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西海岸新区发展战略)

海峡西岸经济区什么时候确立的?

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个概念在2004年1月初举行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被完整、公开地提出。2006年两会期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字样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计划通过10年~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简介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经济区或海西)是中国福建省政府于2004年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2009年5月4日公布,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经过进一步修改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

2009年5月14日,中国政府网全文刊登《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年4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文发布《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

规划指出,要将海峡西岸建设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福州、泉州、厦门、温州、汕头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五大中心城市。。

2011年7月29日上路的福建省内的9个城市居民赴金门、马祖和澎湖个人游,不得中转至台湾本岛(俗称:小三通自由行)。

海峡西岸是指什么地方?经济区包括哪些地方?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设想由来已久,当初福建就曾提出过闽东南、闽南三角洲的概念,此后又形成过海峡西岸繁荣带的设想。根据形势的发展,上述设想逐渐扩展成海西经济区的发展战略,这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探索福建发展之路积累的成果。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是在福建省原有发展战略,尤其是在海峡西岸繁荣带战略基础上提出的,它既是原有战略的继续,又是原有战略的升华。这个概念在2004年1月初举行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被完整、公开地提出。2006年两会期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字样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计划通过10年~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范围涵盖台湾海峡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沿海核心区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及其以五大中心城市为中心所形成的经济圈构筑地域分工明确、市场体系统一、经济联系紧密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截止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张,包括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以及福建9市

3 区域发展的战略规划

一、区域经济

(一)东部地区

1.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扬州、南通、镇江、湖州、宁波、台州、绍兴、舟山、温州、嘉兴、常州等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区域,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

2.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经济圈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沿岸地区及黄海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

河北环京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作为环渤海经济圈中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部批复河北建设“河北环京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这是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全国七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之一。“河北环京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定位为国家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示范区、环渤海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密集区、京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核心区和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主体区,其近期目标是,2015年建成以园区(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主要支撑,以产业密集区为主体,各种创新要素聚集,高新技术企业密集,空间布局合理,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

3.江苏沿海经济区

江苏沿海经济区:主要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等江苏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地处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我国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6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4.海峡西岸经济区(海西经济区)

海西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范围涵盖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城市所形成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

截止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张,包括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以及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台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揭阳共计20市。

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宣布,国务院已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并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二)西部地区

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特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1.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主要包括:重庆(市区)、成都、雅安、乐山、绵阳、德阳、眉山、遂宁、资阳、宜宾、泸州、自贡、内江、南充、广安、达州、广元、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广汉、什邡、绵竹、江油、峨眉山、阆中、华莹、万源、简阳以及重庆的江津、合川、永川等33个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

2009年7月,国家发改委在成都召开了编制工作会,会议初步商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将涵盖四川的15个市和重庆的31个区县,总面积是20.61万平方公里,人口9840.7万,GDP总量1.58万亿元。其中重庆除了一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外,还有渝东北的万州、梁平、丰都、开县、垫江、忠县、云阳和渝东南的石柱八个被纳入了成渝经济区,整个成渝经济区涉及的重庆幅员面积是1.15万,占37.56%,占重庆人口2380万,占重庆总人口的62.5%。

2.重庆两江新区

内陆唯一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落实,2010年6月,重庆“两江新区”挂牌成立。“两江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我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内陆唯一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包括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部分区域,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其中可开发建设面积550平方公里。

重庆对“两江新区”的战略定位是:立足重庆市、服务大西南、依托长江经济带、面向国内外,形成“一门户两中心三基地”,即:西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长江上游地区现代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内陆国际贸易大通道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

国内陆地区首个保税港区——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通过国务院验收。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于2008年底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是我国内陆地区首个保税港区,也是国内第一个“水港+空港”双功能叠加的保税港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主要有港口作业、空运服务、对外贸易、出口加工、商品展示、保税多式联运和金融商贸服务七大业务功能,先期将重点发展保税物流业和加工贸易。该保税港区有望成为辐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保税加工、物流中心,对推动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及外向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税港区工程总投资约100亿元,规划面积8.37平方公里,于2009年6月开工建设,其中,一期工程规划建设面积为2.67平方公里。

海西战略是什么时候开始正式实施的?

国务院在2009年5月6日发布《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从那时海西战略才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北部湾之后,海峡西岸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圈,而实际上海西战略(作为地方战略)在五年前也就是2004年就开始战略实施了,在这五年,福建等地的确发展了许多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西海岸新区发展战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西海岸新区发展战略)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贯彻落实大陆政府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伟大实践;海西经济区承担全国发展大局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重任;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海西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福建省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负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同胞交流融合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有力推进海西经济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协作,逐步形成从环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整个沿海一线的完整发展布局,凸显海峡西岸在东部率先发展、东中西部良性 互动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福建口岸资源丰富,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大型深水港口岸线资源全国第一,目前已有11个对外开放一类口岸、23个开放港区和145个开放泊位,万吨级以上泊位72个。海西有条件也有义务为周边和中西部地区的货物提供出海口。

二、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海西经济区优势。目前,在积极吸引台湾专业人才来闽创业就业方面,对来闽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室,创办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台湾专业人才,福建省将提供经费补助,并在职称评审、住房、子女教育、所得税减免等方面给予便利。计划在部分二级院校、科技场馆、经济开发园区、台农创业园等,试行聘请台湾专业人士担任高层管理人员;欢迎台生包括在大陆取得学历的台生到福建企业工作,试行开放部分事业单位招聘台生。放宽台湾人才机构到福建设立分支机构的条件,试行台湾律师事务所在福州、厦门设立分支机构,欢迎台湾人才中介机构、人力银行与福建省人才中介或培训机构进行业务合作或股权合资,支持台湾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在福建省开展业务合作。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助于海峡西岸在新一轮发展中树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开辟新空间,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台合作、生态资源和对内联接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更高水平、更优效益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上新台阶,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有利于形成服务中西部发展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大型海港、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示范作用,为促进中 部崛起、西部开发提供一条快捷顺畅的对外开放战略通道,并不断拓展海峡西岸的发展空间。省发改委副主任石建平说,这个通道的热点在于“新”和“综合”上。所谓“新”就是介于长三角、珠三角之间具有独特优势,服务周边地区发展,主要面对台湾海峡,走向世界的通道;所谓“综合”,就是以交通通道为骨架,带动物流通道、产业走廊、信息通道和旅游通道等相互促进的综合通道。 交通曾是制约福建发展的一大瓶颈,高耸的武夷山脉和带云山挡住了福建与内地的联系,自古就有“闽道更比蜀道难”的感叹、海西战略提出以来,福建奏响了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进行曲,港口、铁路、公路现设一路高歌猛进。福厦铁路、厦深铁路、厦门翔安隧道、福州地铁等等项目正有条不紊地建设着。

四、有利于构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沿平台。台湾同胞中,约有80%祖籍福建,闽台之间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具有交流交往的独特优势。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接、法缘相循、民俗相同、人脉相连、宗亲同源,具有 对台交往得天独厚的发展潜力和挥洒空间。《意见》规划,到二0一二年,该地区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到二0二0年,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福建将积极推动闽台院校学生互招、学历学分互认、师资互聘,在鼓励台湾学生来闽就读的同时,首批200名福建高校学生已于近期赴台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鼓励台胞来闽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福建将选择一批岗位面向台湾选聘专业人才。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动 联动、互利共赢,使海峡西岸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结合部、先行区和重要通道,提高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 力和认同感,为发展两岸关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乃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新贡献。

海西两个先行区是指什么?

福建省委八届三次全会后,建设“两个先行区”的大潮开始在海西大地上涌动。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是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对海西建设发展站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进一步明晰,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为全局做出更大贡献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担当,展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显著优势和前景光明,对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两个先行区”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撑

建设“两个先行区”,是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对海西建设认识的理性升华,其要义在先行,范围在海西。

“先行”体现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是运动的、有差异的,决定了不同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在时空上是不一致的,存在着先后和高低之别。在主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先行者必然先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作为全国率先对外开放的两个省份之一,经济社会得到全面、持续、快速发展,处于全国前列位置。在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仍要自觉遵循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继续保持先行发展的良好趋势,再接再厉,持续先行。

“先行”凝聚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望和追求。追求幸福生活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动因。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允许一些地区先发展起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进一步激发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激情。幸福生活需要人们去奋斗、去创造。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先发展起来、先富起来的,总是那些先想、先干、先闯、先创的人们。党的十七大绘制了202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美好蓝图,海西人民要率先将这一美好蓝图变成美好的幸福生活,就必须努力奋斗、持续先行。

“先行”反映先进生产力引领发展的内在要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一基本矛盾运动过程中,生产力始终是最活跃、最先进、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先进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核心和精髓,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引领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先进生产力需要站在社会发展的前列来发展,这是“先行”的本质属性,也是对“先行”者的本质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海西发展先进生产力拓展了广阔空间,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平台,要求海西人民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更广阔范围、更高层次推动先进生产力不断提升、持续先行。

“先行”遵循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第一要义和基本法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如此。争先是区域经济保持优胜地位的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建和广东率先实行改革开放,占据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行之利,由经济落后地区跃入全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行列。进入新世纪后,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在日趋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继续处于前列,就必须奋力争先、持续先行。

“先行”闪烁着创新理论的灿烂光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创新与先行是统一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就是思维先行、规划先行、举措先行、运作先行的结果。党的十七大将建设创新型国家摆在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位置,福建要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高地,必须坚持以创新推动先行,以先行加快创新,在“先行”中创新,在创新中“先行”,持续创新、持续先行。

科学理论是源自实践的理性认识的总结,是体现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真理,它赋予“先行”以丰富的内涵:“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是激烈竞争、把握时机、奋力争先的先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是持续保持领先趋势的先行;“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占据制高点、高水平的先行;“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这是利用天时地利等客观条件形成先发优势的先行;“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这是发挥后发优势、实行超常规发展、赶超先进的先行;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敢做别人不敢做、做不了的事,这是一种为世人所敬佩的先行;“弱鸟先飞”、“龟兔赛跑”,这是善于以勤补拙、以弱取胜的先行,等等。以上这些概括起来,“先行”,就是先思先谋,抢抓先机,先走一步,先干先试,捷足先登,先胜先进。

“人”、“事”能先行,区域也同理。所谓“先行区”,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或若干具体领域先行一步、率先发展,走在其他地区前面。建设“两个先行区”对福建来说,就是要在科学发展上率先探索,先行一步;在服务祖国统一大业方面走在前头,多做贡献。建设“两个先行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深化,进一步明晰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这就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历史阶段,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发展定位是: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

◆建设“两个先行区”体现了时代新要求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党的十七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揭开了历史新篇章。同时,国际形势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新时期的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设“两个先行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指引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乘胜前进的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领会是前提,深入践行是关键。践行科学发展观是一项波澜壮阔的社会活动,既需要全面推进,也需要探索开拓。这就要求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在推动科学发展方面先走一步、先行先试,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攻坚克难、突破障碍,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目标任务的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前途所在。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海西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建设“两个先行区”,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在世界和全国范围内参与资源、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重要生产要素的竞争,有利于调整结构,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有利于统筹兼顾,促进均衡发展,化解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是海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设“两个先行区”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迫切要求。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我们国家的核心利益,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也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祖国统一大业是新世纪三大任务之一,强调“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以福建为主体的海西与台湾有着源远流长的血缘、地缘、商缘、文缘、法缘关系,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互补性强,经济发展呈现差距明显缩小、融合加速的趋势,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实现祖国统一方面不仅具有独特优势,而且负有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理应比其他地区先行一步,先做贡献。随着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加速和深化,“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美好愿望越来越有可能转变为人们所期盼的现实,更需要以福建为主体的海西充分发挥独特优势,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实现祖国统一。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建设“两个先行区”,就是顺应海峡两岸形势发展变化,充分发挥福建“五缘”优势,深化闽台交流合作,丰富闽台交流合作内容,提高闽台交流合作水平,使海西成为党中央提出的“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方针的前沿平台和试验区。

建设“两个先行区”是福建立足高起点、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生机盎然,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上游区位,但是,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也存在着滞后方面和薄弱环节,与党中央提出的东部有条件地区必须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比,任务仍然艰巨。建设“两个先行区”,就是立足高起点,围绕新目标,明确新任务,对照新榜样,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前进,在前进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体制和机制,用新思路、新形式、新办法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特别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两个先行区”建设的辩证关系,坚持以发展先行求合作先行,以合作先行促发展先行,以科学发展先行促进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以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推动科学发展先行,通过“两个先行”互动共进,形成“海西先行”新优势,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建设“两个先行区”展示了福建人民的大局境界和精神风貌

建设“两个先行区”,是省委、省政府为适应时代新要求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全省人民的大局观念、主体站位、争先精神、责任担当。

建设“两个先行区”高度体现了福建人民的大局观念。党的十七大明确了科学发展观在新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是新时期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实现祖国统一,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也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两个先行区”,就是始终将自己的发展置于全国发展的大局之中,从全国发展的大局来考虑问题、谋划发展——“海西先行”为科学发展先行,为祖国统一先行。一句话,都是为了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全国的发展大局先行。福建人民积极建设“两个先行区”,就是着眼大局、胸怀全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迈出海西科学发展的新步伐,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一个全新平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突出贡献。

建设“两个先行区”突出体现了福建人民的主体站位。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它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概念和经济发展的概念,更是一个区域经济的概念。福建是海西主体,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两个先行区”,凸显了福建在“两个先行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福建的优势和建设重点。海西先行,首先是处于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地位的福建先行。由此可见,省委、省政府和福建人民建设“两个先行区”,又好又快地推进以福建为主体的海西现代化建设,站位准确,定位科学。

建设“两个先行区”深刻体现了福建人民的争先奉献精神。建设“两个先行区”,要求海西将优势变成强势,形成持续领先趋势,将弱势转化为后发优势,赶超先进,形成后来居上态势;在他人没有涉足的领域,要勇于探索、先行先试,形成锐意创新气势。这一切需要通过奋力拼搏才能实现。福建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令人称颂的“爱拼才会赢”精神。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两个先行区”,深刻体现了福建人民“爱拼才会赢”的争先精神,建设“两个先行区”,也必须具有“爱拼才会赢”的争先精神。

建设“两个先行区”集中体现了福建人民的责任担当。福建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培育和形成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始终把国家兴盛与自身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始终把祖国统一与自身的责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自觉地为服务国家的发展大局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尽心尽力尽责。建设“两个先行区”,正是充分体现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这种为全局追求主动作为的强烈愿望,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的责任担当。 (撰稿:林振平 刘林思 吴元兴 陈俊艺 李伟国 胡献政)

来源:《福建日报》

台湾海峡的经济价值

2006年底商定,2007年1月启动,3年磨一剑。《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获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同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批复中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部局中处于重要地位。《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贯彻落实《意见》的重大举措,对促进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提升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完善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和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构想:构建海峡城市群

《规划》分析海峡两岸合作发展趋势和空间地理条件,提出构建海峡城市群的战略构想,具体是:落实国家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优化整合内部空间格局,联动周边省区,推进两岸合作交流,逐步形成两岸一体化发展的国际性城市群——“海峡城市群”,构筑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区域”。

《规划》认为,在新形势下,强化海西在两岸合作中的地位,加强海峡近域合作将成为推进海峡两岸共同发展的双赢策略。未来依托台湾海峡桥隧通道等设施建设,以闽台为主体的海峡地区将形成两个半小时通勤圈和一体化“海峡城市群”,构筑我国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和与世界接轨的“中介地”。

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定位:将海峡西岸城市群建设成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我国重要的旅游中心,对接“两洲”、辐射中西部的沿海增长极。

发展目标: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62%

《规划》就经济产业发展、社会文化发展、生态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发展目标。

经济产业发展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我国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要力争福建省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在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4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

社会文化发展方面要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发展,促进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入全国前列;要建设文化强省,使得福建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生态建设方面要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自然和谐的城镇人居环境体系、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体系和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体系,把海峡西岸城市群建设成为经济高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国家示范城市群。

城乡统筹发展方面要优化城乡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乡空间体系。积极推进城市联盟,促进跨行政区的产业协作配套和重大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加强生态协同保护,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实现区域共同繁荣;加快推进城市化,202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62%以上。

总体布局:两点、一线、四轴

《规划》依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四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和谐平安、服务全局”的基本态势要求,从顺应空间演化的规律出发,提出“两点、一线、四轴”的城市群空间布局结构。

“两点”指福州大都市区和厦泉漳大都市区,“一线”指沿海城镇密集地带,“四轴”指“南(平)三(明)龙(岩)发展轴”、“福(州)武(夷山)发展轴”、“中部(三明至泉州、莆田)发展轴”和“厦(门)龙(岩)发展轴”。

《规划》确定优化城市群布局的空间发展部署。以福州省会中心城市和厦门特区为突破点,以湾区为重点,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支撑沿海一线的发展;妥善处理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引导人口和产业集中发展;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引导城市分工与协作,构建闽东北和闽西南城镇发展协调区,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内部协作,推进与周边省区的对接。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建设水平,营造区域空间发展特色。

发展策略:处理好六个协调

根据海西城市群总体布局体系,在城市群总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规划》要求处理好产业空间布局协调、机场港口布局和交通通道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协调、综合防灾体系优化协调、综合防灾体系优化协调、空间管制和分区发展协调、闽台协作和周边省区协调等六个方面内容,提出明确的规划指引和协调发展策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