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贞观六年)

居安思危戒奢入俭难的作者是谁?

这段话是唐代文臣魏徵(魏征)在写给唐太宗的奏章《谏太宗十思疏》中所提,原文是: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意思是: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奢侈,立行节俭,道德思想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头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告诫我们,处在安居乐业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戒掉奢侈,力行节俭!

是魏征。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魏征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释义:

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出自《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是唐代的魏征。

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的解释?

问题中的“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一句的解释是:那些有功之臣的后代,往往才能德行都不行。

解读此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文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朝臣议事说的一句话,其出处取自《贞观政要》中。

2、太宗说的这段话,主要批评了朝中存在的时弊。原文是:

太宗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

3、句中“夫”是句首发语词,可解释为“那些”。“子弟”泛指后人、后代。“才行”指才能和德行。

他的意思就是那些有功之臣的后代子弟大多没有什么才能品行

为人大须学问主旨是什么?

为人大须学问是指做人应该学习与求问,也就是说乘着年少应多求知多求学,这样才会明理,少走弯路,否则处理事情只会感到麻烦。译文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应该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天下太平,我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中。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会感到麻烦。’这不只是说说。但是我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觉得很是不对。”

为人大须学问主旨:指做人应该学习与求问,也就是说乘着年少应多求知多求学,这样才会明理,少走弯路,否则处理事情只会感到麻烦。

原文:(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选自《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贞观六年)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贞观六年)


民为水君为舟的全文?

出自《贞观政要·论政体》: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敝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意思是:水能够让船浮在水上,也能够使船沉到水底,比喻百姓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

本句并不出自诗歌,而是《贞观政要·论政体》: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战国时期荀子《荀子·王制》

原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意思是说:统治者像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则。

成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载舟覆舟”便源于荀子、魏征和唐太宗谈论君与民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故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是儒家经典著作《荀子》中的名句,唐太宗李世民,经常用“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来教导臣子,并且在《贞观政要》中强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见李世民对百姓的生死荣辱是非常重视的。那么,他为什么会如此地重视国计民生呢?当然很多人会说,他是为了争取“民心”,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正是因为他对民心的重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

君舟民水,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个重要思想和政治理念,由孔子提出,孟子发扬。

民为水君为轻出自 《全唐书》岑文本所写《大水上封事》说道:仲尼曰“君犹舟也,人犹舟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岑文本这里的民水君舟来自《荀子.王制》。

《王制》全文:请问为政?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分未定也则有昭缪。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故奸言、奸说、奸事、奸能、遁逃反侧之民,职而教之,须而待之,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安职则畜,不安职则弃。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才行反时者死无赦。夫是之谓天德,是王者之政也。

听政之大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若是,名声日闻,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凡听:威严猛厉而不好假道人,则下畏恐而不亲,周闭而不竭。若是,则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和解调通,好假道人而无所凝止之,则奸言并至,尝试之说锋起。若是,则听大事烦,是又伤之也。故法而不议,则法之所不至者必废;职而不通,则职之所不及者必队。故法而议,职而通,无隐谋,无遗善,而百事无过,非君子莫能。故公平者,听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其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听之尽也;偏党而不经,听之辟也。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此之谓也。

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人君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馀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馀虽曲当,犹将无益也。孔子曰:“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馀矣。”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贞观六年)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贞观六年)


成侯、嗣公,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

嚢括四海”是什么意思?

囊括四海,释义指封建君王能统治全天下出自·贾谊《过秦论》解释 囊括:全部包括在内。四海:天下。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事例 陛下智周万物,~。 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统一全国。近义 一统天下反义 金瓯残缺故事 秦始皇统一天下,让人们议论纷纷。汉代贾谊专门写《过秦论》分析秦为什么能统一天下,秦孝公雄心勃勃,支持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原文如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以民为体的意思?

意思就是:人民把君主当作心脏,君主把人民当作身体。心胸广大就会身体安舒,内心严肃就会容止恭敬。内心喜好的东西,身体也一定乐于适应。君主喜好的东西,百姓也一定愿意得到。身体安然无恙的话,心脏也就会得到保护;身体出了毛病,心脏也会跟着受到损伤。君主由于人民的拥护而存在,君主也由于人民的反对而灭亡。

这句话是摘自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

原文是: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以史为鉴排比句?

您好,非常高兴能够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这是唐史《贞观政要》中的一句话。是唐朝的第一名臣魏征劝谏唐太宗李世民的话,原文是这样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非常感谢,以上回答供您参考,但愿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学习,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铭记历史,绝不是为了记住仇恨,因为那没有任何意义;铭记历史,是为了时刻警醒我们,和平需要有强大的实力作保障;

铭记历史,是让大家回顾历史,以史为鉴,不让历史重演。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为了我们的中国梦,同样为了每个人心中的梦,我们必须且不得不铭记历史。

以史为鉴,才能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加快实现“两个一百”进程,同心共筑“中国梦”

南宋丙申年大事记?

丙申年:公元1176年,南宋孝宗淳熙三年

《通鉴纪事本末》刊行

淳熙三年(1176),袁枢所撰《通鉴纪事本末》初刊于严州(今浙江建德东)郡学。袁枢喜读《资治通鉴》,而苦其浩博,难以寻究史事的起讫。于是自出新意,因《资治通鉴》原文,区别门目,每事各为标题,自成一篇,详其本末而贯通之。其书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共二百三十九篇,四十二卷。去取剪裁,颇为精当。《通鉴纪事本末》的出现,使纪传和编年贯通为一,首创以纪事为主的史书编撰体一纪事本末体,对以后史书的编纂产生了很大影响。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贞观六年)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贞观六年)


宋颁行《淳熙吏部七司法》

宋《吏部七司法》为吏部七司之成法。其条法自晏敦复裁定后,人多循情废法,相沿成风。淳熙元年(1174),龚茂良指出,法本无弊,其患在于用例破法,以例立法。今法令繁多,官曹冗滥,其源盖出于此。应其所请,宋政府哀集参照附法及乾道续降申明,重行考定、刊正,修成《淳熙吏部七司法》。二年十二月,正式颁之天下。

金颁行女真文本《史记》

大定十六年(1176)五月,女真文本《史记》、《汉书》、《贞观政要》等书译成。金世宗颁行供女真人学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