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秦始皇陵的历史背景(秦始皇陵的历史背景和位置)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背景(100字左右)?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俑作为古代墓葬的一种陪葬品而出现, 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8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秦始皇兵马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秦兵马俑历史背景: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

史载,秦始皇为造此陵征集了70多万个工匠,建造时间长达39年,同时也生产着奇迹。 1974年3月兵马俑从5米深的地下“横空出世”,是几位农民的幸运,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虽地处秦始皇陵东侧达1.5公里,以兵马俑一、二和三号坑为主体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仍占地300余亩,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秦始皇兵马俑的历史背景

秦始皇兵马俑的历史背景: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从秦始皇13岁即位,由丞相李斯依惯例开始主持规划设计营建陵园,大将章邯监工,在秦始皇成年后扩大了营建规模,直到秦始皇死后两年由其子秦二世草草完工,修筑时间达39年之久。

秦陵兵马俑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一号坑为步兵部队,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面积为14220平方米。二号坑呈曲尺形,面积为5000平方米,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三号坑呈凹字形,面积为520平方米,好像是统帅一、二号坑的指挥机关。三个坑共有7000余件陶俑、100余乘战车、400余匹陶马和数十万件兵器。

兵马俑从身份上进行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区别,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

秦始皇陵的资料?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位于中国北部陕西省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秦始皇陵资料,秦陵工程的设计者不仅在墓地的选择方面表现了独特的远见卓识,而且对陵园总体布局的设计也是颇具匠心。整个陵园由南北两个狭长的长方形城垣构成。内城中部发现一道东西向夹墙,正好将内城分为南北两部分。高大的封冢坐落在内城的南半部,它是整个陵园的核心。陵园的地面建筑集中在封土北侧,陵园的陪葬坑都分布在封冢的东西两侧。形成了以地宫和封冢为中心,布局合理,形制规范的帝王陵园。

秦陵地面上的主要遗迹就是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当年那长达20华里的内外夯土城垣早已残缺不全了。能看到的只有内城西墙残存的一段城墙。还有当年那一座座宏伟的地面建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遭到项羽的焚烧,幸好地面建筑的废墟还没有完全破坏。考古工作者在这些废墟上进行了钻探和发掘,从而确定了建筑遗址的位置和规模。经过多年的勘探与试掘,发现秦始皇陵园的地面建筑主要分布在封土北侧和封土西北的内外城垣之间。封土北侧的地面建筑群已探明的有三处,其中靠近封土的一处建筑规模较大,形制讲究,似为陵园祭祀的寝殿。

寝殿之北还有两组规模较大的建筑群,亦为寝殿。陵园的陪葬坑与陪葬墓基本上分布在封土西侧内外城垣之间。31座珍禽异兽陪葬坑就是位于封土西侧的内外城垣之间。还有一座大型马厩陪葬坑、61座空墓坑和一座甲字形陪葬墓也分布在封土西侧的内外城垣之间。封土东侧考古工程者先后发现了两处陪葬坑和一处陪葬墓。这些陪葬坑与陪葬墓都分布在外城垣以东。17座甲字形陪葬墓相别具匠心外城垣350米,90余座马厩陪葬坑相别具匠心外城垣400米,西距外城垣1225米处就是著名的三个兵马俑陪弄错坑。西与兵马俑相邻的还有一座甲字形大墓。这是封土东西两侧陪葬坑与陪葬墓的分布情况。此外,在地宫四周的墓道附近钻探了一些陪葬坑。除西墓道旁的铜车铜马坑之外,其它陪葬坑的内涵尚不大清楚。

秦始皇陵的历史背景(秦始皇陵的历史背景和位置)秦始皇陵的历史背景(秦始皇陵的历史背景和位置)


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园的总体布局与其它国君陵园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

秦始皇陵的历史背景(秦始皇陵的历史背景和位置)秦始皇陵的历史背景(秦始皇陵的历史背景和位置)


一、在布局上体现了一冢独尊的特点。过去发现的魏国国君陵园,其中并列着3座大墓,中山国王陵园内也排列着5座大墓,秦始皇陵园内只有一座高大的坟墓,充分显示了一冢独尊的特点。而其它国君陵园的布局则显示了以国君、王后、夫人多中心的特点。这一区别正是秦国尊君卑臣的传统思想在陵寝布局上的反映。

二、封冢位置也有别于其它国君陵园。其它国君陵园大多是将封冢安置在回字形陵园的中部,而秦始皇陵封冢位于内城南半部。有的先生以为这是按照“以西为上”的礼制安排的。从陵园总体布局来看,始皇陵封冢并不在西半部。封家围起于陵园南半部的原因正是封家"树草木以象山"的设计思想决定的。

三、陵室严密的防盗系统

人们常说:秦始皇陵的地宫中有防盗机关。要问有哪些防盗机关,则往往说不清楚。相传秦始皇陵地宫的周边填了一层很厚的沙子,形成沙海。这沙海就是秦陵地宫的第一道防线,使盗墓者无法透过挖洞进入墓室。

如果说沙海只是一种传说,那么暗弩则有明确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肯定地说:秦始皇陵中设有暗弩,当盗贼进入秦陵触动机关时,就会被强弩射死。与暗弩配合的机关还有陷阱等等。盗墓者即使不被射死,也会掉入陷阱中摔死。此外,秦陵地宫中有大量的水银,水银蒸发的气体中含毒,也会把盗墓者熏死。由此可见,秦始皇陵的防盗体系是相当严密的。

史料记载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即位的次年即开始修陵园。到公元前208年完工,历时39年。(另两资料:一、他在位37年,而为其修建陵墓的时间就长达36年;二、秦始皇陵于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当时的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由大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

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

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经过数10万人9年来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

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为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任务。尽管陵墓工程历时如此之久,整个工程仍然没有最后竣工。

秦始皇陵的历史背景(秦始皇陵的历史背景和位置)秦始皇陵的历史背景(秦始皇陵的历史背景和位置)


当时历史上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华里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秦二世听从章邯建议,让章邯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的起义军。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不得不中止。

总之,陵园工程由选点设计、施工营造到最后被迫中止,前后长达37~38年之久,在中国陵寝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其修建的时间比埃及胡夫金字塔还要长8年。

秦始皇兵马俑的历史背景?

秦始皇兵马俑的历史背景: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从秦始皇13岁即位,由丞相李斯依惯例开始主持规划设计营建陵园,大将章邯监工,在秦始皇成年后扩大了营建规模,直到秦始皇死后两年由其子秦二世草草完工,修筑时间达39年之久。

秦陵兵马俑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一号坑为步兵部队,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面积为14220平方米。二号坑呈曲尺形,面积为5000平方米,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三号坑呈凹字形,面积为520平方米,好像是统帅一、二号坑的指挥机关。三个坑共有7000余件陶俑、100余乘战车、400余匹陶马和数十万件兵器。

兵马俑从身份上进行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区别,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

秦始皇兵马俑的历史背景

秦始皇兵马俑的历史背景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国第一个规模宏大、布局讲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寝,现存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

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

据目前的考证,秦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1.5公里处,普遍认为秦始皇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有机组成部分。

兵马俑采用陶俑作为陪葬品,因而得名。

陶俑有真人大小,由工匠加工烧制,全部为手工劳动,没有使用模具。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陶俑容貌各异,体态各不相同。

所有陶俑的制作均按照秦军编制,包括各级军官、各兵种、战车、马匹等。

在形状加工好之后,陶俑着色烧制。

最后再加上真实的兵器、装备。

各道加工完成后,按照秦军作战部署分兵种、级别逐一排列位置。

因此,我们看到的兵马俑,是秦军的精确复制。

由于兵俑完美的再现了秦军的风范,军事学者可以通过兵俑增加对“强秦”的了解。

由于陶俑的原形来源于真实的秦军将士,所以有研究者尝试通过他们的容貌了解秦代的风土人情。

在人们初次见到兵俑时,兵俑衣着、武器的颜色还十分鲜艳,历经两千年威武不减,但是在考古学家挖出土时,受空气氧化影响,数分钟内即渐渐剥落消失,只剩下现在我们看到的陶土色。

从兵俑和所配备武器的分析中得到的结论是,秦军的弓箭部队配备多种箭矢,以应对复杂的战况。

秦军兵俑不戴头盔。

有专家说,“不戴头盔是为了在战场上显出英勇的气势,可以压倒敌人。”有专家说是因为当时“刀”还没有大规模装备部队。

当时的步兵武器主要是“刺杀武器”,如戟、剑。

步兵作战,长距离用“戟”,近战用剑。

因这些兵器大多用青铜制成,韧性差,砍杀时易折,故多制成刺杀兵器。

使用这些“刺杀武器”,攻击的部位大多是胸、腹部,因此,秦兵马俑大都披有胸甲。

因为作战时头部被“劈砍”的概率较小,因此秦军是不戴头盔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