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反七步诗郭沫若(郭沫若反七步诗)

本文目录一览:

《反七步诗》―郭沫若的诗中,豆成了什么萁成了什么

豆成了酒席上的佳肴,豆萁则成了田中的肥料。

《反七步诗》是1943年7月7日郭沫若居重庆时创作的一首诗,描述了兄弟一场,互助友爱的精神。

原文: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萁在锅下燃烧,等豆子熟透了的时候,豆萁已化为了灰烬。熟了的豆子变成酒席上的佳肴,变成灰烬的豆萁则成了田中的肥料。如果不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怎么会愿意牺牲自己为兄弟奉献呢?

创作背景

诗写于1943年7月7日,当时郭沫若居重庆,抗日战争正处相持阶段,“大后方”的文坛上,有一股“厚古薄今,尊崇先人”的风气,但郭沫若敢于迎流而上,翻起“以事求是,古为今用”的旗帜。

为此,“有点历史癖”的郭沫若,以饱满的激情,冒着巴蜀盛暑,一气呵成地写作了长达万言的史论宏文《论曹植》,这首《反七步诗》即附在此文之末。

作者在书前序言中,说明自己研究历史人物,“主要是凭自己的好恶,我的好恶的标准是什么?一句话归宗:人民本位!”在此标准和原则的指引下,作者对于曹植,一面充分肯定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的地位。

反七步诗的意思

《反七步诗》意思:

锅里煮着豆子,豆茎在锅下燃烧,等豆子熟透了的时候,豆萁早已化为了灰烬。熟了的豆子变成酒席上的佳肴,变成灰烬的豆萁则成了田中的肥料。

如果不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怎么会愿意牺牲自己为兄弟奉献呢?

《反七步诗》

现代  郭沫若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扩展资料:

《反七步诗》创作背景:

诗写于1943年7月7日,当时郭沫若居重庆,抗日战争正处相持阶段,“大后方”的文坛上,有一股“厚古薄今,尊崇先人”的风气,但郭沫若敢于迎流而上,翻起“以事求是,古为今用”的旗帜。

为此,“有点历史癖”的郭沫若,以饱满的激情,冒着巴蜀盛暑,一气呵成地写作了长达万言的史论宏文《论曹植》,这首《反七步诗》即附在此文之末。作者在书前序言中,说明自己研究历史人物,“主要是凭自己的好恶,我的好恶的标准是什么?一句话归宗:人民本位!”

在此标准和原则的指引下,作者对于曹植,一面充分肯定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指出他的多项不足,诸如骄纵任性,恃才傲物。至于历代被人传颂的曹植的神来之笔《七步诗》,郭沫若则认为“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

他愤愤不平地写道:“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说,不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吗?

《反七步诗》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开始发表新诗。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

同年8月,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多种国家行政、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并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反七步诗 (郭沫若著反七步诗)

反七步诗谁写的

反七步诗,作者郭沫若(1892~1978),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令当今叹为观止。在当今社会,兄弟之间自相残杀的情况非常普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步诗和郭沫若的反七步诗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七步诗和郭沫若的反七步诗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七步诗和郭沫若的反七步诗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一、曹植的《七步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二、郭沫若《反七步诗》在史实与文学的方面,对“抑丕扬植”提出反对。他认为在文艺批评和七言诗的发展史上,曹丕占有开山地位,是三国时期重要的诗人,并认为南朝梁·刘勰的评价:“文帝以位尊减才,子建以势窘益价”是较为公允的。

曹植写七步诗是希望(曹丕免他一死),郭沫若写反七步诗是歌颂(曹植的伟大)《七步诗》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注释]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2.煎:煎熬,隐喻迫害.[解说]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读七步诗有感近读曹植七步诗,还有几首和诗,颇多感受,诸多言语尽在不便言中.先录这几诗以为快意.七步诗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者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意思.中国传统的习惯是“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但在既得利益面前,手足也反目为仇,在诸如金钱、名利、美女、遗产、权势等令人动心而血液回圈加快的阿堵物面前,任何说教、规范都被放到第二位去了.古今中外,莫不如斯.我想,如果贫穷一些、困苦一些、愚蠢一些,也许争夺的不会那么急、那么烈.郭沫若反其意而用之,作了一诗.反七步诗郭沫若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诗意变为对自我牺牲精神的赞颂.数学家华罗庚也曾反其意而作一诗.赠诸弟华罗庚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乐.不惜身成灰,愿弟早成熟.“成熟”一语双关,诗意显豁,也很感人.拟学作一首,聊表心意.欲有别于上引诸意.煮豆燃豆萁,祸起萧墙里.鸲蚌相争忙,鱼翁得利益.“《反七步诗》赞扬了‘萁’甘愿自毁,化作灰,做‘田中肥’,帮助豆成为席上的佳肴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立意跟《七步诗》相反.”

曹植的七步诗(甲)、郭沫若的反七步诗(乙)本意是指田中和萁一块生长的豆子(后者的“萁”也是这样),但在郭老先生生活的那个年代,这喻指一些甘愿奉献的人。

甲诗后两句形象的说明了兄弟间互相残杀,勾心斗角的现实,说明了现实生活中的“萁”为“豆”而毁灭;乙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都是同一条根上长出来的,为甚么愿意牺牲自己呢?”

甲诗是希望哥哥曹丕不要为了皇位争夺而不顾兄弟间的亲情而迫害自己。郭老先生的诗是歌颂那些甘为人梯的无私奉献的精神。——《郭沫若文史研究》

郭沫若的反七步诗与曹植的七步诗写作角度不同,曹植写七步诗是希望(),郭沫若写反七步诗是歌颂()曹植写七步诗是希望(曹丕免他一死),郭沫若写反七步诗是歌颂(曹植的伟大)

谁知道类似曹植七步诗和郭沫若反七步诗的2首诗?反七步诗

郭沫若

煮豆燃豆萁,

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

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

缘何甘自毁?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计。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郭沫若为什么写反七步诗他根据那时的社会情况来看七步诗,认为曹植说的不对,因为那时人们愿意牺牲自已也要保住自己的兄弟

曹植的七步诗是希望_______;郭沫若的反七步诗是歌颂_____骨肉可以不为利益相残

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

曹植写的七步诗是希望什么,郭沫若写的反七步诗是歌颂曹植写《七步诗》是希望和平相处,郭沫若写的《反七步诗》歌颂奉献精神!在我国诗坛上,说到关于描写“豆和萁”的诗,那一定是三国时期曹植的那首《七步诗》最著名了.“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这首诗中,曹植首先列举了日常生活中“豆与萁”的相煎现象,用比喻的方法揭露了哥哥曹丕想谋害他的阴谋.向曹丕发出了“你我本来就是一(父)母所生,何必不顾手足之情要下此毒手呢”的质问.

可能有些读者还不知道,在我国还有一首《反七步诗》.“反七步诗”,是大文学家郭沫若先生的作品.诗中写道:“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郭老不同意曹植的意见,他认为“萁用自我牺牲(燃烧化为灰烬)的方式成就了豆”的观点是不足取的.但郭老在诗中更多的是流露出“豆”和“萁”各自的作用,教育人们互相配合,勇于奉献.

我们都知道,<七步诗>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所写,本诗是这样的: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而大文学家郭沫若却从"煮豆的结果"这个角度做了重新审视,写下了<反七步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从两首诗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凶残的"加害者"变成了一个成就别人牺牲自己"奉献者",从而巧妙地为曹丕鸣了不平.郭老的确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文学家,非常令人钦佩,值得后人学习.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相传,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的哥哥曹丕继承饿曹操的王位,他嫉妒曹植的才华和名气,害怕曹植夺他的王位,就设计陷害.他让草纸以“兄弟”之类的字眼,在行七步的时间里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就以抗命之罪杀害他.草纸才思敏捷,在七步之内做出了这首《七步诗》.这首诗以燃豆萁煮豆为喻,讽喻曹丕不要那么急与兄弟相残.据说曹丕听了这首诗后非常惭愧,加上在一旁的母亲苦苦相劝,当时就放过了曹植.

这首诗浅显易懂,比喻贴切形象,所以流传久远.人们也因此都知道了曹植的才思敏捷,对他很是欣赏和同情;对曹丕,人们则是予以指责和诟骂,认为他心胸狭窄,疾贤妒能.千百年来,一直就这样流传着.

《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郭沫若在他的历史任务研究系列文章之一《论曹植》中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首诗说是曹植所作,是缺乏真实性的.他在文章结尾作了这首《反七步诗》.在这首诗里,郭老从煮豆的结果这个角度重新审视“煮豆燃豆萁”这个现象,豆萁为了帮助豆粒成为酒席上的珍馐,燃烧了自己,毁灭了自己.和流传甚广的《七步诗相比,一个凶残的“加害者”变成了一个成就别人牺牲自己的“奉献者”,从而巧妙地为曹丕鸣了不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写一篇以曹植的《七步诗》和郭沫若的《反七步诗》立意的作文《七步诗》原文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现代版本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表现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也说明了曹丕的狠毒和狡猾,也说明了曹植的镇定自若与机智。

郭沫若的反七步诗阅读答案以下内容是从网上copy的,,阅后即焚,不可走心,负责的告诉你无论作品还是人品,他都是个渣

反七步诗郭沫若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七步诗》是曹植写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用比喻手法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兄弟骨肉相残的悲哀指责,情真意切,十分感人。郭沫若的《反七步诗》则一反曹植《七步诗》的诗意,变为赞颂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华罗庚的《赠诸弟》与郭沫若诗异曲同工:“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乐。不惜身成灰,愿弟早成熟。”“成熟”一语双关,赞扬甘为人梯的精神

PS:小朋友,有时候会有人把一坨狗屎写到教材里,然后用一百句话来赞美它,但你要记住,狗屎就是狗屎,不会因为一百句赞美而变的香甜可口~愿你能抛开虚伪看到本质,不要被误导~

反七步诗的意思是什么

反七步诗

郭沫若

煮豆燃豆萁,

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

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

缘何甘自毁?

(华罗庚的《赠诸弟》

煮豆燃豆萁,

萁在釜下乐。

不惜身成灰,

愿弟早成熟。 )

译文:

煮豆子正燃着豆秸,豆子熟了豆秸已为灰烬。熟了的豆子变成席上的佳肴,变成灰烬的豆秸变成了田中的肥料。都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为什么愿意牺牲自己呢?

赏析:

反 七 步 诗 郭沫若 煮豆燃豆萁, 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 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 缘何甘自毁? 《七步诗》是曹植写的:“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用比喻手法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兄弟骨肉相残的悲哀指责,情真意切,十分感人。郭沫若的《反七步诗》则一反曹植《七步诗》的诗意,变为赞颂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 华罗庚的《赠诸弟》与郭沫若诗异曲同工:“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乐。不惜身成灰,愿弟早成熟。”“成熟”一语双关,赞扬甘为人梯的精神。

反七步诗诗意

反七步诗的诗意

《 反七步诗 》

作者 :郭沫若

原文 :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诗意 :

锅里煮着豆子,豆茎在锅下燃烧,

等豆子熟透了的时候,

豆萁早已化为了灰烬。

熟了的豆子变成席上的佳肴,

变成灰烬的豆萁则成了田中的肥料。

如果不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

怎么会愿意牺牲自己呢?

赏析 :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的不满与厌恶。千百年来,《七步诗》让千余年来人们对曹植抱着深切的同情,同时对曹丕则多怀厌弃的情绪,曹丕也因为这首诗招致后人的恶骂。而现代学者着名文学家郭沫若对“抑丕扬植”的看法不甚赞同,他认为曹丕在文艺批评和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开山地位,为三国时期重要的诗人,他还举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所说:“文帝以位尊减才,子建以势窘益价”,他认为这是较公允的评价。

郭沫若先生1943年写了一篇宏文《论曹植》,为曹丕鸣抱不平,文中对《七步诗》是否曹植所作提出了质疑:“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做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做成了也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讽刺而便‘深惭’?所以这首诗的真实性比较少。然而就因为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显然,从《七步诗》的构思立意来说,曹植是站在“豆”位的立场(自己的立场)写“萁”的煎迫(曹丕的迫害)未免过火和无情。然而如果换一个角度,从“萁”的方面来思考,“萁”那种成全他人,牺牲自我的精神不也是很可贵的吗?

因此,基于这种理解,郭沫若仿《七步诗》写下了一首立意相反的“翻案剥皮诗”——《反七步诗》,诗歌这样写道:“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在郭先生看来,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为火烧火;如果站在萁一方面说,不又是富于牺牲的精神的表现吗?豆萁燃烧自己正是为了成全同根而生的豆子,它身上有一种“零落成泥辗作尘”“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这不正是兄弟一场,互助友爱的生动写照吗?

曹植的《七步诗》用比喻手法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兄弟骨肉相残的悲哀指责,情真意切,十分感人。郭沫若的《反七步诗》则一反曹植《七步诗》的诗意,变为赞颂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郭老的《反七步诗》反其意而作,诗以新旨,另铸新词,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华罗庚的《赠诸弟》与郭沫若诗异曲同工:“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乐。不惜身成灰!愿弟早成熟。”“成熟”一语双关,赞扬甘为人梯的精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