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残疾人的励志故事50字)

残疾人励志的故事

残疾人包括肢体、精神、智力或感官有长期损伤的人,这些损伤与各种障碍相互作用,可能阻碍残疾人在与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我为你整理了残疾人励志的故事100字(通用7篇),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残疾人励志的故事 篇1

史蒂芬·威廉·霍金因患“渐冻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把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残疾人励志的故事 篇2

大家看到的这位让人敬佩的小女孩,四肢中只剩下了一只胳膊,但她仍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没有放弃它喜爱的游泳运动,这种精神,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我们每个身体健全的人好好学习的榜样。称她为世界上最勇敢的女孩毫不为过。

残疾人励志的故事 篇3

约翰·库缇斯的生命充满了磨难,也充满了奇迹。约翰出生在澳大利亚,一出生就被医生断言活不到第二天,因为他不仅双腿畸形,内脏错位,还没有肛门,整个人只有可乐罐那么大。谁知,这个小“可乐罐”坚持过了一周又一周,直到现在,约翰已经活了36年,走遍了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著名的激励大师。

残疾人励志的故事 篇4

2007年4月20日,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激战正酣,两位特殊的选手成为全场最大的亮点,他们是这个舞蹈大赛举办12年以来,第一对残疾人选手。两人合作的舞蹈《牵手》被观众评为全场最震撼人心的舞蹈,它所表现出的人在绝境中自强不息、互帮互助的精神激起了人们强烈的共鸣,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舞蹈几乎就是表演者马丽、翟孝伟人生的写照。

残疾人励志的故事 篇5

美国蒙大拿州22岁男子凯文迈克尔康诺利天生没有双腿,然而凯文从不自卑,他不仅考上了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电影和摄影系,并且还乘坐一块溜冰板,到世界各地去旅游。凯文在世界之旅中遭遇了众多好奇的目光,但他却用照相机将这些盯视他的目光全都拍摄了下来,当凯文返回美国时,他总共拍摄下了至少32000张世界各国的“盯视者”的照片。

残疾人励志的`故事 篇6

奥斯卡·皮斯托留斯(OscarPistorius)蹲伏在起跑线上,穿黑绿相间运动服,背参赛选手号牌,戴紫色眼镜。除了膝盖下方两条刀锋形状的黑色簧片,他与其他运动员别无二致。素有“无腿飞人”之称的奥斯卡去年7月在罗马举行的国际田联黄金联赛男子400米比赛中,最终以46秒90的成绩名列小组第二。这一速度,相当于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女子夺冠成绩。

残疾人励志的故事 篇7

两名在因爆炸事件失去双腿的英国士兵并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相反,他们战胜重重困难,多次从4200米高的空中双双跳下飞机,成了世界上第一对“无腿跳伞爱好者”。与众不同的是,当其他跳伞者都是用双腿落地时,艾尔和达伦却不得不学会通过屁股着地。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残疾人的励志故事50字)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残疾人的励志故事50字)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参考

既然有残疾者做不到的事,也应该有残疾者才能做得到的事。你知道有哪些身残志坚的故事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残疾人的励志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_第1篇:

黄宇,男,汉族,1967年生,肢体残疾,中共党员,上海市徐汇区人,现上海“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经理,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导致下肢严重残疾,没有进过一天校门,参加远程大学教育,取得了英语自考多项单科结业证书。1991年创办“小雨亭”刻字社,从100元的启动资金滚动发展,现已成为年营业额60余万元的中型服务企业;解决了15名残疾人和下岗工人就业,曾被评为上海市肢残人百强明星和自强模范。

在繁华的大上海长乐路,有一家刻字工艺品商社名叫小雨亭。创办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黄宇,先天性成骨不全,连打喷嚏或在床上翻身都可能骨折,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样脆弱,成了“玻璃娃娃”。黄宇十三四岁时,30多年来他至少骨折过40多次,导致全身畸形,他在承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

黄宇母亲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亲。孩子将永远是个残疾人,她内心的酸痛只有自己体味。为了给孩子治病,她带着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大小医院,但专家都说目前还没有治愈的希望。由于肌肉萎缩,也无法整形,孩子两条腿和肢体的其他部分渐渐地都弯曲变形了。残疾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非常痛苦,但他也认识到痛苦伤心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坦然地去面对残疾,勇敢地去抗争,生活才能美好。

知识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宇开始要学一门技术以谋生,终于在一家刻图章的小店当起了学徒。虽然工资只有36元钱,却拥有了第一份工作,日复一日他风雨无阻地上班,因为这是他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开始。一干就是5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宇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他的创业奠定了基础。他说:“机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任何摆在你面前的机会都不要错过。”1991年,他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创办了“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开业至今,经过17年的发展,现在拥有两家门市部、一间工作室,面积加起来也有200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0余万元,一年的营额将近70万,公司共有12名员工,一半是残疾人。对于这点,黄宇有他自己的想法:“生意场上各种各样的企业家很多,如果单单跟别人比每月能赚多少钱,我远远比不过别人,但是能够帮助身边的残疾朋友,真正做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对我这样的残疾人来说,比赚钱有着更大的意义。”黄宇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先后担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市残联青年委员会主任,2002年被评为上海市自强模范,2003年被评为徐汇“十佳青年”。2004年春,黄宇与一位温柔贤惠、楚楚可人的上海市坐式排球运动员共结连理,迎来了美好的生活。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_第2篇:

郑龙华,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临安市。幼年失去双手,1981年开始自学摄影,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并多次在各种影赛中获奖。郑龙华于2006年5月20日在家乡浙江省临安市启动“生命之光”——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100位残疾人精英的摄影活动。经两年多的时间,他先后独自走遍全国100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达6。3719万公里,采访了各行业100位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5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万字,撰写采访手记19。86万字。2007年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由他拍摄的100位成功残疾人士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国百位残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没有健全的手或脚、甚至身体不能直立的残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我选择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关注他们肢体的残缺。尽管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带给人们希望和鼓舞。”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3年时间。

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成功的残障人士:虽失去右手但创立了“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虽由于幼时疾病腿部行动不便但创立“江民软件”的反病毒软件专家王江民、虽由于先天佝偻身高不足1米却

坐着轮椅宣传环保的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店子村袁建明……郑龙华要展示残疾人的“健全”生活。“我希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大家照到自己:这些伤残人士在这种情况下做事都能成功,每个人都更应该用心做事。”

如郑龙华所努力的,照片鼓励了很多参观者。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8岁的葛斌用手语说:“来看展览之前,我感觉非常迷茫。但看到这些照片,我很感动。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他指着一个肢残运动员的照片说,“我能够感受到她很努力!”

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9岁的刘建超用手语说:“我来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那里很多人和我们一样,不幸成为残疾人,他们更需要用这些故事来进行励志教育,勇敢地面对生活。”

从1岁落入火炕失去双手后,郑龙华对于生活的磨砺便不再陌生。他用双腕夹笔写字、两次考上大学却被拒收、找工作碰壁……困顿中,同学寄给他台旧相机,22岁的他开始用双腕操作这台“精密仪器”,走街串巷为村民拍照,两年后在上海第一次获奖。

“摄影让我第一次有了自信。以前我很内向、封闭自己,因为我清楚自己跟别人不一样。”……、郑龙华说,“当别的摄影师,拍拍我的肩膀说,‘老郑,拍的不错啊’,我才觉得我和他们一样,在艺术上也能创造出好作品。”

残疾人的生活体验与他人不同,郑龙华觉得最大的不同是“困难多于顺利,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很多”,“残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在他看来,对残疾人最致命的打击是“失去信心”。

郑龙华曾在浙江省临安市残联工作,这段经历让他更熟悉残疾人的感受:“残疾人比较敏感,有时,你的一个眼神、一个不屑的动作,在常人看来没什么,但对于残疾人可能就不一样,他们可能会多想。这也可以理解。”

在他看来,社会对残疾人的保障近年来提高得很快,包括教育就业等,但“仍滞后于社会发展”。此次残奥会对志愿者培训中有一条原则广为传播:帮助残疾人时,要先征得对方的允许。“他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比如残疾人有时更需要自食其力地工作,而不是等救助。”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准备的残疾人的励志故事,今天才让我真正地感受到了什么叫身残志残。只有自强不息的人,才能正确地笑对人生。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有哪些

导语:世界上存在的残疾人是非常多的,但是很多的残疾人并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而是越挫越勇,最终成为了一个个非常出色的人。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有关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有哪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1、李智华——“足艺”大学生

李智华,女,汉族,1984年生,肢体残疾,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人,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系本科在读。一场大火失去了双臂,她没上过高中,通过顽强学习,考上了大专又专升本,现备考2008年书法系的硕士研究生。2005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1984年2月14日,李智华出生在内蒙古扎鲁特旗伊和背乡赵家堡村的一户农家。爸爸是一个老实憨厚的农民,患有精神病的妈妈硬是由人按着才生下了她,她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1984年5月23日,父亲李国林外出寻找疯癫的妻子,出生没几个月的李智华一觉醒来将煤油灯碰倒,瞬间炕席、被子相继燃烧起来……无情的大火改变了她的一生。经过抢救,李智华保住了生命,却永远失去了双手。

家庭贫寒的李智华,又偏偏失去了双手。对于她个人来说,是顺从命运的安排还是与命运抗争,她选择了后者,她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奋斗做到和常人一样。她的哥哥姐姐上学去,她华总是悄悄地跟在后面,校园里的欢声笑语,让她感到一切是那么新奇。她渐渐地学会了用脚趾夹着铅笔来写字,刚开始时铅笔头也怎么也夹不紧,她就用绳子把铅笔和脚趾绑在一起,绳子松了,就使劲勒啊。为了能写好一个简单的“0”,她竟然整整练了1天,脚被磨得又红又肿了。内蒙古的冬天特别冷,由于不能穿袜子,李智华的双脚都长满了冻疮,但她却从不哼一声。1990年9月,赵家堡村小学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李智华却因为残疾进不了教室,她就拿几块砖头垫在脚下,悄悄地站在窗外听课;没有课本,她牢牢记住黑板上的每一个字。有一次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班里的孩子们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这时,却从窗外传来李智华清脆而准确的回答声。在老师的帮助下,李智华终于走进了课堂。

1998年夏天,小智华如愿以偿考取了旗重点中学——鲁北一中,也就是在这时,妈妈的病情却加重了,于是小智华产生了一个想法:牺牲学业,照顾妈妈。鲁北一中的领导知道她的情况后,决定收她为函授生,每周派老师为小华授课。从此,她一边做家务照顾妈妈,一边坚持学习。2003年6月7日,她走进了普通高考的考场。8月15日,接到了西安欧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终于用一双小脚叩开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许许多多的单位和个人都在关爱着她的学习生活。对于社会给予自己的资助,李智华也努力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回报社会。2000年9月,她和姐姐在包头市学习,姐妹俩每天的生活费只有3元钱。当得知同学申怀宝面临失学时,她们每月向申家寄20元钱;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哥哥给李智华邮寄来300元卖牛粪的钱,可李智华却把这笔钱给同学们购买成防护用品;2004年,她被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评为“十佳学习之星”,同年,她又在陕西省大学生书法大赛中一举夺冠;2005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的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2006年7月,大专毕业的李智华被一家单位聘用,单位发给她1000元的月工资。在得知13岁少女马依曼患白血病时,李智华将自己首月工资,全部打入医院账户,作为马依曼的治疗费用。多年来,李智华还一直给农民工子女做书画辅导。《隐形的翅膀》这部电影真实地反映了李智华奋斗的经历,李智华没有双手,如同没了翅膀,但她勇敢地面对人生,靠驾驭一双脚,照样在生活中飞翔。

2、高志鹏——暗黑中捕捉闪亮音符

高志鹏,男,汉族,1974年生,视力残疾,山西省吕梁人,现为太原市盲童学校音乐教师。6岁时因手术失败导致双眼失明,13岁随民间学艺,18岁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插班生,28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他集写词、作曲、演唱、演奏于一身,至今已创作数百首歌曲,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近百家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过报道。

高志鹏出生在吕梁山区兴县,6岁时因手术失败双目失明。8岁那年,他让妹妹拉着他的手到学校门外听课,被老师发现,让爸爸把他领回了家。爸爸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你跟人家不一样,爸爸教你拉二胡吧!”从那天开始,他踏上了音乐旅途,在自己心灵的舞台上演绎起不灭的火焰和无尽的执着。高志鹏11岁时,二胡水平就已超过了父亲,当他得知了“阿炳”的故事后,便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盲人音乐家。他“摸”懂了《二泉映月》,也在音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他跟着鼓乐班的师傅们沿九曲黄河一路苦学,学会了各种民间小调、晋剧曲牌,学会了唢呐、笙、箫、笛子等鼓乐班的全套乐器。15岁那年,父亲为他买了8件乐器,让他组建了自己的鼓乐班。从此,这位少年盲班主带着一伙明眼人,开始在陕西、内蒙古一带的农村闯荡。几年下来,他挣下的钱,不但贴补家用,建了新窑洞,而且还为两个哥哥娶了媳妇,供妹妹读完了初中。在外闯荡的高志鹏第一次听说在太原有一所盲校,他心中又开启了一扇窗户,独自一人去太原市盲校求学。在省残联领导的帮助下,他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的一名大龄插班生。

在盲校学习的两年间,每到星期天,志鹏便抱着吉他、二胡到街头卖唱,挣学费和生活费;上课时间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于学习和创作中。1994年,他创作的歌曲《心声》,在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升华奖”新歌征集中,荣获词曲创作一等奖;歌曲《满天繁星属于你》,在全国第二届盲聋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及创作奖。当中残联主席邓朴方把奖杯送到他的手中时,他感到茫茫黑夜中有了繁星般的点点希望。

盲校毕业他留校工作,2000年在中残联的关怀下,他成为中国戏曲学院首位盲人进修大学生。在正规化、高节奏的教学环境中,为了赶上学习的进度,他几乎每晚都守在琴房,根据盲文和课堂的录音资料一点一点地摸索着指法。进修是拿不到学历的,2002年高志鹏便参加了成人高考并成为中国戏曲学院一名正规大学生。经过顽强拼搏,高志鹏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他创作的歌曲《走出圪梁梁》、二胡曲《黄土情怀》,还分别荣获全国第六届残疾人艺术大赛金奖、银奖。更令同学们啧啧称奇的是,他利用业余时间,拜北京盲校李红伟为师,靠着用手摸,竟然用半年时间学会了一般得用三年时间才能掌握的钢琴调律技能!

如今,高志鹏的心中有了一个“神州万里行”的计划。他准备用两年时间,走访全国百所高校,为高校师生免费演奏自己的音乐作品,分享他捕捉到的照亮人生的音符。

残疾人励志的小故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不少的残疾人,那么都有哪些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呢?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残疾人励志的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残疾人励志的小故事【1】

有一个新认识的朋友,他很阳光,喜欢各种娱乐和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他打篮球的方式很奇特,总是用左手运球,居然能用单手在人群阻挡中准确地投篮。其实,他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出于卖弄球技,而是因为他只有一只手。这只神奇的左手居然能打一手好球,写一手好字,甚至能在钢琴上演奏出动听的乐曲。

更让我敬佩的,是他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他的言语总是那样的亲切。他工作努力,与同事朋友的关系融洽,与客户的交流愉悦。常常得到老总的嘉奖见过许多因为身体残疾心理也一同残疾的人,所以一直不理解他的健康。直到有一天,见到了他的家人,我才醒悟。

那天,我和一个朋友去他家看他,他的父母非常热情,请我们留下吃饭。

他们一家人都很热情,谈起他的时候,言语之中总透露着无尽的温情爱意与骄傲、自豪。

聊了半个钟头之后,晚餐准备好了,大家就围坐在桌前,品尝起他母亲做的美味佳肴,我也成了左撇子

那一刻,感动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从来都没有想象过,这个世界原来还有这样真挚而细致的爱。班主任 n一家人为了给自己残疾的只有一只左手的亲人一个平和而正常的环境,一齐改掉自己坚持了几十年的使用右手的生活习惯。

成长可以想象,在他年幼时用左手第一次笨拙地拿起筷子,夹起一片菜叶时,他的家人也正同样笨拙地、用左手反复练习那个动作,直至成为习惯。而这样的习惯与爱伴随着他,与他一起成长。为了让他健康乐观地生活,他想念的句子们把所有的爱,全部写在了左手上。

残疾人励志的小故事【2】

在她看来,因为有了丈夫的遮风挡雨,生活便不再苦不再难;在他看来,因为有了妻子的相依相伴,生活才更精彩,创业才更有劲头。

因为聋哑,他们都是不幸的,但因为相爱相伴,他们又是幸福的。他们在解放西路上开办了一爿小小理发店,十多年来,他们一起携手幸福走过。

外观上看,西门的这家大众理发店与别的理发店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每个进店的顾客,都要在店主准备好的一本笔记本上写下自己需要服务的项目。原来,理发店的主人是一对聋哑夫妇,男的叫高圣斌,女的叫董珍珍。店虽小,但生意却非常红火。十多年来,夫妻俩用娴熟的技术和热诚的服务留住了顾客。

近日的一个下午,记者慕名走进了这家理发店,比划着手势说要采访他们。正在忙碌的高圣斌,一手高高地举着电吹风,一手递过一本本子塞到记者手中。这是一本工作笔记,只见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对话记录: “你需要做什么发型”、“我想剪个头发”; “您刮胡子不”、 “算了,这次暂时不刮了”…… “平时我们来理发,就是靠着这个本子和他们交流的。”一位正在理发的顾客告诉记者。

今年42岁的高圣斌已有20多年的理发经验了,顾客这么评价他: “高师傅理发有三个特点,剪得仔细,洗得轻柔,刮得舒服。而且服务周到,待人热情,收费低,一般只收5~8元。”

高圣斌告诉记者,他们夫妻俩的残疾都不是天生的。小时候的.高圣斌也是个健康活泼,口齿伶俐的孩子,但3岁那年,老天对他开了个残忍的玩笑:因为生病,打针输液用药过量导致听力完全丧失,3岁的他本来就不会说太多的话,加上听不到外界的声音,更加无从开口学说话了。就这样,高圣斌无奈地走进了一个无声的世界。妻子蕙珍珍聋哑的原因也和他差不多。

高圣斌16岁那年从嘉兴聋哑学校毕业后,开始拜师学艺,从事理发行业。通过近2年的学徒,他不但掌握了技术,也有了一定的积蓄。就这样,他开始了创业生涯,开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理发店。

高圣斌的爱人董珍珍是他在聋哑学校读书时同学。两人从相识,到相爱相知相结合,这对聋哑夫妻相伴着一起走过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他们的儿子都已经14岁了,一个健康阳光的少年,会说会唱,还懂手语。他在店里的作用还真是不小,不仅能帮爸爸妈妈接电话,还能替前来理发的顾客做翻译。他骄傲地告诉记者: “我是爸爸妈妈的耳朵,是爸爸妈妈的嘴巴,我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努力,把我们的理发店越办越红火,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一旁的高圣斌夫妇虽然听不到声音,但他们明白儿子在说什么,他们怜爱地看着儿子,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残疾励志优秀故事

残疾人中有许多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取得的成功,要比我们付出许多倍的努力。以下是我整理的残疾励志优秀故事,欢迎阅读。

残疾励志优秀故事1

李智华,女,汉族,1984年生,肢体残疾,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人,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系本科在读。一场大火失去了双臂,她没上过高中,通过顽强学习,考上了大专又专升本,现备考2008年书法系的硕士研究生。2005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1984年2月14日,李智华出生在内蒙古扎鲁特旗伊和背乡赵家堡村的一户农家。爸爸是一个老实憨厚的农民,患有精神病的妈妈硬是由人按着才生下了她,她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1984年5月23日,父亲李国林外出寻找疯癫的妻子,出生没几个月的李智华一觉醒来将煤油灯碰倒,瞬间炕席、被子相继燃烧起来??无情的大火改变了

她的一生。经过抢救,李智华保住了生命,却永远失去了双手。

家庭贫寒的李智华,又偏偏失去了双手。对于她个人而言,是顺从命运的安排还是与命运抗争,她选择了后者,她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奋斗做到和常人一样。哥哥姐姐上学去,李智华总是悄悄地跟在后面,校园里的欢声笑语,让她感到一切是那么新奇。她渐渐地学会了用脚趾夹着铅笔写字,刚开始时铅笔头怎么也夹不紧,她就用绳子把铅笔和脚趾捆在一起,绳子松了,就使劲勒。为了能写好一个简单的“0”,她竟整整练了1天,脚被磨得又红又肿。内蒙古的冬天特别冷,由于不能穿袜子,智华的双脚长满了冻疮,但她却从不哼一声。1990年9月,赵家堡村小学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李智华却因为残疾进不了教室,她便拿几块砖头垫在脚下,悄悄地站在窗外听课;没有课本,她牢牢记住黑板上的每一个字。有一次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班里的孩子们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这时,却从窗外传来李智华清脆而准确的回答声。在老师的'帮助下,李智华终于走进了课堂。

1998年夏天,小智华如愿以偿考取了旗重点中学——鲁北一中,也就是在这时,妈妈的病情却加重了,于是小智华产生了一个想法:牺牲学业,照顾妈妈。鲁北一中的领导知道她的情况后,决定收她为函授生,每周派老师为小华授课。从此,她一边做家务照顾妈妈,一边坚持学习。2003年6月7日,她走进了普通高考的考场。8月15日,接到了西安欧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终于用一双小脚叩开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许许多多的单位和个人都在关爱着她的学习生活。对于社会给予自己的资助,李智华也努力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回报社会。2000年9月,她和姐姐在包头市学习,姐妹俩每天的生活费只有3元钱。当得知同学申怀宝面临失学时,她们每月向申家寄20元钱;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哥哥给李智华邮寄来300元卖牛粪的钱,可李智华却把这笔钱给同学们购买成防护用品;2004年,她被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评为“十佳学习之星”,同年,她又在陕西省大学生书法大赛中一举夺冠;2005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的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2006年7月,大专毕业的李智华被一家单位聘用,单位发给她1000元的月工资。在得知13岁少女马依曼患白血病时,李智华将自己首月工资,全部打入医院账户,作为马依曼的治疗费用。多年来,李智华还一直给农民工子女做书画辅导。《隐形的翅膀》这部电影真实地反映了李智华奋斗的经历,李智华没有双手,如同没了翅膀,但她勇敢地面对人生,靠驾驭一双脚,照样在生活中飞翔。

残疾励志优秀故事2

他的双臂缺如也,我第一次碰到他时,为他的空洞虚垂的衣袖而惊讶,同时,我惊讶还有他的书法。那字完全如惊龙逸骏,飘然于空。在十岁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意外让他失去了双臂,他在乡下的一个简易变压器旁淘气,他攀爬,结果一道蓝色的闪光过后,他被击出数米,双臂黑焦,冒着刺鼻的青烟,他的命虽然捡回来了,但双臂却失去了。从此,他只能以脚代手,完成许多人难以想象的高难动作,像刷牙和穿针,包括写字。失去双臂的第二年,他从学校退学了,从此跟着做老师的父亲一起练书法。他父亲是一名中学美术老师,书法独步,有欧体刘之美称,他的字酷似欧阳询。 他失去了双臂,父亲自然像心头压上了一块沉重的石头。老刘的妻子早逝,要不,这孩子也不会到变压器旁去淘玩。现在,一切都铸成现实了,他只好默认这残酷的现实,他得教儿子一门手艺。书法,儿子想学书法,这出乎他的意料,原先他双手健全的时候,他想教儿子学书,儿子死活不肯,现在儿子自己想学书法,咋学呀?没手没胳膊的,拿什么握笔?起先,他用嘴咬笔,结果写出来的字不甚理想,后来,儿子自己提出以脚为手,握笔写字。脚能够刷牙穿针,自然是已经巧到手的境界。脚书的字果然大有起色,先楷体后隶书,然后是行草。他的字在一点点进入境界,美妙的字是以大代价换来的,坐在一张特殊的凳子上一写就是半天,臀部生疼到麻木,他几乎无法站立起来,站立需要他父亲的帮助,后来,慢慢就适应了。他的字有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倔犟感,笔力特别有劲,一钩一画,完全是认真和从容的,蘸墨浓酣之余,他想到拜更有名的书法名家。他父亲带着他和他的字来到省城,寻找各书画院的旧交故友,省书画院的一位著名书法家看了他的字,认定这是个好苗子,就要他当场写几个字。他坐在一张普通的靠背椅上,将笔系于右足前趾端,点墨,落笔,如走龙蛇,字瞬间成就,飘逸如风里的芦苇,俊逸如神骏出野。那位书法名家惊叹,倘若此子双手健全,当为天下惊。他父亲摇头说,倘若他双手健全,他可能一个字也不会练不会写。

寻常人喜欢一件事情,不容易;执著一件事情,更是不易,要想精于某艺,非有十年二十年乃至一生的精力和投入不会有所成就。达芬奇画蛋,画了整整三年,将一枚普通的鸡蛋画得出神入化,他的画技精准而美妙,线条如神来之笔,靠的是基本功。一个失去双臂的残疾人,他的内心肯定比常人更加复杂、脆弱或者坚强,像他,为了练脚掌的稳定和力度转掣,将一块砖吊在脚趾上,努力保持平稳的状态,心里暗暗循着字迹来用力移动脚掌,握笔的两趾后来达到的灵活和方便甚至超过普通人的手指。这就是成功的秘密。 他的书艺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他停顿了一段时间,现在,他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坐禅,字有筋骨了,有气势了,就应该朝着让字活起来的目标前行。字以草为活,草书需要更大的功力支撑,需要谛悟。他说到当年的憨山大师苦练书法的事情,说憨山僧入定后得摩耶罗禅(禅的一种极高境界),有了通凡圣的能力,自己能够看到过去和未来。他说,他需要书法来圆满自己的法性。书字是一门功课,后来他因为私修庙宇获罪,被流放岭南。书法的修炼便因此而中断一段时间,直到后来朝廷特别宽恕了他,允许他重返牢山海印寺,才得以继续著书和修法。憨山的禅并不是静禅,是动禅,是外禅,行动即禅法,所以,他的书法也就是草书为主,动静之间气态万千,如千佛竞凑,万法来仪。启功先生极力推崇他和另一个高僧破山海明的书法:憨山清后破山明,五百年来见几曾。笔法晋唐元莫二,当机文董不如僧。书法如修佛法,佛法讲的是觉悟,静能生慧,静处生禅,于是他就学着憨山大师一样行为禅,春至,在江河溪畔,目触春水之泛溢生姿,春水明而百草生,春水的灵动就是书法内在的气场,是一个内敛的动态。夏天水恣意狂泄,那就是书中的大起落和连笔法,一气呵成。喧奔突,笔意之间,有一种动能,如水贮高处而突遇豁口,必然狂奔而泻下,那是一种自然的势能。书要有意念,用之留有余力。而他的身体已经完全具备了这样的书法条件。所以,他的书法精进势在必然了。

数年后,我在省书画院碰到他,他已经是省书画院的骨干书画家了。他已经皈依了佛门,但不入寺,在家修行,称居士。所以,他一身素袍,待人接物,已经是静心敛气,眼神里已经没有了烟火气。自号其斋为蕉叶庐,他说,昔怀素大师以蕉叶为纸,书写不止,至于秃笔成山,号笔茔。他需要那种精力和毅力,书者的最高境界是不需笔不需纸,笔在心中,纸在身外,青山白云,碧树流水,皆为纸卷,心灵之笔勤写不辍,字才会有心灵气象,字如其人其形,精气所到,笔下如有神助。昔憨山僧在海门寺会天下众大德时,曾经说过:佛无色相,法皆空茫,何处求法,自在内心。内心即法即佛,禅宗说的顿悟就是这样的道理,书法到一定层次,就是向内心求艺求能力了。倘若心如止水,何艺不能精进?佛在内心,书艺也在内心。他赠我一幅字,两片写意蕉叶上,一行字如春雨淋漉,曲折蜿蜒,不能辨其踪迹由来,我由此感叹,书能如此,人生何难!

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经典

残疾人的 故事 因其天然具有的离奇曲折的故事性,给观众带来深深震撼的同时也激励观众的斗志。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残疾人的 励志故事 ,欢迎大家前来观看!

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篇(1):把爱写在左手

有一个新认识的朋友,他很阳光,喜欢各种娱乐和运动,尤其喜欢打 篮球 。他打篮球的方式很奇特,总是用左手运球,居然能用单手在人群阻挡中准确地投篮。其实,他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出于卖弄球技,而是因为他只有一只手。这只神奇的左手居然能打一手好球,写一手好字,甚至能在钢琴上演奏出动听的乐曲。

更让我敬佩的,是他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他的言语总是那样的亲切。他工作努力,与同事朋友的关系融洽,与客户的交流愉悦。常常得到老总的嘉奖……见过许多因为身体残疾心理也一同“残疾”的人,所以一直不理解他的“健康”。直到有一天,见到了他的家人,我才醒悟。

那天,我和一个朋友去他家看他,他的父母非常热情,请我们留下吃饭。

他们一家人都很热情,谈起他的时候,言语之中总透露着无尽的温情爱意与骄傲、自豪。

聊了半个钟头之后,晚餐准备好了,大家就围坐在桌前,品尝起他母亲做的美味佳肴,我也成了左撇子……

那一刻,感动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从来都没有想象过,这个世界原来还有这样真挚而细致的爱。一家人为了给自己残疾的只有一只左手的亲人一个平和而正常的环境,一齐改掉自己坚持了几十年的使用右手的生活习惯。

成长可以想象,在他年幼时用左手第一次笨拙地拿起筷子,夹起一片菜叶时,他的家人也正同样笨拙地、用左手反复练习那个动作,直至成为习惯。而这样的习惯与爱伴随着他,与他一起成长。为了让他健康乐观地生活,他们把所有的爱,全部写在了左手上.

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篇(2)著名残疾人尼克·胡哲的励志人生

尼克·武伊契奇(nick vujicic),我们习惯叫他尼克·胡哲,1982年12月4日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塞尔维亚裔澳大利亚籍__布道家,“没有四肢的生命”(life without limbs)组织创办人、著名残疾人 励志演讲 家。他天生没有四肢,但勇于面对身体残障,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他的脸上永远是自信的微笑,他的眼睛闪烁着动人的神采,他的足迹遍布全球,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大家再大的困境都能超越,只要用心爱自己和这个世界。

尼克说:“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没有失败,没有失败者”,

“失败,其实是放弃”,

“生命的意义在于全心全意的投入”,

“做你自己”,

“相信你自己,你能做到”,

“你每天都有选择”,

“要有希望,为梦想而前行”。

尼克说:“现在就算你用百万元来引诱我,叫我长出手脚,我也不会考虑”

尼克打出生时就没有四肢,只有躯干和头,就像一尊残破的雕像。这幅模样甚至连他的父母都无法接受。可想而知,这样的躯体给尼克造成了多大的困难。他所能利用的身体部位,只有一个长着两根脚趾的小脚,被他妹妹戏称为“小鸡腿”,因为尼克家的宠物狗曾经误以为那个是鸡腿,想要吃掉它。

尼克不能走路,不能拿东西,并且总要忍受被围观的耻辱。这一度使他非常消沉,以至于想要在浴缸里淹死自己。还好,他在最后一刻,脑海中浮现出父母在他坟前哭泣的样子,于是他放弃了。这是他最正确的选择。活下来,使他有机会看到,原来他的人生有着无尽的希望。

尼克秉持着一个__的信仰,告诫自己永远不要放弃。他虽然没有健全的四肢,但是有一幅好口才,和一个聪明的大脑。他总是用无比轻松的语调来调侃自己的经历,他永远不在意别人讶异的眼光,并且努力对自己充满自信,而事实上,他确实做到了绝大多数普通人无法做到的事:他成了一名全球知名的励志演说家。

在尼克19岁的时候,他打电话给学校,推销自己的演讲。在被拒绝52次之后,他获得了一个5分钟的演讲机会和50美元的薪水。从此,他的演讲生涯开启了序幕。他嗓音富有磁性,思路清晰,语言幽默,最关键的,他有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可以与别人分享,给所有人坚持下去的力量。在多年磨练当中,他具备了异常坚韧的心智和丰富的阅历。这些精神上的素养完全弥补了肉体上的缺陷,帮助尼克超越了健全的大多数人,取得非凡的成就。

“有人问我,我觉得自己是这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吗?我要说是的。我对人生的三个真谛――价值、目标、宗旨都很清楚,我知道我要往哪里去,所以我很快乐。无论怎样,满足于你所拥有的,比如我,就很珍惜我的‘小鸡腿’,不要放弃,爱别人,每天向前走一小步,你一定可以完成人生的目标。”

生命斗士尼克·胡哲于2012年2月12日与宫原佳苗(kanae miyahara)结为夫妇,他们的结合见证了上帝的信实和婚姻的美好,来自世界各地的粉丝迫不及待在尼克的脸书留言,为一对新人送上祝贺和感恩的字句,留言中也有用中文、日文及西班牙文等语言。

天生没有四肢的尼克·胡哲,曾在澳洲、美国、加拿大、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南非、哥伦比亚、印度等25个国家和地区分享自己的经历。虽然他没有拥有健全的四肢,但他认为拥有一个健全的心灵、来自信仰的力量比什么都更重要。他的演说激励了无数的生命,让听众们知道上帝创造我们每一个都有美好的旨意。而且即使我们的生命有诸多限制,但“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尼克在演说中曾表示盼望将来能找到一个神所为他预备的妻子,如今他的美梦实现了,对很多粉丝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也是情人节前夕一份独特的礼物。当“无肢勇士”尼克喜得贵子的喜讯传开后,全球粉丝纷纷为他送上诚挚祝福。

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篇(3)付红英——合唱指挥

付红英,女,汉族,1958年生,肢体残疾,中共党员,天津市南开区人。天津市残联文体中心声乐指导兼合唱指挥,系天津市音乐家协会会员。87年进入天津市残疾人艺术团,92年 毕业 于天津师范学院音乐专业本科。近20年的残疾人 文化 工作,组织残疾人才艺、合唱、棋类、书画等活动,参与组织了大量的文艺演出和比赛。2005年她所指挥的无伴奏合唱《八竣赞》荣获全国金奖,同年12月,率团参加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立18周年庆典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就职天津残联文体中心、负责声乐指导兼合唱指挥的付红英,算不上漂亮,且身有残疾,但她拥有一颗最美的心。她常穿梭于健全人之间,与他们一样工作一样劳动,不需要任何的特殊照顾。20多年来,她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都挥洒给了残疾人音乐事业这块沃土,用汗水和心力昭示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贡献。

1958年,付红英出生在天津,不久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凭借毅力奋发学习,考取天津师范学院音乐专业本科,大学毕业后却被分配到一家服装厂做检验工人。

1987年天津市残疾人艺术团招收演员,她报了名,被招入团,才开始实现自己的艺术梦。付红英说,作为一名残疾人,能够从事残疾人的事业是幸运的。她既是演员又是组织者,多年来工作中,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幕后还是台前,或是组织残疾人才艺、棋类、书画等比赛和展览,她都恪尽职守;无论是排练指挥天津市残疾人合唱团、天津市启明星合唱队到社会各界进行宣传演出,还是为合唱团建立章程制度、完善组织机构等,她都出色地完成。05年组织的无伴奏合唱《八竣赞》荣获全国金奖;同年12月率全团参加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立18周年庆典活动,与北京、上海、青岛组成大型合唱团,演唱《蓝色多瑙河》《我的梦》,受到胡锦涛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在付红英的生命进程中,音乐是主旋律。她努力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除了在合唱团辅导女低声部,还为职校学生上初级乐理课,并定期到天津群艺馆进行合唱指挥培训。她献身音乐的路越做越宽广。同时,她积极从事歌曲创作,寻求流畅、优美、质朴、典雅的旋律,对每一个音符都要仔细斟酌,决不允许有任何的垃圾音符落在她的谱面上。她创作的部分作品在天津音乐杂志上发表,反响良好。其中为甲丁《黄河鱼娘》、车行《中不中》、鲍和平《中国大北方》等作品的谱曲,均得到专家肯定。2004年付红英与她的先生刘志良共同创作反映中国残疾人生活、工作、学习的音乐题材的大型音乐组歌《我们同行》,向社会展示残疾人的艺术才华和精神风貌。她创作的《我喊春天》等多首歌曲获奖。

“妈妈”是世界上最动听的称呼。因两次流产,人到中年的付红英从未享受过为人母的快乐和幸福,但她的内心深处一直留有一块芳草地,她相信会有一群“小天使”来填补这块空白。2006年为了让脑瘫智障的孩子们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付红英取得领导支持,成立了天津市启明星合唱队。一位孩子的家长说:“孩子毕业三年,从没有参加过任何活动,启明星的成立,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生活的希望。”从那一刻起付红英下定决心,培养好这群“小天使”。经过将近两年的接触,她越发感到这些孩子的可爱,深感肩上担子更重。她告诫自己:一定要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好的条件,带出有水平有素质的启明星合唱团。

下一页更多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