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咏春拳完整师承表 咏春拳创始人及继承人

咏春拳筒介阮奇山更宗师

咏春泰斗阮奇山(1887-1956),生于佛山富裕之家,自小爱武成癖,阮父得知其爱子好武如命,遂以重金礼聘咏春门第二代传人郭保全(师承梁博涛)到阮家,后为求艺精,后又师事大花面锦高足冯少青,仅二载,少青病逝。阮奇山在研习拳术中懂得科学地融会贯通,将咏春门的拳、桩、刀、棍等功技挟于一身,与叶问、姚才被门人誉称为“咏春三雄”。阮奇山为近代咏春的奠基人之一,其传人不但遍布佛山、广州等广东地区,且海外亦众多其门人。阮奇山研习咏春数十年,集保全、少青两师祖之大成,练就一身惊人之武功。其黏桥黏打、借力顺势、四两拨千斤之内家功夫,已达至炉火纯青、常人难及的地步。其“阮老揸”之绰号乃与人过招时善于揸(抓)、缉、跌、放及控制对手,使其难施其技而称臣,有着莫大之关系。家师岑能提及,揸公曾当众演示,将一铜钱放于装有几十斤米的米袋底下,以掌迅速插入米袋把铜钱拿出,令观者瞠目。这对内力的持续传递要求很高,可见阮老揸内功之深厚。揸公除熟习咏春门的刀、棍、拳路、木人桩外,其竹桩、钉镖造艺更是一时之绝响。下面,以阮公其中一则传颂多年的咏春门掌故,与同好一起缅怀先祖。民国初期,一北方拳师余洛广夹技南来,在佛山镇设馆,广为授徒。其人身长力大,功力深厚,一脚弹腿功夫,能将一袋200斤重的蓝线米踢出一丈开外。其于禅城会以武友,挫败多名成名拳师,风头一时无两。一日,余洛广正在授徒,一弟子上前曰:“阮老揸(奇山)功夫了得,实为佛山武林中的殿堂级人物;拳、掌密不透风,其四两拨千斤,揸、缉、跌、放功夫更是一绝,师傅武功比之阮公不知谁个更高?”余洛广听罢,气不打一处出,“那个阮老揸,带我去会会,我也想见识见识岭南高人。”在弟子的引领下,进入一间旧式带躺拢的大屋内。此时,阮老揸正躺在厅中炕床闭目养神,余洛广大声叫到:“那个是阮老揸?”,阮公道:“在下正是,有何见教?”余说:“找你比武!”阮公正要起身答话,余抢前进马,左手一个平直拳向阮老揸上路插去,阮公眼明手脚更快,左手顺势搭住敌攻来之外桥,右脚成勾扣住敌前脚跟,同时右手以指直向余之咽喉插去,以一招咏春门闻名瑕尔的“白鹤沉湖”消打,同时化被动为主动。好个余师傅,猛龙过江果然不是浪得虚名,在阮公掌指快到位之前,前腿迅速后拔,右掌穿中斜铲阮公之颈项,桥来桥上过、以掌击敌颈,亦为连消带打的高招。阮公的右手在与余师傅铲来的桥手接触瞬间,凭知觉导向第一时间化铲为捺,同时左脚勾向敌前腿、左桥压着敌右大臂,手指虚向余某眼睛插去,又是一招“白鹤沉湖”,但比之此前,双方的攻击距离以拉近了许多,阮公的掌力、压迫力以使余师傅重心有所失。这乃是咏春“逼而打之,黏而打之”不二之心法。余师傅感到身体、桥手被一股无形的强大压力罩着,急忙故技重施,以退步左铲掌劣中求胜。但此一时彼一时,抢得优势的阮公,左掌下槎来桥之腕,同时右腿前踏、右前锋手向敌来桥之大臂沉去;只见余师傅整个高大的身驱如断线风筝向门外飞出,飞至门口脚跟刚好被门坎一碰,人仰面劈叉地跌至门外数米之遥。半天,余洛广才爬起来,对阮老揸抱拳为礼道:“先生果然技高,在下穿州过府、行走江湖多年实为谨见,想不到岭南一偶、佛山古镇,竟有如此高人,在下佩服。”阮公拱手还礼道:“承让、承让,不必太谦;佛山虽小实卧虎藏龙,在下对咏春拳只是初窥堂奥也,兄弟的武功底子甚好,假以时日,前途定不可限量。”此事轰动一时,为当时佛山镇家喻户晓及茶余饭后助兴之美谈。该文余洛广为化名,是为照顾武林同道的感情。相信老一辈好武的佛山人,亦曾听闻此传奇式的武林掌故。【注】阮济云技成后传下佛山镇姚才,后被越南华侨礼聘,于当地教授咏春拳,成为越南及其邻近广西一带咏春拳的开山鼻祖。

咏春拳记(一)

我二十三岁学拳,开蒙师傅是雍文,叶系郭富伦佳一脉。

每周一次大课,苦练三个月而不得法。

在这里我结识了一生的挚友,小李。

有一天他鬼鬼祟祟把我拉到角落里说,

“学校附近也有个师傅在教拳,要不要去看看咯?”

第二个师傅叫龙祖华,也是叶系咏春,但师承不详。

据说老爷子以前是狱警,退休后就回家专心教拳。

这间由公寓改建的拳馆就在学校南门,每月上供五百,随便学。

我和小李一周有六个晚上都泡在这里,每晚至少两个小时。

咏春是双人拳,即使是套路拆招,也非要两个人一起培养手感。

我和小李相互喂拳,桥手(手腕往上三指宽的部分)常打的红肿,由红变紫,紫里透黄。如此反复数次,对练时痛感就少了很多。

身体素质方面我比小李差太多,好在笨人爱下苦功夫,有时回来后还会自己“偷偷”练会儿。

有次师傅对小李说,你这步法明显不如连涛,是不是最近偷懒了。

我听了很得意,心说这是我自己挣的。

功夫迷人的地方正在于此,正所谓:

日日练日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咏春拳完整师承表 咏春拳创始人及继承人咏春拳完整师承表 咏春拳创始人及继承人


每一次的练习,一点一滴都化成了我自己的身体哲学。

除了套路拆招外,还有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实战模拟。

大师兄摆个问手站着不动,你可以使用任何招数打他,他只防守,不还手。

龙师傅通过这种方式消除新手在实战中紧张,恐惧和愤怒的心态,大师兄也能以此练反应。

我每次打的兴起的时候,龙师傅都会操着湖南口音大喊“稳住,不要方!”

后来我才知道龙师傅是叫我别慌。

拳馆“鱼龙混杂”,除了像我一样的学生外,还有体育老师,跆拳道教练,保安,白领,个体户,歪果仁,小学生等等。

每次下课后,大家都要围坐在一起喝茶聊拳理。

拳理也通人情事理,我得了咏春拳的好处,不仅仅是在技法上。

但好景不长,因校区搬迁,便中断了咏春的学习。

在龙师傅这里,也只学了一套小念头。

第三个师傅是李承驿,据说是叶系梁挺一脉。

因只学了一个月,不好评价,便按下不表。

第四个师傅叫陆晓明,叶系卢文锦一脉。

武馆藏在上海一家废弃的造纸厂内,装修颇有风格。

去上的第一堂课,距离我中断咏春练习已一年有余。

陆师傅陪妻女出国度假,是一个不知名的师兄代的课。

体能热身半小时,强度非常大,期间吓跑了两个前来体验的姑娘。

两个姑娘面容身材非常好,叔感到非常可惜,但按下不表。

师兄问我以前是否接触过咏春,我说练过,但我想从头学起。

开马,冲拳。

久别重逢见众生。

“凭一口气,点一盏灯。要知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灯,就有人。”

这句话出自电影《一代宗师》,我把它写进了硕士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

咏春拳完整师承表 咏春拳创始人及继承人咏春拳完整师承表 咏春拳创始人及继承人


我二十三岁学拳,历经长沙,大连,最后到上海,能坚持下来,凭的就是这句话。

那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咏春拳会成为我生命的全部。

咏春拳的历代传人是哪些人?

咏春拳传人很多,我学的是姚氏咏春拳,我就说说我本门的传承吧

自严咏春创咏春拳开始,传丈夫梁博铸,传黄宝华,梁二涕,传梁赞,传陈华顺,传吴仲素,吴仲素与其师叔辈阮济云共传姚才,姚才传其子姚祺及众弟子,姚祺传其三子及众弟子流传至今

咏春创始人以及传人是?

咏春拳是中国拳术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此拳初传于福建咏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以地名为拳名,故名“咏春拳”,。亦传此拳由五枚师太所创,后传授与弟子严咏春,故名“咏春拳”。此拳主要手型为凤眼拳、柳叶掌,拳术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3套拳及木人桩。基本手法以三傍手为主,还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桥、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马、二字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它立足于实战,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擅发寸劲为主要特点,以大闪侧,小俯仰,耕拦摊膀,摸荡捋,审势记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标、膀、腕指、黏、摸、熨荡、偷、漏和“二字钳羊马”的身形步法为标志。凭借手桥肌肤灵敏的感觉,发挥寸劲力量的内家拳法。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龙曾跟随叶问系统地学习过咏春拳,可以说,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与咏春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叶问的十大弟子分别是张学健、何金铬、招允、卢文锦、黄淳梁、王乔、伦佳、梁挺、李小龙、徐尚田。现分布于世界各地。 ,声名大振。及后,赞先生去世,华公设馆于莲花地大街,正式教授咏春拳术。然而咏春授拳之法,与一般少林拳术不同,因它需要通过长期□手之练习,而□手之最佳练法,需由个别教授,故未容多教,故此华公收费颇昂,遂未为一般人仕所能负担,而能学者,多为贵家公子而矣,当时有“少爷拳”之称号。故在华公时期未能广泛流传。 能得华公之技者,有吴仲素、何汉侣、雷汝济、叶问及其子陈汝锦。但能将咏春拳术一派推广者,首推叶问。叶问本为佛山名门望族之子,因年幼体弱,七岁便投入陈华顺公门下学习咏春拳术,而华公以其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故经常亲自教授,而吴仲素则从旁协助,常与叶问□手,将咏春拳奥妙逐一指点,叶问因而武技大进。可惜华公染病不起,弥留之际,嘱咐吴仲素继续教导叶问及其子汝锦。叶问随吴仲素苦练三年,比前更大有进步,时年不过十五。翌年,叶问奉其父命来港就读于圣士提反学校,在此其间,得同学介绍,认识梁赞先生之子梁碧,并随梁碧修练咏春拳术,尽得其学,且技更大进,而性情亦变为谦厚和霭。三年后,叶问返回佛山,广识佛山拳豪,更有义助温大牛比武事件,轰动佛山。于光复后,他投身军政界,如破沙糖之政绩甚佳,以在公正路三品楼勇擒剧盗罗灶为人乐道。直至佛山变色后,叶问便离开佛山,避居香江,约为一九四九年。此时叶问初到香港,生活未能安定,幸得友人李民幸介绍,在九龙深水大南街港九饭店职工总会教授咏春拳,也开始了叶问授拳的生涯。当时门下弟子有梁相、骆耀、徐尚田、招允、卢文锦...等人,后而在海坛街、利达街、李郑屋、大道东大王庙、青山道兴业大厦...等多处地方授徒,廿年来,叶问对咏春之改善及推广,使咏春一派能在香港、台湾及世界各地得以发扬光大,声名大噪。 以上诸种说法虽然都是各有所本,且尽皆言之凿凿。各自以为真实可信,但都不能尽善尽美、无懈可击、可作权威立论。若从时间、地点、人物、历史背景等各方面作仔细推敲,则上述诸说,均让人有可觉疑惑之处。有些言之过简,难以辩真伪。如一尘庵主,说者就只有这么一句话,“泳春拳乃嵩山少林寺弟子一尘庵主所传”,连性别都没有讲清。“嵩山少林弟子”则似乎出身于嵩山少林寺应是个女尼。再者,一尘庵主若果真是一个女尼,而五枚师太也是一个女尼,两者是否就是同一个人物,也颇有思考余地。可惜材料缺乏,无以考证。 有些则与历史背景不符,失去存在的依据。如五枚师太、至善禅师,都说成是因南少林被焚而流亡外地的。但据当代历史学家及武林界人士,依据清官档案材料的考证,在清朝,南北少林皆倍受朝廷恩宠礼遇。不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直至光绪、宣统,都从来没有发生过朝廷焚烧少林之事。火烧少林一说,是当时的反清组织“天地会”,为了煽动起武林人士的反清情绪而编造出来的。既然历史真实并非如此,则五枚、至善逃亡避祸之说就难以成立,他们因此而创编了咏春拳,并将少林永春殿的咏春拳传播出去之种种说法,其可信性自然也很值得怀疑。 有些则与现实有出入,难以自圆其说。如说摊手五或是至善禅师,在红船所传的本是叫永春拳,后因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起义,遭受清政府镇压,连及“琼花官”诸弟子。为了掩人耳目,门人乃将所习之永春拳改名为咏春拳或泳春拳。 即就是说,永春拳与咏春拳、泳春拳应是同一拳派的不同称呼。但据考证当时的事实是,泳、咏春拳流传之时,永春拳依旧公开流传于世,两者并行不悖。难道一部分因避祸而易名,而另一部分则无需避祸?这似乎是说不过去。且今天的永春拳与泳、咏春拳,虽然其音相近,但却各自不同的武学内容与训练系统,实乃两个不同的拳派,不能相混。所以上述说法,似与事实不符,难以弥缝其说。 其他如严咏春其人,关于她的种种传闻,实也颇有斟酌的余地。若真有其人,则其生存的年限就很有考究。若说她是五枚师太的传人,则她起码是雍正、乾隆年代的人。有一说梁赞曾遵其黄华宝之命,往福建寻严咏春继续学艺深造,若说严咏春既学艺五枚,又传艺于梁赞,她便跨越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六个朝代,起码活150至200岁,这当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严咏春是否确有其人,她生活于哪个朝代,就很有必要弄个清楚。总之,上述种种说法,只能给人留下一个有待揭开的谜底。 咏春拳的起源所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人们对咏春拳的崇拜、敬仰,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出于崇拜心理,人们往往不满足于一般平凡的说法,总喜欢把所崇拜的东西找一个不平凡的出处,把它传奇化、神话化。再加上口头传说中的不断加工、创造,于是越说越多、越说越玄,与历史真实距离越来越远,终至面目全非,各持已说。人是如此,物是如此,古今先贤、帝王将相,总有不平凡的出处。所谓“不凡之子,当异其生”,这是咱们中国很有趣的一种历史现象。有关咏春拳起源的种种不同的说法,大概也是属于这种现象,历史就是这样活在人们的口中。咏春拳起源之谜,恐怕将永远是一个无法解开的历史纽结。让诸种说法并存,让它们一代一代流传下去,给人们留下一定的神秘感,让人们去思考、去想象,也未必不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咏春拳术从一套女儿家的自卫术发展到实战技击之上,并在数十年间急速发展,将咏春拳从佛山发展到世界每个角落,成为国际间享负盛名的中国武术,亦是现今最多外国人研习的中国武术。咏春拳的起源与发展一致被认定为:‘起于严咏春,衍于梁赞,盛于叶问!’

咏春拳的创始人到底是谁 咏春拳的创始人介绍

1、咏春拳的创始人是严咏春。

咏春拳完整师承表 咏春拳创始人及继承人咏春拳完整师承表 咏春拳创始人及继承人


2、严咏春,清乾隆时期人士,善南拳,相传为咏春拳开山鼻祖。其父严二,清乾隆(1735-1795)时期人士,广东人,善南拳。根据咏春拳一代名师叶问所述:清康熙年间,广东人严二因事被诬告,面临牢狱的危险,最后逃离来到四川,以卖豆腐维持生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