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1841年发生的主要事件(1841年发生的主要事件美国)

本文目录一览:

★★★★★1840 和1841年发生了哪些大事

公元1840年

·6月,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

·瑞典J.L.R.阿加西提出地球气候史上曾出现过冰期气候

·英国在世界上首次发行邮票——“黑便士”实行邮资制

·德国J.李比希的《化学在农业和植物生理学上的应用》出版,创立矿物质营养学说

·医学统计学奠基人、法国P.C.A.路易证明放血对肺炎无治疗作用

·英国J.P.焦耳发现电热当量,并测试了热功当量,为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作出贡献

公元1840~1842年

·英国宪章运动第二阶段

公元1840~1893年

·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在世,曾为《天鹅湖》等名舞剧配曲

公元1841年

·5月,中国奕山与英军签订《广州和约》,三元里人民奋起抗英(见三元里抗英斗争)

·中国思想家龚自珍卒

·英国W.菲利肯斯提出第一个地层系统表

还有很多,可以自己找来看看

三元里抗英历史事件

三元里抗英事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队与非官方武装力量间在广州市郊外三元里发生的冲突事件。

1840年6月,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1841年5月29日,英军劫掠队到三元里一带抢劫,侮辱菜农韦绍光的妻子。韦绍光等人忍无可忍与敌力搏,打死几名英兵。

随后,三元里附近103乡人民"义愤同赴",组成反侵略武装抵御英军。5月30日晨,数千名义勇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的四方炮台,诱敌至牛栏岗,经过一天激战,打死英军200多人,三元里人民大获全胜。

1841年5月31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英军惊恐万分,逼迫广州知府强行解散了抗英队伍,英军撤出虎门时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

虽然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人民的抗英成果没有对战局产生大的影响,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表明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

扩展资料:

三元里抗英的后世纪念:

1950年10月1日在三元里村旁建成了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碑上写着:“一八四一年广州人民在三元里反抗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为纪念三元里人民这一英雄壮举,当年三元里人民誓师抗英的三元古庙遗址已于1958年11月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陈列馆,附近立有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园西路三元里村北面。原为三元里村民供奉北帝的三元古庙,建于清初。

1841年5月29日,三元里村民聚集庙前商议抗击英军,取庙内三星旗作指挥旗,对旗宣誓。三元古庙建筑面积446平方米,二进面阔3间砖木结构建筑。

馆内陈列三元里抗英的文物史料,系统地介绍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史实,有三星旗、缴获的英军军服、大刀长矛、伍紫垣印章等文物与资料。

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公园四周绿树环绕,刚进公园,就可以看见大路两旁都种满了树,前方有楼梯,楼梯上就是纪念碑。

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公园有许多解说员,有很多学校专门到那里缅怀革命先烈并进行新少先队员入队仪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元里抗英斗争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三元里抗英斗争。

三元里是广州城北附近的一个小村庄,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财物、强暴妇女,当地人民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

随后,三元里附近103个乡的群众包围了四方炮台,并诱敌至三元里牛栏岗。当时恰逢倾盆大雨,英军枪炮皆哑,手持刀、矛、锄头的民众乘势猛攻,人数越聚越多。英军增援部队到达后,才解救了被围困的英军。

1841年5月31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英军惊恐万分,逼迫广州知府强行解散了抗英队伍,英军撤出虎门时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

中国人民当即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tǎng),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

扩展资料:

三元里抗英英雄介绍:

1、何玉成

何玉成,男,鸦片战争期间和战后的七八年里,在广东人民反侵略的斗争中,爱国士绅凭借他们拥有的社会地位,利用他们占有的优越条件,起了组织和领导的积极作用。

从道光二十一年四月(1841年5月)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到战后组织社学反侵略武装,何玉成、王韶光等是其中的积极分子和骨干人物。

2、王韶光

王韶光,又名天富,字春梦,生卒年月不详。原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骨干之一。

1842年,英人在粤沿海活动,气焰嚣张,王韶光奉命到新安(今宝安)联络绅耆,组织团练。还一度潜驻外海办公,藉以监视敌情。

同年冬,王韶光以东北六社壮勇众多,距离升平总社公所太远,调遣不便,呈准以白云山以东为界,另行建立东平公社。由高梁材、王韶光总理社务,社址设在大澜滩的沙梨园。

继而又在燕塘创办东平社学,藉以普及教育。尔后,王韶光曾先后在安徽凤台等地任州同知、知县潞州府(今山西长治市)知府。致仕还粤后,病逝于乡,终年70馀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元里抗英斗争

1841年详细资料大全

1 大事记 2 出生 3 逝世 4 历史纪事 5 文化纪事 6 杂谭逸事

基本介绍 中文名 :1841年 外文名 :In 1841 大事件 :纽西兰将奥克兰定为首都 历史纪事 :《穿鼻草约》签订 大事记,出生,逝世,历史纪事,清 *** 对英宣战,虎门激战,台湾军民抗英斗争,第二次定海激战,镇海失陷,文化纪事,龚自珍去世,陆润庠逝世,李兆洛逝世,黄钺逝世,莱蒙托夫逝世,杂谭逸事, 大事记 纽西兰将奥克兰定为首都(1841-1865年) (附图) 奥克兰 1月26日:香港开埠,成为英国殖民地。 2月25日:英军进攻虎门炮台。清 *** 于1月25日与义律签订《穿鼻草约》,条约第一款就是将香港岛割与英国。 5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首次进攻广州城。 5月27日:《广州和约》签订。 10月13日: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宁波失陷。 出生 2月25日——雷诺瓦,法国巴黎的经典印象派画家。 5月7日——古斯塔夫·勒庞,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5月10日——亨利·莫顿·史丹利,英裔美籍探险家与记者(1904年逝世)。 9月28日——克列蒙梭,法国总理。(1929年逝世) 10月16日(天保十二年九月二日)——伊藤博文,日本首相(1909年逝世)。 逝世 1月7日——陈连升,清军将领。(1775年出生) 2月26日——关天培,广东水师提督,身先士卒,与敌人肉搏而壮烈牺牲。(1781年出生) 2月26日——麦廷章,清军将领。(1802年出生) 4月4日——威廉·亨利·哈里森,美国第9任总统。(1773年出生) 7月21日——莱蒙托夫,俄国诗人。(1814年出生) 8月11日——齐彦槐,清朝科学家。(1774年出生) 9月26日——龚自珍,中国清末思想家。(1792年出生) 10月1日——葛云飞,清军将领。(1789年出生) 历史纪事 《 穿鼻草约》签订 道光二十一年(1841)正月初三日,钦差大臣、两广总督琦善因沙角、大角炮台失陷,背着清朝 *** 与英国全权代表义律议定《穿鼻草约》(亦称《川鼻草约》)。主要内容为:割让香港给英国,赔偿英国烟价六百万元,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英军撤出沙角、大角炮台,归还定海。琦善不敢据实奏闻,诡称赔款为“商欠”,割香港是许英人在外洋一小岛“泊舟寄居”。但又做贼心虚,终于未敢在条约上加盖钦差大臣关防。英国方面则不待条约正式批准签字,就片面宣布《穿鼻草约》成立。并于正月初四强行占领香港。广东巡抚怡良以义律在香港发出的布告为证,向道光帝参揭琦善私割香港。道光帝大怒,宣布不承认此约,下令逮捕琦善,查抄家产入官。二月初六,琦善被革职。锁拿解京,以祁(土贡)代为两广总督。 清 *** 对英宣战 道光二十一年(1841)正月初八日,清 *** 对英宣战。沙角、大角炮台陷落的讯息传到北京后,道光帝大为恼火,立即发布上谕通告中外,声讨英国侵略行为,宣布调川、黔、湘、赣各路军队开赴广东,调鄂、湘、皖各路军队开赴浙江,决心对英军“痛加剿洗,聚而歼旃”。同时要求伊里布克日进兵,收复定海,命琦善激励士卒,奋勇直前。又诏命御前大臣宗室奕山为靖逆将军,户部尚书隆文、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赴粤主持军务大事。 虎门激战 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初三日,虎门之战爆发。义律得悉清朝对英宣战,调大军前来广东讯息后,乘奕山等迟迟未到之机,先发制人,派人清除钉在海中的木桩,大举进攻清军虎门一带阵地。初五日,英军以十八艘兵舰包围横档、永安两炮台。该处为虎门要塞的中心门户,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曾经惨澹经营,整修炮台,安置木排铁链。但自琦善到粤后,水勇被裁,海防渐弛,所置木排等大多为风浪冲散。英军逼近虎门时,关天培派总兵李廷钰请求琦善增兵。时琦善手握重兵,仅驻防八旗兵、督标兵及抚标兵即不下万人,而镇守炮台之兵每台不过数百。但琦善拒不发兵。初六日拂晓,英军乘上风向炮台发起进攻,清军奋力反抗,因炮台四面环水,弹药、援兵皆为英舰阻隔,终于失守。同时,靖远、镇远、威远,巩固等炮台也遭到英军进攻。六十二岁老将关天培在靖远炮台率军死战,身受十余处伤,仍亲自燃放大炮。英军从后面登入,关天培手刃数敌,壮烈牺牲。守台将士四百多名皆战死。炮台陷落。不久,镇远、威远等炮台相继失陷,虎门要塞落入敌手。初七日,英舰开入珠江,乌涌炮台陷落,林则徐所购西洋大炮及原存旧炮三百八十门全被英军抢走,英军乘胜占领距广州仅二十里的猎得、二沙尾。至此,广州门户洞开。 台湾军民抗英斗争 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至次年二月,台湾人民掀起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 *** 。早有道光二十年九月,英国军舰就曾窜抵台湾鹿耳门外洋,被台湾兵备道姚莹、总兵达洪阿督水师击退。道光二十一年八月,英军在进犯闽、浙沿海的同时,再次窜扰台湾。八月十六日,英军运输船“纳勃达”号在鸡笼万人堆洋面触礁下沉,船上英军纷纷乘舢板逃命,为鸡笼守备许长明等追捕,毙敌三十余人,生俘一百三十三人,缴获大量武器、地图等物。次年正月三十日,英军三桅兵船一艘驶入淡水、彰化之间大安港。守港清军伪饰渔船,命人扮作渔夫诱使英舰由土地公港驶进,触礁,岸上伏勇当即驾船围捕,俘敌五十四人,缴获英军从宁波掠得的兵器、号衣、旗帜等物。 第二次定海激战 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十七日,英军再次攻陷浙江定海。先是,英军为增援广东,于当年正月撤出定海。清廷命葛云飞为定海镇总兵,又调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协助防守定海。葛云飞等到定海后,克服重重困难,大力整顿军队,加强海防。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率军攻陷厦门之后,第二次进犯定海。八月十二日,英舰云集舟山洋面,向定海发炮猛攻。定海守军五千,在军粮匮乏,每日每人只得光饼六两甚至稀饭三碗的情况下,枵腹作战六昼夜,给英军以沉重打击。十七日,英军以猛烈炮火向定海城后晓峰岭发起猛攻,守军无炮,只能用抬枪御敌。下午,英军从晓峰岭登入,攻入县城,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等相继战死,定海再次陷落。 镇海失陷 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二十六日,英军在攻下定海后,又向镇海发起进攻。驻守在镇海前线,负责浙江海防的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一贯主张坚决挤占,反对投降。战前,裕谦集众宣誓,表示决不退却,决不议和,誓与镇海共存亡。广大爱国官兵在裕谦的激励下,士气极为高涨。面对英军疯狂的进攻,裕谦亲自登城,指挥守军重创敌人。但是,扼守镇海城外招宝山的浙江提督余步云却贪生怕死,不等英军来攻,先挂起白旗,英军一登岸,余步云立即丢弃炮台,西逃宁波。镇守金鸡山的总兵谢朝恩战死。英军居高临下,俯攻镇海,裕谦见事不可为,投水自尽,为亲兵所救,次日至余姚服毒殉职。镇海陷落。 文化纪事 龚自珍去世 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十二日,龚自珍病逝于丹阳云阳书院。道光朝中叶以后,龚自珍鉴于社会危机逐渐加重,不甘埋首考据之学,先后创作《明良论》 、 《乙丙之际箸议》等一系列文章,揭露当时社会黑暗,抨击专制制度,大声疾呼“更法”、“改图”,对土地占有、八股取士、官制职掌、币制税制、西北边防、东南海防等问题提出改革主张,开知识界“慷慨论天下事”之风气。龚自珍强调改革是历史之必然,他忠告清朝统治者,“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道光十八年十一月,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龚自珍作《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痛斥英国鸦片走私,激励林则徐坚决禁绝鸦片,决不能“游移万一”。对破坏禁菸的官吏绅商,应杀一儆百;对侵略者更要“修整军器”,加强防御。龚自珍善诗文,为文博奥纵横,诗词风格清新,自成一家,号称“龚派”。哲学上既反对孟子“性善论”,又反对荀子“性恶论”,主张“性无善无不善”。在历史观方面具有变易、进化观点,所以对许多问题的探求、研究中能注重其发展变化情况。后人将其所留二百多篇文章、五百余首诗词辑成《龚自珍全集》。 陆润庠逝世 陆润庠( 1841——1915),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状元,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光绪庚子(一九零零)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西狩,达行在,代言草制。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諡文端。书法清华朗润,意近欧、虞。然馆阁气重,士禄之书耳。曾主讲上海橤珠书院。卒年七十五。按海上墨林作辛亥后五年(一九一六)卒,年七十六。 李兆洛逝世 李兆洛(1769——1841),江苏阳湖(今常州)人。嘉庆十年(一八零五)进士,官安徽凤台知县。嗜临池,逮经三纪,古人之作,所见日多,摹仿之勤,不间寒暑,遂善书法,尤工草书。精考证,著书甚富,尤精舆地之学。所绘历代舆地沿革图及地理韵编颇详核。所制天球及运球之法,与古仪器合,而精巧过之。 罢官后,主讲暨阳书院,成就人才甚众。卒年七十三。 黄钺逝世 黄钺(1750——1841)安徽当涂人。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零)进士,官户部尚书,谥勤敏。工诗文、书画。善山水,所作层峦叠嶂,不使人一览而尽,深得其乡萧云从遗韵,晚年专学王原祁,笔更苍厚。兼善花卉,尤长画梅。进呈画幅,每邀御赏,与董邦达时称董黄。内府所藏名迹俱经其鉴定,一时士大夫好六法者多执贽其门。年九十余,目失明,自号盲左,犹能作书。摹印师承秦汉,秀妩中具刚劲之致。卒年九十二。著左田诗钞、左田画友录、画品。 莱蒙托夫逝世 1841年7月27日,俄国著名的浪漫派诗人、小说家莱蒙托夫逝世,年仅27岁。 杂谭逸事 道光二十一年(1841),中英广州之战爆发。四月初,清朝对英宣战后,双方均增兵广州。二月初九日,英国陆军少将卧乌古率两船英兵到广州,准备新的进攻。两天后,清朝参赞大臣杨芳也带兵到达广州。杨芳认为,英军之所以迅速攻占虎门,是因为有“邪术”,只要破其“邪术”,则不攻自败。因此,他一到广州,立即命人蒐集民间马桶,盛以女人粪尿,作为破敌法宝。又用纸扎草人,建道场,祷鬼神。满以为可以一举破敌,谁知“邪术”未破而英军已抵广州城下。三月二十三日,将军奕山到达广州。他虽贵为皇侄,却对行兵布阵之法一窍不通,只知日夜饮酒作乐,希图侥幸成功。四月初一,奕山决定乘夜火攻英军,乃派出兵勇一千七百余人,暗携火箭、火弹、喷筒、钩镰等物,于傍晚出城,分伏三路,约定夜十一时闻炮齐起,突袭白鹅潭英船。是夜,火炮齐鸣,战场上不断传来捷报,奕山极为得意,于帅府大摆庆功宴。谁知第二天清早一查,英军只损失了几只舢板,反而泊于珠江两岸的民船被烧毁一大片。初二日英军反扑,以军舰三艘进攻西炮台,汽船一艘进攻泥城港,放火焚烧清军大小兵船三十九艘、火艇三十余艘。数天之中,清军全线溃败,逃入广州城中,城外炮台皆为英军占有,广州城陷于英军炮火之中。初六日,英军集中炮火猛轰城北贡院奕山住所,奕山急忙在城头竖起白旗,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向英军乞降。初七日,奕山接受英军提出的全部条款,签订《广州和约》 。广州之战终于清朝惨败而告结束。

鸦片战争的历史事件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封建的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转折点。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开始把鸦片大量输入中国。

到了十九世纪,鸦片输入额逐年增多。

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抵销英中贸易方面的入超现象,大力发展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贸易,以达到开辟中国市场的目的。

十九世纪初输入中国的鸦片为4000多箱,到1839年就猛增到40000多箱。

英国资产阶级从这项可耻的贸易中大发横财。

由于鸦片输入猛增,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并使吸食鸦片的人在精神上和生理上受到了极大的摧残。

如不采取制止措施,将要造成国家财源枯竭和军队瓦解。

于是,清 *** 决定严禁鸦片入口。

1839年3月,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通知外国商人在三天内将所存鸦片烟土全部缴出,听候处理,并宣布:“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林则徐克服了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不法烟商的阻挠、破坏,共缴获各国(主要是英国)商人烟土237万多斤,从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面对清 *** 的禁烟措施,英国资产阶级特别是其中的鸦片利益集团,立即掀起一片侵华战争叫嚣。

英国 *** 很快作出向中国出兵的决定。

1840年6月,侵华英军总司令懿律率舰只40余艘、士兵4000多名,陆续到达中国南海海面。

6月28日英舰封锁珠江海口,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英国侵略中国的战争正式开始。

7月初,英军侵占浙江定海,8月初到达天津大沽口外,直逼京畿。

道光皇帝害怕了,连忙撤去林则徐的职务,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

年底,琦善在广州与英国侵略者谈判。

英军却于1841年1月7日突然在穿鼻洋发动进攻,攻陷沙角、大角炮台。

1月中旬,琦善被迫答允英国全权代表义律提出的割让香港、赔偿烟价 600万元、开放广州等条件。

琦善私允英军条件,违背了清廷的指示精神,后来受到严惩。

但在26日,英军却不待中国 *** 同意就占领香港。

清 *** 得知沙角、大角炮台失守后立即对英宣战。

2月下旬,英军攻陷虎门炮台,水师提督、爱国将领关天培与守军数百人壮烈牺牲。

5月,英军逼近广州城外,清军全部退入城内。

下旬,新任靖逆将军奕山向英军乞和,与英国订立了可耻的城下之盟——《广州和约》,规定由清朝方面向英军交出广州赎城费600万元。

英国 *** 不满足义律从中国攫取的利益,改派璞鼎查为全权公使,增调援军,扩大侵华战争。

1841年8月下旬,璞鼎查率英舰自香港北犯,26日攻陷厦门。

9月英军侵犯台湾。

10月攻陷定海、镇海、宁波。

1842年5月,英军继续北犯,6月攻陷长江口的吴淞炮台,宝山、上海相继失陷。

接着,英军溯江西上,8月5日到达江宁(南京)江面。

腐败无能的清朝 *** 命令盛京将军耆英赶到南京,于29日与璞鼎查在英国军舰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此结束。

与清朝统治者相反,沿海各地人民始终坚持了反对侵略的斗争。

1841年5月广州北郊三元里一百零三乡人民群众围歼英军的战斗,是人民群众自发抗英的高峰。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外国资本主义从中国得到了割让香港,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协定关税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特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独立 *** 。

《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法国接踵而来,乘机索取特权,强迫清 *** 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开始经受更加深重的苦难,中国人民面临着更为复杂曲折的斗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主要事件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主要事件:

1、英军首次北上

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守军死伤700余人,帅船、拖船沉毁11艘。琦善被迫让步,1月25日与义律签订《穿鼻草约》,条约第一款就是将香港岛割与英国。第二天,英国军队就占领了香港岛。

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他虽上书道光帝,力言必须禁烟和重视海防,使被道光帝斥为一片胡言。不过《穿鼻草约》由始至终并未经中国皇帝批准,而琦善也没有盖用关防印,因此该条约不具法律效力。

2、民众抗击英国

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广大人民,积极地支持和配合了清军作战,并自发地坚持反侵略斗争。侵略军所到之处,无不遭到当地人民的抗击。

英军攻陷厦门,当地民众自动组织起来,袭击英军,迫使侵略军退守鼓浪屿。英军入侵浙江,浙江人民组织“黑水党”,狠狠地打击英军。侵略军进犯长江后,沿江人民以多种方式袭击英军,阻止英国舰队前进。

3、虎门广州之战

虎门广州之战(1840.12~1841.8)1840年12月,琦善与义律在广东开始谈判。由于英国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签订,使道光帝大为不满,道光帝便把琦善抄家革职,派奕山、隆文和杨芳赴广东指挥作战。

1841年1月7日,英军也不满谈判的进展,义律先下手为强,出动海陆军攻占虎门的第一重门户--沙角、大角炮台,发起虎门之战。

4、英军再次北上

1841年5月29日,盘踞在广州北郊四方炮台的英军,闯入三元里骚扰抢劫。当地群众奋起抗击,打死英军数名。随后,全村男女老少在三元古庙集合,以三星旗为令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同时,还联络了附近的数千农民和手工业者,手持大刀、长矛,冒雨迎敌。

而此时英军仅仅只有一个海军陆战队连。英军被困在牛栏岗,天降大雨,火药受潮,无法发挥出威力,展开肉搏战,一名英军死亡。英军派出两个水兵连,带着“雷管枪”(不怕雨天)前来增援。被围困两小时之后,英军撤退至四方炮台。

第二天清晨,2万多民众高举三星旗,把四方炮台围得水泄不通。英军总司令传话给当地长官余保纯,如果不解除义勇包围,主力英军将攻打并尽屠广州城。

余保纯清楚双方实力,也知道英军的枪炮不会永远受潮,于是劝退义勇,避免广州被屠,从此担上卖国贼的恶名,但实际上,从双方实力对比来看,这种做法很明智。三元里抗英后,广东人民又以“社学”的形式,组织武装力量,开展反侵略斗争。

5、清军溃退

1842年5月,英军放弃宁波,集中兵力北犯。18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镇。6月16日发起吴淞之战,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此后,英援军相继到达长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会,以舰船73艘、陆军1.2万人,溯长江上犯,准备切断中国内陆交通大动脉运河。

7月21日,英陆军6900余众,发起镇江之战,遭顽强抗击,被击毙击伤169人后攻陷镇江。

8月4日,英舰进逼南京下关江面,随后英军从燕子矶登陆,察看地形,扬言进攻南京城。在英军坚船利炮的威慑之下,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妥协退让,委曲求全,被迫在静海寺、上江考棚等处与英军议和。

在谈判期间,由于英军的恶行引发了地方性的靖江保卫战,侵略者死伤13人后败退(从台湾、靖江之战看来,当今记载的英军伤亡数字不无可疑之处)。

扩展资料: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鸦片战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