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袁隆平个人资料(袁隆平个人资料英文简介)

三农专家排名榜?

1、袁隆平

袁老我相信是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从小我们就在课本上学过“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如今袁老已是90多岁的高龄了,仍然奋战在农业事业第一线,我相信袁老给大家的印象一定是有良心的农业专家!

2、温铁军

我们在电视、网络上应该没少看到温教授的身影,他总是能在三农问题上说出独到性的观点,深受农民的喜欢!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中国家比较研究、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以及农村金融等。

3、贺雪峰

说贺雪峰这个名字,或许大家还有些陌生!他就是近期谈山东“合村并居”问题引起大家关注的一位实事求是的专家!他提出:“请给农民留条生路,山东合村并居不能再胡折腾了!山东合村并居可能导致地方财政破产,拆房子不可能让农民致富!”他是知名三农专家,武汉大学教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贺雪峰经常到农村中去实践调查,掌握三农发展第一手资料,用最真实的声音为农民呼吁发声!

4、张红宇

张红宇这个名字相信大家也是比较陌生,我说几句话你就认识他了。他曾经提出:“一些地方大拆大建又开始,美其名曰城市化,美其名曰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但实际上背后的因素还是圈地占地,18亿耕地的红线必须牢牢守住,藏粮于地是我们最大的底线”!

他是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专家,也是针对盲目拆迁等问题提出针对性见解,引起农民们的注意!

5、李昌平

对于李昌平这位专家大家也是褒贬不一,对于三农方面的问题也是有很多犀利的观点,比如发表过猪肉为何涨价、农民工应该去哪里等关乎农民利益的观点文章!他曾出版《李昌平直言三农大气候》等三农书刊,对于这位专家我也并不是很了解,没有过多的研究!

李昌平,温铁军,何慧丽,刘老石等

杂交水稻什么时候诞生的?

杂交水稻(英文名: rice)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就是杂交水稻。一般杂交水稻仅指由两个遗传背景相同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后形成的第一代杂交种。

从1964年,袁隆平在中国首先开始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年,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在我国培育成功。

2019年10月21日至22日,第三代杂交水稻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进行首次公开测试,亩产1046.3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是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它让所有的水稻,在理论上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并产生优良后代。2020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进行的袁隆平领衔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达到了亩产1530.76公斤。

1972年。

袁隆平个人资料(袁隆平个人资料英文简介)袁隆平个人资料(袁隆平个人资料英文简介)


1966年,三系杂交水稻的发现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上,是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而这一刊《科学通报》却是文革前的最后一刊。

为了增加试验效果,每年冬天,其与助手还去海南三亚进行水稻育种,甚至在路上把种子绑在身上,利用体温育种催芽。然而研究遇到瓶颈,逾三千次试验都未成功。

1971年11月23日,其助手李必湖、冯克珊在海南试验田发现一株难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 此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由袁隆平挂帅。

1972年,杂交稻被列为中国重点科研项目,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开始:三十余科研单位参与、上千个品种与该株野生水稻进行了上万次测交和回交转育试验。在此基础上,袁隆平选育不育系二九南1号成功,此为中国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水稻。

扩展资料:

改进

1973年,在“不育系”、“保持系”的基础上,利用长江流域、华南、东南亚、非洲、美洲、欧洲等地的千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百余具有恢复能力的水稻。至此,袁隆平及其团队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水稻产量也从亩产300公斤提高到亩产500公斤以上。

当年10月,袁隆平发表《利用“野稗”选育三系的进展》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4年,他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

1974年,袁隆平团队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又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1975年冬,中国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

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1979年,作为中国首个科研技术,三系杂交水稻技术被介绍到美国。

1981年,袁隆平因成功育种中国籼型杂交三系水稻,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1982年,袁隆平被湖南农学院聘为兼职教授;1985年,又被西南农业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杂交水稻问世时间是1973年。1964年,袁隆平率先在我国开展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第一个种植水稻的是哪个原始人类?

1、史记中记载大禹时期曾广泛种植水稻,夏本纪记载: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大禹命令伯益给大家分发水稻种子,种在水田里,还命令后稷(周的先人)给大家分发食物。

2、华北大平原及关中是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而当时人口最密的地方,江南人口很稀。尽管稻是南方的主要作物,但是总产量远不及北方主要作物谷子的总产量多。长江以南的经济情况,远不及黄河流域。那时各地区人口的多少,是和当地的粮食产量有密切关系的。

扩展资料:

1、1973年,袁隆平成功用科学方法产出世界上首例的杂交水稻,因此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经过四年的研究,带领团队从世界上几百个稻种中探索,并在稻种的自花授粉上有了自己的心得。袁隆平认为野稻并不一定全为自花授粉,他在海南岛找寻到一种野稻称为“野败”,并成功的与现有水稻配种出一些组合稻种。

2、这些组合稻种无法自体授粉,而需仰赖旁株稻种的雄蕊授粉,但产量比原水稻多上一倍。不过最初的几年,培育出的新稻虽然稻量增加,而且多数没有花粉,符合新品种的需求,但其中有的却有花粉,能产出下一代,而且稻量不丰;但袁隆平并没有放弃,一直到了第九年,上万株的新稻都没有花粉,达成了新品种的要求,也就是袁隆平的三系法杂交水稻。

突围第一部叫什么?

《突围》是第一部集中反映浙东抗日根据地红色革命题材的电影。1945年9月底,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15000余人,奉中共中央命令从四明山出发,渡杭州湾北撤,其中一支部队在海盐澉浦遇到国民党顽军的重重包围。在浙东游击纵队司令员何克希的率领下,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冲出重围取得北撤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企图制造第二次“皖南事变”阴谋。

突围的第一部是《功勋》

从《山海情》《觉醒年代》到《功勋》,这些主旋律国产剧都成功了。不仅故事本身传奇、精彩,创作团队也满怀着诚意与尊敬,踏踏实实地交出了答卷。没有一味地拍出人物的高光时刻,并且拍出了这些功勋者最真实的一面。而且不仅故事可圈可点,获得认可和共鸣,演员表现实力同样赢得观众好评。另外,这样的良心作品的诞生,同样也让年轻一代们,更深刻地记住了这些国士无双,李延年、于敏、张富清、黄旭华、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

突围第一部叫人民的名义。

拓展资料

由靳东、闫妮、黄志忠等人主演的《突围》正在热映中。该剧由周梅森担任编剧,是其继《人民的名义》后又一部关于国家党政建设题材的力作。

《突围》又名《人民的财产》,顾名思义,该剧就是讲述了以齐本安(靳东饰)为首的干部团结领导群众挽回人民损失的故事。该剧一经播出,收视率便爆表,位列各大平台收视率第一。

和《人民的名义》一样,《突围》的演员阵容也非常强大,有靳东、闫妮等当今中青年演员中的佼佼者,也有像韩童生、奚美娟这样的“老戏骨”,这样豪华的演员阵容引来了许多观众们的期待。

中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有谁?

李登海作为农民发明家,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使他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30多年间,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他主持选育的“掖单”系列玉米新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李振声,遗传学家, 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 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程相文,在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53年时间里面,共获得47项科技成果。引进和选育了39个玉米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由他主持育成的玉米新品种“浚单20”在2004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玉米主导品种,“浚单20”目前已成为黄淮海夏第一、全国第二大玉米种植品种,浚单系列玉米品种累计推广2亿多亩,增加社会效益150多亿元,成为玉米育种界的神话。

陈日胜,海稻86培育者。称为“海稻之父”、“海稻的缔造者”。有媒体甚至称其培育的海水稻,是“一个种植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有望解决全人类的吃饭问题。就连袁隆平也称他为“国内最早发现耐碱性强、抗病性强、生命力强的野生海水稻的专家之一”。

当代四大农业科学家

马世钧。原辽宁农科院院长,国务院北方旱地考察团团长。

侯光炯。原西南农科院院士。

袁隆平。湖南水稻研究所所长。水稻杂交之父。

袁隆平个人资料(袁隆平个人资料英文简介)袁隆平个人资料(袁隆平个人资料英文简介)


吴瀛洲。吴是山西三皇五帝之乡,洪洞大槐树之乡的农民骄子。

第一想到的,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经他选育的超级杂交稻经过测产验收,

平均亩产1149.02公斤,

袁隆平个人资料(袁隆平个人资料英文简介)袁隆平个人资料(袁隆平个人资料英文简介)


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

其实不到一个月前,

这位老人刚刚实现了“海水稻”的新突破。

简单地来说,就是

在盐分浓度3%-8%的海水里也能种粮食了。

它意味着中国数亿亩盐碱地

都有望变成米粮仓,

我国成为了全世界第一个

实现大规模种植“海水稻”的国家。

还有许多为我们农民做出贡献的科学家,

如:蔬菜遗传育种专家——方智远

畜牧业和动物营养学专家---张子仪

动物病毒及免疫学专家---沈荣显 

遗传育种学家---庄巧生

核农学家---徐冠仁

作物遗传学专家--傅廷栋

土壤微生物专家--陈华癸

细胞生物学家---施履吉

土壤肥料植物营养专家--刘更另

刘大钧院士

植物生理学家--施教耐

微生物学家--陈华癸

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家---陈秉聪

这顶桂冠非袁隆平莫属,我给袁老起了个名字叫:“世界的粮食之父。”

袁隆平有一个梦想,叫禾下乘凉猛,他说他希望水稻能长到高粱那么高,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亩产能达到1000公斤。

从六十年代到现在,袁老就奋斗在水稻培育一线,多年来让水稻的产量一升再升。现在他在青岛实验的海水稻也获得了成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当为首选。

李登海作为农民发明家,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使他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30多年间,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他主持选育的“掖单”系列玉米新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李振声,遗传学家, 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 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程相文,在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53年时间里面,共获得47项科技成果。引进和选育了39个玉米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由他主持育成的玉米新品种“浚单20”在2004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玉米主导品种,“浚单20”目前已成为黄淮海夏第一、全国第二大玉米种植品种,浚单系列玉米品种累计推广2亿多亩,增加社会效益150多亿元,成为玉米育种界的神话。

陈日胜,海稻86培育者。称为“海稻之父”、“海稻的缔造者”。有媒体甚至称其培育的海水稻,是“一个种植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有望解决全人类的吃饭问题。就连袁隆平也称他为“国内最早发现耐碱性强、抗病性强、生命力强的野生海水稻的专家之一”。

这顶桂冠非袁隆平莫属,我给袁老起了个名字叫 “世界的粮食之父。”

袁隆平有一个梦想,叫禾下乘凉猛,他说他希望水稻能长到高粱那么高,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亩产能达到1000公斤。

从六十年代到现在,袁老就奋斗在水稻培育一线,多年来让水稻的产量一升再升。现在他在青岛实验的海水稻也获得了成功。

董青岛供稿。

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

第一,是马世钧。原辽宁农科院院长,国务院北方旱地考察团团长。

第二,是侯光炯。原西南农科院院士。

第三,是袁隆平。湖南水稻研究所所长。水稻杂交之父。

第四,是吴瀛洲。吴是山西三皇五帝之乡,洪洞大槐树之乡的农民骄子。

功勋电视剧大结局?

厄运再次降临,袁隆平被安排到低庄矿场改造,他交代尹华奇和李必湖照顾好试验田,可是等他走后,每月的补助没有了,尹华奇和李必湖没了工资,杂交水稻项目研究小组等于下马,唯一的好消息是在低庄矿场遇到老朋友谭胖公。

可是谭胖公故意跟袁隆平疏远关系,还举报袁隆平有传染病,请求将袁隆平退回去。袁隆平是被下放到这里改造再教育的,管事的不敢把袁隆平退回去,最后袁隆平被隔离,没人接近他,也不允许下矿,如果不是惦记着秧苗,这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

突然一阵轰隆声传来,袁隆平赶紧跑到矿场外,看到谭胖公的那一瞬间终于明白,谭胖公以检举他的特殊方式保护着他,这里塌方的事时有发生,如果不是谭胖公,他早已化成泥,但这次的事故为他带来又一次的转机。

陈洪新来到矿场找到袁隆平,原来是尹华奇和李必湖仗着贫民的身份,往上面写了四封告状信,这就到了陈洪新手上。陈洪新要袁隆平继续搞杂交水稻研究,袁隆平说出眼下的困难,经费短缺人手不够,人手他要加上谭胖公。陈洪新答应下来,只是现在这个试验不适合在安江农校,他们集体调到农科院,成立一个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由袁隆平挂帅全力攻坚。

袁隆平和谭胖公再次并肩作战,只是那时候袁隆平没有意识到人生是悲喜交加的。谭胖公在南繁时不幸被毒蛇咬伤死去,南繁全体队员为谭胖公唱了首歌送别。袁隆平内心悲痛,这是他一生的挚友,为了南繁事业献出生命,将永远刻在南繁事业的丰碑上。

1970年,袁隆平到了云南引进野生稻。邓哲从重庆来到云南,告知袁父去世的消息。袁隆平悲痛万分,金老师走了,谭胖公走了,现在连父亲也走了。面对一无所知的未来,袁隆平不害怕别人的嘲讽,但他现在却困在一个无解的局里。

1970年秋,袁隆平去北京找包文奎教授咨询,顺便再查一下资料。与此同时,在海南的李必湖他们找到花粉败育种野生稻,并移栽到试验田。袁隆平为这株稻取名野败,而这株稻仅仅得到五粒种子进行杂交试验。

1971年,袁隆平的科研队伍又壮大,野败有了217粒的种子,终于看到曙光。袁隆平决定把这些种子分给十三个省区,一起来共享这个成功,但他们要在杂交水稻这个领域做领跑者。袁隆平把野败的种子撒向全国,开花结果,但是失败又再一次光顾,产量没有增加,稻草却增加了。

1973年秋,籼系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4年秋,杂交水稻亩产超千斤,袁隆平去凤凰坡坟地祭拜水生爹,乡亲们还放鞭炮迎接袁隆平。袁隆平毕生的努力都是为了让人类远离饥饿,一直努力每天向前,他还有另一个梦想,就是让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