒的“名”’。

“名”是概念,必须用“名”界定“道”。“名”是言语及思想的基本单位,没有“名”就不能思考,也不能说话。“名以指实”,意即名称是用来指涉真实之物的,不能虚构。

比如,如果没有茶杯、冰箱的实物,光说这两个词,别人也不懂其义,等于平白杜撰一个“东西”。反之,虚构的事,像“一加一等于二”是计算单位,只能在书本上出现,实际上是看不到的。

“名”用来指真实之物,作用是符号或象征,因此有调整与改变的空间。比如中文叫“茶杯”,英语则叫“cup”,同样的“东西”却有不一样的名称,这就表示名称可以经过大家同意,约定俗成加以修订。老子体验到“道”之后,发现“道”不能说。

就像《老子》第二十五章提到,“道”根本就没有名字,“强字之曰道”,只是勉强取个名字叫做“道”。我们今天读“道”读得容易,这其实是老子勉强说的,他认为“究竟真实”没有名字,但是要体验“道”时却不能不说,不然无法学到东西。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原文)


译文: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词说出来,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原文)


“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扩展资料

先有物质存在就是“道”,后有意识产生就是“名”,这就是两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认识是在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不断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揭示出来了。

与今天人们所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哲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刻内涵所在。

道非道非常道全句?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原文)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何解,求高人?

这是老子《道德经》里的第一句话。

断句也不是这样断的。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可以说的,但说出来了,就不是那恒常的「道」。

「名」是可以表白的,但表白出来了,就不是那恒常的「名」。

如果你这样断句的话: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那意思就变成了 议论是非,表白是非、对错或是功过,这是俗世的常态。

道与述的区别?

"道"和"述"都有"说"的意思,但也有区别。

道 乍行乍止是辵之范式。大道之脉络是术之范式。辵、术两范式叠加。按着大道之脉络乍行乍止是述之范式。本义:循,顺行。如:“报我不述”。衍义:引申指“有条理地讲话、陈说”。如:叙述、述评、描述、论述、综述、述职、述而不作。

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诠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照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可以说出来的东西,就不是恒常的,可以用名去称谓,就不是恒常的名称。照这样解释,道和名都是指称谓、言说或指称。这是道、名的第一层意思。但是道的本意是道路,当然也可以引伸为人生的道路。人的一生就像在一条道路上行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道路。有的人因偶然的机会,两条道路碰在一起;有的虽碰在一起,但随即又分开了;有的走进了羊肠小道,走进了歧路,从此再也碰不到了。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此所谓“道”,也就是要有一条人人都可以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要为人生找出一条可以走得通的路。因为我们走的路都不通,表面上我们都在道上行走,但我们都是在可道上行走,都不是常道,因此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走进了歧路,有的走得很辛苦。在人生道上,我们都会进行种种的活动。每一项活动大抵都会有所成,这有所成也就是名,所谓功名是也。每项活动都是可道,每项做成的活动都是可名。因此“名”不必专指称谓;事实上老子关心的也不是世间所有事物的称谓会否长久的问题。“桌子”作为桌子的名称固然是可名,但这一可名是否常名却不是老子所关心的。名是功名,名份或人间的一切价值。人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创造,我们都要实现某种价值。但是当我们自以为创造了很多东西,自以为实现了很多价值,老子却说,你所实现的价值是真的实现了吗?这就叫名可名,非常名。一般的,我们总认为文明是进步的,社会一定要发展,可道可名的东西都是好的。但是老子偏偏在这里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要我们反省,人门社会的种种真的是属於常道、常名吗?当你自以为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当你提出一项很了不起的学说、观点,老子却冷冷地说,道可道,非道;名可名,非常名。你的所谓事业,你的所谓成就是否真的是常道常名?很显然,老子说这句话,是要我们时时反省,当你以为一件事很重要的时候,那件事真的就那麼重要吗?当你以为一件事不很重要的时候,难道它就真的不那麼重要吗?当你以为你很有成就的时候,那些成就真的就是成就吗?当你认为自己没有成就的时候,难道你就真的一点成就也没有吗?当我们的社会迅速发展,科技无远弗届的时候,难道这些真的表示我们进步了吗?可是,另一方面,难道不也是表示我们确是进步了吗?……翻开《道德经》劈头就是这一句,老子并不是要否定我们所做的一切活动,而是要让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醒我们注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那麼这不可道不可名的常道是什麼呢?在整本《道德经》内,老子至始至终都没有告诉我们,因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老子也把这真正的大道说出来,那就不是真正的常道了。即使用“道”这个名称,老子也只是说这是勉强为之(强字之曰道),请大家不要太执著於“道”这个名称。既然老子没有告诉我们道是什麼,那麼《道德经》五千言都说了些什麼呢?其实,老子一方面有所言,另一方面却也无所言,在言与不言不间,老子就将那恒常不变的大道向我们透露了出来。我们再继续看下去。老子虽然没有向我们解释“道”是什麼,但是却接著提出“无”和“有”,要我们从“无”、“有”去体会道。首先,老子把我们注意力引到了天地万物。他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始是根源,天地本就是无,就是说天地之初开,本没有什麼东西去推动,天地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天地虽然不去推动万事万物的形成,但万物却在天地中形成了,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有”是对万物的总称(母),也就是万物都存在了。因此天地的“无”并不是什麼都没有,什麼都没有就永远是虚无,也不会生出万物。正因为天地的“无”才有了“有”。“故常无,欲以观其;常有,欲以观其徼”。天地能够化生万物,成就万物,就在於“无”。因为“无”,故有无穷的妙用。但是这无穷的妙用还要具体落实到万物。一落实到具体的物,则物物皆有各自之特性,此即“徼”,我们就是通过“有”来观照每一物的特性。这句话落实到具体的人生修养,就是说我们不要自己限定了自己,不要只从自己的观点去观看他人,观看万物。我们首先要“无”掉自己,没有了自己,才可就每一物的特性而欣赏之,观照之。这就是用“有”来观其徼。苏辙《老子解》在注这一句的时候说:“圣人体道以为天下用,入於众有而‘常无’,将以观其妙也。体其至无而‘常有’,将以观其徼也。”所谓“入於众有而常无”就是说不滞於物,不被每一事物牵引拖累;“体其至无而常有”,就是说不泥於道,不会永远处於“无”,因为永远处於“无”就成了空虚的了,道的“无”还要进一步创生万物。因此本章第一句是提出一大道,当然老子没有正面说我的大道是什麼,他只是说我的道是不可道、不可名的。然后第二句指出道的特点,即道通过“无”“有”化生万物。第三句则是落实到人的修养层面来讲。最后第四句则是作一总结。两者,是指“无”和“有”,“同出而异名”,名称虽不相同,但都是从道而来,也就是说都是属於“道”,道既是“无”,也是“有”,道之“无”产生万物,道之“有”成就万物。从道的观点看,万物都是玄同混一,根本没有分别,这就是道的奥妙深远。只是我们能体会到道的奥妙幽远,也就是进入了众妙之,即进入了一无边广大的天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