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将登太行雪满山上一句(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哪首诗)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人生,我想说:人生实苦,必须奋勇向前,百折不挠。哪怕是走头无路,我也要学会打洞,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请允许我用下面这句话,来形容自己的前半生“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句出自李白的《行路难》,意思是说想要渡过黄河,冰却塞满了这条大河,想要登上太行山,茫茫大雪早已封山。用这句诗,来形容我的前半生,一点都不为过。

小时候,农村女孩子上学的很少,父亲也没有让我上学的打算。为了争取到上学的机会,我想尽了各种办法,进行各种折腾,最后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做家务,多做家务。说出来可能有点难以置信,在我生活的家庭里,放学的孩子回到家里,是不允许做作业的。

我经常受到的教育是:有多少作业都应该在学校里做完,做不完就是你没能耐,你笨!家里这么多活等着呢,你做作业,他做作业,谁来干活啊?

所以,放学回到家,丢下书包先去干活,书都不敢摸一下。

那个时候的作业基本都是生字抄写一百遍,课文抄写几十遍,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经历过,反正我是记忆犹新。

为了完成每天一个小楷本的作业量,我每天早上鸡叫就起床,也不知道是几点,家里没有钟表,也没有闹钟。 我还记得,大冬天的我光着脚,穿着一双大草鞋,趴在缝纫机上写作业。家里有个老式凤凰牌缝纫机,缝纫机的上方有个小小的电灯泡,我就借着这个昏黄的灯光,写完一天的作业。

有时候写完了,天还没有亮,就躺到床上再去睡一会儿。

直到现在,我都很难理解,到底是什么力量让我能那般的执着,或许是当时的生活环境太苦了啊吧,上学、写字成了唯一的乐趣。

好不容易走到了初三,那年因为骑自行车出了点事故,行动不便,给我的学习也带来很大的影响。平时跟我玩的很好的朋友,莫名其妙地疏远我,代数老师也不愿意给我讲解问题,我当时完全不明白是什么情况,也就没太在意。

将登太行雪满山上一句(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哪首诗)将登太行雪满山上一句(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哪首诗)


直到初升高的那个附加考试名单出来,我傻眼了。那个活动是以抽考的形式举行的,成绩考的好的同学,有机会优先录取,不用参加中考;即使没有被优先录取,还有机会可以加分。

而那些没有被抽到参加考试的学生,几乎可以说没有机会了,可以考虑另作选择了,很多同学去了职业技术学校。

那个打击,让我痛哭了一个晚上,我差点以为自己求学的道路到头了。

我什么也没有选,我就静静地等着参加中考,我不甘心就这么放弃早起晚睡的辛苦付出。

中考结束,我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高中。

将登太行雪满山上一句(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哪首诗)将登太行雪满山上一句(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哪首诗)


苍天不负有心人,也许是上天眷恋我的勤奋,也许是怜悯我的处境,我就凭着这股子执着劲一直念到了大学。

就这样,我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条件下,自己钻了个地洞爬了出来,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一片天空。

“将登太行雪满山”诗句的前一句是什么

前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全诗内容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运用了什么修

1、这一句诗采用的修辞是对偶,采用的艺术手法是比兴,注意不是比喻;

2、具体解释:

对偶修辞指的是: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根据定义不难发现这一句就是对偶修辞;

3、解释比兴的手法在这一句中的使用: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以路途艰难比喻仕途艰难,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渡黄河”、“登太行”象征着诗人对理想的追求,而“冰塞川”、“雪满山”又象征诗人在追求过程中屡屡受挫.作者借此表达他英雄失路的悲愤.又因下文有“行路难”之名句,此句可看作起兴.所以,本句实际采用了比兴,象征手法.

将登太行雪满山上一句

将登太行雪满山的上一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

这句诗出自唐代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原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将登太行雪满山上一句(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哪首诗)将登太行雪满山上一句(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哪首诗)


全诗抒写了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李白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创作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