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一个时辰有几刻 一天有几个时辰,一个时辰有几刻

一个时辰是4刻还是8刻

一个时辰是8刻,在中国一个时辰指的是一百二十分钟,也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一刻等于15分钟,所以一个时辰有8刻钟。古代一个时辰被分成八大刻两小刻,每大刻又分为六小刻,每小刻为十分个时辰共计八刻二十分,这样一天就是一百刻。每个时辰分为初初刻、初一刻、初二刻、初三刻、初四刻,正初刻、正一刻、正二刻、正三刻、正四刻。到清代以后,就将每个时辰的两个小刻取消,均分到八刻当中,这样每刻就等于现在得15分钟了,现代人的一天是一千四百四十分钟。

一个时辰有几刻啊?

一个时辰有8刻。

时辰是中国传统计时单位,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段,即一个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如今的两个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一个小时为4刻,一共划分为九十六刻,一刻约15分钟。

古时计时工具

1、日晷

一是“日晷(Gui第三声)”。古代有一种测定时间的仪器叫做“日晷”,它是由一只斜放的有刻度的巨大“表盘”和位于“表盘”中心的一根垂直竖立“表针”组成,是以太阳移动,“表针”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的。日晷在北京故宫里可以见到(10多年前我去北京故宫见到过,后来我曾到浙江横店的明清公苑里也见到这样的仿制品,那就粗糙多了)。

2、漏

二是“漏”。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昼夜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

一个时辰多少刻

问题一:一个时辰有几刻? 每个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

问题二:一个时辰分为几个刻钟啊 我想说……你想用现在一刻钟来算么……如果按照15分钟的算,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也就是八刻钟。按照古代的算法则是四刻,初刻,二刻,三刻,然后就是下一个时辰。古装剧当中听到的午时三刻就是这个了

问题三:古代一刻为多久?一个时辰有多少刻? 我国古代制定、沿用自成体系的计时法。百刻计时法最古老,使用的时间也最长。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一百刻(一刻等于14.4分)。汉代除使用百刻制外,还应用以太阳方位计时的方法。到隋唐时,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法并用,夜间还使用独特的计时方法,这就是“更”。“更”是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时间长短依夜的长短而定。直到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后,我国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但十二时辰仍沿用,每个时辰两小时。为和二十四小时计时法相一致,我国古老的百克制演变为九十六刻制,一个时辰内分为八刻、一小时内分为四刻,一刻15分钟,这样一昼夜就为九十六刻,与世界通用的计时法相一致

问题四:古代的一个时辰分几刻?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

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关于午时三刻

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

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子时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那么午时应该在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午时三刻该在十一点44分左右。

资料

古时计时工具有许多中,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

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机械计时器

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随后历代都相继制作了附设有计时装置的仪器,其中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机械计时装置的发展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摇铃报时,示牌报告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等。

一个时辰有几刻 一天有几个时辰,一个时辰有几刻一个时辰有几刻 一天有几个时辰,一个时辰有几刻


这类计时器尚不能算是独立的计时器,还是天文仪器与计时仪器的混合体,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机械计时器已脱离了天文仪器而独立,不但具有传动系统-齿轮系,而且还有擒纵器,如果再进一步,就可能出现完全现代意义上的钟表。但遗憾的是,功亏一篑,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机......>>

问题五:一个时辰有几刻 一个时辰等于八刻,在古代一天24小时就是12个时辰,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所以说是八刻钟,八刻钟也就是两个小时,能理解吗?这是最基础的常识,初中历史老师也会讲的,我说一下,下面的朋友说错了!

问题六:一个时辰有几刻 200分 因为……比如午时是十一点到一点,分为八刻,午时耽刻就是12点。12点处于午时正中间,所以习惯性称为午正,所以一般就没有四刻的说法了。不过有五刻,六刻之类的说法,您没听过,只是因为现代不用这种计时法了。所以您说的时间就是戌时七刻,或者叫戌正三刻。几年的问题了,不知道还能不能帮到您。还有补充下,以前用的是百刻制,一刻真正的时间是14.4分钟,后来西方传入时钟,我国改为九十六刻制,15分钟为一刻,为了方便我还是习惯性的用了15分钟

问题七:一个时辰分多少刻,为什么要这么算,来历 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今用钟表计时,古之一刻约等于十五分钟。

古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至 清 初定为九十六刻。今用钟表计时,一刻为十五分钟。

问题八:06:05分是古代12时辰的几时几刻? 子时23~1点,

丑时1~3点,

寅时3~5点,

卯时5~7点,

辰时7~9点,

巳时9~11点,

午时11~13点,

未时13~15点,

申时15~17点,

一个时辰有几刻 一天有几个时辰,一个时辰有几刻一个时辰有几刻 一天有几个时辰,一个时辰有几刻


酉时17~19点,

戌时19~21点,

亥时21~23点。

6点属于卯时,一个时辰分8刻,一刻15分钟。

所以6:05是卯时,但是它属于几刻呢?这才是你问这个问题的重点吧,否则你不会挑6:05这个特殊的时间来问。

每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卯时是5-7点,那么6点就叫卯正,是正点。同理寅时是3-5点,那么4点就是寅正。

一个时辰虽然有8刻,但实际上古人从来不说五刻六刻七刻八刻。他们把一个时辰的8刻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6点05属于卯时下四刻的第一刻。叫做卯正一刻。同理后面是卯正二刻,三刻,四刻,直到下一个时辰开始。

所以有的人说一个时辰只有四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指的是古人不说四刻以上时间。

满意请采纳,谢谢。

一个时辰有几刻呀?

一个时辰有4刻。

1刻等于15分钟,一个小时等于60分钟,60/15=4,也就是4刻。

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

(1)一天=1440分钟 ,1小时=60分钟 ,1分钟=60秒。

(2)一刻=15分钟,一字=5分钟(闽南广东地区用法)。

时钟各指针的角度关系:

(1)普通钟表相当于圆,其时针或分针走一圈均相当于走过360°角。

(2)钟表上的每一个大格对应的角度是:30°。

(3)时针每走过1分钟对应的角度应为:0.5°。

一个时辰有几刻钟?

古代早期,一天分为一百刻,而一天12个时辰,所以一个时辰是8.3刻钟;后来清朝初期定下来一天九十六刻后,一个时辰就变成了8刻钟。

在古代,人们没有计时器,如何计时呢?古人很聪明,他们发现太阳照射有影子,于是就有了日晷这个最早的计时工具,接着就出现了沙漏,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得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此外,还有用香和蜡烛来计时的。

古人最早使用的计时工具是晷。推断应该是夏商之前,人们开始观察日月并制定历法,并利用日影计时了。使用晷计时,可以精确到几时,甚至几刻。隋唐开始有较为精确的计时工具滴漏、更香等等,在晷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阴雨天、夜间、旅行途中等)作为补充。

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时间,俗称十二时辰,每个时辰两个小时。但显而易见,这种时间表述太宽泛了,难以精准。于是,古人又发明了“刻”“更”“点”。

一刻钟等于多少分钟?

在中国古代是用一天12个时辰计时,一个时辰是八刻,所以一刻钟是十五分钟。古代人是没有钟表的,最开始是用水滴计时,后来用日晷计时。古代的时候有一种计时的工具叫做“铜壶滴漏”。

一个时辰有几刻 一天有几个时辰,一个时辰有几刻一个时辰有几刻 一天有几个时辰,一个时辰有几刻


它是由一个铜壶跟水还有箭组成的工具,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通过铜壶里的水一滴滴的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铜壶设计比较独特,水从孔中滴出来,一天一夜刚好滴完,也就是24小时。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约等于15分钟,所以就有了一刻钟等于十五分钟的说法。

一刻钟等于十五分钟,是因为古代是用一天12个时辰计时,一个时辰是八刻,所以一刻钟是十五分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