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道家思想主张什么(道家思想主张什么16字)

道教的著作有哪些?

道教的经典有《道德经》《南华真经》《太平经》《阴符经》《周易参同契》。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道教经典

《周易参同契》和《太平经》的出现,和五斗米道、太平道教团的产生,是道教形成的标志。

《周易参同契》是关於炼丹术的最早理论,被后人称为「丹经王」,它是对以前还丹金液烧炼技术的总结。「参同契」是指将易学、黄老、炉火三者综合为一:太易性情,各如其度;炉火之事,真有所据;黄老用究,较而可御;三道由一,俱出经路。该书是汉代黄老学派炼丹家魏伯阳所著,记述炼丹器具的制备,与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炉火的调节,及药物的反应过程,或炼成后服食的方法,以及产生的效果等。书中特别对丹药的反应原理、火候的掌握方法,记述很详细,一直为后人奉为准则。

《周易参同契》又是汉代学家说明炼丹过程的记述,和易学与炼金术结合的产物,它还把汉代易学中的「卦气说」发展为「月体纳甲说」,因此它的理论在易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若用易学的角度看《周易参同契》,是用阴阳变易说来解释丹药形成的原理,又用「月体纳甲说」来解释炉火掌握的原则。譬如《周易参同契》开端并说:「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廓,转谷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龠,覆冒阴阳之道,犹工御者执衔蛮,准绳辙,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兼并为六十,刚柔有表里。」乾坤坎离和后面说的「六十」指的是六十四卦,用六十四卦来解释炼丹的全部过程,则六十四卦中,取用乾坤坎离为四个基本卦,是丹药形成依据(乾坤为炉鼎,上釜为乾,下釜为坤,并取天上地下之象。坎离指药物,坎即是铅,离即是汞;或坎为水,离为火;火指药物蒸馏,水指药物熔化为液体。乾卦、离卦为阳,坤卦、坎卦为阴;鼎上为阳,鼎下为阴;汞为阳,铅为阴;火为阳,水为阴。)鼎炉及药物等,都是依阴阳变易的法则进行作炼,尤其「牝牡四卦,以为橐龠,或覆冒阴阳之道」之说,指明炼丹过程也要依据自然界阴阳势力的消长来掌握火候。

「经纬奉日使」说明把剩下的六十卦分配在三十天内,每天有两卦;「刚柔有表里」说明阴阳属性之相成相克。《周易参同契》特别强调坎离两卦之作用,同时也明确地说明「易为坎离」,以坎离讲阴阳变易,如此说,也无违背易学的阴阳变易原则和炼烧的原则。炼丹的过程,药物和水、火二气的变化,铅为阴,其遇火而熔为白液;汞为阳,其遇火而升华;水为阴,火为阳,混而为一,炼为丹药,此即是「易谓坎离」。

《周易参同契》的「月体纳甲说」,是说明炼丹火候要随每月月亮的盈虚而调节。但火候有两种,文火和武火。减炭为文火,加炭为武火;在一个月里,前半月用文火,后半月用武火;在一年内,冬至后用文火,夏至后用武火。它是要求炼丹术依据自然界阴阳势力的消长掌握火候。

《参同契》的「纳甲说」有三种,说明炼丹运火程序,因此称为「月体纳甲说」。

第一种是六十卦纳甲说,将一个月分六十个昼夜,配以六个卦,每日早晚的用火。

第二种是八卦纳甲说,以月亮的盈亏说明一月之中的用火,以坎离两卦代表日月,以其余六卦代表月亮的盈亏过程,八卦又各配以天干地支。

第三种是十二消息卦说,十二消息卦是用十二个卦(复、临、泰、大杜、夬、乾、姤、遁、否、观、剥、坤)表示阴阳二气的消长。

《参同契》用这十二个卦与天干十二律相匹配,说明一个月或一年的用火程序;又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说明铅汞加温起反应,转化为金丹的过程。

阴阳五行说为汉代思想的主干,所以在《参同契》可以看到道教产生的背景,同时看到道教阴阳五行说和儒学的成分。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道教经典,《太平经》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西汉;《汉书》记载西汉成帝时,曾有齐人甘忠可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

《太平经》产生於东汉安帝、顺帝时,出自于吉等人,后於桓帝时由襄楷进献给朝廷;原经本有一百七十卷,但今现存於《道藏》中只有五十七卷。

《太平经》的宗旨,为兴国广嗣之术,是讲「气」以养长生,则为生命存在和长生方法。《太平经钞‧癸部》说:「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共一位,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于天,精者受于地,气者受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中也,三者相助为治。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说明「精气神」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太平经钞‧壬部》说:「人有一身,与精神相合配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则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相合则为一,可以长存也。」

历史上的「精气神」,在《太平经》已经有新的发展,则「精气神」的性质,与人的行为和人的身体有密切关系。但「精神」有善恶、吉凶,人身的精神亦然;因为精神的性质决定人行为的善恶,故有关性与命的关系甚大。又人行为的性质也可以使相应性质的精神进入身体,并精神可以出入人身,更赋予精神以人格神的特徵,在人格神的精神中表现。

其实人之身体中有所谓「人身之神」、「司过神」和「五脏之神」。司过神曰「监察神」,为监察人行为过失的神;这种神在《太平经》叫做「六司命神」,证明人五脏之神,也有司过之功能(所谓「你知我知」之意)。

五脏之神「心、肝、脾、肺、肾」,在《太平经》相应为一种形神求长生的论述,所谓「精神出游,神随人意,诸神司过」,以此论述为根据;又括「守神」、「致神」、「还神」三种。守神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存守身中已有的精神,使不失去或游离身外。

二、守神可以防止凶神恶气在身中作乱。

道家思想主张什么(道家思想主张什么16字)道家思想主张什么(道家思想主张什么16字)


「致神」是防止招致身外之精神来侵入居住人之身中。

「还神」的对象是本在身中却一时游离身外的精神,通过还神的办法,使它们返回人体与身形相合,以达到消除疾病和长生久视的目的。这种方法是重在「思」,在思神时,要把这些神像挂在静室中实行凝思,并要佩神符,及吞服丹书。

《太平经》中的「承负」,也是道教史上重要的观念,它给人们行为的后果作了解释;因为一个人行善反得恶果,行恶反得善果。这个问题,《太平经》认为是「承负」所引起的作用。「承负」说明人今生的遭遇是受前辈人行为的影响,今生的行为也会带给后辈人福祉;承者为前,负者为后。《解师策书诀》说:「承负是告诫人们要为后世人行善,免受承负之厄;本人能行善得道,也能免去承负之厄。」

庄子

道家经典著作。为周·庄周撰。又称《南华真经》,全书三十三篇,多以寓言阐述哲理,其中也有不少关于气功的论述。如“踵息”、“心斋”、“坐忘”、“缘督以为经”、“吹喣呼吸,吐故纳新”等等,对后世影响较大。

列子

道家经典著作。为周·列御寇撰。又称《冲虚至德真经》,全书八篇。以“至虚”、“终天”的思想家为本,其宗旨与《老子》、《庄子》相同。书中很多阐述与气功养生有关,为后世气功重视。

阴符经

道教经典著作。传为黄帝撰。全称为《黄帝阴符经》一篇。该书自唐代李筌公开传播以来,就受到道教学者的重视,各以心得注解,今存四十余种注本。书中某些论述对气功养生有指导意义。

黄庭经

道教气功经典著作。书分三种:《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中景经》,各一卷。《内景经》成书于西晋太康年间,《外景经》成书于东晋年间,《中景经》约成书于南北朝间,是在“内”、“外”两经的基础上综合加工而成。《黄庭经》提出的“三黄庭”、“三丹田”之说,渊源于《太平经》的“三元合一”论。黄庭即上丹田,于身指脑,为百神之主宰;中黄庭即中丹田,于身指心,为脏腑之根本;下黄庭即下丹田,于身指脐下关元穴,为阴阳之门户、精气之命脉。只要如法存想黄庭,养炼丹田,就能固精全气,长生久世。具体做法三经各有不同。

抱朴子内篇

道教道教经典著作。二十卷。东晋·葛洪撰。次书包括道教理论、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等内容,为道教道教集成之作。书中阐述了长生不老学说,提供了先秦以来各类内炼养生方法。其中有关气功的内容,集中地反映在《对俗》、《至理》、《释滞》、《杂应》、《地真》等篇章中。明代的刊本《抱朴子内篇》,末附《别旨》一卷,专述吐故导引,为气功专篇,极有参考价值。

清静经

道教经典著作。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此经本着老子“清静无为”的宗旨,认为人能清静,即可得道,住世长年。而获得清静之法,唯有观空。

了心经

道教经典著作。全称《太上老君说了心经》。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书中认为“心为神主,动静从心”,只有从澄心定神入手,修炼才能成功。

天机经

道教经典著作。又名《阴符天机经》。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 此经为阐发《阴符经》而作。

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主张清静无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历朝历代,都有著作对道家思想进行整理、归纳和发展,是当今学界研究道家思想的珍贵资料。

今天的道家文化,就为你列举道家有哪些经典著作。

一、《道德经》《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和《老子》,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道德经》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阐述了“道”和“德”的深刻含义,阐明了老子的宇宙观、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立体而多层次地剖析了宇宙万物和人类本身的种种内涵。《道德经》曾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着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有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着。

二、《南华经》《南华经》本名《庄子》,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门徒所着的道家经文,今存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凡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和杂篇为其后学所作,其主旨为“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讲人如何才能超脱现实,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南华经》在哲学和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与《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

三、《冲虚经》《冲虚经》又名《列子》或《冲虚真经》,作者为列子,即列御寇,属于早期黄老道家的经典著作。《冲虚经》的思想主旨接近老庄,追求一种冲虚自然的境界,体现了道家学派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

四、《本经阴符七术》《本经阴符七术》作者为著名的鬼谷子,内容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其中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则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五、《抱朴子》作者葛洪,自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是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和制药化学家,也是着名的道教人士。他所写的这篇《抱朴子》,外篇主要是对自己生平的自述,内篇则是对道家思想和丹道修炼方法的阐述。

六、《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是道教炼养术的重要资料之一。《清静经》强调“大道无形”,要求人从心地下手,以“清静”法门去参悟大道。《清静经》宗旨由老子“清静无为”思想推演而来,以发挥“清静”两字为主,简明地叙述了道家修心养性的基本原则,其全文篇幅较短,共计不过五百八十字左右,但却是道士们日常诵习的重要功课之一。

 道家学派自开创以来有不少著作传世,以上列举的部分道家经典著作,反映了道教的基本教义,记录了道家内部的多种修炼之术,更体现道家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的不同演变,是今人研究道家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值得善加保护。

1、《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2、《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3、《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4、《太上感应篇》为道教经典,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本书特别强调承负法则,道经中系统的提出承负论的观点,是在东汉的《太平经》中。行善积德福庇子孙,作恶受罚殃及子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里“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门至尊之称也,“太上”是无上之上的意思,是华夏最尊贵的词语。

 

5、《玉皇经》。道教经典,全称《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有3卷。道士斋醮祈禳及道门功课的必诵经文。经文由《清微天宫神通品》《太上大光明圆满大神咒品》《诵持功德品》《天真护持品》及《报应神验品》组成。主要叙述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宣讲玉帝来历的神话。有多种注本,收入《正统道藏》和《道藏辑要》。

6、《西升经》是道教经典书籍,全称《老子西升经》为老子五部著作之一。《道教义枢》曰:“尹生所受者,唯《道德》、《妙真》、《西升》等五卷。”据南宋赵希弁《昭德先生读书后志》记述,该经系函谷关令尹喜据老子所述而成。此经最早称记,后纪而成书。是早期道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与《老子》的关系非常密切。该书在道教思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相当大的影响。

 






你指的是道教学说对吗?我给你列举几个《玄珠录》《道体论》《坐忘论》《天隐子》《心目论》《化书》《太虚心渊篇》等等很多。

如果你想看道家学说,有《道德经》《周易》《庄公十列》《韩非子》《公孙龙子》等等。

“道”贯穿华夏文明。天地阴阳,包含万物是为“道”,你要想了解我推荐先看《道德经》《文始经》。

道是一个心灵的升华,道家是一个人对道的一家之言的感悟,比如老子对道感悟,写了道德经,道教是依道教化世间。

著作有哪些不董要,我知道有《老子》,《道德经》,实质是一本书。

重要的是按书中的理论去做。

只有作的好,神才喜悦,神喜悦,才能赏赐。

信道,不是吃丹成仙,而是得到神赐的大能,做常人做不到的事,在人们心目中,就是个仙。圣经中的以利亚,次利沙,摩西,参孙,都是这样有神赐奇能的人。

道家思想主张什么(道家思想主张什么16字)道家思想主张什么(道家思想主张什么16字)


因果报应,实质就是神的赏罚。

书众多,无穷尽,莫过于终生吃喝,喜乐行善。

修行,修行,最重要的是行为。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主张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儒家主张“仁”主张统治者善待百姓;道家主张“无为”顺应自然;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

儒家的思想后来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备统治者尊为正统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道家思想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道家强调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利于人们修养生息的需求,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道家思想影响了宗教以及中医的文化;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道家的辩证法思想主要表现?

1、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真实内容及根本动力。老子发现了事物本身具有对立双方的矛盾,提出了具有一定辩证法意义的“反”思想。“反”这一范畴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核心。它实际指矛盾着的事物的对立双方。

2、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矛盾双方在统一体中的相互结合,以及双方处于某种平衡状态,是客观世界中常有的现象。正是这种平衡,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准备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3、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统一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有相互转化的趋势。他在《道德经》中曾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意思是说,宇宙间的事物尽在往复变化之中。由此推出一条法则,物极必反,剥极必复。

4、变化发展的辩证思想。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他的贵柔思想就包含着变化发展的思想。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扩展资料: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此书共计五千字左右,分为上下两册,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老子》包含丰富的朴素而精彩的辨证法思想,系统揭示了事物互相对立、依存、转化和回复的关系。他认为有无、虚实、强弱、刚柔、雌雄、祸福、善恶、美丑、长短、高下、前后等都是对立的统一,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他体察到事物的矛盾会相互转化,“反者道之动”是事物运动的规律。

“反”既有相反、对立之义又有返回、归本之义,因此钱锺书认为,《老子》一语抵得上黑格尔论“否定之否定”的数十百言。老子论学的“正言若反”的方式,也是从“反者,道之动”中来。老子由此为中国文化提供了一种具有智慧光芒的方法论。

老子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并将其《老子》一书改名为《道德真经》,作为宗教的主要经典。在很多道观的三清殿中,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上老君塑像居元始天尊右位,手执蒲扇,居住大罗天上太清仙境,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

道教认为,老子就是老君的化身,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太清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道祖。

无为,顺应自然发展,自然决定一切

道家为何选择归隐和隐退?

道家老子的文化思想,实际上就是华下大中华龙的传人文化。老子的文化知识不是独创的,而是来自于他做周朝管理上古历史文献玄览守藏史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条件。明知道朝廷国家有着由上古继承下来的有典有册的文献玄冥览竹简,他为什么在年龄古稀之时还多此一举画蛇添足的用竹简刻写五千言(道德经)疑问的答案,就写在了(道德经)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道家文化就不受封建统治者们待见了,“妖道”不归隐隐退难保其身。

懂、不懂与阶段性

刘晓林

懂,阶段性、相对的主观定义而已。不懂则适用于终极、绝对,更加与客观趋近。

或许经历无数礳砺之人,其对天地万物、对人生、对情感等体悟更加立体些、深刻些罢了!真的懂吗?承认不懂自然非常不情愿!

一个人从出生到进入天堂,懂与不懂在内心深处交织出现。某一阶段,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某一阶段,不知所措、茫然一片。我的猜测:绝大多数人在生命结束时,会觉得自己懂的廖廖无几。但时不我待,只有在嗟叹中随风而去。

九天居士有过“ 足不知、不知足、知不足”的认识三段论。再引如下:

足不知:不知何者为满足,悠哉度日。人生只有极少的一段时光属此状态,真正的混沌。

不知足:阅历增长导聪明增长,攀比度日。绝大多数人终生处于此种状态,欲望战胜灵魂。

知不足:伟大之士呈献出的自然谦卑,自由度日。知之愈多,愈觉渺小。神与物游,清醒中的混沌。

人的认识对于存在而言,之于碎片与整体。无论多高的智慧,只能趋近而不能重合。若你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就会坦然接受不懂的事实——一生中的懂与不懂作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世故与聪明为邻,通达与智慧为伍。前者喜欢与他人比较,自以为懂的多。后者擅于挖掘自我,在零星的懂中深知自己的不懂。

世界上,我们不懂的太多!我们在自以为懂的生涯中供养着躯壳却失去了自我的灵魂,混沌中没有了光明。

道家只有道与德,得道而行是唯一准则,因此严格地说,道家并无积极消极之说,更无隐退和归隐之说。

道士占山而居,被世人误以为是消极归隐。其实不然,本质是行善生之大道,是大德显世。原因有二,如下:

一、道家尚未得治世之道。五浊恶世,人心愚蠢险恶,求名利失道德,争斗不休,抢夺不止,这不是传统道力所能及的,因此道家不愿参与人间是是非非,事实上也参与不了人世间的事事非非,眼不见为净,还不如退居山林,独善其生,努力建设光辉灿烂的道家文化,以道家文化来教化感化五浊社会,善莫大焉,功德无量。

二、失去治世之道,回归自然是唯一之道。相对人世间之夏杂混浊,大自然无声无息就单纯清净多了,虽然有毒虫猛兽乃至饥荒之威胁。回归自然的困难是身体生理的困难,而精神是清净了,经如法修炼,完全可达无为状态。

三、当社会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达到相当高度时,道佛等文化文明一定会重回社会的,当然是为幸福社会服务,而不是破坏社会和谐。

(蒋荣清,2019.10.9)



道家本来就是倡导的“与世无争”,所以归隐和隐退就是道家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一种修炼,道家倡导“无为”,其实也就是“与世无争,天人合一”。人,如果能修炼到这种境界,可以说是是相当于一种“仙骨”,不同于一般等凡夫俗子了。

不过,现在道家已经不是以前的道家,现在的道家大多数是一种“形式”的道家,以前的修炼才是真正修成道家的“正果”。




道家相当于小乘佛教,

归隐是防受干扰误自修行,

而大乘佛教破空显有,达无我境界,以渡世为怀。所以道教有道教的教义方法,只要是善法,修身养性,都是好的教派。

道家追求人天合一的境界,为此,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和实修。而凡俗中的事物,会极大影响到精神的提升,除非已经有一定层次的修心功夫。人的生命没经修炼一般很短,社会动荡、战乱、政治等等,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而修道会出现一些超常的功能,被世人所不理解,更被统治者所嫉恨和妖魔化。简单说,高的生命和精神层次首先是不屑于低层次的活动,另外也是一种消耗。所以,真正的道家修真者,最终都选择归隐

这里首先要明确,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由老子创造的一种思想流派。其核心思想就是“道”和“无为”,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万物。可见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已经开始对世界本源进行探讨。“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消极部分,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畏惧和屈服。其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体现老子接受不了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此外老子还提出了矛盾论。

战国时期继承老子衣钵的是庄子,庄子在老子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齐物“、”逍遥”两个思想,其意思是世界万物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为啥会有区别?有区别是因为人们的贪念和无畏的追求导致的,人生在世应该逍遥快活,追求最高境界。

道教是东汉末年由张道陵借用道家学说创立的本土宗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庄子为“南华真君”,作为道教最高的两位祖师。而《道德经》和《南华真经》作为两部道教主要经典,所以道教本身受道家老子、庄子思想影响,顺从自然,逍遥无为,追求修炼的最高境界是羽化成仙。

道家学说的由来。

道家由老子开创,经庄子补充完善,形成道家学说,尊为道教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春秋末期,陈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主要作品《道德经》传世。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主要作品《庄子》。

道家思想的核心含义 老子讲“无为”;庄子讲“逍遥”。道家核心思想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人不能逆自然规律办事。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主张清净无为,反对无休止斗争。道家的显著特征就是长生与养生之道。

道教认为人应修性守道,清静寡欲,否则就会迷沦有欲,淆乱本真。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道家的处事原则:任其自然,修身养性,修炼升仙,延年益寿。所以,当今社会有些学道之人,为了远离世俗社会的干扰,而选择归隐山林,隐居避世的方法,静心修炼,以求长生不老。他们选择的地方多是名山大川,例如终南山。

道教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宗教,即入世又出世,基本游离于社会的边缘。所以,道家一般选择远离世俗,远离名利的困扰,归隐山林自己修性,主要是在道观,以道士身份寻仙求道。例如崂山道士。




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是什么?

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不断涌现,各家流派之间相互争论,宣扬各自主张的局面。这一时期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各流派最为著名的有以下几家 主张实行‘仁政”。他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 “民为贵,君轻”。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尽量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战国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界的变化,自然界的变化有一定规律。认为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民服务。荀子的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斗争力量的加强,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主要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主要思想 。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掠夺战争。主张节约,反对浪费,反对奴隶主贵族搞。“葬”和“殉葬”的行为。主张选举贤能的人做天子、国君和各级官吏,反对王公大人依靠亲属关系取得富贵。墨子的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但是,在阶级社会旦“兼爱”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法家

代表人物 《韩非子》

主要思想 孙膑

主要作品:《孙膑兵法》

孙膑主张打仗一定要谨慎,战前要进行充分准备。还主张集中自己的兵力,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就可以做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百家争鸣出现在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又是一个各个思想争芳斗艳的时代。对于平民百姓而言是一个民不聊生、战乱贫苦的年代,对于名家流派、知识文人来说又是他们智慧与思想挥洒的黄金年代。

孔子带领七十二贤士而创儒家,其思想核心为仁义礼智信。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这是孔子所说也是孔子所做,然而人人不可能都为圣人,圣人只有孔子一人,虽然儒家思想最后被传承了两千多年,但是真正做到儒家思想核心的唯有孔子一人。所以万世师表只孔子一人尔。

法家由魏国李悝创立,其思想比较激进,主张变法,依法理、法典治国。战国初期使魏国成为强国之一。但法家最著名的当属韩非子,韩非子的思想和才智也是得到当时世人的认可的,不过可谓天妒英才,本该施展抱负的韩非在韩国没得到重用,被韩王作为人质送到秦国,秦王很欣赏他,但是他不懂得人情世故,不能讨得秦王欢心,所以暂未被重用,而当时秦国已经有了李斯,李斯也是法家人物,可能在才能这方面不如韩非,担心后面如果秦王重用韩非那就没他什么事了,于是便设毒计害死了韩非。秦国能够最终统一六国也是依据法家思想,依法治国、依法治军。不过法家思想对于乱世战争时代是好的,到了和平年代如果再使用,那是不能长治久安的。秦二世而亡就是个例子。

墨家由墨翟(墨子)创立,其思想核心为兼爱、非攻、尚贤。墨家多社会底层人,所以他们的思想利民,多利小国,或者说弱国,比如我们课本上学到的《墨子·公输》就是这样的例子。墨子运用他的思想与智慧成功使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的决定。然墨家思想只是一种侠道思想,虽有利于民利于小国,可是不利于历史的发展,大国的发展,小国只能躲一时,不能躲一世,最终还是会被灭亡的。所以墨家思想多在民间,或者各国的一些官员,墨家的人才也是比较多的,但却不能成为大国的主流思想,只是多于做实事,做工程。

道家创始人是老子,其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这与战国时期的主流思想相反,不能得到当时各国统治者的认可,但他的思想与智慧却是独一无二的,孔子曾经都向他求教。后来随着周王朝的日益衰败,老子于是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云游,函谷关守尹喜未能留下老子,但却留下了老子的著作《道德经》,道德五千言从此成为了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三部著作之一。

百家争鸣思想的激烈碰撞,产生了无数的名人著作,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们的著作现在我们还在研读,还再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除了这四个流派还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 小说家等等。可谓争芳斗艳、五彩缤纷,我们对于他们不应该只是了解,还要学习他们思想精华,他们的智慧与才智。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那时候,周王室衰微,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限制;井田制崩溃;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阶层活跃起来;私学兴起,教育由“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可以接受教育。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和思想流派。这些文士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 “道”是世界的根本,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老子还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相互对立并可以相互转化的两方面,如“长短相依、难易想成、有无相生”、“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庄子认为“道”是最高原则,宣扬“天道”和自然无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地位:适应了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是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孔子(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人际关系。提出“礼”的学说,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周礼,强调的是等级贵贱,政治上为政以德(以德治民、德治)——反对苛政和任意的刑杀

道家思想主张什么(道家思想主张什么16字)道家思想主张什么(道家思想主张什么16字)


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战国)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战国)、主张施行“仁义”、“王道”和“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主张人性恶。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由于不适应统治者需要,并没有受重用。

意义与影响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等。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孔子的礼乐制度,君臣父子关系不可逾越。谦爱的思想,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

老子的无治而为。老子认为天下大乱就是因为治世的人太多了才乱,一潭浑水越搅越浑。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为核心统治天下,代表人物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子,李斯等。

王充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出生于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绍兴)。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

王充出身“细族孤门”,自小聪慧好学,博览群书,擅长辩论。后来离乡到京师洛阳就读于太学,师从班彪。常游洛阳市肆读书,勤学强记,过目成诵,博览百家。为人不贪富贵,不慕高官。曾做过郡功曹、州从事等小官,因政治主张与上司不合而受贬黜。后罢官还家,专意著述。晚年,汉章帝下诏派遣公车征召,不就。汉和帝永元年间,卒于家中。

王充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其思想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并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其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

王充的代表作品《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分析万物的异同,解释人们的疑惑,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

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天自然无为、天不能故生人、神灭无鬼、今胜于古等。

他的代表作是《论衡》。秦汉时期,求仙、鬼神迷信思想盛行,秦始皇和汉武帝幻想长生不老,都曾派人为他们寻求仙药。

王充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天自然无为 王充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他认为万物是由于物质性的"气",自然运动而生成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生物间的相胜是因为各种生物筋力的强弱、气势的优劣和动作的巧便不同,并非天的有意安排,天不是什么有意志能祸福的人格神。

2.天不能故生人 王充认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物也;物,亦物也",这样就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系。他发扬了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说:"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他认为社会的政治、道德与自然界的灾异无关,所谓"天人感应"的说法只是人们以自己的想法去比拟天的结果。

3.神灭无鬼 王充认为人有生即有死。人所以能生,由于他有精气血脉,而"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他认为人死犹如火灭,火灭为何还能有光?他对于人的精神现象给予了唯物的解释,从而否定鬼的存在,破除了"善恶报应"的迷信。

4.今胜于古 王充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认为今人和古人相"齐",今人与古人气禀相同,古今不异,没有根据说古人总是胜于今人,没有理由颂古非今。他认为汉比过去进步,汉在"百代之上",因为汉在"百代"之后。这种见解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 历史意义: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王充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人物简介: 王充(27——约97),字任壬,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元称。王充年少是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到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边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后来回到乡里,住在家里教书。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官职名),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离开。

儒家、墨家、法家、兵家、道家个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主要著述和地位是什么?

儒家 孔子《春秋》提出“仁”即 爱人 教育家 政治家 思想家

孟子《孟子》民本思想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政治家 思想家

墨家 墨子《墨子》思想①兼爱非攻②天志明鬼③尚同尚贤④节用节葬

思想 政治

法家 韩非子《同人》主张“以法治国”,即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兵家 孙子 《孙子兵法》思想主要体现于此书。杰出军事家。

道家 老子 《道德经》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中国的相对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政治家 思想家

为什么汉武帝不把道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

道家的主要思想:道家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是最早质疑宗教,反对迷信的人

古代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评价古代道家为易行难知,事少而功多。

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墨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拓展资料:

春秋时期,老子 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有中华文化基石之称的道家哲学思想,还通过儒学以及中国化之后的佛学而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 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

首先,商鞅三见秦孝公,出君王三策,帝道,王道,霸道。秦王选霸道而强秦。商鞅认为民族与帝王的权利是像矛盾的,因此崇尚严刑峻法,无底线剥削民众,具体可参考<<商军书>>,里面关于愚民,弱民,疲民,劳民,伤民有专门的说明,而且严明,五法不治者,杀之。另外就是主张毁商。因此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民众生机,生产受到极大影响。

接下来汉初高祖称帝,为了恢复民众生机,恢复生产,经济。确立了汉初的指导思想,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事事的意思,而是国家层面,政府要给予民众宽松的生存环境,不轻言战事,不大兴土木,轻徭役,重生息。大量士兵解甲归田。让民众按照自然规律劳作休息。在这一思想下,汉初经高祖,文帝,景帝,社会生产得到恢复,人口增加,使得民众生机恢复,国家基础实力上升,坏处就是军队战斗力羸弱,因此,汉初在对外族作战方面,长期处于劣势。

到汉武帝时期,国家基础积累基本完善,刘彻独尊儒术,原因颇多,但是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他要加强中央集权,在削藩的同时,增强民族凝聚力,充实国家战斗力,举全国之力征伐匈奴。儒术对于武帝而言是他进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工具,利用儒家的纲常伦理,约束民众,确定自己至高的地位,即君权神授,同时统一思想,积极扩充军备,以达到举全国之力征伐匈奴的目的。在儒家思想的治世之下,武帝时期,权利集中,政令下达执行效率极高,军力大幅提升,民众一心,响应政府号召,全民饲养战马,且在政府的引导下,统一舆论,民众对于匈奴恨意空前高涨。最终武帝打败匈奴,一改往日战略防御态势,甚至远征漠北。确立了强汉的地位。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武帝本人是不喜欢儒家那一套的,他本人深得法家的霸术和兵家的诡诈之术的精髓。儒家思想还有一众儒家官员只是他强军的工具。比如董仲舒,当董仲舒用天人三策告诫他要反思自己的德行时,他就动了杀心。主父偃完成削藩之后,为平息宗室之怒被满门抄斩。

道家也好,儒家也罢,都是我国文化的瑰宝。而统治阶级,只是根据自己的政治需求选择其一以完成自己目的和报复而已。

自从秦始皇消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国后,中央集权成为一个主要的中国封建社会形式,所有的一切权力属于皇帝。相对于这一历史趋势,道家的个人修行成仙,更多的强调个人的修行,而不是坚定的向中心看齐,自然无法获得统治者的青睐。相比于道家,儒家坚定的正统一侧,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严格阶级关系,无疑对于强化皇权的权威有着极大的作用,同时使人民在某种情况下甘于服从统治阶级,也便于统治。

汉武帝把儒家作为治国理政的思想而不把道家作为正统思想,是与当时的国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战国时代,秦国重用商鞅迅速使国家强盛,最终在秦始皇时统一六国。商鞅代表的法家,主张用法典和重刑来治国。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严酷的刑法和高压的政策已经怨声载道,加上各种苛捐杂税,最终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成了压垮大秦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秦二世而亡后,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刘邦也基本上把秦国的制度和法典继承了下来。文景之治让汉朝得以修养生息,老百姓也过上了稍微安稳的日子。汉武帝执政后,吸取了秦国亡国的教训,不满足只开疆拓土,也想把帝国的思想进行统一。因为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各种思想都有自己的市场。这些有思想的人物在某一国受到重用之后,极有可能让这个国家强大起来。汉武帝考虑到为了避免这些纵横家在帝国内部搞分裂,所以只有把人们的思想统一起来。在听取了董仲舒的建议后,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理政的主要思想进行推广,让天下人特别是读书人都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为什么选取了儒家思想,而没有选择道家思想呢?这与当时的汉武帝的治国思路和个人爱好有很大关系。汉武帝登基之初,尊皇太后窦氏为太皇太后,皇后王氏为皇太后,直至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才得以掌握大权。窦太后把持朝政,推崇道家学说,汉武帝要想夺回权力,就要在国家指导思想上占据主导权,推出自己的观点,独尊儒术实乃争权夺利,培植自己的势力,打击守旧势力,不得以要与道家作对。

这时的儒家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已经与时俱进了,董仲舒又对儒学加以改造和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首倡“独尊儒术”,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而道家却没有正确的进行调整,黄老之学的精髓就是要让民众休养生息,是一种消极无为的政策,这种政策不符合汉武帝的胃口,过去的法家思想又已经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

最重要的是,汉武帝时,诸侯问题继续威胁着中央政权。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彻底解决诸侯问题,需要一个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而儒学的“大一统”的思想正符合。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自汉武帝将儒家作为立国思想后,后世的各个王朝也纷纷效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整个封建社会的结束。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持续了中国封建社会近2000年,不能不为汉武帝独特的眼光和做法所折服。








我是兔七哥,如果大家认同我的观点,记得点赞哦!图片来源于互联网,侵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