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成语完璧归赵讲述的是(成语完璧归赵讲述的是谁护送和氏璧回赵国的故事)

本文目录一览:

成语完璧归赵讲述的是谁护送和氏璧回赵国的故事

蔺相如。

完璧归赵是一个汉语成语,这个成语起自蔺相如。意思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后多用来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给物品的主人。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讲述了赵国上卿蔺相如不辱使命的经历,而蔺相如通过这一事情,也成为赵国有功之臣,深受赵惠文王的重用。

在历史当中,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故事讲述了什么主要内容呢?

我们都知道完璧归赵是一个历史典故演化而来的成语,他也是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面。这个词语给我们带来的意思就是我们应该吧。别人的物品完好的归还给他本人。那么这个词语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样的小故事呢?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其实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是在战国的时候,那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的宝玉,和氏璧。然后这件事情就让秦国的大王知道了,他就派人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说。他愿意用15座城来换那块宝玉,然后当时赵王看了之后,心想秦王一向只是想占便宜的人是一个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那么大方?他想答应,又怕上当。不想答应,又怕秦国放兵进攻。拿不定主意之后就跟大臣商量,也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后面就被蔺相如知道了。然后他就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

蔺相如到了秦宫之后,他就把双手捧着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看完之后就非常的喜爱。一直等着他们看完,也没有提起15做成的事情,就知道他根本没有诚意来换这块宝玉。就想了一个办法,把宝玉拿到自己的手里。然后就像秦王提起15座城的这个事情。他就说如果大王没有换的真心,那么我就用我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碰碎在这根柱子上。后来他就想了一个小把戏。说要秦王应该戒斋五天之后才能把宝玉献上。然后他就把那块宝玉藏在身上,偷偷的跑回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都没有考虑,但是等到后来秦王发现这件事情的时候也来不及了。这就是完璧归赵这个成语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也巧妙了告诉我们蔺相如的想法是非常的好的。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属于谁的就是谁的,不管怎么样也抢不走的。

完璧归赵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中心思想:

故事表达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这个中心思想。

各个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词语解释: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

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渑池:地名,在今河南省渑池县境内。

示弱:表示比对方弱,不敢较量。

瑟: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鼓瑟,就是弹瑟。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

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难句解释

①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璧当时在秦王手里,硬上去夺,既失礼,秦王左右也会上来阻拦;直接指出秦王的无信讨还和氏璧,秦王非但不承认不还璧,还会指责蔺相如无理和小家子气;此时的蔺相如充分看透了秦王的心理,即对和氏璧的好奇和喜爱的心理,蔺相如顺其心理,做法又合情合理,利令智昏的秦王怎能不上当。

②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③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由此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全,一点空子不留给秦王。

完璧归赵讲的是什么故事

完璧归赵

战国时期,秦国最强。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王知道了,派人送来一封信,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这块玉。

赵王知道秦王是想把宝玉骗到手,可是又怕秦国借口攻打赵国,只好派蔺(lìn)相如把宝玉送去。临别的时候,蔺相如说:“大王放心。如果秦国不是真心换城,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

蔺相如来到秦国,献了玉。秦王双手捧着宝玉,一边看一边称赞,却绝口不提换城的事。

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诚意,上前几步,说:“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信以为真,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接过玉,退后几步,靠着宫殿的一根大柱子站定,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了和氏璧。

秦王怕摔坏了宝玉,急忙叫人取来地图,随手指点了十五座城。

蔺相如知道秦王仍然没有诚意,说:“和氏璧是奇珍异宝。在我动身以前,我们大王斋戒①了五天。如果大王诚心,也应当斋戒五天。五天后,我再把宝玉奉上。”秦王只好同意了。

蔺相如回到住处,立即让随从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回国。过了五天,秦王得知和氏璧已被送走,非常恼怒。后来他冷静一想,杀了蔺相如非但得不到和氏璧,还会弄僵两国的关系,便下令放了蔺相如。

于是,蔺相如回到了赵国。

望采纳~

完璧归赵讲的是什么事情

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的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渑池:地名,在今河南省渑池县境内. 示弱:表示比对方弱,不敢较量. 瑟: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鼓瑟,就是弹瑟.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四、参考资料 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当时,比较强的 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大夫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 卿一种官职,分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