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三公九卿制指什么(三公九卿制指什么时候结束)

三公九卿的三公是指三姑六婆?

三公九卿中的三公即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贵显赫的官职合称。始于周代一直沿用到明清。不同时期的三公官职名称不同,执掌也不同。秦王朝在确立皇帝尊号时,建立起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九卿的三公不是指三姑六婆,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三公九卿指的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下面设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汉朝改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兴禄勋,典客为大鸿胪,治粟内史大司农。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

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和太尉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

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汉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

三公九卿制指什么(三公九卿制指什么时候结束)三公九卿制指什么(三公九卿制指什么时候结束)


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达700年。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三公”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解释和官位称呼,但都是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西周时期,类似于三公的最高官职是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为古代官名,其说法各异。

《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竟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

《春秋公羊传》:“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则何以三?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两相印证,三公是秦及秦以前天子之下的最高管理的称呼,辅佐天子。

《礼记》:“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

又《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德韶者居之);“或说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地,是为三公”(才高者居之);或说“丞相主民、太尉主军”(德才兼备者居之)。

据杜佑的《通典》记载:

“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曰三公。

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汉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

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魏、晋、宋、齐、梁、陈、后魏、北齐皆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北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隋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大唐因之。”

不是。三公:古时辅助国君的最高官员。

三公九卿制中的三公作用?

三公

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

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掌握军权,战时听从皇帝的命令,可凭皇帝的符节调动军队。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地位低于丞相和太尉,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省六部制行省制郡县制三卿九公制区别?

1、三公九卿是由皇帝任免;三省六部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2、三公九卿可以世袭;三省六部无法世袭。

3、三公九卿是官员人事制度;三省六部是国家行政机构

4、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中央行政体制,行政、军事、监察权力融为一体,帝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体制。

5、三公九卿制使专制集权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使专制集权步向完善。

相同点是都加强了皇权。 不同点:三公九卿制的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别掌管不同事务。

秦朝三公九卿制中,九卿对谁负责?

作用:

1、积极作用:三公九卿职责明确,分工协作,提高了办事效率,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比较完备的官僚制度;

三公九卿制指什么(三公九卿制指什么时候结束)三公九卿制指什么(三公九卿制指什么时候结束)


2、消极作用:三公九卿之间相互牵制,任何人无法独揽大权,军国大事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并称?

三公制与郡县制合称中央官制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是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中枢机构及其职官制度。其实包括秦、汉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专制集权中央政体的三省六部制以及明朝所建立的内阁制等等。起源时间是中国奴隶社会

为什么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是必然的?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确定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的嬴政为了加强政权维护,对原来朝政和地方管理实行改革,在朝中设立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制指什么(三公九卿制指什么时候结束)三公九卿制指什么(三公九卿制指什么时候结束)


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是百官之首,最多设立左右两人。秦朝初期由隗状、王绾二人,分别为左右丞相。后期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丞相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的,最终决定权还是取决于皇帝,臣相的任免只由皇帝一人决定。

御史大夫负责监督工作,秦始皇为了牵制相权,才把御史大夫列入三公。秦朝之前御史大夫一职,官位根本微不足道。

太尉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军事的,是朝中最高军事领袖。太尉有带兵打仗的权力,没有权力调动军队,军队的调动只属于皇帝一人。

秦朝三公之下还设有九卿,但按实际而论一般不止九个。他们的职责是管理朝廷与国家不同的行政事务,分别听从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的领导。秦朝的九卿主要有负责宗庙礼仪的奉常、负责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负责外族的典客、负责亲属的宗正、负责宫门卫兵的卫尉、负责舆马的太仆、负责谷货的治粟内史、负责山海地泽税务的少府、负责列侯的中丞、负责皇后太子家的詹事、负责刑辟的廷尉。这些官员的任免也是由皇帝一人裁决。

秦朝封建专制政治体制,是绝对听命于皇帝,普天下唯我独尊。

三公九卿是否为事务性分权?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九卿其实并不止此数,但按韦昭所说的“汉正卿九”,用秦时的官名分别为: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物;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制度特点: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比较秦朝三公九卿与美国三权分立异同?

“三公”是分相权,目的是利于皇帝集中权力。三公各自相互掣肘,互相制约。三公里的“太尉”实际上是虚职。美国的“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近代民主共和制的运行方式,分权是避免集权专制。同样是分权,服务的对象和效果是不一样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