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包含求同存异什么时候提出的的词条

本文目录一览:

“求同存异”来自于哪里?

“求同存异”来自于1965年3月23日《人民日报》:“共同点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读音:[qiú tóng cún yì]

【释义】

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求同存异”是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是周恩来辩证思维方式的实践范例,也是其处理复杂关系、解决复杂矛盾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模式。该成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使用,反义词为求全责备、固执己见等。

【近义词】

大同小异:异,差异。大体相同,略有差异

【反义词】

1、求全责备:求、责:要求。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2、固执己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造句】

1、要以求同存异的精神搞好双边关系。

2、交战双方应求同存异,相忍为国。

3、在这个问题上,咱们求同存异吧!

4、两国领导人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进行了坦率、认真的会谈。

5、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用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与无穷的魅力。

“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含义。

背景:

亚非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发起和召开的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没有当时主要世界大国参加的会议。

会议的参加国除日本外,都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也可以说是第一次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会议。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了民族独立解放的高潮。

长期处于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控制下的广大亚非国家,先后通过革命、战争、起义和抗争等不同的方式,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垄断和控制的世界体系。

走上了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的道路。独立后,这些具有共同的命运、面临共同任务的国家,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需要相互交流经验。

相互探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彼此产生一种共识,这就是要加强亚非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和互助。万隆会议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召开的。 

含义:

同指: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 民主义的侵略;共同的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异指:社会制度。

扩展资料:

意义:

“求同存异”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背后故事:

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是周恩来的创新,万隆会议的精神最终导致了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求同存异不是目的,而是为大家的共同目标服务的,求同存异之后要做什么是最重要的。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指出,亚非地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殖民主义在这个地区的统治并没有结束,经济上还很落后,因此这一地区的国家不仅要求政治上的独立,同时还要求经济上的独立,改变经济落后面貌,争取完全独立。

为此就要保障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亚非国家之间就应该求同存异,不要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不同而造成分裂。

以“求同存异”原则协调人际关系。周恩来堪称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大师,最善于利用“求同存异”的方法化解周边的人际矛盾。

早年在南开学校上学时,《同学录》中对他有这样一段评语:“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

他曾深有感触地说,干革命,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由于成功地将“求同存异”融入到主体自我意识之中。

虽然他在为人处事方面原则性很强,但给人更多的却是和蔼可亲的形象,使得他在压力之下能够妥善地处理好各方面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赢得全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由衷的尊敬。

“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处理复杂关系、解决复杂矛盾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模式,是周恩来辩证思维方式的实践范例。

纵观周恩来革命和执政生涯,他始终不渝地倡导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在尖锐的矛盾中求同、在对抗中寻求非对抗因素、在适当的条件下恰当地存异。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他是调和主义者和折衷主义者。在“求同存异”思想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周恩来注重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寓刚于柔、融韧于忍。

刚强而不固执偏激,平和而不失原则分寸,具有外圆内方的政治人格品性。而这一根本特点,正是从“求同存异”思想中折射出来的周恩来辩证思维方法之要津。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周恩来率团参加 提"求同存异"促成共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隆会议

求同存异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求同存异是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万隆会议,即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万隆会议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涵盖了与会国在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等多个方面所达成的共识。公报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载入史册的十项原则,是亚非国家对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贡献,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划时代的里程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