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抛物线方程公式(抛物线方程公式大全)

抛物线的切线方程怎么推导?

推导如下:

抛物线切线方程公式推导:

1.设过抛物线y^2=2px上一点M(x0.,y0)的切线的斜率为k,则由点斜式得切线方程为:y-y0=k(x-x0);

将其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可得k^2*x^2-2(k^2*x0-ky0+p)x+(y0^2+k^2*x0^2-2k*x0*y0)=0。

因为过点M的切线有且只有一个斜率,所以上式Δ=0,即[-2(k^2*x0-ky0+p)]^2-4k^2*(y0^2+k^2*x0^2-2k*x0*y0)=0;

整理得k=[2y0±(4y0^2-8p*x0)^(1/2)]/(2*2x0)。

因为M(x0.,y0)在抛物线y^2=2px上,所以y0^2=2px0,代入上式,化简得k=y0/(2x0);

代入点斜式,得y0^2/p*y=y0*(x+x0),即y0*y=p(x+x0)。

因此,可得过抛物线y^2=2px上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为:y0*y=p(x+x0)。

同理,可得过抛物线y^2=-2px上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为:y0*y=-p(x+x0);

过抛物线x^2=2py上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为:x0*x=p(y+y0);

过抛物线x^2=-2py上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为:x0*x=-p(y+y0)。

二元一次抛物线公式?

1、利用对称轴公式x=-b/2a;

2、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化成顶点式y=a(x-h)²+k,对称轴为直线、只要能找到两个函数值相等的点)、),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1/2(X1+X2)。

抛物线切点方程?

切线方程和抛物线方程及切线的附条件形式有关。

1)已知切点Q(x0,y0)

A。若 y²=2px 则切线 y0y=p(x0+x)

B。若 x²=2py 则切线 x0x=p(y0+y)

2)已知切线斜率k

A。 若 y²=2px 则切线 y=kx+p/(2k)

B。 若 x²=2py 则切线 x=y/k+pk/2 【²/2】

切线方程是研究切线以及切线的斜率方程,涉及几何、代数、物理向量、量子力学等内容。是关于几何图形的切线坐标向量关系的研究。分析方法有向量法和解析法。

如何求一个抛物线的对称轴?

求一个抛物线的对称轴

抛物线是个二次函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找到二次函数的顶点,向X轴做垂直,这就是二次函数(抛物线)的对称轴

把抛物线化成标准形式:ax^2+bx+c=0

他的对称轴公式是:x=-b/2a

抛物线对称轴与x轴平行时,对称轴为y=(y1+y2)/2;

抛物线对称轴与y轴平行时,对称轴为x=(x1+x2)/2;

抛物线对称轴不与坐标轴平行时,先求这对对称点的中点M(x0,y0) ,然后求两点所在直线的斜率(k),继而求出该直线法线的斜率(-1/k),最后用点法式求对称轴.

抛物线方程公式(抛物线方程公式大全)抛物线方程公式(抛物线方程公式大全)


例题

求抛物线标准方程 (1)对称轴为y轴,过点P(-6,-3) (2)对称轴为坐标轴,过点P(1,2)

解:

对称轴为y轴,过点P(-6,-3)设方程为x^2=2px,把点P代入得9=-12p2p=-3/2所以抛物线方程为x^2=-3/2y

对称轴为坐标轴,过点P(1,2) 如果对称轴为x轴则抛物线方程为y^2=2px把点代入得4=2p,即抛物线方程为y^2=4x

抛物线加速度公式?

如果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抛物线,那么物体只受重力,其加速度为g=9.8米/秒的平方

一元二次方程抛物线公式?

<的平方十b≠o)一般式。顶点式:一h)的平方十)

抛物线的准线方程?

1. 抛物线的准线方程是x=-p/2或者p/2。

2. 抛物线(以开口向右为例)y^2=2px(p>0)(亦可定义成:当动点P到焦点F和到定直线X=Xo的距离之比恒等于1时,该直线线是抛物线的准线。)

3. 准线方程:x=-p/2。

初中数学万能公式解方程?

初中数学的方程有一元一次方程,=元一次方程组,一元=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对于初三年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公式是求根公式,ax^2+bx+c=0。先判断是否有根,由△=b^2一4ac是否非负数,若是由万能公式x=一b十(一)根号△/2a。

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b-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X1*X2=c/a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b2-4a=0注:方程有相等的两实根

b2-4ac>0注:方程有一个实根

b2-4ac<0注:方程有共轭复数根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抛物线方程公式(抛物线方程公式大全)抛物线方程公式(抛物线方程公式大全)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

-ctgA+ctgBsin(A+B)/sinAsinB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注:其中R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S=c*h

斜棱柱侧面积:S=c'*h

正棱锥侧面积:S=1/2c*h'

正棱台侧面积:S=1/2(c+c')h'

圆台侧面积: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S=4pi*r2

圆柱侧面积:S=c*h=2pi*h

圆锥侧面积:S=1/2*c*l=pi*r*l

弧长公式:l=a*r,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0

抛物线方程公式(抛物线方程公式大全)抛物线方程公式(抛物线方程公式大全)


扇形面积公式:s=1/2*l*r

锥体体积公式: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V=1/3*pi*r2h

斜棱柱体积:V=S'L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V=s*h

圆柱体:V=pi*r2h

1、平方差公式:a-b=(a+b)(a-b)。

2、完全平方公式:a+2ab+b=(a+b)。

3、立方和公式:a+b=(a+b)(a-ab+b)。

4、立方差公式:a-b=(a-b)(a+ab+b)。

5、完全立方和公式:a+3ab+3ab+b=(a+b)。

6、完全立方差公式:a-3ab+3ab-b=(a-b)。

7、三项完全平方公式:a+b+c+2ab+2bc+2ac=(a+b+c)。

8、三项立方和公式:a+b+c-3abc=(a+b+c)(a+b+c-ab-bc-ac)。

根号内的数可以化成相同或相同则可以相加减,不同不能相加减。

如果根号里面的数相同就可以相加减,如果根号里面的数不相同就不可以相加减,能够化简到根号里面的数相同就可以相加减了。

举例如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