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河南省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水资源公报2003

河南省水利厅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拟订全省水利战略规划和政策,起草有关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草案并监督实施,组织编制江河湖库的防洪规划和流域、区域综合规划。按规定制定水利工程建设有关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提出水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国家及省财政性资金安排的意见,按规定的权限审批、核准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提出水利建设投资安排建议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的统筹兼顾和保障。实施全省水资源统一监督管理,拟订全省和跨省辖市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水量分配方案并监督实施,组织开展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承担水能资源的调查工作,负责江河湖库和重要水工程的水资源调度,组织实施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水资源论证、防洪论证制度以及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制度。指导水利行业和乡镇供水工作。

(三)负责水资源保护工作。组织编制水资源保护规划,组织拟订重要河流的水功能区划并监督实施,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建议,指导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指导地下水开发利用和城市规划区地下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

(四)负责防治水旱灾害,承担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具体工作。组织、协调、监督、指挥全省防汛抗旱工作,对重要河流和重要水工程实施防汛抗旱调度和应急水量调度,编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指导水利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五)负责节约用水工作。拟订节约用水政策,编制节约用水规划,制定有关标准,指导和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六)指导水文工作。负责水文水资源监测、全省水文站网建设和管理,对河流湖库和地下水的水量、水质实施监测,发布水文水资源信息、情报预报和全省水资源公报。

(七)指导全省水利设施、水域及其岸线的管理与保护,指导重点河流滩涂的治理和开发,指导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负责全省水利工程建设造价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具有控制性的或跨市、州及跨流域的重要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承担水利工程移民管理工作。

(八)负责防治水土流失。拟订水土保持规划并监督实施,组织实施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监测预报并定期公告,负责有关重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监督实施及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工作,指导全省重点水土保持建设项目的实施。

(九)指导农村水利工作。组织协调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导农村饮水安全、节水灌溉等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协调牧区水利工作,指导农村水利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按规定指导农村水能资源开发工作,指导水电农村电气化和小水电代燃料工作。

中国哪个省份或地区水资源最丰富

中国水资源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西藏自治区,水资源总量为4658.2亿立方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的《201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18年度中国水资源总量最多的省级单位是西藏自治区,其地面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总量均是全国的第一位,其地下水资源总量是1105.7亿立方米。

扩展资料

西藏的人均水资源情况突出的原因:

1、西藏地球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条,流域面积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条以上。著名的河流有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

2、西藏也是众多国际河流的上源所在(恒河、印度河、湄公河等)。

3、西藏还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区,湖泊总面积约2.3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各类湖泊总数超过1500个,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纳木错、色林错和扎日南木错,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个。

参考资料来源:水利部-201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水资源现状分析

1.气候变迁与水资源

河南省地处我国南方湿润区与北方干旱区的过渡带。其大气降水主要受季风影响,多年平均降水量由豫南山区向华北平原递减,从1400 mm/a减至600mm/a。其中,700mm/a等值线穿过河南省中部。全年降水量的60%~70%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丰水年与枯水年可相差2~3倍以上。全省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313×108m3,地下水开采资源量216×108m3,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部分,水资源总量为425×108 m3,居全国第19位。按人均亩均占有水资源指标,为全国实际平均量的1/6弱。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全省降水持续减少。近十年来平均每年降水为723.5mm,比多年平均值784.8 mm偏少8%。近五年来干旱日趋严重,以1997年为例,全省平均降水量仅531.6 mm,比多年的平均值偏少32.3%。其中,豫北平原降水不足350 mm,局部仅200 mm(表8.1.1)。1999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601.8 mm,较多年平均值偏低23.3%。降水量的不均匀分布特征也更加明显,其中,豫东平原局部地区降水较多年平均值偏高20%~30%;而豫南地区则偏少30%~40%,豫西南地区偏少20%~30%,豫西地区偏少10%~20%,豫北地区亦偏少20%~30%。

表8.1.1 河南省豫北地区1997年度降水量分配/对比表

降水量减少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冬春持续干旱,汛期降水场次少,基本不形成全省大范围的暴雨过程。如1999年,汛期降水量仅有305.8 mm,比常年减少38.2%,其中许昌以南地区减少50%~60%,1~2月份全省降水不足4 mm。气候变暖,而且干燥少雨导致水资源总量减少。据《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报道,1997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38.3×108 m3,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5.2%。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13.2×108 m3,比多年平均值偏少48.6%。1999年全省地表水资源为106.7×108 m3,地下水资源量为143.03×108 m3;扣除重复计算水量后得全省水资源总量为204.31×108 m3,比常年减少50.6%。1999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为29.39亿m3,比上年末减少18.06×108 m3。在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平均比上年末下降0.6 m,平原区降水漏斗面积扩大2137 km2,达到10018 km2。

2.废水排放对水质的污染

水质污染是河南省目前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起,省环保部门、水利部门、地矿部门等已先后对境内主要河段实施监测。据1985年资料,在5783 km的监测河段中遭受有机污染河段达3610 km,有毒及重金属污染(氰化物、砷、汞、镉、铬)河段长达684 km,共占监测河段长度的65.2%。进入90年代以后,水质污染程度明显加大。据1999年监测资料,在总长5144 km的监测河段中水质劣于V类失去供水功能的河段达2812 km,占54.8%,比1997年增加3.6个百分点;水质为V类河段长530 km,占10.2%;水质为Ⅳ类河段长357 km,占7%;符合Ⅰ~Ⅱ类水质标准河段长1436 km,仅占27.9%。

全省水质污染主要来自每年达900~1500 Mt的工业废水、700~1 100 Mt的生活污水和施放于农田的30000 t以上的农药,5 Mt化学肥料。据《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报道,1999年全省污废水排放量2041 Mt。其中,工业废水占46.3%,生活污水占53.7%。按行政分区统计,废水排放量超过100 Mt的地市有安阳、新乡、焦作、洛阳、郑州、平顶山、信阳和南阳等城市。其中,郑州市最高达244 Mt,焦作市次之为207 Mt。近几年随着环保工程的交付使用,工业废水排放的达标率有所改善,其中1997年河南省达标排放量为590 Mt(表8.1.2),达标率44.5%;1999年达标排放量为672 Mt,占71%(表8.1.3)。

表8.1.2 河南省(1997年)废污水及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统计表 (单位:t)

(据《河南省水资源公报》,1997)

表8.1.3 河南省(1999年)废污水及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统计表

(据《河南省水资源公报》,1997)

由于全省范围内环境污染长期得不到有效遏制,致使部分水的资源化功能丧失。其中,卫河、泌蟒河、贾鲁河等已成为城镇排污通道;而大部分城市及周边区域浅层地下水也基本上不宜饮用。据环保部门对全省18个地、市51口水井水质动态监测统计,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仅占19.6%。其不符合率比上年上升10个百分点。因此,在常用的水资源总量数据内其有效性已大打折扣,应扣除水质污染严重的无效资源部分。

3.水资源的供需预测

在气候干旱少雨、水质污染加重、水资源总量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全省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却逐年递增。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2005年及2010年预期指标计算:“在采取各种节水措施并考虑一定的生态环境用水的情况下,平水年份总需水量到2005年应为310×108m3/a,2010年为330×108m3/a;中等干旱年份总需水量到2005年应为325×108m3/a,2010年为360×108m3/a”。

预期到2005年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可达到275×108m3/a,距需求量(31000~32500)mm3/a,缺口为(3500~6000)Mm3/a;到2010年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将达到30000 Mm3/a,距需水总量(33000~36000)Mm3/a,缺口为(3000~6000)Mm3/a。

总之,有效水资源的短缺是河南水情的最基本特征,加之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的严重不均衡性,更加剧了供需矛盾。因此,确立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现代水利的观念转变,在合理开发、有效配置、节约与保护和三水转化方面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发展,既是当今经济社会的大趋势,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中国水资源概况

1.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很少。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27115亿m3,少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我国人均水量只有2350m3,只有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27%。根据149个国家按1990年人口统计的人均占有水量由多到少排列,中国排在第110位。耕地每公顷平均水量27867 m3,约为世界的3/4。可见按我国人均拥有水量及单位面积耕地拥有水量来看,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

据预测,到2000年即使充分挖掘现有水利工程潜力,兴建一些新的水利项目,全国可供水量总量预计为6678×106m3,仍缺水418×108m3。

2.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的分布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我国北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5,但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南方人口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总量为全国的4/5。北方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127立方米,仅为南方人均的1/3。在全国人均水量不足1000 m3的10个省区中,北方即占了8个,而且主要集中在华北。华北地区人口稠密,其人口占全国的26%,但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6%,人均水量仅为556 m3,不足全国人均的1/4。另一方面,北方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5。相反,南方耕地面积占全国2/5,而水资源量却占全的4/5。南方每公顷耕地水量28695 m3,而北方只有9645 m3,前者是后者的三倍。

3.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

我国水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年内雨季又比较集中,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枯水年和枯水季节的缺水矛盾更为突出。对我国农业来说,旱灾甚于水灾。干旱已成为我国农业最主要的自然灾害[5]。干旱的严重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干旱受灾面积远大于洪涝受灾面积。据1950年~1990年资料统计,我国年平均干旱受灾面积2085万hm2,洪涝受灾面积842. 5万hm2。即使在1991年,江淮地区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这一年全国旱灾面积仍大于水灾面积。其次,干旱发生的次数多于洪涝发生的次数,在1951年至1990年的40年中,全国发生干旱300次,发生洪涝236次。再次,干旱灾害是影响农业产量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建国以后全国粮食单产多次下跌都是由于旱灾引起的。而且,干旱还具有连发性和连片性等特点。1887年至1878连续三年干旱,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安徽等18个省。这次干旱是我国近代各次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一次灾害。在旱灾中心地区,80%的人被饿死,死亡人数达1300万。1959年至1961年也为全国范围的三年连旱,长江、淮河、黄河和汉水流域等广大地区遭受严重干旱,这次旱灾是我国建国以后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三年共减产粮食600多亿kg,相当于1950年全国的粮食总产量,或相当于1958年粮食总产量的61%。这三年连旱,再加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危害,全国粮食产量直到1966年才恢复到1958年的水平。

4.水污染日趋严重

自70年代以来,我国就开始开展了水资源保护工作。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用水量大幅度增加,而且废水排放量也相应增加,全国水环境总体上呈恶化趋势。

根据1993~1995年水利部组织的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在评价的700余条河流中,水质良好的只占评价河长的32.2% ;受污染的河已占评价河长的46.5%。在全部评价河长中,有2. 5万km的河段水质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1993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达356亿m3,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水污染源。有的大江大河已形成了岸边的污染带,不少支流小河成了排污沟。在1984年~1995年十年中,污染河长增加了1倍以上。在全国七大流域中,太湖、淮河、黄河水质最差,约有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海河、松辽流域污染也相当严重,污染河段占60%以上。河流污染情况严峻,其发展趋势也令人担忧。从全国情况看,污染正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区域向流域扩展。

由于排入湖库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的不断增长率加,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快。我国131个主要湖泊中,已达富营养化程度的湖泊有67个,占51.2%。在39个代表性水库中,达富营养化程度的有12座,占30%。在五大淡水湖中,太湖、洪泽湖和巢湖已达富营养化程度,鄱阳湖、洞庭湖正处于向富营养化过度阶段。城市近郊的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程度普遍偏高,如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以及北京的官厅水库等均达到富营养化程度。太湖中富营养化面积占全湖70%以上,富营养及重营养化面积占10%。

地下水水质每况愈下,在全国118个城市中,64%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从地区分布来看,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更为严重。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271.6亿m3,受到污染的为171.5亿m3,占总量的63.2%。在14 .38万km2的被评价面积中,已有61.7%面积上的地下水不适宜饮用,其中34.1%面积上的地下水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由于水污染加剧了一些地区的缺水程度。长江三角州和珠江三角州,由于水体受到污染,成为污染型(水质型)缺水区。1994年淮河特大污染事故,造成苏皖两省150万人饮水困难。1996年春节后,淮河再次出现大污染,致使蚌埠70万人陷入水荒。水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994年七月淮河流域一次污染事故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亿元。为使淮河变清,除地方自筹投入外,仅国家投入就需106亿元。

5.水土流失严重,河湖库泥沙淤积问题突出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长期以来人类活动的结果,我国森林覆盖率很低,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2.5%,居世界第120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根据近20多年的泥沙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全国输沙模数大于1000t/km2的面积达60万km2。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带,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年输沙模数大于5000t/km2的面积就有15.6万km2。

水土流失造成许多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严重,北方河流更为突出。全国平均每年进入河流的悬移质泥沙约35亿t,其中有20亿t淤积在外流区的水库、湖泊、中下游河道和灌区内。黄河是我国泥沙最多的河流,也是世界罕见的多沙河流,年平均含沙量在1000kg/m3以上,居世界大河首位。

由于水库上游植被的破坏或开荒种地,泥沙淤积严重,水库库容日趋减少。如浙江金华山口冯水库上游开荒种地2000多亩,每年淤入水库1万多m3;安地水库1975年一次台风淤积20万 m3;山坑大茗水库1975年8月12日,7米坝高淤平;洞源水库在1990年前后,库围淤积3m,库底淤积1m。再以山东为例,80年代平均每年因泥沙淤积损失约2亿m3库容。

河南省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水资源公报2003河南省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水资源公报2003


6.河道功能退化,湖泊面积缩小

自1972年到1997年间,黄河下游共有20年发生断流。海河流域由于水资源缺乏,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河流基本干涸,河口淤积加剧。由于无天然径流,城镇排出的污水形成污水河。

近30年来,我国湖泊水面面积已缩小了30%。洞庭湖在1949年~1983年的34年间湖区面积已减少了1459km2,平均每年减少42.9km2,容量共减少115亿m3,平均每年减少3.4亿m3。如果按此速率发展,50年内洞庭湖就会消失。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干涸现象十分严重,部分现存湖泊含盐和矿化度显著升高,咸化趋势明显。近30年中,内蒙古的乌梁素海矿化度增加4.5倍,已变成咸水湖。其它如青海湖、布伦托海等正处于咸化过程中。

7.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地下水是北方地区最重要的供水水源。在一些集中用水区,开采量超过补给量,致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近年来河北平原的地下水位以每年1米的速率下降。北京、太原、石家庄、保定等大中城市地下水位下降更为明显。

在以地下水为供水水源的城市中,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已经引起了一系列问题。如大面积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等。北京市由于不合理超采,1961年~1989年全市平原地下水累计亏损42.78亿m3,其中市区部分累计亏损18.5 亿m3, 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辽宁、山东沿海地区从7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发生海水入侵陆地含水层现象。截至1992年月,在辽宁省大连 、锦州、锦西、营口,河北省秦皇岛,山东省烟台、威海、青岛等沿海地区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海水入侵区共70块,总面积达1433.6km2。大连、烟台两市海水入侵最为严重,入侵面积分别为433.8km2和495.2km2。

 水资源供给能力

1.水资源利用现状

据1997年统计资料,全省供水总量25973 M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为12170 Mm3;地下水源供水量为13736 Mm3。它们分别占总供水量的46.8%和52.9%。其他水源(污水)供水量为67 Mm3,只占总供水量的0.3%。

(1)地表水源供水

蓄水工程、引水工程和提水工程供水量分别占36.2%、47.3%、16.5%。在蓄水工程供水中,大型水库供水1931 Mm3(供给灌溉用水1633 Mm3、工业用水120 Mm3、城镇生活用水178 Mm3),中型水库供水757 Mm3(供给灌溉用水533 Mm3、工业用水163 Mm3、城镇生活用水61 Mm3),大、中型水库供水量分别占蓄水工程供水量的43.9%和17.2%。引水工程供水中,引黄河干流水2289 Mm3(占地表水水源供水量的18.8%,占引水工程供水量的39.7%)。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流域供水量占总供水量比例分别为19.4%、19.9%、53.1%、7.6%。海河流域供水中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供水量分别占36.4%、63.6%。黄河流域供水中地表水源供水、地下水源供水和直接利用污水分别占42.3%、57.3%、0.4%。淮河流域供水中地表水源供水、地下水源供水和直接利用污水分别占50.3%、49.3%、0.4%。长江流域供水中地表水源供水和地下水源供水分别占61.1%、38.9%。各大流域供水情况详见表8.3.1。

表8.3.1 1997年河南省不同水源供水情况统计(单位:Mm3/a)

(据《河南省水资源公报》,1997)

(2)地下水源供水

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分别占84.1%和15.9%。在全省18个市地中,洛阳、平顶山、周口、信阳、南阳和济源六地市以地表水源为主,尤其信阳地区地表水源供水量占93.9%。其余地市以地下水源供水为主,尤其是安阳、商丘、漯河和驻马店四市地的地下水源供水量所占比例均在70%以上。

(3)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分配

1997年度全省用水总量为25973 Mm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19082 Mm3(农田灌溉占95.5%),占用水总量的73.5%;工业用水4084 Mm3(城镇工业占68.2%),占用水总量的15.7%;生活用水2807 Mm3(城镇生活占32.7%),占用水总量的10.8%。按城乡划分,农村用水222.70×108m3,城镇用水3703 Mm3,分别占用水总量的85.7%和14.3%(表8.3.2)。

表8.3.2 1997年河南省(地域)用水情况统计表(单位:Mm3/a)

河南省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水资源公报2003河南省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水资源公报2003


(据《河南省水资源公报》,1997)

(4)流域用水分配

1997年度海河、淮河、黄河、长江四流域的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分别为19.4%、19.9%、53.1%、7.6%(表8.3.3)。其中,农用水占其用水总量的比例分别为73.8%、73.6%、73.9%、69.4%;工业用水占其用水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8.6%、17.6%、13.8%、16.4%;生活用水占其用水总量的比例分别为7.6%、8.8%、12.3%、14.2%。按城乡划分,农村用水占其用水总量比例分别为82.8%、85.2%、86.9%、86.5%;城镇用水占其用水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7.2%、14.8%、13.1%、13.5%。

表8.3.3 1997年河南省(流域)用水情况统计表(单位:Mm3/a)

(据《河南省水资源公报》,1997)

(5)耗水总量分配

1997年度全省耗水总量为15757 Mm3,占用水总量的60.7%。其中,农业耗水12799mm3,工业耗水876 Mm3,生活耗水2082 Mm3,占耗水总量的比例分别是81.2%、5.6%、13.2%;农村耗水14994 Mm3、城市耗水763 Mm3,占耗水总量的比例分别是95.2%、4.8%(表8.3.4)。

表8.3.4 1997年河南省用水的耗水量统计表(单位:Mm3/a)

河南省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水资源公报2003河南省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水资源公报2003


(据《河南省水资源公报》,1997)

因各类用户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不同,其耗水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简称耗水率,下同)差别也较大。即农业、工业、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的耗水率分别是67.1%、21.4%、21.1%、100%。按城乡分,农村耗水率为67.3%,城市耗水率为20.6%。

1997年度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流域耗水量占耗水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9.9%、20.3%、54.2%和5.6%,其耗水率分别是62.2%、61.9%、61.8%和45.2%。

2.水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1)中等干旱年份的供水情况

与上年比较,全省1997年度总供水量增加1790 Mm3,即增加7.4%。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减少866 Mm3;地下水源供水量增加2605 Mm3;直接利用污水量增加51 Mm3;引黄水量减少306 Mm3。从表8.3.5全省各地市与上年度供水量比较中可以看出:平顶山市、洛阳市和信阳地区略有减少;安阳市、驻马店地区和南阳市基本持平;其余市地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许昌市总供水量增幅达65.6%;增幅在20%以上的有商丘市、鹤壁市、郑州市、漯河市;增幅大于全省平均值7.4%的地市还有焦作、开封、洛阳、濮阳等。

表8.3.5 1997/1996年度河南省各地市及流域供/用水量对比表

(2)中等干旱年份的水资源占用比例

地下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比除鹤壁市为57.4%外,其余都在70%以上。这说明豫北、豫东地区当地水资源的供水主要以地下水源为主。1997年度供水特征与我省北方地区的降水特征相吻合(表8.3.6)。1997年是我省自1956年以来仅次于1966年的枯水年。该年地表径流量减少,加上北方地区偏旱,黄河来水量减少(断流时间延长,而且断流点上延),造成地表水源供水量和引黄水量减少。由于我省豫北、豫东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在解决用水量不足情况下,只好开采浅层地下水。这一作法无疑对该地区的抗旱减灾起着重要作用,但却造成大面积地下水位下降。这种结果必将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目前尚缺资料,建议以后在上述地区加强地面沉降和地下水质等环境项目的监测,以便确定影响程度。

表8.3.6 1997年河南省部分市地当地水资源供水量统计表(单位:Mm3/a)

(据《河南省水资源公报》,1997)

(3)中等干旱年份水利设施的供水情况

与上年度比较,1997年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供水量分别增加10.0%、3.4%、9.1%、0.9%。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分别减少12.8%、8.2%、4.3%、7.1%。地下水源供水量分别增加29.3%、13.2%、26.5%、16.7%。海河流域地表水源供水中,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供水量分别占7.8%、70.5%(跨流域引水占41.4%)、21.7%;地下水源供水中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分别占77.6%、22.4%。黄河流域地表水源供水中,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分别占13.9%、73.5%、12.6%;地下水源供水中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分别占79.9%、20.1%。淮河流域地表水源供水中,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分别占46.6%、40.0%(跨流域引水占13.0%)、13.0%;地下水源供水中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分别占88.3%、11.7%。长江流域地表水源供水中,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分别占59.8%、7.0%、33.2%;地下水源供水中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分别占89.6%、10.4%。上述分析反映海河、黄河流域当地水资源比较贫乏,尤其是海河流域大量引用黄河干流水和开采地下水,甚至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同时也反映海河流域缺少蓄水工程,尤其是大型蓄水工程。

(4)中等干旱年份的用水比例情况

1997年度总用水量25973 Mm3,比上年度增加7.4%。其中,农业用水增加9.5%,工业用水增加2.2%,生活用水增加1.8%。农业用水量增加是因1997年度降水明显偏少。

3.水资源利用效益分析

根据用水量和社会经济指标统计资料,对我省及各市地的1997年的主要用水指标进行了分析计算:全省人均用水279.4 m3,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每万元624.3m3;农田灌溉定额为每亩307.9 m3;工业用水定额为每万元72.4 m3;城市生活用水定额平均为每人每日180 L,县镇(包括县级市的市区)生活用水定额为每人每日122.3 L。

4.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根据水资源总量计算、用水量调查统计和耗水量估算等成果,并考虑引用入境水量和水库蓄水量变化的影响,对我省1997年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和水资源消耗率进行了分析估算。地表水控制利用率(指蓄存、利用境内地表水和调出水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百分比)为45.7%,平原地区地下水开采率(指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开采量占平原地区总补给量的百分比)为88.7%,水资源消耗率(指消耗境内产水量和调出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百分比)为66.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