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叔本华的治疗(叔本华的治疗读后感)

求心理学小说书名,越多越好,最好不是名家的或者不是出版的,谢啦,好的我继续追加

《理解人性》

《设计心理学》

《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

《消费者心理学》

《自杀预测与自杀预防》

《心理学与生活》

《爱情心理学》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 》

《走出抑郁》

《意志力训练》

《不再疲惫》

《空杯心态》

《我们都有心理伤痕》

《心灵体操》

《幼儿心理学》

《奥秘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理解人性阿德勒》

《占有还是生存》

《生命之爱》

《活出意义来》

《内心枷锁》

《人格与心理治疗》

叔本华的眼泪的《叔本华的治疗》代序--曾奇峰

被治疗成一个人

大自然像一个巨大的实验室,永恒地运转着各种试验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将100多种元素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的数量组合在一起,在地球上制造出了约100万种动物、50万种植物以及无数的微生物。

人是大自然这个实验室制造的最精致的产品。到目前为止,如果仅仅从猿人出现的时间开始算起,制造人的实验最少也已经持续了20万年。有如此久远的岁月在身后衬托,还有相对于其他创造物的优越在眼前展现,作为一个人实在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但事情远远不止如此。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是,人这件产品还在制造中,还没有变成“成品”,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变成成品,而且没有一个人可以活到看见自己所属的物种变成“成品”的那一天。每个人实际上都知道这一点,所以每个人都不会满足于自己作为“半成品”的状况,所以每个人都想在有限的生命中超越进化的自然进程而提前变成“成品”,按照尼采的说法,就是变成神。从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没有一个人真正地变成了神,变成了怪物的却无以数计。怪物的产生倒是真有夺造化之功的味道,但这个物种却不仅不是成品,连人这种半成品都不如。

大自然实验室的制造过程,或者说人的进化过程,充满着艰辛和苦难。其惨烈之状尤甚于铁矿在烈焰中被冶炼成铁、再冶炼成钢。这些难受的记忆,会隐藏在我们目前还不清楚的某些基因上,一代一代延绵不绝地传下去。千万年下来,也不知道积累得有多厚了。

背负着进化的伤痛,又怀着成为神的梦想,两面夹击之下,做一个人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释迦牟尼大约是知道人类的这一困境的,所以他告诫众生说:人成即佛成。

应对做人的困境,大约有两种线索可寻。一种是,由于遗传的和小环境的影响,应对方式经常呈现家族式传承的特点。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家族里,上一辈的应对方式,会被下一辈继承。典型的例子是各种心理障碍的家族遗传倾向。《叔本华的治疗》这本书中,叔本华显然就传承了她母亲的应对方式。

另外一种应对方式与血缘形成的家族无关,但却与“思想的家族”有关。思想的家族指的是,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因为某种共同的、能够相互之间分享的对人生的态度而走到一起,并且采取相似的方式,来应对作为一个人的焦虑。书中的菲利普和叔本华,实际上就同属一个思想家族。我们无法知道,是因为菲利普有着跟叔本华相似的经历,就借用了叔本华现成的功夫来防御,还是因为他先借用了叔本华的功夫,然后就变得越来越“叔本华化”了。我们知道的是,二者相互加强是肯定的。

在每一种思想周围,都聚集着一些用这样的思想武装了的人。这些思想具有魔术般的强势,先入为主地占据这些人的精神世界,并扮演着整个精神世界的支柱的角色。思想虽然只是智力的副产品,但却能让人生死相许。这些人以为这些思想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活着,但实际情况是,这些思想让他们已经提前死了----因为人活着的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关系,而这些思想,几乎从任何意义来说,都是隔离情感和隔离关系的。

这有这本书为证。菲利普为了摆脱欲望的控制,求助于叔本华,结果变成了只有思想的怪物。在朱利斯的治疗小组中,他一开始扮演的是被叔本华“治好”了的角色,并试图用类似的方式帮助别人。遗憾的是,没有人喜欢他,他自己也没有真正远离痛苦。后来,在他的作为人的情感,准确地说是作为一个普通男人的情感被激活之后,叔本华的思想大厦坍塌了,一个真正的人诞生了。

人既然是大自然的创造物,就不可能超越大自然事先设计的方案。一个人能够做的,仅仅就是在大自然预设的方案内,尽可能活得好一些,或者说尽可能活得像个人。不管是由于家族传承的焦虑的压力,还是成为神的愿望,都是需要我们忍受的;忍受的结果,还是老老实实地做人:吃人吃的东西,干人干的事情,爱人之所爱,恨人之所恨,等等,等等。

是人,却不安于作为人,实在是人的一大特点;鸟就不会不安心作为鸟。心甘情愿做人,真的是谈何容易。好在世界上还有心理治疗这等事。套用康德的话,“从永恒的角度说”,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使来访者接受作为一个人的现状,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关系。

读了亚龙的《叔本华的治疗》,感觉他在我面前树立了一座大山,既冲击了我的自信,又刺激了我的攀登欲。这实在是一本杰作。小说一开始就把一切都设置在死亡威胁的背景中,作为主人公的治疗师只有一年的生命,这就使整个氛围都变得极有张力。然后情节在变化的时空、跌宕的情感、错综的关系和貌似深刻的思想中展开。我一般读小说是很快的,但读这本书却快不起来,因为害怕错过了每一寸文字的滋味。本书编辑王素琴说得更有深层心理学的味道:舍不得那么快读完。

叔本华的治疗(叔本华的治疗读后感)叔本华的治疗(叔本华的治疗读后感)


墙裂推荐的20本心灵成长高分书籍,你看过几本?

豆瓣上高分书籍远远不止20本,但这些是我最喜欢的同时也是对我帮助最大的高分书,所以我精选出来的分享给大家,希望给有需要的朋友做参考:

1.《灵性成长》,豆瓣评分:9.9。这是为数不多的心灵成长类高分书籍。

2.《身体的秘密》,豆瓣评分:9.8。

3.《个人觉知的力量》,豆瓣评分:9.7

4.《正念小孩》,豆瓣评分:9.7

5.《拆掉思维里的墙》,豆瓣评分:9.7

6.《在爱中升华》,豆瓣评分:9.7

7.《愿您余生安好,嘴角微笑》,豆瓣评分:9.6

8.《叔本华的治疗》,豆瓣评分:9.6

9.《白宝书》,豆瓣评分:9.6

10.《心灵成长-地球生命课程》,豆瓣评分:9.6

11.《小灵魂与太阳》,豆瓣评分:9.6

12.《圣境预言书》,豆瓣评分:9.5

13.《爱他,也要爱自己》,豆瓣评分:9.5

14.《懒惰》,豆瓣评分:9.5

15.《喜悦之道》,豆瓣评分:9.5

16.《不合理的快乐:存在的喜悦》,豆瓣评分:9.5

17.《觉察:品尝自在全一的佛性滋味》,豆瓣评分:9.5

18.《瑜伽,身心合一之旅》,豆瓣评分:9.5

19.《爱与祈祷》,豆瓣评分:9.5

20.《我是谁:找回快乐与自由的随身练习》,豆瓣评分:9.5

这些书不同于一般的畅销书,是有实质内容的,而不是一味地讲大道理。

另外我个人觉得,豆瓣评分不是唯一的标准,但相对比较客观,可以起到一定的排雷作用,所以还是可以参考的。当然了分数再高,你要是看了想睡觉或吸收不了也是没有用的。

所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看书,同时最好是有具体操作方法或自己当时就可以吸收的书,这样对自己的帮助最大。同时也可以看自己喜欢的书,喜欢的书有用的书,可以反复读。直到运用自如。毕竟用才是最好的读书而且读书是为了用,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大家有什么更好的书籍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哦,分享的你一定会暴富和幸福。

最后祝大家都能平安喜乐,生活中的问题都完美解决,享受人生。

推荐几本好的心理学书籍?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性三论》《图腾与禁忌》

阿德勒《神经质》《了解人类本性》

荣格《潜意识的心理学》《心理类型》

弗利兹。李曼《直面内心的恐惧》

霍尼《自我分析》

以上我都看过,都很不错,其中李曼的那本最适合初学者读

叔本华的眼泪(又哭又笑的哲学家叔本华)

【核心提示】叔本华说,性格决定命运,而人不能改变自己的性格。不管这句话是否适用别人,他本人的性格的确可以说与遗传有关。

叔本华是最早起来反对黑格尔的哲学家。1820年起在柏林大学任不拿薪水的编外讲师,为了与同校的哲学权威黑格尔唱对台戏,他选择与黑格尔相同的授课时间开课。但他根本不能动摇黑格尔如日中天的地位,他在柏林大学任教24个学期,开课时间还不足一学期,据说总共只有三个学生选他的课,最后不得不辞去教职,靠父亲留下的遗产独处著述并自费出版。

康德和叔本华是被王国维最早介绍到中国的西方哲学家,王国维说叔本华可爱不可信,康德可信不可爱。鲁迅提到叔本华私生活的两件事:一是他主张禁欲主义,死后却在他的藏书夹页中发现春药药方;二是他因租金的纠纷打伤房东,被罚付给房东60塔拉年金,邻居死了,他在日记里写道:“老妇死,重负释。”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叔本华从父亲那里继承了3万塔拉的遗产,这点罚金对他根本不是“重负”,由此可见叔本华的“不真诚”。不过,按叔本华自己的说法,哲学家不必是圣贤,圣贤也不必是哲学家。中国人说文人无行,西方文人也一样,叔本华品行无大过,我们不必苛责他。

叔本华说,性格决定命运,而人不能改变自己的性格。不管这句话是否适用别人,他本人的性格的确可以说与遗传有关。他的父亲脾气暴躁,但与叔本华感情笃厚,后患忧郁症,在叔本华17岁那年自杀。叔本华的母亲是小有名气的作家,爱好交际,她在魏玛家中的沙龙有歌德和浪漫主义者施莱格尔兄弟等文化名流参加。叔本华与母亲关系很差,在一次激烈争吵之后,母亲把他赶出家门,叔本华摆出优雅的姿势说:“夫人,我非常乐意。”叔本华继承了父亲忧郁的性格而主张悲观主义人生观(他是继斯多亚派之后为自杀作辩护的第一个哲学家)。他继承了母亲的文学天赋而成为第一个用流利散文表达独特哲学思想的德国哲学家。他对德国古典哲学家艰涩难懂的文风极为反感,说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是“三个著名诡辩家”,他们的哲学是“瞎吹牛和江湖法术”。他尤其反对黑格尔,批判“黑格尔的所谓科学是一种故弄玄虚的神秘主义……用愚不可及的废话来取代实际思想的伪科学”。这些以及在其他场合激烈攻击“德国教授”的话,不应被理解为他因在大学失意而生嫉恨,而是他决意要用自己的体系取代黑格尔体系。

在德国哲学家中,叔本华唯一敬佩的人是康德,他自诩为康德哲学的忠实继承者。不过以他的性格,不可能无条件地追随任何人,他的体系和文风与康德大相径庭,以致没有人把他当做康德主义者。我们仅举两例,看他如何用笑和哭的分析代替康德繁难复杂的论证。

康德的体系是对感性/知性/理论理性/实践理性(自由意志)的四重区分,叔本华把感性、理解力和意志结合起来,称之为直观,而把知性的概念思维和理论理性结合起来,称之为概念;概念来自直观,必须与直观相吻合。如果不相吻合,人就会发笑。他说:“除此而外,笑再无其他根源;笑自身就正是这不相吻合的表现。”他把笑分为两类:一是故意用一个概念包含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直观,这是滑稽;二是把概念应用到行动中,出乎意外地发现概念与它所要概括的直观不符合,这是憨傻。滑稽是故意的,憨傻是无心的,“把滑稽伪装为憨傻就是宫廷弄臣和舞台小丑的手法”,或者说,就是装疯卖傻的逗笑手法。憨傻的一种是迂腐,迂腐的特征是“无时不仰仗理性,即经常从普遍概念、从规则规范出发”,在生活、艺术和伦理上,都拘谨地严守呆板的礼法,“当人们说‘教条主义者’、‘理论家’、‘学者’等等的时候,尤其是就政治事件说,意思就是指迂夫子”。滑稽的一种是俏皮话,就是硬把两个极不相同的直观压入一个概念,即是中文的“一语双关”,装作或当真听不懂双关语意思的人也能逗笑,“因此重听的人也能和傻子一样提供笑料,低能的喜剧作家就用聋子代替傻子使人发笑”。

康德的“善良意志”没有任何感情因素,道德的“绝对命令”是纯粹理性的准则。而叔本华的伦理原则是同情。“同情”(Mitleid)的意思是“共(mit)苦(Leid)”,即把别人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同情的表现就是哭。叔本华说,哭和笑一样是人有别于禽兽的表情,哭的原因不全是自己的肉体痛苦,甚至不是看到别人的痛苦,人在反省自己错误或想象他人苦难时也会哭。叔本华说:“哭是以爱的能力、同情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为前提的,所以容易哭的人既不是心肠硬的人,也不是没有想象力的人。哭,甚至于往往被当做性格上一定程度的善看待。”读到叔本华对笑和哭的分析,我们会觉得他是充满情趣和同情心的人,他最后提倡的心如槁木的悲观主义不过是他提倡“哲学应该保持沉默”的终极之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