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列支敦士登在哪里(列支敦士登值得去吗)

本文目录一览:

我想问问列支敦士登在哪里??

列支敦士登大公国(德语:FürstentumLiechtenstein)是一个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小国,被夹在瑞士与奥地利两国间,为世界上仅有的三个双重内陆国家之一。这个迄今仍维持君主立宪制的山区小国虽然土地狭小兼人口稀少,但却拥有异常高的国民所得水平,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50,000美元以上,是个以阿尔卑斯山美丽风光、避税天堂与高生活水平而著称的富裕小国。

国名由来以列支敦士登亲王之姓氏命名。该姓氏源于维也纳附近的列支敦士登市镇。在德语中,列支敦士登是发亮的石头的意思。

国旗长方形,长宽之比为5:3。旗面由上蓝下红两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左上角有一金色的王冠。列支敦士登为世袭君主立宪制,国旗上的蓝、红色来自公国亲王旗的颜色,蓝色象征蓝天,红色象征夜晚地面之火。旗面上的王冠是神圣罗马帝国之王冠,这是1937年添加的,以便与海地国旗区别。王冠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标志,因历史上列支敦士登曾为神圣罗马帝国王侯的采邑。

首都瓦杜兹(Vaduz)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旅游中心。位于莱茵河东岸,坐落在群山环抱的盆地。人口5000人(2003年6月底)。

货币:瑞士法郎

自然地理面积为160平方公里。是位于阿尔卑斯山中部和中欧莱茵河上游东岸的内陆国。西邻瑞士,以莱茵河为界,东接奥地利。西部为狭长的冲击平原,约占总面积2/5,其余是山地,南部雷蒂亚山脉的格劳斯皮茨峰(2599米)为全国最高点。

历史列支敦士登人为阿勒曼尼人的后裔,是在约公元500年以后才到目前的地区定居。列支敦士登的国名起源于18世纪初,来自奥地利维也纳的列支敦士登大公约翰亚当(JohannAdamvonLiechtenstein)买下了两块采邑:许内勒贝格庄园(Schnellerberg,1699年)与瓦杜茨郡(Vaduz,1713年),并且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加盟成员之一。1719年1月23日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KarlVI)将这两个地方合并成立一个独立的小型大公国,赐名为列支敦士登。

列支敦士登成立后曾先后经过法国与德国的影响。1806年时神圣罗马帝国瓦解,列支敦士登也随之加入了当时由拿破仑织的莱茵联邦,但在法国短短的几年统治后,又在1815年举行的维也纳会议后恢复独立,加入新成立的德意志邦联(DeutscherBund,又译为日耳曼邦联)。1868年德意志邦联瓦解,列支敦士登解散自己仅有的一支小型军队并且宣布该国将转为永久中立国,这中立地位让列支敦士登避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波及,一直持续到今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列支敦士登一直与奥地利保持非常密切的关系,但也在战时因这关系使得该国的经济元气大损,而转而寻求与瑞士成立关税与货币同盟,1919年时更进一步将该国的对外关系(国防、外交)完全委由瑞士代理,组成一个中立联盟。与瑞士的这一联盟使列支敦士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争中免受德国的侵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列支敦士登因为其境内的低税率环境、永久中立地位与完美的居中地理位置,成为许多欧洲企业的避税天堂。观光业(主要是冬季时往阿尔卑斯山区的滑雪人潮)与金融服务业的发达,支撑起该国绝大部分的经济收入。

1990年列支敦士登加入联合国。

更多关于列支敦士登在哪里??,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列支敦士登在哪里??

列支敦士登公国是欧洲中部的内陆小国,夹在瑞士与奥地利两国间,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双重内陆国之一。

骑游欧洲十三国(32) 弹丸小国列支敦士登

篇篇都精彩,本篇最精彩。

我是郑州铁路局科研所退休的高级工程师。2013年6月,我66岁,高玉亭69岁。两位年近古稀的老翁在欧洲自助游三个月。这是中国公民第一次以沙发客的形式骑游欧洲大地。

现将我们的骑游经历以连载方式发表。它真实地记录了我们的所见所闻,并尽量做到图文并茂。

骑游欧洲十三国(32)

弹丸小国列支敦士登

假如,有个外国老头在北京大街上问你,“请问中国在哪儿?”你一定会认为他是老年痴呆!你别笑,我就是这样的老年痴呆。

今天是6月27日,害怕起晚了影响人家公司的正常工作,一大早就收拾帐篷出发。大约骑了二十多公里到了一座大桥。过了桥就是瓦达兹。但是我不知道列支敦士登在哪里。问当地一位年青人。他说,这就是列支敦士登。我终于明白瓦达兹就是的列支敦士登的首都!不,还是叫官方说法:瓦杜兹吧!

背靠阿尔卑斯山

到了人家首都还要问人家的国家在那里,有点太不靠谱了!原来刚才的那座大桥就是瑞士和列支敦士登的国境分界线。依然是无人管、无人问,任人穿越的欧盟国边境线的典型特征。但总应该树个牌子给游客提个醒吧。他们的政府官员是不是有点太节省了,太不作为了?

唯一的一条商业大街一眼望穿

列支登士敦(Liechtenstein)长22公里,最宽处十几公里,国土面积160平方公里,人口2.8万人,是个标准的弹丸之地。这可不是我对列支登土敦的轻视或贬低,我丝毫不敢有那个意思。可别因此造成国际影响!

这是他们自己出的中文宣传册中自称为弹丸小国。列支敦士登公国是夹在奥地利与瑞士之间的山地小国,它面临美丽的莱茵河,背靠阿尔卑斯山。列支敦士登于1719年建国,1866年宣布独立。国旗采用蓝、红两色横纹设计,到了1937年,这个世袭君主立宪制国家又在国旗左上隅绘入一顶金色王冠,由此正式产生了今天这面国旗。

列支敦士登一直与瑞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瑞士驻外机构代表其在外国的利益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第27州。

但是列支敦士登始终保持着完整的主权,其极低的税率和严密的银行规则吸引了国际上众多公司和富豪们的大量资金。这个迄今仍维持君主立宪制的山区小国土地狭小,人口稀少,不设海关与国防,没有自己国家的货币,但却拥有异常高的国民所得水平,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50,000美元以上,是个以阿尔卑斯山美丽风光、避税天堂与高生活水平而著称的富裕小国。

到了一个国家的首都,首先把视觉放到她的大街和标志性建筑。瓦达兹只有一条大街。前瞻后顾之后,差不多已把它扫视完毕。正是早晨上班高峰期,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并不多。街道干净整洁,眼前有一座大楼写着"Liechtensteinische landesbank 1861",一栋150多年前的建筑现在看起来一点也不落后。

向后看,一座正在维修的教堂高高耸立在街道对面。教堂不大,可以免费参观,走进教堂空无一人,显得更加庄严肃穆。教堂基座有两个独立的雕塑,一个是圣母玛利亚手持布包迎接初生的婴儿,一个是圣母玛利亚双手轻抚一位逝去的男子。”

它似乎在向人诉说教堂对人一生的作用。从街道的尽头向远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阿尔卑斯山白雪皑皑的山峰。

漫步走过马路就是瓦达兹的商业区,为数不多的商店摆放了琳琅满目、价格不菲的服装和工艺品。一个精制的有三个玻璃大橱窗的木板房标着"Liechtenstein Center"。这就是列支敦士登的中心?我不知道这是地理中心还是信息中心抑或服务中心。但肯定不是政治中心或权力中心。走近一看原来是邮局。我拿出小本请服务员盖了一个邮戳,盖完之后竟收2.5欧元。我真的有点心疼,20块钱人民币,只买了邮戳!但表面上拿出阿Q精神,笑容可掬地递上2.5欧元,还连声道谢。谁叫咱是中国人,有钱!

我突发奇想,如此小国会不会有中国大使馆?我很好奇。如果有,我们一定去大使馆看看。说不定还能讨杯茶喝。所以我问服务员,中国驻列支敦士登的大使馆在哪?服务员竟然不知道!她打开计算机用谷歌地图查询了一下,打印了一页纸交给我,并郑重告知我,中国大使馆距瓦达兹250公里。我心里说,别逗了,最长为22公里的小国,怎么能跑到250公里开外?仔细一看才知道,我国的大使馆在瑞士,实际上列支敦士登的事务是由中国驻瑞士大使馆代管。于是到大使馆讨杯水喝的愿望彻底破灭了。

唯一的邮局叫列支敦士登中心

当我向她表示感谢时,她还送我们一幅免费的瓦达兹地图,从免费资料中我取了一份中文和一份英文的宣传册,又买了几张明信片(毎张0.9欧元),非常绅士地笑容可掬地走出邮局。

紧邻邮局的楼房是列支登士敦唯一的国家博物馆。白墻黑顶的三层砖结构建筑。我们到的太早还没有开门。再向前走是瓦达兹的一个重要景区,景区一边是一家免税店,主要销售日用和工艺品,门口的广场上有三匹骨瘦如柴的铸铜战马。两匹大马三蹄着地一蹄腾飞,仰天长啸,中间一匹小马四蹄腾空,欲立未立。相同的是每匹马的屁股都肥硕无比,像扣上了两个圆锅底,而且个个光洁明亮。游人看见如此这般,禁不住要上前拍几下马屁。

一群中国游客走来,看见我们两个推着自行车,打着五星红旗在广场照像。一打听,我们是从比利时一路骑自行车过来,并准备继续骑车周游欧洲。他们个个异常震惊。两位从江苏来的女士在家曾看到两位六旬老人准备骑游欧洲的电视。她们想不到能在列支敦士登与我们不期而遇。一定要与我们合影。想不到,我们什么时候成了名人!

其他同行的游客也纷纷与我们合影留念,血浓于水的乡情溢于言表。我拿出五星红旗和郑州市老年骑协的大旗和他们合影,并向他们介绍了郑州市老年骑协的英雄好汉北上漠河,南下海南,西向新疆、西藏拉萨的壮举。他们个个听得目瞪口呆,深感敬佩。

站在原地不动,抬头转向街道对面的山顶,一座古堡屹立在山顶。这是列支敦士登最著名的景点。不过要想近距离欣赏它,你得徒步登山,往返得一个多小时。天色不时地下着小雨,我们决定放弃登山。

奥地利费米基希市距瓦达兹约20多公里,上午11点左右我们离开列支敦士登前往奥地利。前后仅在这弹丸小国逗留了两个多小时。于是今天成为我们欧洲骑游最辉煌,最值得吹牛皮的一天。因为我们一天之内骑行了三个国家。2008年4月,我们在国内曾从河南芒砀山出发,骑到安徽省砀山又转至山东省单县,一日骑行三个省的战绩让我们着实骄傲了好几年。今天终于刷新了当年的纪录,还会让我们再骄傲几年。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