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也可以解释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本体,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关系,互相作用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两对基本矛盾,辩证统一,互相作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社会历史的认识论叫历史唯物主义,也叫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套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即社会的系统与架构,与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决定社会意识(即伴随体系架构产生的意识,诉求,思想等等),社会意识又可以塑造与改变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要素所有者与生产力提供者之间的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及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揭示的经济组织形式)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以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如果以阶级的观点看待社会组织,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不同阶层的人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可能会引发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历史唯物主义为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俄国哲学家列宁评价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观定义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特征

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观察人及其活动,能准确的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前三个阶段, 正处于第四阶段(越南、古巴、朝鲜等自称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87年的中国共产党 十三大上, 中国政府宣布自己在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断言初级阶段至少一百年。)。

其主要方面的内容有:

一.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二.与 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 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三.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 经济基础和一定的 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四.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的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五.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六.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 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七.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社会规律,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的占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八.人类社会及其构成成分均以总体的体系方式存在,要从研究的对象的整体出发,从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与矛盾和研究对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

九.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与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 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对象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对象。

十一.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改革)和革命两种方式。

十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观历史进行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

十四.社会历史的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辩证统一过程。

两极世界理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综合运用唯物辩证法、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和社会形态学视角研究分析世界历史结构基础上认为,从两极世界进程的总体上看,自然实践(生产力)的先进性程度决定了社会实践(生产关系)的统一范围;从每代进程及每代进程内部宏观的整合上看,东西方在社会实践上和自然实践上呈交互促进关系;从每代进程内部整合的微观机制上看,一国的社会实践变革和自然实践变革要受到每代两极世界秩序的大格局决定;社会实践越来越先进,社会实践差别越来越小直到社会实践消亡;自然实践越来越先进,自然实践差别越来越小;两极进程中间环节越来越少,周期越来越短,地理上越来越整合;秩序断裂带条数越来越少,断裂层次越来越低,断裂带逐渐长合。

两大原理三大规律五大范畴?

两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事物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讲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矛盾有两点论和重点论,所以我们做事要既抓主要矛盾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或者是既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注意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2、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告诉我们做事要注意平时量的积累,当量积累的一定时,突破了度的限制,就达到了质的飞跃。

3、否定之否定规律指明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新的事物替代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但我们对待旧事物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正所谓“前途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

五对范畴:

五大范畴指的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1、内容和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2、现象和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3、原因和结果: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可能性和现实性: 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偶然性和必然性: 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

两大特征:发展和联系。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对基本范畴: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三个基本观点 发展和联系。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对基本范畴: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

辩证思维原理?

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法就是以事物之间是运动的、并普遍存在联系为出发点,进而感知世界、认识世界,通过思考得到某种结论。

要善于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分析问题要一分为二,既看到有利一面,又看到不利一面;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去认识世界,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哪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辩证思维是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对客观辩证法和认识过程辩证法的一定程度的认识和运用。

辩证思维的特点是从对象的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中,从其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整体上、本质上完整地认识对象。辩证思维运用逻辑范畴及其体系来把握具体真理。

辩证法本质原理?

对立统一规律,即为矛盾观。矛盾即对立统一,要坚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认识对立。

辩证法也被称为辩证的方法,希腊时期的辩证法类似于辩论,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因为持有不同观点,希望通过合理的讨论来获得真正的知识。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哪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创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1.发展的观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2.辩证的否定观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它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解放思想,实是求是。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它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的。这个原理要求我们-注重研究问题,提出问题,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一物降一物什么原理?

一物降一物,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具有特殊性的原理。比喻宇宙万物相生相克,生生不息,有一种事物,就会有另一种事物来制服它。

有一种事物,即会有另一种事物来制服它,宇宙万物相生相克,生生不息。比如有了人造卫星,不久就会出现破坏它的轨道武器;有了一种毒药,即会有克制它的解药。

一个物种能降服前一个物种,同时也能被后一个物种所降服,最后一个物种回过头来被第一个物种所降服,如此进行,循环往复…

一个物种在与其被降服的物种构成的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在与把其降服的物种构成的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

正是由于自然界物种达到了这种循环平衡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哪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自然界中每个物种的生存和死亡的矛盾达到平衡,自然界中全部物种的种类的增长和消亡的矛盾达到平衡。

矛盾双方即为自然界物种的增长和自然界物种的消亡。

所以矛盾具有斗争性,自然界中物种的增长和消亡相互斗争,此消彼长;同时由于一物降一物的循环,又具有同一性,自然界中物种的增长和消亡相互转化,最终趋于平衡。增长和消亡的平衡体现了矛盾的特殊状态,和谐状态。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体现的哲学原理?

答:慎终如始则无败的意思是强调要自始至终坚持下去,对终点就象对待开始时那样,这么做决不会失败。这包含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同一性原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始与终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正确对待始与终,慎终如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