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茂名px项目(茂名px项目的项目概况)

本文目录一览:

百度百科的资料都是哪里来的?准不准确?

百度百科的来源都是第三方个人或者团体编辑而成,因为需要通过百度人工审核,所以基本上还算准确,当然有的内容可能是有主动宣传的成分

百度百科永远都是正确的吗?

在微信、微博诞生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百度百科是我获取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我们这一代人通过百度百科上或正确或不正确的信息,一点一点的或真实、或扭曲的拼凑出世界的一角,即使现在,面对陌生事物的第一反应也是

老实说,相比于百度本身而言,即使百度百科并不可以百分之百取信,但他并没有完全趋于商业利润的追求,而丧失了作为百科全书最起码的底线。这大概是与百度百科编辑的逻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百度百科作为一个开放式的网络百科产品,它具有人人都可编辑的特性,一方面能够保证百科信息能够全而新,另一方面也由于编辑者的流动性和不专业性难保信息的绝对正确。

就像是男篮世界杯上,周琦在对阵波兰队的时候犯下了一个致命的失误,随即就有人在百度百科上将其国家更改成为了波兰,百度百科团队在发现之后立即对周琦的词条进行了修改并锁定,禁止别人进行二次修改,周琦是百度百科上,第一个被锁定的运动员。

百科不是没有谬误,也不是不能成为操纵背后商业利益的工具,但他的可编辑性能够进行纠偏。

在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上,就有一次关于百度百科词条的著名战役,px词条保卫战。

14年3月30日,广东茂名发生了反对px项目的打造抢烧的恶性暴力事件,不少人浏览发现,百度百科上针对px的特性的解释为“剧毒”。

4月2日下午,清华大学化工系大二学生王润佳惊讶地发现,百度百科词条中对PX的解释内容是“剧毒”,但实际上,px作为一种化学物质,它的毒性应该是低毒,是和乙醇差不多的。于是他号召同学,一起对px的百度词条进行了修改。化工系大四学生蔡达理也参与修改了词条,并在修改原因中写道:“清华化工系今日誓死守卫词条”。此言一出,清华化工系的学子群起响应。

经过十余次的反复博弈,最终清华学子守护住了百度词条上的正确释义。

这并不是单纯的学术意义上的守护真理,这条词条的修改有着更大的社会价值。在百度百科词条上显示PX剧毒的时候,也是茂名PX项目引发打砸抢事件达到顶峰的时候,当大家被理性告知PX项目低毒时,市民的情绪逐步平静,打砸抢烧的恶性暴力事件也随之减少。

一个词条释义的正确与否的真正价值,往往不止看上去那么简单,有时候,一字之差甚至会酿成狂风暴雨,百度想要让百度百科真正成为一个值得相信的可供使用的百科全书,就必须最大程度上减少由于开放所带来的错误。

Px词条修改事件是捍卫百度词条的著名一战,但绝不是最后一战,百度百科只要可以被编辑,就会有人别有居心进行修改。

px项目是什么意思?

px项目,指的是二甲苯化工项目。px是英文p-xylene的简写,中文名是1,4-二甲苯,属于芳烃的一种,是化工生产中非常重要的原料之一。

根据《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和《危险化学品名录》,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PX不算危险化学品。无论是危险标记、健康危害性、毒理学资料,还是在职业灾害防护等标准下,PX都不属高危高毒产品。PX的致癌能力,和日常喝的咖啡是一个等级,也就是说,PX对人体的危害没有人们想得那么可怕。

【茂名PX项目争议】

广东茂名拟设立PX项目,引发当地一些人聚集抗议,PX项目前景再次引发关注。PX一种化工原料,用其生产的涤纶纤维可用于制作服装面料。对于PX,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需求,但据显示,10年来,中国PX自给率从近九成跌至五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数据显示,韩国、日本、中国台湾是近年中国进口PX前几大来源地.

px项目什么意思

px项目,指的是二甲苯化工项目。px是英文p-xylene的简写,中文名是1,4-二甲苯,属于芳烃的一种,是化工生产中非常重要的原料之一。

根据《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和《危险化学品名录》,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PX不算危险化学品。无论是危险标记、健康危害性、毒理学资料,还是在职业灾害防护等标准下,PX都不属高危高毒产品。PX的致癌能力,和日常喝的咖啡是一个等级,也就是说,PX对人体的危害没有人们想得那么可怕。

【茂名PX项目争议】

广东茂名拟设立PX项目,引发当地一些人聚集抗议,PX项目前景再次引发关注。PX一种化工原料,用其生产的涤纶纤维可用于制作服装面料。对于PX,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需求,但据显示,10年来,中国PX自给率从近九成跌至五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数据显示,韩国、日本、中国台湾是近年中国进口PX前几大来源地.

px项目事件是什么?

刊发于总2054期《中国经营报》[本周视点]版 0条评论 被次查看收藏

3月30日上午,在广东茂名市,拟建的芳烃(PX)项目引发群体性事件,此后在网络中发酵,出现各种版本的传言,更扩大了事件的影响。

其他国家的民众能安之如素,何以唯独中国民众却过敏以至于此?这不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知,不是PX项目甚至化工工业本身被“妖魔化”,甚至也不单单因为别有用心的人员和机构卷入。

普通中国民众对PX项目反应剧烈,主要担心生产过程中化工物质泄漏对人体的伤害。但经过多年实验研究,国际上没有得出“PX致癌”的结论,所以,归之于“3类致癌物质”。这类物质简单地说就是“没证据证明对人有致癌作用”。这一类物质中包括了茶、咖啡因、糖精甚至人类日常生活中少不掉的食盐,而且论“毒性”,PX还“屈居”食盐之后。因为生产流程规范,技术成熟,国际上更没有规定或惯例,要求PX必须远离居民区100公里以上。

现在的问题是,所有这些知识借着多次PX项目触发的群体性事件,通过媒体得到广泛传播,却没有得到公众的接受和认同。公众近乎固执的“无知状态”的原因,谣言四起且荒诞离奇之极,说明围绕PX项目的社会心态中存在明显的“选择性相信”的机理,而这恰恰反映出当下政府治理的种种不足。

首先由于严重污染环境,甚至直接损害民众健康的企业大量存在,环保立法至今不够健全,执法更不能令人满意,为了地方政绩,政府和环保部门眼开眼闭甚至公开偏袒污染企业的报道时有所闻,“政府是站在企业一方”的认知成为许多地方民众的切身经验。政府回归公共立场,重建民众信任,是日后处理类似项目的最基础工作。

其次,国内企业唯利是图,严重缺乏社会责任,甚至公然违法,有无数事例证明,虽有成熟技术,但出于盈利考虑,企业未必就会采用,面向公众说的是一套,实际生产过程中用的又是另一套,化工生产看不见摸不着,只有政府监督到位,让企业无从钻空子,民众才能信任技术的安全性。

专家掌握知识,理当得到尊重,但在“产学研一体化”的环境下,不少科技人员或者自己成为老板,或者给老板打工,“屁股指挥脑袋”下,昧着良心办事、说话甚至搞研究,从三聚氰胺、瘦肉精、转基因到地沟油提纯,都有专家的“功劳”。专家失去自律,只能加强他律,要从法律和行政上强化对专家的制约,“科学知识”及其发明者助纣为虐,必须给予严厉处罚,才能恢复真理应该具有的神圣感和可信度。

再次,在PX项目的立项、论证等全过程中,市民参与严重不足,越是PX项目被妖魔化,越是类似项目容易触发公众强烈反应,有关方面越是害怕“消息提前泄露”,最后越是导致社会疑虑加深,反弹程度加剧。立项规则必须明确,论证程序必须严密,信息公开必须到位,技术安全性才有保证,市民担心才能消除。

最后,因为每次都会出现群体性事件,“花钱买太平”,项目影响所及的市民在补偿安置上要价越来越高,利益驱动促使群体性事件越演越烈,迫切需要从立法、执法到司法为止作出明晰而可行的规定,才能让企业、政府和市民的协商回到客观、理性、公允的基础上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