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拼音)

本文目录一览:

古人52种称呼年龄的词语,看看自己在哪年

年龄总是年复一年,如期而至,岁月也在不经意间流逝。

人们总会说,时间太快了,我还没开始准备就已经结束了。

也有人会说,时间太慢了,人生还有漫长的三四十年呢。

老人会后悔没有在年少时珍惜时光好好读书,而年轻人会对未来的几十年满不在乎。

这是你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第几年呢?

其实,只要珍惜当下,每个年龄都是最好的时光。

我们的先祖给每个年龄都赋予了一个动听的名称,有些我们耳熟能详,有些却已经随着时间渐渐消失。

幼年 (0-1岁)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刚出生的婴儿身体是红色的,古人将这个时期的婴儿称作“赤子”。

而当婴儿出生的第三天家里要摆宴席招待亲友,这时的宴席焦作“汤饼宴”,这个时候也叫“汤饼之期”。

此时的我们刚刚睁开眼睛看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清澈透明的样子。

童年(2-1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我们慢慢开始学着认识这个世界,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

少年(12-15岁)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古代女子15岁开始就要把头发盘起来,所以女子到了15岁被称作“及笄”,也指已经到了结婚的年纪。

年少的时光是世界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无论是聪慧的学习能力还是年轻的面容,都是从此以后的年岁里不会再次出现的。

青年(15-30)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弱冠:指男子20岁。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30岁。

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但20岁的时候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所以30被称作“而立之年”,表示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我们开始要面对来自生活的各种挑战,可能来自学习,也可能来自生活,我们有着去拼搏的无限的勇气和力量,也有着小小的人生历练,对生活始终有坚定的意志。

中年(40-60岁)

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人到中年,对很多事情都能看通透,不再像年轻时对很多事情都很迷惑,所以被称作“不惑之年”。

到了50岁的时候,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所以是“知天命”。

人到中年并不是青春不再,激情不留,而是真正的成长。人到中年,我们有了稳定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我们性格淡然做事踏实。 人到中年,正是最恰好的时候。

此时我们经历了半生风雨,早已对一切看淡。错过的不再惋惜,得不到了不再强求,想要的生活都会给你,这是一种透彻的大智慧。

老年(60岁以上)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所以70岁又称“悬车之年”。

到了60岁,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既听得进逆耳之言,对詈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所以60岁也叫“耳顺之年”。

人生已经走过大半,无论是重拾年轻时的爱好,或是安稳度日,坐享天伦之乐,都是合情的。这时的我们再做什么都很随意,无所束缚。

壮心未与年俱老,老去犹能作鬼雄。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中寿:指80岁以上。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上寿:90岁为上寿。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茶寿:指108岁。

双稀、双庆:140岁。

在古代,年过八十就可以拄着拐杖上朝,所以80岁又称“朝枚之年”。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所以108岁被称作“茶寿”。

80岁以后,我们的人生慢慢走到了最终点。生终将死,我们从亲人们的笑声中来,在亲人们的哭声中走,一切都将归于尘土,一切又将重新开始。

转眼又是一个新的轮回。

我们常常会把年轻称作最美好的时光,而渐渐老去都会让人愈来愈“力不从心”,或是把少年人看做“浮躁”的代表,年纪增长才会逐渐成熟。

其实不然,我们的先祖用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经典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年龄,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

少有霍去病,老有曹孟德,文武双全皆是英豪

每个年龄都有要面对的挑战,每个年龄也能得到应有的幸福,没有谁拥有完美的人生,但每一份经历都是生命给予我们的。

珍惜当下,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才是人生最好的时光。

古文中形容年龄的词语有哪些?

古文中形容年龄的词语:

襁褓(qiǎngbǎo):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hái tí):二、三岁的儿童。

总角、垂髫(zǒng jiǎo、chuí tiáo):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dòu kòu nián huá):女子十三岁。

及笄(jí jī):女子十五岁(女子成年)。

束发(shù fà):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也是成童的代称。一般认为是十五岁以上。加冠(jiā guàn):男子二十岁(男子成年)。

而立之年(ér lì zhī nián):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zhī tiān mìng、bàn bǎi、zhī fēi zhī nián):五十岁。  

花甲(huā jiǎ):六十岁。

耆(qí):六十岁以上。 古稀:七十岁。

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

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

期颐(jī):一百岁。

造句:

1、孩提时代,他便在父亲经营的制造肥皂和蜡烛的作坊里干活,但是这种工作对于像他这样热爱读书学习的孩子来说,实在没意思。

2、这些孩子正值豆蔻年华,充满朝气。

3、他刚到而立之年,就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4、年过花甲的老教授,依然活跃在大学的讲台上。

5、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有哪些?

古代年龄段的别称有哪些?

最佳答案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

古文中表示“年龄”的词有哪些?

1、襁褓【qiǎng bǎo】

基本释义:指婴幼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

出处:战国 列子《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白话译文:人出生到世上,有没有见到太阳月亮、没有离开襁褓就夭亡的,而我既然已经活到了九十岁。

2、孩提【hái tí】

基本释义: 2~3岁的儿童。幼儿时期。

出处:战国 孟子《孟子·尽心》:“孩提之童。”

白话译文:还是幼儿时期的孩子。

3、始龀【shǐ chèn】

基本释义:指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泛指童年。

出处:先秦 管仲《管子·小问》:“未龀不入军门。”

白话译文:男孩不到七岁不能进入军队。

4、总角【zǒng jiǎo】

基本释义: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

出处:先秦 佚名《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

白话译文:咱家孩子长得清秀又好看,扎着两只羊角小辫直冲天。

5、志学【zhì xué】

基本释义:男子15岁。

出处:战国 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白话译文: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知道有不能由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从小到大排序是什么?

年龄从小到大都由不同的称呼,分别如下:

1、0-15岁:未满周岁的儿童――襁褓,2~3岁――孩提,童年——总角,垂髫,8岁(男)——龆年,10岁以下――黄口,10岁(女)——髻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14岁(女)――豆蔻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志学之年,束发。

2、16-50岁:16岁(女)――碧玉年华,15~20岁——舞象之年,20岁(男)――弱冠,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蓓(信)年华,出嫁——标梅之年,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50岁――知命之年、半百。

3、60-108岁:60岁――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77岁——喜寿,80岁――杖朝之年,88岁——米寿,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台,骀)背之年,99岁——白寿,100岁――期颐,人瑞,108岁——茶寿。

古代描述年龄的词语有哪些?

襁褓——指不满周岁

孩提——指2~3岁

髫年——指女孩7岁

龆年——指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

黄口——指10岁以下

金钗之年——指12岁(女)

豆蔻年华——指13岁(女)

舞勺之年——指13~15岁

及笄之年——指15岁(女)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指16岁(女)

舞象之年——指15~20岁

桃李年华——指20岁(女)

弱冠——指20岁(男)

花信年华——指24岁(女)

梅之年——指至出嫁

半老徐娘——指至30岁(女)

而立之年——指30岁(男)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指40岁(男)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指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岁

杖朝之年——指80岁

耄耋之年——指80~90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