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阴阳头发型图片(阴阳头发型图片大全)

本文目录一览:

清朝人的发型真的是阴阳头?别被电视骗了,他们的真实发型是这样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清朝人非常具备时代特色的发型。清朝男人要留长辫子,不但要把辫子往后梳,还得把前面的头发全都剃掉;一边无毛一边长辫,看起来简直和“阴阳头”没什么两样。

但实际上,这种头型是在经过艺术加工后呈现出来的模样,清代真正的发型可不是电视里面的那样,大家别被电视骗了。

公元1644年,随着最后一位明朝皇帝崇祯上吊自缢,结束了明代276年的统治 历史 ,清军入关取代明朝,在中原大地上建起了新的政权。

每当王朝更替,国家动乱,原有的 社会 结构就会被打乱,连带着各种经济文化也会出现不小的变革,清初也是如此。

那顺治皇帝在入关后都对汉人做了哪些要求呢?

别的不说,先给全天下的汉人剃个头!

满族人发源于白山黑水,他们祖上以捕鱼打猎为生,过得都是马背上的生活。所以满人在发型上和中原有很大不同, 前头剃发后头结辩,此举是为了满人在穿山越岭时头发不被树枝缠上。

而且这盘辫还有另一大好处,白天在头上不担心辫子会乱,晚上解下来还能当枕头,这果然符合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

而在汉文化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不能轻易动,即便是战死沙场,也一定要带一缕头发回来,讲究“魂归故里、入土为安”。

满人入关后接受了汉文化,但也因此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必须剃辫 !

剃头、编辫代表了满人对汉人的征服,眼下既然中原政权已经易主,就必须要按照满人的规矩来。那些反抗的汉人被扣上“逆贼”的帽子,严重者直接杀头,不给你丝毫辩解的机会。

所以在满清统治中原的200多年里,汉人对“留辫”这种陋习一直有不同程度的反抗,更是有无数汉人因此而人头落地。

但陋习就是陋习,这种盘辫的方式对身处中原的汉人没有一点儿好处,除了能象征满清政权的影响力,似乎也没有其他价值了。

清初满人对汉人的领导都有“奴化”思想在里面的,就拿剃辫来说,满清政府推出了严格的“剃辫令”:所有民间男子必须以满人装束为标准, 除去头顶正中的一股发丝,余下的头发都需要剃干净。

留下的头发编成小辫在后背上自然垂落,而且这小辫也有讲究, 其粗细程度必须要刚好穿过铜钱中间小孔,否则就是不合格! 这也是我们口中所说的“金钱鼠尾”。

那如果有汉人留辫不合格怎么办?会有清兵定期抽查,但凡抽到不合格者,直接处斩,不给任何辩驳的机会。

在这种“厉法”之下,即便汉人心中有千百个不愿意,但迫于满人的强权仍然得乖乖照做。我们后人从诸多影视作品中也能看到满人要求的发髻,客观来说:实在是太丑了!前面光溜溜,后面留小辫,这看起来和“阴阳头”差不多,实在不符合汉人的审美。

那当时满人要求汉人剃辫就是影视作品中“阴阳头”的样子吗?这个还真不是!

满清统治中原268年,这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民间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在向前发展,发髻文化自然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而我们看到的“阴阳头”,实际上是晚清文化的产物。

在满清最初入关时,全都是以“金钱鼠尾”来要求汉人的。鼠尾大家都知道有多细吧?所以最初汉人的头上几乎是光秃秃的,一根很细的小辫从头顶向下搭拢下来。

这怎么感觉还没“阴阳头”好看,难怪清初时发型遭到了汉人的集体抵制,实在是太丑了!汉人接受不了自己便丑陋的事实。

与此同时,为了配合头顶的发髻, 满清统治者还要求汉人胡须只能留上唇的十根左右 ,这在当时不知道有多少人抵触。但伴随着成千上万的汉人因此而死,金钱鼠尾还是敲定下来了。

到了清中期后,满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相融,外加上统治者对发髻的规定也有所放宽,“金钱鼠尾辫”逐渐演变成“金钱猪尾辫”、“金钱牛尾辫”,说白了,就是前面光秃秃的不变,后面的小辫子越来越粗。

原本辫子粗细能够一钱大小,现在至少有4-5钱这么大;胡须方面也没有严格要求了,汉人们终于可以续起浓密的胡须了。

到了清代后期,也就是从嘉庆年间开始,男子的发式逐渐演变成将顶发四周边缘只剃去寸许,而中间保留长发、分三缕编成辫子一条垂在后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阴阳头”。

到这里为止,满清关于剃辫的文化再也没有了发展,因为不久之后民国来了,新文化要求国民把辫子都给剃了,留下更清爽的短发,汉人们被剃辫统治的时代终于结束了。

对于满清统治者来说,他们并不在意剃辫制度是否契合汉人生活,又或者是外在形象是否美观;统治者在乎的是剃辫本身的皇权意义。

越是对汉人重要的心理寄托,他们越是要强行改变,这种近乎病态的统治思想,也难怪会遭到强烈的反抗!清代最终亡于慈禧,实行了268年的剃辫文化终于被终结。

清朝时的人都喜欢留一条长辫子,这种头型叫什么?

清朝的头型叫做金钱鼠尾。

而实际上历史上真正清朝发式是金钱鼠尾,就是留的发辫要比小拇指还细,要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才算合格。

满洲统治者在颁布剃发令所要求的剃发标准,并非现在人们常常看到的剃半个头,而是将头颅四周的头发都剃掉,只留一顶如钱大,结辫下垂。在头顶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

扩展资料:

1793年英国访清使团随团画师William Alexander威廉。亚历山大的纪实画稿证明,乾隆时期还是金钱鼠尾。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中译本为《大清帝国城市印象》, 事实上,满清发式从明代到清末是一直变化的。

明代女真男性的发式,与清末那样的前剃后辫有很大距离,剃发数量与结辫粗细差别很大。在1595年,即明朝万历二十三年。

朝鲜派往赫图阿拉的使者申忠一,在《建州纪程图记》一书中详细记述了赴使在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的营垒里所见到的各方面情况。

其中关于发式这样写道女真习俗都剃发,只留脑后少许,上下二条结辫以垂。除上唇胡须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镊去。

女真男性的发式,即其剃发的习俗,是将大部分头发剃掉,只留脑后很少的一点头发,结成辫子下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发型

“阴阳头”发型是大清的标配?别被忽悠了,他们的发型起初很哇塞

谁也未曾想到,当年活跃在山海关外的这群女真人,还能够坐上这天下之主的宝座。

也不知道咋搞的,将崇祯帝推下龙椅的李自成,竟然只当了一个多月的皇帝,便将天下拱手让给爱新觉罗家了。

皇太极去世之后,顺治皇帝一路躺赢,接手了大明江山。虽然女真人骁勇善战,但是他们在治理天下方面,着实是没有太多的经验。

于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在制定国家战略方面,也是采取的抄作业的方式。他们将明朝绝大多数的制度和政策悉数继承,为的就是能够完成政权的顺利过渡。

但清朝统治者为了验证自己的统治力,便在公元1644年开始,前后几次颁发“剃发令”,除此之外,还伴随着“易服令”。

这在现在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一件事,却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更有不少人为了不剃头而被杀头。

那么统治者为何偏偏将剃头易服这件事当成正事?

满清统治者之所以这么要求,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满足作为统治者的征服欲,也借此向天下百姓昭告一件事,那就是他们是大清朝的百姓了。

但是,文化层面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让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变得火花四溅。

在几千年儒家文化的影响之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个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在 历史 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说要剪头发,那简直比要他们命还难受。

但是对于女真族来说,他们发迹于东北关外,常年以游牧为生。原本寒冷的地区,头上顶着点头发更容易保暖,但是我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便是洗头的问题。

在东北地区,一年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里都比较寒冷,而且在广袤的原野之上,水源也一直是困扰他们生活的难题,如此一来,洗头便成了奢望。头皮发痒,虱子跳蚤的问题就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但是在传统解释方面,虱子跳蚤一说就拿不到台面上来了。为了最大限度地解决头皮发痒问题,因此我们看到传统的游牧民族都会剃一个地中海的发型。

披散着头发对于游牧民族策马扬鞭来说,并不是很友好,头发迎风飘扬,遮挡视线不说,万一和马鞭搅在一起,就相当尴尬了。

于是,部落首领便作出要求,士兵必须将披散的头发梳成小辫子,以适应军旅生活。

而东北女真又信奉萨满教,萨满教信奉万物皆有灵,头发作为人身体最高部位的毛发,就被认为是接收灵气的“天线”,所以东北女真男人的头上,都会梳一个小辫子。

这剃与不剃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为了推行剃头政策,有无数人便为了不剃头而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清朝入关之后,他们面临的是少数人统治数倍于他的百姓,这让满清统治者一度显得信心不足。

于是,满清入关之后,便大搞“文字狱”,多尔衮还颁布“剃头令”。但是,我们被影视作品忽悠了相当之久,满清初期的剃发梳辫子,根本就不是阴阳头。

在当时,剃发留辫的标准为“金钱鼠尾”,头顶四周的头发都要剃干净,然后就在头顶部位留下铜钱大小的一块,这一撮头发再编起来形成小辫子。

小辫子的粗细也有相当严格的标准,编好的小辫子不能超过铜钱方孔的大小,如果遇到发量多的人,那就要稍微注意一下了,一旦超过规格,下场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人头落地。

这在顺治年间尤为明显,即便不合格者不是故意而为之,也只能被“依律照办”。但随着满清统治者统治越来越牢固,百姓头上的辫子也开始“走样”。

一方面是由于满清统治者政权的稳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两种文化彼此交融,使得百姓们的辫子也从当初的鼠尾到猪尾,然后又到牛尾,最后成了阴阳头。

其实,对于满清统治者来说,辫子到底是鼠尾还是阴阳头,他们其实并不是很在意,之所以起初格外严格,更多是在传递一个信号,天下已经不是大明的天下了。

同时,也在以此分化瓦解那些反清复明人士的信心,在 社会 大环境上继续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

随着统治越发巩固,而反清复明人士也越来越少,头顶的辫子也变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之后,要求反而就开始松了。

金钱鼠尾成为了大清初期的代表性发型,发展到晚清时期,阴阳头则成为了时代的主流发型。

综上所述,大清朝并不自始至终都是阴阳头,起初的金钱鼠尾看起来也十分的哇塞。后来随着儒家文化的加深,以及清朝统治的稳固,使得他们的着装以及发型也开始向着“文雅”而蜕变。

不说别的,最起码阴阳头的发型,要比金钱鼠尾看起来儒雅多了。闭眼想象一下,一个大老爷们,读着圣贤书,顶着一个小辫子,实在是太过于滑稽。

清朝发型真是“阴阳头”吗,清朝真实的发型是什么样的?

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写到:“一旦持剪刀,剪我半头秃。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

这首诗充分写出了汉人百姓对清朝实行剃发易服的反感。

所谓“剃发易服”指的是清军入关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已经征服中华民族,要求全国百姓改为满洲女真发型。

努尔哈赤

而且这个满洲发型还是属于满洲女真底层人的发型,因为满洲皇帝是不剃发的。

皇太极

比如努尔哈赤、皇太极、甚至顺治帝和康熙帝都有明显的鬓角,这说明满洲女真的最高统治者和贵族们并不一定要进行剃发成辫子,他们的发型说明了一切。

在我们印象中,清朝男子的发型就是影视剧里面的“阴阳头”,即剃掉头部前半部分头发,只留后半部分的头发编成长长的辫子垂在背后。但其实这都是历任导演和电视剧给我们塑造的虚假印象,在清朝的长达270年的统治中,满洲女真以外的男子可以剃阴阳头的时间很短很短。

1644年,吴三桂出于自身利益的着想,打开山海关,引导清军入关,清朝大败李自成,李自成弃北京城逃回陕西,北京城被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所占领,自此开始满洲女真对全天下的统治。

不久后,随着李自成的大顺军、南明弘光政权先后覆灭,清朝认为自己已经高枕无忧。

满洲统治者多尔衮为了压制其他民族的文化自尊,清朝颁布剃发令,强令全国各地必须进行剃发易服,引起全国各地百姓的极大不满,全国各地起义此起彼伏,清朝决定进行武力镇压,到处屠城,屠杀千千万万的百姓。

剃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注重孝道,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这是汉人遵循了上千年的风俗习惯,剃发对于当时的汉人百姓而言,是一件完全不能接受的大事。

各地人民奋起反抗,但奈何没有曹操式的枭雄领导,只是一盘散沙,为此遭到清军的疯狂镇压,清朝为此丧心病狂,疯狂屠戮百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还有各式各样的屠城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因为清朝统治者认为剃发易服的成功与否直接代表着其他民族是否归顺清朝,归顺满洲女真统治的标志。

那么清朝初期推行的剃发标准究竟是什么样?

有史料记载,满洲女真的发型,是金钱小顶,也称金钱鼠尾辫。

什么叫金钱鼠尾辫?满洲女真一般在头顶上只留下一枚铜钱大小的头发,一般编成一到两个小辫子垂下,辫子要细到能穿过铜钱中间的孔为标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