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李玫瑾谈6到12岁注意力不集中(李玫瑾心理咨询中心)

孩子写作业拖延?李玫瑾教授支招,父母要花10分钟做好这两件事

孩子写作业拖拉是让很多父母感到头疼的一件事。

有宝妈吐槽自家孩子:一个小时只写几个字,也不知道孩子随谁。

此外,因为孩子写作业拖拉闹出的 家庭矛盾 更是十分常见,即使再好脾气的父母,碰到一个写作业墨迹的孩子都会忍不住发火。

有些宝妈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一些低年级的孩子仍然要写作业到半夜?

我个人认为孩子写作业写到半夜,最重要的原因出在孩子身上。

主要原因是孩子学习效率低,孩子的学习效率低,自然每次写作业都要拖到半夜。

父母如果有时间可以观察孩子的学习状态,多数孩子写作业的时候 小动作都特别多 。

每次吃完饭,父母逼孩子坐在桌子前老实写作业的时候,孩子不是玩笔就是 抠橡皮。

看父母生气开始骂自己之后,孩子就装模作样地写了几个字。

再之后孩子又嚷嚷着要 喝水, 要 上厕所 ,这样默默蹭蹭下来,作业没动几笔时间却已经过了大半。

Ⅱ:学校的课业太多

除了孩子写作业效率低,现在孩子的课业负担确实也比较重,学校课业负担重也导致很多孩子经常要奋笔疾书到半夜。

而且现在很多学校的老师都比较喜欢留罚写,老师想通过这种方式去给孩子加深记忆,这种做法其实也给孩子带来了很多的困扰。

第一件事: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

小孩子注意力难集中,因此,父母应该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帮孩子清除掉障碍。最好不要在孩子的书桌上摆放太多的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尤其是玩具。

父母做好 清场工作 后,再让孩子进入房间写作业。

当孩子没有可以摆弄的东西,自然也就不得不投入学习当中。

除此之外,父母也要提前跟孩子 约法三章, 告诫孩子:写作业期间不允许上厕所喝水。

父母要提前让孩子喝完水,上完厕所再去写作业,要让孩子正确看待写作业这件事。

第二件事:给孩子的作业分类

除了第一件事,李玫瑾教授提到的第二件事就是给孩子的作业分类。

父母要按 难易程度,紧急程度 给孩子的作业分类。

此外,父母有时间还可以给孩子做个 简单的时间规划, 让孩子按照时间表完成作业。

父母可以以30分钟为一小节,如果孩子在20分钟完成所要求的任务,孩子就可以玩10分钟。

同理如果孩子在10分钟内就完成了父母布置的作业量,孩子就可以玩20分钟。

如果孩子30分钟内 没有完成任务, 或者 错误太多 ,父母一定要 惩罚孩子。

只要孩子错题,父母就可以减少孩子玩 游戏 的时间, 每题扣一分钟休息时间 ,父母用这种方式多约束孩子几次,孩子自然也就不敢乱磨蹭了。

此外,父母要注意的是,每天都要规定好孩子写作业的时间,孩子可以提前写完,但是不能延后。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写作业是自己的事不是给父母写的。孩子写不完受到老师批评几次,自然也会长记性了。

Ⅰ:父母尽量不要过多插手

有些父母看孩子写作业磨蹭,生怕孩子写不完挨骂,有时候会帮孩子写。

父母帮孩子写作业不仅不会帮到孩子,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偷懒心理。

学习这种东西父母不能代工,毕竟日后中考,高考是要孩子自己亲自去。

所以父母辅导孩子的时候,如果不是非常必要,尽量不要主动去帮孩子写作业。

李玫瑾谈6到12岁注意力不集中(李玫瑾心理咨询中心)李玫瑾谈6到12岁注意力不集中(李玫瑾心理咨询中心)


Ⅱ: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除此之外,在辅导孩子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尽可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有的时候孩子写作业的效率也和父母有关。

有很多父母辅导孩子的时候,情绪特别激动,经常会忍不住对孩子大喊大叫。

父母嗓门越大,孩子情绪就会越激动,越难集中注意力在功课上。

因此父母在辅导孩子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情绪管理能力。

Ⅲ: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

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父母也不能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并且给孩子改正的机会,这样孩子才能够吸取教训,避免下次踩坑。

今日话题讨论:

在座的宝妈,你家孩子写作业拖延吗?欢迎屏幕下方留言讨论。

李玫瑾:教育孩子要趁早,给孩子立规矩的年龄,比父母想象的要早

文/冰糖妈 育儿 日记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多的 历史 ,在教育孩子这方面,也有很多的谚语,“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也是老一辈告诉我们的 育儿 经验,说明了立规矩的重要性,所以教育孩子更要趁早,孩子懵懵懂懂的时候,还是一张白纸,吸收和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就要给孩子立好规矩。

李玫瑾教授在参加某栏目中,说出一些 育儿 的观念,“教育孩子要趁早,等孩子到了青春期时候,能少说就少说”,告诉父母教育孩子,在6岁前就要立好规矩,等到孩子青春期时候,才想起来立规矩就晚了,那么给孩子立规矩要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比父母想象的还要早,下面就一起看看。

这个时期的宝宝是养成生活规矩的关键时候,因为这个时期宝宝要断奶,然后开始吃辅食,多数宝宝都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会大哭大闹,父母或者老人心疼,就一次次妥协,但是孩子这个时期发育的非常快,营养就很容易跟不上。

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去医院询问医生,怎么断奶吃东西,要么就是孩子挑食偏食怎么办,其实自己“不狠心”,医生也没有办法,所以就要有过渡性的给孩子断奶,循序渐进,慢慢减量,当孩子出现偏食挑食的时候,父母可以自己尝尝辅食,找找原因。养成好的生活规矩,以后孩子上幼儿园也会适应的快。

在孩子3岁之前,父母觉得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等大一点教育就好了,其实恰恰相反,这个时候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岔路口,在这个时候,就要给孩子立好规矩,让孩子知道生命的脆弱,要怎样珍惜和保护自己。

这个时候给孩子立规矩就是不触碰危险物品,自己一个人不随便乱跑,出门的时候一定要紧紧跟在父母身边,外面的世界是很美好但也存在很多危险,培养孩子危险意识,立下保护自己的规矩,才能让孩子 健康 平安的长大。

孩子小时候,养成了什么样的礼仪规矩,长大后就很难改变,正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3岁的时候,就要趁早教会孩子懂礼貌,这样的孩子也更受别人欢迎,在未来社交方面也更有好处。

3岁的时候,教会孩子的礼仪规矩有很多,像吃饭的时候要注意的事项,尊重长辈,别人要赠与的东西,要征询大人的同意并要说谢谢,做错了事情不能撒谎,去别人家做客,更不要乱翻别人家的东西等等。

这个时候的孩子,更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更懂得观察大人的眼色,也学会了试探,所以当孩子在商场撒泼要玩具的时候,家长就要冷静,要么就守在一旁,做他的观众,要么就明确孩子,这样的态度无论人如何都不会答应,父母只有坚持自己的原则,才会给孩子定下规矩。

让孩子明白每一分钱都是来之不易的,不是他们想要什么,父母就应该满足什么,只有培养孩子正确的花钱意识,才会正确引导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人生观和世界观更是如此,父母以身作则,该拒绝的时候,不要心软。

孩子在这个时期基本就已经上小学了,父母也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孩子经常马虎出错,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拖拖拉拉,甚至不愿意上学等等,父母就要抓住这个时期,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后果。

因为这个时候承担的后果,对于孩子来说还不算很严重的结果,如果这个时候,孩子还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需要付出代价,那么在青春期的时候,就会更肆无忌惮,再教育就来不及了,所以孩子不爱写作业,不爱学习就让孩子吃一天的辛苦,知道读书的意义,明白生活的不容易,切身的体会,远远比父母的怒吼和棍棒更有效果。

教育孩子这件事任重道远,想要教育出优秀的孩子,父母们就要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细节抓起,趁孩子小的时候,就要给孩子立好规矩,这样孩子才会学到更好的东西,学好很难,一直学好更难,而学坏可以说分分钟的事,所以就像李玫瑾教授所说,教育孩子要趁早。

6-12岁李玫瑾教育方法

6-12岁李玫瑾教育方法如下:

李玫瑾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曾经在多次演讲中,就提到过,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一定要趁早。不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和他做朋友,长大了才来管教他。

李玫瑾在参加其中一期《圆桌派》的时候,对于孩子的管教问题,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

孩子的行为会被很多东西左右,家人、朋友、爱人,学习、工作、爱好等有很多。

孩子越长大,主导孩子行为的支撑点就越多。但是孩子在小的时候,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还不够,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在占比是很重的,所以此时的孩子就像是橡皮泥一样,更容易家长塑造。

家长在这个阶段对孩子说的话,孩子大部分都会吸收进去,成为影响孩子性格的一块基石,所以说,孩子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是黄金。

但是孩子到了12岁左右,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主导孩子行为的因素更多了,所以父母的话也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家长孩子此时已经到了青春期,由于激素分泌的影响会更加叛逆,所以此时父母的话就是垃圾,孩子不爱听,甚至会觉得反感。

所以,李玫瑾多次强调,想要孩子养成好习惯,一定要在小时候就给孩子立规矩。

李玫瑾:6岁前孩子有这种“缺陷”,是父母的悲哀,别不放在心上

根据研究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骄纵宠爱超过了所有国家。尤其是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的, 更是开启了“上帝模式”,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有些孩子慢慢变得不再满足,对于他们来说只要哭喊打闹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甚至连自己的亲身父母都成了威胁的对象。

李玫瑾谈6到12岁注意力不集中(李玫瑾心理咨询中心)李玫瑾谈6到12岁注意力不集中(李玫瑾心理咨询中心)


前段时间,网上曝出一条视频,一个看上去不到十岁的孩子似乎用尽了自己全部的力气, 沙包大的拳头仿佛雨点一样狠狠的砸在了亲生母亲的身上。

而视频中的母亲似乎已经对这种场景司空见惯,并不在乎,但是孩子却 好像“发疯”了一样 ,依旧停不下来的捶打着母亲。 看到妈妈躺在地上,甚至还用脚狠狠地踹着母亲的肚子, 视频中的母亲看上去已经绝望,并不再反抗,只等着孩子发泄完他的情绪。

在人满为患的广场上,一个男孩大声嘶吼, 并用他那有力的手掐着母亲的喉咙 ,口中还不断的喊着要杀死母亲的话,这些行为的背后只因为母亲并没有给孩子买他想要的玩具。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近年来最权威的 育儿 专家李玫瑾教授曾经在讲座中指出:6岁之前没有解决好性格上的缺陷,后边家长就没法管了。 但是很多父母面对孩子失控的情绪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似乎只会通过暴力的手段,但正是这种习惯,才让暴力的种子在孩子心理慢慢生长。

李玫瑾谈6到12岁注意力不集中(李玫瑾心理咨询中心)李玫瑾谈6到12岁注意力不集中(李玫瑾心理咨询中心)


而这种孩子一旦走向 社会 ,在生存和生活上对他们的教育, 将会是他们经受过的最残酷的毒打。 于是控制孩子情绪,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请家长们别不放在心上。

1.过分溺爱

毕竟是自家的娃,谁能不喜欢?可是宠爱和溺爱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的问题。无节制的溺爱只会让孩子的暴戾情绪得不到控制, 孩子没有害怕的人,等到真的失控的时候,再严厉的管教都无济于事。

2.不要对孩子危言耸听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会做出一些非成年人的事情,但是对于有些家长而言,会将孩子的一些小错误放大成如果不及时改正就会贻害无穷, 这样下去孩子的心理就会非常脆弱,等到家长想填补的时候已经亡羊补牢了。

3.做原则性家长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很多家长表面上对孩子严格管教,但是到自己身上却一路绿灯。比如家长不让孩子看动画片, 自己却抱着手机刷个不停,这样下去孩子只会觉得不公平,产生消极情绪也是非常正常的。

1.锻炼孩子的“制度化”

所谓“制度化”,说白了就是养成孩子的规范性,要让孩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对了要有奖励, 做了错事以后会得到什么惩罚,渐渐的孩子就会形成正确的自我判断。

2.家长也要“合理化”

面对孩子的要求,作为家长也需要有自己的判断。什么是可以答应的,什么是要等做成了一件事以后才能答应的, 什么是不可以答应的,都要在心理形成一个标杆, 这样在孩子出现了情绪失控的时候也会下意识的知道自己做错了。

除了口头教育以外,家长们也可以通过外部的工具进行孩子的情绪管理的培养。在这里为大家推荐一本我家侄女一直在看的关于情绪管理的绘本。 这是由资深幼儿教育专家胡媛媛主编的笨笨熊系列。

这套专门帮助孩子克服情绪障碍的绘本总共有十册,包含不发脾气,分享快乐,做最棒的自己等等十个主题, 每一册都配有精美的插图和生动有趣的小故事 。我家侄女最喜欢看的就是其中的 《妈妈我能行》,这是专门培养孩子自信的主题。

每册书通过不同的小动物,围绕主题展开,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同时还设计了 双语模式 ,在培养孩子性格的同时还能为孩子 做英语启蒙,培养语感。

最与众不同的是, 每册书都有给父母的寄语 ,帮助家长通过心理学的方式更好的教育孩子,与宝宝共同成长。

如果家长们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情绪以及其他方面性格培养的话,那么入手这样一套专门改善儿童情绪的绘本,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也不失为一份很好的礼物。

李玫瑾教授:孩子成绩的好坏,问题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注意力

孩子学习成绩这事儿,在所有家长的心中都是大事儿。一旦孩子成绩迟迟上不去,很多家长就开始怀疑自己家的娃是不是智力不行,天生不是学习的那块料。

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却不这样认为,她在讲座中表示: “孩子成绩的好坏,问题不在于智力,而在于专注力”!

可见,现在家长用劲儿都用偏了, 与其天天看着孩子学习数语外、报补习班,还不如抓紧时间发展专注力。

但孩子的专注力差,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来自网络上的一个调查, 显示低年级的小学生是非常容易出现专注力差的群体。

将近 有90%的低年级小学生,上课是走神的;上课能将注意力集中在30分钟的学生只占10% 。这个数据就能明白,为什么尖子生只是班级里的几个 头部选手了,因为只占十分之一。

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

据调查显示,幼儿在较为安静、相对较小的室内空间里可以 很专注的捕捉周围的主要刺激信息,完成既定的任务。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给孩子 提供安静的空间和环境 。这似乎很好达到,但是不知不觉就被父母破坏,家长时不时地打断玩耍的孩子,就是对安静的破坏,不利于专注习惯的形成。

大脑中有一种物质叫做髓鞘化, 它是保护神经元信息不泄露的部分。而孩子经常被打扰,或者长期生活在一个嘈杂的环境, 髓鞘化的质量就会被破坏。

这种感觉就好像,人家的电线是一个完好的电线,你家的电线因为外面的绝缘皮不好,所以漏电。在电量的传输上就有很大差距。 放在孩子身上,就表现在对知识的吸收量的差距。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把注意力比作是“唯一的门户”, 家长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把专注的这扇门关上。

处于学龄前阶段的孩子:

但专注力不像智力,并非天生。它更像是肌肉,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 坚持练习会越来越强大 。尤其是对学龄前阶段的孩子,正值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家长要刻意去训练。分享几个训练专注力的 游戏 !

一、听字训练

就比如说,我列举一篇文章:

训练方法是家长给孩子读一下像我上面举的那个短文章,让孩子仔细的听, 当听到“一”时就用笔在纸上打一个勾 ,家长读完以后统计一下“一”的个数。直到完全相符为止。这个方法每天坚持训练10分钟,有效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在家就能训练。

二、玩扑克 游戏

训练方法是抽取三张不同的牌,随意的摆放在桌子上。假装从左到右依次是梅花2,黑桃3,方块5。选取一张才让孩子记下,就比如说是梅花2。

就让孩子死死盯住这张牌,然后再把其他三张牌都倒刻在桌子上,左右移动,让孩子指出梅花2在哪个位置。这个时候孩子的专注力会一直都在梅花2上, 直到孩子猜出正确的答案为止 ,才能结束。

三、玩开火车 游戏

这个 游戏 一定要 父母陪伴孩子一起玩 。 游戏 玩法是:三个人围绕成一圈,每个人要报上一个站名。通过语言来开动火车,就比如说爸爸是上海站,这个时候大家就要就要一起拍手喊,上海的火车就要开,往哪开?到下一个人的时候就要说站点,比如说妈妈是广东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