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绝杀慕尼黑 电影(绝杀慕尼黑电影观后感200字)

绝杀慕尼黑电影观后感

《绝杀慕尼黑》是一部由安东·梅格迪契夫指导,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约翰·沙维奇、马拉特·巴沙罗夫、谢尔盖·加尔迈什主演的传记类剧情片。电影根据体育历史中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发生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锦标赛的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

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热血沸腾,在决赛结束前三秒钟,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当时美国队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然而,一位来自苏联的不知名篮球教练,率领着艰难、困苦、贫穷中的苏联国家队,比赛结果发生逆转,看到这里眼中泛起了泪花。

通过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信念的力量,只要努力奇迹是有可能发生的,困难和挫折只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评分9.6,年度第一,《绝杀慕尼黑》成最强口碑黑马影片

近期影市票房惨淡,从《X战警:黑凤凰》到《黑衣人:全球通缉》口碑惨不忍睹,票房也是每况愈下,不及预期,而《绝杀慕尼黑》却凭借口碑突围,猫眼平分9.6,成为年度评分最高的一部影片,豆瓣也达到了8.3分,成为年度最强口碑黑马影片!

虽然在内地票房也并不算太好,但是在俄罗斯本土却收获30亿卢布,成为影史冠军,创造新的记录,更是受到普京的推荐,这部影片改编自 体育 历史 中真实事件,讲述了发生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锦标赛的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 。

自此以后,这块奖牌就一直被保留在奥林匹克博物馆,成为美国篮球队的耻辱,而直到1988年汉城奥运会,苏联队又一次以82:76的成绩领先6分击败由全美大学篮球界精英组成的美国男篮。这不得不促使美国篮球队的改变,也就是后来美国篮球梦之队的出现。

《绝杀慕尼黑》高度还原了当年的比赛,超然超炸裂成为这部影片的代名词,看得人热血沸腾,豆瓣好评率高达89%。

“最后一场篮球赛拍得太好看了,真的好看,除了好看我还能说什么,日。不记得多久没有这么激动了,后排的抽泣声代表我的心。(没有打五星是因为中间有几段断裂感实在很严重,简直看得莫名其妙,回头一看我擦,国内版剪了十三分钟啊!”

“湃!!捶地喜欢,海报明明很有趣快不要攻击它。决赛的剪辑大概是就着酒下的刀,既猛烈上头又细致柔情。群演戏太样板但瑕不掩瑜。”

《绝杀慕尼黑》前前后后一共拍摄3年时间,修改剧本22次,群演500余个,电影里面的篮球运动员,除了近视眼球员扎尔是专业人士,其他都是业余运动员,为此不得不展开长达一年的时间训练,而为了拍摄好最后一场比赛,更是耗时30天时间。

而为了还原比赛细节,主创团队调研300多次,从服装、到各种道具,都力求精准还原,所有群演的服装都是按照当时的布料和裁剪方式进行还原定制,剧组还专门制作了20多个篮球,也都是根据当时的标准量身定制!

正是这样精益求精的严苛要求,才高度还原了当年比赛的盛况,让我们看到了如此燃爆的 体育 竞技影片,也才能收获高口碑,成为口碑黑马影片,受到包括俄罗斯本土市场以及海外市场的欢迎!

绝杀慕尼黑 电影(绝杀慕尼黑电影观后感200字)绝杀慕尼黑 电影(绝杀慕尼黑电影观后感200字)


绝杀慕尼黑真实事件 1972年苏联篮球队险胜美国(魔性改编)

最近在中国上映没几天的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冠军,《绝杀慕尼黑》想必许多人已经去影院中看过了,许多人至今还在怀念电影中的剧情,这部电影是根据绝杀慕尼黑真实事件改编的,虽然电影剧情没什么问题,但它最开始因为魔性事实改编,而遭到了当事人的反对。

电影绝杀慕尼黑真实事件:

《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是在2019年6月份在中国上映的,而电影主要讲述的就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苏联男子篮球队在决赛中,以1分险胜美国队夺得金牌的故事。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前,其导演就这部电影称之为还原祖国英雄们的伟大壮举的电影,可谓是十分的自信。

不过电影上映之后,就遭到了原型故事主角的亲属们的不满,纷纷指责其与真实历史事实相去甚远,对于真实故事情节进行了大量的篡改,甚至有些故事情节完全都不符合当时的情况,可谓是分分钟打脸的节奏,那电影有哪些情节是得到了篡改的呢?下面就来具体的看看吧。

电影的一个主线就是苏联主教练“加兰任”拿奖金给儿子治病,教练把原本给儿子治病的钱,最后拿去拯救患重病的弟子小别洛夫,球队赢得金牌后,全体球员都把自己的奖金都交给教练,而真实情况是,教练带队比赛的目的就是为了祖国、为了荣誉而战,并不是所谓的拯救儿子的生命,所以后来主教练原型的遗孀,将导演告上法庭。

还有就是电影中出现了精彩的“扣篮”得分的镜头,这如果要是放在今天本不没有什么错,但是在当时的苏联篮球界,扣篮被认为是一种不尊重对手的动作,同时在1976年以前,NCAA明文禁止球员在比赛中扣篮的,所以电影中苏联篮球队员是不会因为扣篮而得分的。

其实在这部电影中,还出现出现了许多的与真实事实完全不相符的情节,有些情节甚至被认为是一种低级错误,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这部电影在俄罗斯却获得了本土电影票房冠军,不过还是要说的是,电影中有艺术添加,这本无可厚非,但过于注重其艺术效果,而缺乏事实,对于电影本身来说就是一种错误。

《绝杀慕尼黑》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绝杀慕尼黑》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6ALUlE3eYvnpqcycYwg7Jw

?pwd=ny69 提取码: ny69

《绝杀慕尼黑》

导演: 安东·梅格尔季切夫

编剧: 尼古拉·库利科夫、安德烈·库烈奇克

主演: 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约翰·萨维奇、马拉特·巴沙罗夫、谢尔盖·加尔马什、伊万·科列斯尼科夫、亚历山德拉·雷文科、詹姆斯·托拉斯、基里尔·扎耶采夫、安德烈·斯莫利亚科夫

类型: 剧情、运动

制片国家/地区: 俄罗斯

语言: 格鲁吉亚语、俄语、英语、立陶宛语

上映日期: 2019-06-13(中国大陆)、2017-12-28(俄罗斯)

片长: 133分钟、120分钟(中国大陆)

又名: 一跃而上、一跃而起、Going Vertical、Three Seconds、Dvizhenie vverkh

电影根据体育历史中著名的传奇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前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传奇故事。在决赛结束前三秒钟,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美国队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然而,一位来自苏联的不知名篮球教练,率领着艰难、困苦、贫穷中的苏联国家队,比赛结果发生逆转,整个篮球历史也发生了改变。

《绝杀慕尼黑》:赛场之外,苏联队靠什么击败了未尝败绩的美国队?

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苏联队对阵美国队,此前的奥运赛场上,美国队凭借着国内强大的篮球底蕴,只是派出他们的大学生联队就取得36年不败的佳绩。

不过,一切的辉煌,1972年在德国慕尼黑遇到苏联队就被终结了。

整场比赛可谓一波三折,苏联队一直保持着领先,结尾美国队反超了苏联队一分,但在最后三秒又被苏联队绝杀。

面对强大的美国队,苏联队究竟经历了什么才换来了这场难能可贵的胜利?

《绝杀慕尼黑》便是根据这场比赛改编的电影,2017年,它在俄罗斯本土上映后就获得了俄罗斯历史票房最佳的成绩。

电影虽然存在着一些民族主义,可艺术离不开渲染,在渲染之外,电影以最大程度尊重了史实。

本文也将从比赛场上的故事和赛场之外的事实这两方面来向大家展示,苏联队凭什么拿冠军?

一.同一个团队,同一个家庭

原苏联队的总教练戈梅尔斯基因政治原因被迫下课,领队谢尔盖·巴什金找来了教练加兰任。

加兰任刚上任不久后就对着媒体发表了一番很狂的言论:“美国队早晚有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

这引起了记者们的嘲笑,领队谢尔盖·巴什金也认为加兰任脑子是不是坏掉了,美国队可从未输过,他凭什么夸下海口,要知道牛皮被吹破的话,可是会连累到自己的!

加兰任教练一上任,就重新制定了训练规则,重新拟定了球员的名单,有不少球员没能进入备战奥运的名单中,但其中一位名叫亚历山大·别洛夫的中锋被选中了。

他事后特地去感谢了加兰任教练,教练只是笑着说:“你就像我儿子。”

这句“你就像我儿子”并不是一句空话。

在美国时,亚历山大·别洛夫心脏病发,加兰任教练拿出了他所有的钱来替他治病,而这些钱,本来是要给他儿子做手术的。

不止是对亚历山大·别洛夫,加兰任教练对每一个队员都像对待自己的儿子那样。

队员萨坎杰利泽要回格鲁吉亚去参加他妹妹的婚礼,他的理由无法让人辩驳:“我只有一个妹妹,奥运会每四年举行一次,而我终身都要和我的家人待在一起。”

加兰任教练没法说服他,于是就 带着整支球队前往格鲁吉亚参加萨坎杰利泽妹妹的婚礼。

教练喝了大部分的酒,而队员们面对啤酒只是小酌一口,因为明天还要参加训练!

当时的苏联发生了很多文体名人出逃的现象,来自立陶宛的球员保劳斯卡斯有意趁着在国外时溜走。

加兰任对保劳斯卡斯说:“如果你计划好了什么,你现在就该去做。”

加兰任真正站在了球员的那一侧替球员考虑问题,生命中什么最重要?家!

队里有一个明星球员:谢尔盖·别洛夫。

当时的比赛总分一般在50分左右,谢尔盖·别洛夫是场均能拿30分的男人。

明星之所以能成为明星,在于他背后大量默默无闻的付出。

刚赢了比赛,大家都在小酒馆庆祝,谢尔盖·别洛夫就开始在街道上练习了。

等所有队员都回宿舍休息了,他一个人背着一个常人提都提不起来的种书包默默练习运球。

正是这股子拼搏劲,让谢尔盖·别洛夫成为了篮球明星,也让他充满了傲气。

“不是所有的球队全是像你这样的球员。”加兰任对他说。

“我想,是的,你运气不错。”谢尔盖回应道。

今年NBA,拥有五个全明星的球队金州勇士队在总决赛相继伤了杜兰特、汤普森,剩下的队员没能挺住,输了球,没能卫冕达成三连冠。

全明星球员,也是会受伤的,包括谢尔盖。

在一场比赛中,谢尔盖的膝盖受伤了,主教练加兰任在没有谢尔盖的情况下通过各种调度最终赢得了比赛,这也使得谢尔盖开始打心底里敬佩起这个主教练。

当他得知主教练为了亚历山大·别洛夫的病拿出了自己全部的钱时,颇受感动。

在赢得了总决赛后,助教像往常一样拿了一叠钱过来奖赏大家,是谢尔盖带头把奖金贡献出来给加兰任教练治疗儿子。

我就是看到这个场景开始眼眶湿润的,主教练和球员之间,真正凝聚成了一个家。

在赛场之外,他们正是靠着这份爱,靠着彼此的信任,赢了美国队。

二.故事之外的真实背景

电影之所以感动、好看,是因为它的渲染做得到位,不过真实和现实有些偏差,若用理性的视角来看,则会发现绝杀慕尼黑的背后,除了球员们的热血拼搏,教练的无私奉献,还充斥着大量的政治因素。

“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副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

这张铁幕后面坐落着所有中欧、东欧古老国家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

这些著名的都市和周围的人口全都位于苏联势力范围之内,全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不仅落入苏联影响之下,而且越来越强烈地为莫斯科所控制。”

——温斯顿-丘吉尔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正式标志着冷战的爆发。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美两国之间的交锋越来越激烈,70年代初,苏联出现了大批名人出逃的案子。

时任苏联国家队助教练戈梅尔斯基成了重点被怀疑的对象,因为国家队难免要出国比赛,所以要逃很容易,为了防止他逃跑,苏联索性让他下课了。

冷战时期的苏联虽然在一些领域很强大(比如航天领域),但在别的许多领域实际上是相当落后的,国内许多物资因为不进行对外贸易,变得十分稀缺、昂贵。

在电影中,难得出一趟国的国家队小伙子,过海关时都带着许多特色物品。

毛线、收音机、皮带,堂堂国家队,弄得像走私犯。

明星球员谢尔盖·别洛夫膝盖受伤,要向美国队借止痛药,随队医生在德国慕尼黑时,私自购买了很多药品。

队医除了搞点走私,还有别的活要做,那就是窃听。

看小伙子们在国外有没有想要逃跑的意图。

是主教练加兰任一手提拔了队员亚历山大·别洛夫。

但是这个小伙子在慕尼黑奥运会期间并没有被检查出患有心脏病,他在1972年比赛时还很健康,他在1976年才被检查出心脏有问题,并于1978年去世,年仅26岁。

当时的苏联队并没有电影中表现出来的那么弱,他们的阵容不亚于全明星。

苏联得益于国域辽阔,拥有中欧、东欧各个国家的人才,所以早在1947年冷战开始时,苏联队已经是欧洲第一强队。

电影中有一句经典对话,队长保劳斯卡斯对着谢尔盖说:“当我打球时,整个立陶宛的街道都没有人,他们希望让他取代我?”

谢尔盖说:“ 事实上,当他打球时,整个白俄罗斯都要休假一天。 ”

在1952年至1972年间的四届奥运赛场上,苏联队都未曾赢过美国队,但他们的成绩均为第二名,可谓是无冕之王。

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苏联队的主教练加兰任是一个极其懂得变通的老狐狸一样的人物。

而年近七旬的美国队主教练伊巴则真的只是老,他的战术体系还停留在三四十年代没有进攻时间限制的缓慢篮球。

但伊巴教练也有他的杀手锏,在进行奥运集训时,他极其强调球员的身体对抗。

电影中在这一块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史实,许多苏联队被肘击、被打得流血的现象,均与实际相符。

比赛开打前,加兰任教练在得知美国队的阵容后,做出了临场的调整,他派上了百米跑11.7秒的萨坎杰利泽。

以快制慢,就好似以柔克刚,苏联队在一开场就获得了领先5比0的梦幻开局。

除了“快”这个绝招,苏联队的队员还有极强的中投能力,谢尔盖·别洛夫场均能拿30分,这个男人后来成了历史上第一个没打NBA就进名人堂的国际球员。

靠着掩护和极强的中远距离投射能力,谢尔盖·别洛夫帮助球队取得了10分的领先优势,这也是 美国队第一次让对手取得两位数的领先优势。

到了下半场,美国队也玩起了他们的强项:对抗。

防守的时候撞一下,抢篮板的时候张开大肘打一下,在带着各种小动作的身体对抗下,苏联队队员的体能逐渐不支,两队比分迫近,最后甚至因亚历山大·别洛夫的失误而反超一分。

就在最后的三秒钟,发生了体育史上的重大悬案。

第一次 ,因为裁判没反应到苏联队已经暂停,因此进行了第一次的重新比赛,判给苏联队三秒钟。

这三秒内苏联队没能进球, 第二次 ,苏联队再次要求重来,因为计时器上是从53秒到50秒,而不是3秒到0秒。

虽然我不懂这两者有何差别,但前者显然违背了程序正义。

于是,第二次再次判给苏联队三秒钟,正是第二次的三秒钟,苏联队完成了配合,由亚历山大·别洛夫将功补过,完成了最后的绝杀。

赛场上的裁判最初是要判给美国队赢的,但是苏联队的领队一直不服,朝着技术台大喊大叫。

就在这关键时刻,坐在看台上的一名名叫威廉·琼斯的大佬走出来讲话了,他先后两次支持苏联代表队的请求。

该大佬是FIBA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当时的FIBA主席,大佬一发话,裁判立马支持大佬的建议,跟着大佬走就对了。

事后他回忆,他那样做只是为了履行程序正义,他也没想到苏联队会在三秒内完成绝杀。

有意思的是,这位大佬是苏联代表队成员尤里-奥泽罗夫的老朋友。

因为疑点太多,当天晚上,FIBA内部五名高管对最后的结果进行了投票,结果苏联队以3:2胜出。

有意思的是,这三名支持苏联的投票者分别来自波兰、匈牙利和古巴,都是苏联老大哥手下的小老弟。

赛后美国队很不服气,在颁奖典礼上,他们甚至拒绝领银牌,并且告诉后人也不要领,所以这块银牌至今仍孤独地被遗留在瑞士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里,无人认领。

因为 美国人认为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被主办方给欺负了。

一枚篮球项目的奥运金牌,上面承载着运动员无数的汗水,我们可以看到谢尔盖在大家都去睡觉时一个人默默练习,在大家都在庆祝时他默默练习,整支球队在格鲁吉亚参加队员的婚礼不敢喝酒,抽空默默练习。

历经千锤百炼,才可换来比赛场上的英姿飒爽。

教练、队员之间的真挚情感,才换来球场上超强的凝聚力。

电影展现给我们一种靠着热血和爱相混合便可以取得胜利的幻觉,作为一个小个体,这样的幻觉是美好的。

可是,这场比赛可不是光只有篮球队的几个小伙子们在参加,赛场之外,还有影响力的渗透,综合国力的角逐。

体育比赛的成绩,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实力。

这是一场复杂的胜利,它可以成为激励我们向上的振奋剂,也可以成为我们认识历史的镜子。

以上~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请允许我们,再次,隆重的向您推荐:《绝杀慕尼黑》”,铁打江山

[2]:“不含剧透,分享这部电影背后的一些小故事”,安妮毛毛

《绝杀慕尼黑》最后3秒的悬案,至今仍充满争议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体育 电影《绝杀慕尼黑》成为俄罗斯电影票房黑马,引进中国也收获了极佳的口碑。46年过去了,前苏联男篮在1972年奥运会男篮决赛上最后3秒“绝杀”当时的篮坛霸主美国队,至今都充满争议。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苏联篮球队队员合照。

赛事还原

1972年9月10日,慕尼黑奥林匹克 体育 馆,当时不可一世的美国男篮在决赛中与前苏联队遭遇。为了大洋彼岸的观看需求,这场男篮决赛被安排在当地时间晚间11点45分开球。

但以为夺金如探囊取物的美国人却被当头泼了盆冷水——前苏联队半场时以26比21领先,下半场甚至一度拥有两位数优势。

好莱坞大片般的英雄绝地反击在第4节还剩6分钟时开始上演,分差逐渐被缩小。终场前10秒,美国男篮仍以48比49落后,球权在对方手中。此时,凯文·乔伊斯阻止了前苏联队的传球,道格·科林斯拿球后反击,遭到亚历山大·贝洛夫犯规。最后3秒,前者两罚命中反超比分,美国人已经开始提前欢庆。

历史 性一刻就在此时发生。前苏联队最后仓促一攻未果。但就在终场哨响美国人以为金牌到手时,裁判却提出回表到终场前3秒,重新比赛。场地很快被清理干净,美国人瞬间从天堂坠入地狱。前苏联队员伊万·艾德斯库后场底线长传球找到此前赔上关键犯规的亚历山大,后者在篮下用假动作晃开两名美国队员出手,球打板入筐。

亚历山大完成绝杀。

绝杀生效。美国人当即提出申诉,但最终以2票支持对3票反对被驳回。这场比赛被当作最伟大的时刻载入后来的俄罗斯篮球史。

第二个3秒究竟是否该有,至今都是悬案,但前苏联人在有效时间内命中绝杀却是不争的事实。

争议人物

原本比赛的最后3秒,前苏联队在科林斯执行第2罚之前试图请求暂停,但裁判未予理会,在美国篮球规则中也不允许这样做。美国队开始庆祝的同时,前苏联队官员则冲向裁判,质疑这3秒的判罚。

此时,时任国际篮联秘书长威廉·琼斯伸出3个手指,支持了前苏联队的诉求。美国人至今对其举动耿耿于怀,认为他根本没有权力左右比赛结果,而裁判慑于其地位和影响力,最终做出了回表3秒的决定。

多年后,琼斯告诉美国篮协官员,他当时只想追求程序正义,根本没想过前苏联队能真正打成一次绝杀进攻。

即使这3根手指算是琼斯履历上的“黑点”,但与这位英国人对篮球事业的贡献相比,实在是瑕不掩瑜。琼斯是国际篮联创始人之一,1932年至1976年一直担任秘书长一职,也是推动篮球入奥的关键人物之一(1936年柏林奥运会篮球成为正式比赛项目)。此外,他还为中国篮协1974年恢复在国际篮联的合法席位,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都做出了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人创立的奈史密斯名人堂在1964年向威廉·琼斯颁发了贡献奖。2007年,琼斯入选国际篮联名人堂。

催生梦之队

这是美国男篮第一次在奥运会上吃到败仗。16年后的汉城奥运会,前苏联人又一次尝到击败世界霸主的滋味:男篮半决赛,他们以毫无争议的82比76将全美大学精英组成的球队挡在决赛之外。

1992年美国男篮“梦之队”队员合照。图/视觉中国

两次被前苏联踩着肩膀拿到奥运会金牌,让美国人意识到,大学生球员在国际赛场上已没有统治力,只有派出最顶尖的球员才能维持霸主地位。接下来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乔丹、“魔术师”约翰逊和巴克利等NBA巨星联手为全世界球迷奉献了一场盛宴,为“梦之队”的传承揭开了序幕。

编辑 张云锋 校对 吴兴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